什刹海(汉语拼音名:Shichahai)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组成,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什刹海,古时称为“高梁水”“
三海大河”或“海子”。广义上什刹海包括
前海、
后海、什刹海、
荷花市场、
烟袋斜街等,北京南北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
西海、
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三块湖泊在元朝时连为一体,统称
积水潭或称海子,又称后三海。从明代起,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
什刹海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庙说”;一种是“十庙说”。“一庙说”认为什刹海源于湖边原有一庙称十刹海寺,后来湖因庙而得名。“十庙说”认为在后三海沿岸曾有十座著名寺庙,因而湖泊被称为十刹海,后又按谐音称什刹海。
历史沿革
金朝时期
什刹海包括前海、
后海和西海(又称
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什刹海三海、北海、中海以及原二环外的太平湖,在辽代时原为一片广袤的湖泊,时称之“
三海大河”,湖泊位于古
高粱河下游,是
永定河在东汉时期遗留的故道。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
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
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刹海一带。1153年,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进入皇家园林区,成为北海和中海,北半部分仍留在民间,成为什刹海。为解决漕运,金朝以白莲潭为水源,开挖了白莲潭至通州的运河——闸河,在中都城北侧又开挖漕河,漕河以白莲潭的上游为起点和水源,分水南下,穿过今西直门内大街旧有横桥直入中都北护城河,以方便北方的粮船通过河道直达中都城下,由此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起着供水、调节水库和泊船的作用。
元朝时期
元朝占领金朝中都城后,
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
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元代科学家
郭守敬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什刹海成为
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每年江南地区的数百万石粮食通过
京杭大运河到达通州,再通过
通惠河来到什刹海。元朝百余年间,什刹海的
积水潭共经历5次大挖大修。第一次是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1291年,引
昌平南的白浮诸水入城;第三次是1319年,重修积水潭水岸工程;第四次是1321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1324年,修海子南岸工程。积水潭的多次工程修建,使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与南北大运河连通,成为大运河北端的码头,也使什刹海等成为可以调节蓄泄的完整水系。元朝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水利部),就设在什刹海东岸
万宁桥附近。元朝以白莲潭水域为中心建立都城后,将白莲潭截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水域被圈入了皇城内部,改称
太液池(现在的北海和中海),作为皇家御苑的一部分,北部水域则称为
积水潭(又名海子,现在的前海、后海、西海)。
明朝时期
明朝,公元1403年,明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开始修建北京宫殿城池,
通惠河上游的一段被包入皇城之内,从此漕船不再驶入积水潭,积水潭的名称也逐渐为什刹海所代替。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在
太液池的南部开挖新湖,即现在的南海。南海挖成后,太液池就形成了今天的三海式布局,最北部为北海,中部为中海,南部为南海,北海与中海以
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和南海以蜈蚣桥为界,中海、南海紧密相接,又合称
中南海,这三片水域在明代仍延续着“太液池”的称谓。明朝起,由于什刹海湖水面积逐渐缩小,人们开始在周边修建寺庙、王府、楼馆、官署以及私家园林,什刹海开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据清初
《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什刹海有名园莲花社、虾莱亭、漫园、定园、镜园、定国徐公别业(太师圃)、刘茂才园、湜园、杨园等。庙宇也有镇水观音庵(汇通祠)、莲花庵、十刹海寺、宏善寺、
寿明寺、
小龙华寺、
广化寺、
真武庙、清虚观、
大藏龙华寺等。此外,什刹海湖畔还有众多文人聚集的厅社,如供雅集的莲花社、供清赏的古墨斋、供美食的虾菜亭等。明朝的什刹海因白浮泉水断流,来水量减小,水位下降,水面积缩小,水中出现了陆地和岛屿。由于积水潭水源白浮泉流经明皇陵之前,被认为“有伤风水地脉”,遂被废弃。积水潭因此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面缩减,原来广袤湖泊渐渐缩成了三片小的水泊。三片水泊相交处分别建
德胜桥和
银锭桥,作为跨河的交通。三片水泊当中,德胜门以西的水泊被称为积水潭,中间的水泊被称为什刹海(现在的后海),最南面的水泊因种满荷花而被称为荷花塘(现在的前海)。
清朝时期
清朝时,明代府第、亭园、寺庙大多摒弃,新一代的王府和花园开始出现,主要有
柳荫街附近的
恭王府、后海北岸的
醇亲王府,除此之外还有
成亲王府、
庆王府、
阿拉善王府、罗王府、
涛贝勒府等。清乾隆时期,曾多次对什刹海疏挖清淤。同时期乾隆宠臣
和珅得势,和珅在什刹海后海西岸月牙河围绕的岛上修建府宅,并在什刹前海中部修了一道南北向的堤岸,将整个什刹海前海分为东西两部分,这样什刹海水域就由明时期的三片水域变成了四片。清朝末年,什刹海岸边酒楼茶社也逐渐增多,如天香楼、庆和饭庄、
会贤堂,地区活动趋于平民化和大众化,时有京韵京味的民间文艺演出。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造就了
护国寺庙会和什刹海
荷花市场。1901年,
通惠河漕运全面停止,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什刹海由于连年军阀混战以及日本侵华军队的占领,什刹海多年失修,“城内水道,几已完全淤塞”有的地方“几被垃圾填平,更无水流之可言矣”。这一时期三片水泊由明时期的“
积水潭”“什刹海”“荷花塘”之称演变为“什刹西海”“什刹后海”“什刹前海”,简称“西海”“后海”“前海”,什刹前海西侧的水泊称为“西小海”。据《故都变迁纪略》记载,“今名近
地安门者为十刹前海,稍西北为十刹后海,最西北近
德胜门者为十刹西海”。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什刹海进行了废田还湖,恢复了水面。并修建了一条渠道将什刹西海与什刹后海连接起来,20世纪60、70年代另建引水渠道,20世纪90年代打通了地安桥,将暗河改为明沟,什刹海水经桥下东流,并将地安闸移建至地安桥东。
自然资源
位置境域
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东接前海西街,北转至
毡子胡同、
大翔凤胡同,西接
柳荫街,北至
羊房胡同,向西至
新街口东街到
新街口北大街;西自
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
德胜门,由德胜门沿
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
气候与水文
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0~12℃。1月温最低,为-7~-4℃;7月气温最高,为25~26℃。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年均降水量626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云量稀少,多大风;夏季7~8月多为高温多雨天气;秋季天高气爽,舒适宜人。什刹海是北京城内的一座天然水库,是北京的调温器和加湿器,它可以减弱北京城中心区域的“
热岛效应”,使北京四季空气清新,气温宜人。
什刹海水源主要来自
密云水库,少量来自
官厅水库,来水经
昆明湖、
京密引水渠、
高粱河、转河等,最后流入什刹海,下游泄水流经北海至中南海。整片水域由西海、后海、前海等3片狭长的水域组成,上游为高粱河—转河河段,下游为北海。
生物多样性
在植被方面,什刹海区域植被众多,其中垂柳和荷花是什刹海两种较为典型的植被景观。“西涯八景”之一“柳堤春晓”指的就是前海的柳树景色,而什刹海曾被称为“莲花潭”,也是由于湖泊内遍布荷花而得名。什刹海地区是“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地区有植物物种丰富,主要有
银杏(Ginkgobiloba)、
柿树(Diospyroskaki)、合欢(Albiziajulibrissin)、
珍珠梅(Sorbariakirilowii)、
玫瑰(Rosarugosa)、
紫藤(Sisteriasinensis)、
碧桃(Prunuspersicaf.duplex)、
木槿(Hibiscussyriacus),
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
紫丁香(Syringaoblata)、
黄刺玫(Rosaxanthina)等观赏树木,湖岸还栽有
垂柳(Salixbabylonica),
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
加杨(Populuscanadensis)等乔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还有30多个生物品种,近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水边栽种了山桃、油松等700余株乔灌木。
什刹海的西海湿地公园是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在西海湖中央建有200平方米的
野鸭岛,至2013年,野鸭岛栖息着3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鸭,也有
鸿雁、
鸳鸯等在此栖息。
景区布局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西城区,以胡同四合院、王府古建、园林水系、老字号商业为特色,是北京城市总规划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什刹海的景观空间沿水面展开,水是其中最核心的景观要素。什刹海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前海、后海以银锭桥为界。后海周边有
宋庆龄故居、
醇亲王府、
大藏龙华寺、
广化寺、
鉴园等景点,前海周边有火神庙、
金锭桥、
万宁桥等建筑。除此之外,在后三海的西南区域,街道胡同林立,分布着
梅兰芳故居、
庆亲王府、
恭王府、
郭沫若故居等名胜古迹;在后三海的东北区域,分布着
关岳庙、
拈花寺等景点。整个什刹海景区可见名宅、府邸、园囿、门楼、寺庙、桥梁、街道等景点不计其数。
重要景点
名宅
郭沫若故居位于什刹海旁边的
前海西街18号,该处原是清乾隆宠臣
和珅的花园,后归属
恭亲王府。始建于民国初年,1949年至1963年间先后作过蒙古驻华大使馆和
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
郭沫若迁居此处。郭沫若故居是由正房、东西厢房所组成的两进四合院,前院有正房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厢房三间;后院有后罩房十间。1982年8月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
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郭沫若全身青铜坐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
马海德故居位于
后海北沿24号,马海德是美国人,性病和麻风病专家。他早年即投身于中国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
性病和
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他毕生为这些病的患者解除病痛,为在中国消灭性病和在2000年全国争取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作出了贡献。马海德从20世纪50年代搬到后海这里。马海德故居呈坐北朝南方向,有五间北房,分别用作餐厅和卧室。东厢房是秘书室和客厅,西厢房是子女们的居室。
田间故居位于后海北沿38号院,田间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呈坐北朝南方向。北房五间,分别为书库、卧室、客厅。西厢房为办公室,东厢房为餐厅。田间,原名
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羊山乡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等。他提倡诗歌民族化、大众化、战斗化。田间在1954年用稿费购买了此处,一直住到田间逝世。
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此处原是清朝的醇亲王
载沣的府邸,宋庆龄故居是一座非常古典的园林,在园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还有各式各样的古典建筑,如畅襟斋、听鹂轩、观花室、恩波亭等,宋庆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这里居住的,直至宋庆龄去世。
萧军故居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儿的鸦儿胡同6号,萧军是中国现代当代著名作家,是“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军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沈阳迁到这里来的,当时这处宅院被称为“银锭桥西海北楼”。此处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建筑之一。
张伯驹故居位于
后海南沿26号,该故居坐南朝北,有5间北房,在院子的南部有一方亭和廊房。北房的东间是主人的卧室,西间是客房,居中3间是客厅兼画室。张伯驹和
张学良、
溥侗、
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一位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张伯驹于20世纪50年代迁居于此,一直住到他1982年去世。
梁漱溟故居位于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借住的
颐和园搬到这里来居住的。
周怀民故居位于西海西沿7号。该小院原为老画家
胡佩衡的私宅,初时只有两间平房,1976年
唐山大地震后,新建北房两间,因院内有两株柳树,故将新画室取名为“双柳书屋”。著名画家周怀民于1955年迁此居住。在此,周怀民创作《葡萄图》送联合国展出,周怀民故居现由其家属居住。
梅兰芳故居位于什刹海
护国寺9号院,现如今为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资料。梅兰芳纪念馆,原本是清末
庆亲王奕劻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一直住到去世。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后,在该住所处建立了
梅兰芳纪念馆,并于1986年对外开放。
邓小平也为此处亲笔书写匾额“梅兰芳纪念馆”。
溥杰故居位于西城区
护国寺街52号,此处原系溥杰之父清末摄政王
载沣买给溥杰的房产,1961年,溥杰与从日本回来的妻子
嵯峨浩一起入住于此。溥杰故居是一处坐南朝北的小四合院,有北房3间,有南房3间,还有东、西厢房。1994年,溥杰去世后,溥杰女儿将该院捐献,遂成为全国政协国际协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杨沫故居位于柳荫街29号,杨沫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主要代表作是俘虏了众多年轻人之心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该院原来是涛贝勒府的其中一部分。建筑风格相对传统,院中放置着花坛,种植着一些老树。
丁玲故居位于
大翔凤胡同3号,丁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该处两排平房各踞南北,西面是一栋两层小楼,环境静谧优雅。丁玲晚年曾经在此居住,如今是《民族文学》杂志社所在地。
府邸
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西岸的前海西街,是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代大臣
和珅、
固伦和孝公主、庆亲王
永璘、恭亲王
奕䜣等先后成为这里的主人。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恭王府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约3.2万平方米,花园占地约2.8万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
醇亲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北沿44号、鼓楼西大街154号、16号。前身是清初大学士
明珠的宅第,作为王府建制,建成于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醇亲王府由建筑区和花园区两部分组成。建筑区位于东侧,有正门、正殿、后寝、后罩楼以及两侧的配殿、配楼;西侧为王府花园,回廊曲折,亭、台、阁、榭点缀其间。醇亲王府是研究清代王府历史和建筑形制的典型实物资料。醇亲王府是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的出生地。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兆惠府位于什刹海前井胡同3号至7号院,是属于典型的民公府(暨清代非宗室封公爵者)。兆惠府的面积大约在6600平方米。整个府邸坐北朝南,是一个五进的院落,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中还有月亮门和花池。兆惠全名
乌雅·兆惠,字和甫,满洲
正黄旗人。
庆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利海街道定阜街3号。原为
道光朝大学士
琦善宅第,因咸丰元年(1841)
琦善擅自与义律签订
《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被革职。后奕劻迁入后按王府规制改建。
光绪二十年(1894)
奕劻晋庆亲王,后封世袭罔替亲王,成为清代第12家“
铁帽子王”。此府自东向西排列有五套院落,主体殿堂在东部,西部为生活区,有并排的三个院落,西为花园,园内建有绣楼。
奕劻去世后,其子将府一分为三。后庆王之后
载振将王府售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
涛贝勒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柳荫街25号、27号、乙27号,原是
康熙第十五子多罗愉郡王允禑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
奕譞的第七子
载涛过继给钟郡王
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愉王府,作为贝勒府故称
涛贝勒府。199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棍贝子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新街口东街31号。该府原系诚亲王
允祉第七子
弘暻贝子于
雍正八年(1730年)别建的新
诚亲王府。
光绪六年,
庄静固伦公主其子棍布扎布袭贝子至清亡,时称棍贝子府。府邸有大殿7间,东、西配楼各5间,后殿3间,后寝5间等房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府改建为积水潭医院,原建筑大部分都拆除。
阿拉善王府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
毡子胡同刘契园7号。阿拉善王府整体坐北朝南,建筑分东西两路,建筑结构为砖石结构,阿拉善王府2007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原)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管理使用。
园囿
㛃园菊园位于
新街口北大街。此处原为时任中东铁路督办公署编译处编译委员的刘契园府邸,该园坐西朝东,三进院落。院内培植有菊花,菊园占地2630平方米可陈列菊花2000余盆,培植菊花达1000余种。陈叔通为此题额“㛃园”。1960年,刘契园先生将该园捐献给北京市人民政府。1973年,改建成徐悲鸿纪念馆。
鉴园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
小翔凤胡同5号,原为清恭亲王
奕䜣府邸,民国时期曾被称为“止园”。鉴园坐北朝南,大门外有外影壁,入院有内影壁。门内有东西厢房。西侧为花园,有南房九间。南房北侧有太湖石与青石叠成的假山,假山前有花厅。198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原)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盛园又名小石桥胡同24号宅园,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
小石桥胡同中部路南,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北向,是一处带花园的大型四合院。此宅园建于清代,为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盛宣怀的住宅。1989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
地安门位于什刹海东南,北京城中轴线上
景山与
鼓楼的中间部位。始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称为北安门,与南京的皇城北门同名,俗称厚载门,民间也称为后门。距此门不远还有一座后门桥。明
弘治十六年(1503)二月重修,
隆庆五年(1571)七月修。清
顺治九年(1652)七月重建,并改名为地安门。
德胜门箭楼位于什刹海地区北部,
德胜门立交桥和
北护城河之间。它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也是北京现在仅存的两座箭楼之一。德胜门箭楼始建于明
正统二年(1437年)。德胜门楼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德胜门箭楼修建在一个高大结实的砖石城台上,城台高12.6米,东西宽39.5米。德胜门箭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建筑物。屋顶铺着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共分四层。东、北、西三面共开有箭窗82个。
鼓楼位于什刹海东北,
地安门外大街北端。鼓楼始建于元代,原名齐政楼。鼓楼坐北朝南,通高46.7米,占地6865.5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27平方米,以木结构为主,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钟鼓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位于什刹海东北,与鼓楼相距约100米,始建于元代。钟楼坐北朝南,通高47.9米,总占地面积57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7.9平方米。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架上悬挂一口明
永乐年间铸造的特大铜钟。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钟鼓楼周边改建文化广场。
寺庙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
鸦儿胡同31号,什刹海北岸。广化寺始建于元代,明
天顺至
成化年间重修。广化寺坐北朝南,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是全寺的主要建筑所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五佛宝殿、藏经楼等;东路原有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西路现存二进院落,有大悲坛、观音殿、地藏等。广化寺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藏龙华寺又称小龙华寺、心华寺等,西城区什刹海
后海北沿23号。创建于明,清代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寺庙有房屋二十六间。庙内法物有铜像三尊,铁像一尊,泥像一百三十八尊等。
汇通祠位于西城区西海的西北部。首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镇水观音庵。清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赐名为汇通祠。祠上设有
郭守敬纪念馆,原祠为一组碧瓦红墙建筑。祠前有一座因形似剑而得名的“剑碑”。其上刻有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记述积水潭等事的诗。
关岳庙位于西城区
鼓楼西大街149号,最早为道光第七子
醇贤亲王奕譞的家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在后寝祠殿塑
关羽、
岳飞像,并祀关岳,改称关岳庙。关岳庙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其中一进院又有东西跨院,大院南北长253米,东西宽101米,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15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是国家民委交际处(接待处)所在地,1963年9月,整个大院移交西藏驻北京办事处使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德真君庙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始建于唐
贞观六年(632年)。庙坐北朝南,有门东向。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座牌楼。山门外有旗杆,山门内有钟鼓楼,山门3间,前殿为灵官之殿,面阔3间,二层殿面阔3间。东西配楼二层,殿后有亭,可望什刹海。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
护国寺,又称西寺。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
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
朱棣建有殊勋的
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现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后殿的几间西配殿。
保安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保安寺街2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是明朝
正统年间敕建。前后共有三进大殿,两侧设有僧舍,另外还有方丈院。
中华民国时期,寺内僧人烧香引发火灾,第二进殿、第三进殿全部烧毁。1958年,该寺改作
宣武区制鞋厂的厂址。到2009年,该寺仅存山门一间,作为民居。
万宁寺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万宁寺内的中心阁位于今
鼓楼的位置,是
大都南北中轴线的城市标志。元朝灭亡以后,万宁寺规模缩小,逐渐荒废。20世纪50年代,万宁寺已无僧人,成为大杂院,仅余山门与一座大殿。山门坐西向东,大殿坐北朝南。山门与大殿均为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
佑圣寺建于唐咸通年间,面积东面二十九丈七尺,西面二十九丈二尺,南面二十三丈三尺,北面十二丈三尺,房屋殿宇共八十七间,曾有佛像一百余尊,礼器、乐器、法器数十件,版藏经一部。佑圣寺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大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现仅存前殿和大殿。
十刹海寺位置在今德胜门内大街,是明代
万历年间僧人三藏创建的。庙门坐西朝东,占地五十亩,内有房舍三十余间。
拈花寺在西城区
大石桥胡同61号,建于明
万历九年(1581)。因寺内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座如莲花,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清
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名拈花寺。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432平方米,房屋184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1953年,寺院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刷厂使用,随后拈花寺大殿被拆除,用于建设厂房。
桥梁
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银锭桥南北向,单孔石拱,“节式”石栏杆,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银锭桥造桥年代不详,有种说法是“建于明
正统年间”。桥南东侧立大块山石,东西向,东面镌杨萱庭题“银锭观山”四字,“银锭观山”是什刹海著名景观之一。
金锭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是一座
汉白玉三孔石桥。金锭桥于2000年建成,南北走向,桥长23.5米,宽5.5米,桥身正中镌刻着
侯仁之题写的“金锭桥”三字。
万宁桥俗称海子桥,位于西城区
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
至元二十二年(1285),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桥下原有水闸,为澄清上闸。石桥两侧石砌护岸上,四边各有一只镇水兽趴在岸边。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
漕运的始点。据说,“万宁”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万宁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明皇城的后门,因此又称后门桥。
街道
荷花市场步行街位于什刹海前海西侧,全长280米。荷花市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有售卖荷鲜、冰碗等食品摊点,还有游艺场所,历史上是平民的消暑胜地,2000年以来,荷花市场以“酒吧一条街”而闻名。2017年下半年,西城区启动荷花市场业态调整,酒吧、餐馆等陆续退出。
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前海北侧,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大街,西至
小石碑胡同与
鸦儿胡同相连,北起
大石碑胡同,南至前海北沿,街区占地14万平方米。此街东西斜形走向,全长232米。烟袋斜街出现于元代,到清末才正式改名为烟袋斜街,街内有北京剪纸、
吹糖人、捏泥人、北京特色小吃、老胡同纪念拍照等老北京特色商品。
文化活动
上巳春禊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汉时已有人在水边举行被除不祥的祭祀并嬉游、
采兰、沐浴的习俗,称
春禊。
魏晋以来春禊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日。元代以来什刹海一带是文人喜至的春禊之地。
民国时此俗仍存,但活动已不多。
中元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
中元节,佛教界举行盛大的
盂兰盆会,追莫祖先,布施亡魂。晚清时在什刹海附近的
广化寺等寺庙,凡有条件的均举行规模不等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的具体过程是,事先向施主募化筹金,法会开坛前在山门贴出“祈建盂兰道场”大字,并揭示黄榜召请各界孤魂同赴法会。上午由
方丈讲经,下午
僧众和居士诵经,然后祭送法船,运至附近空地焚化。广化寺等因临近什刹海则送水上焚化。什刹海盂兰盆会放河灯这一民俗活动经久不衰。1998年时,什刹海曾举办什刹海河灯游园晚会,2001年时,
广化寺也曾举办盂兰盆会,并举办放河灯活动,什刹海放河灯已经成为七夕节等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
什刹海文化旅游节
什刹海文化旅游节始创于2002年,每年举行一届,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为主旨,弘扬什刹海乃至北京地区的地方传统文化。2024年4月,第23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开幕,活动从4月底开始持续到金秋十月,活动共有5条主题,分别为“华灯初上时,蝉鸣中轴线”“老号寻溯源,故居访大师”“文博尽荟萃,博物话古今”“演艺新空间,跨界新体验”“城市新秘境,融合再创新”。线路涵盖骑行、地铁、漫步等绿色出行方式,涵盖西城特色商圈、新消费场景、演艺空间、阅读空间、文化产业园、博物馆、景区等场所。
谷雨文化节
2024年4月,什刹海畔举办“谷雨文化节”,民俗专家为游客讲解民俗知识,泥彩塑传承人和牛皮烙画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游客在此体验文化根脉、体验节气习俗。
“龙舟赛”
2024年6月,“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动开幕式暨“龙舟赛”开赛仪式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大运河流经沿线多个城市的12支龙舟队齐聚北京什刹海,以赛龙舟的形式促进交流,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游船
每年3月下旬至11月中旬,什刹海游船都会开航,什刹海游船跨越春、夏、秋三个季节,游客可通过游船寻访两岸的王府、寺庙、钟楼和名人故居。也可坐上一艘摇橹船,体味运河文化的历史厚重。前海有3个码头可以乘船,分别是荷花市场码头、好梦江南码头、地百码头;后海有两个码头,分别是宋庆龄故居码头和野鸭岛码头。
冰雪嘉年华
2015年开始,什刹海街道开展冰雪体育文化节,内容涵盖冰蹴球、冰捶丸、冰车等一系列传统冰雪项目,2021年,什刹海街道发布了“冰雪十三绝”,2024年1月,第十届冰雪体育文化节暨什刹海传统冰雪项目嘉年华开幕,文化节持续两天时间,安排冰龙舟、冰蹴球、冰木射、冰捶丸、冰陀螺、冰上骑射、投雪球、冰车障碍赛八项活动内容,共计400名选手参加活动。
戏剧活动
2022年,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开展“在什刹海遇见梅兰芳”主题活动,青年京剧演员现场表演梅兰芳先生《天女散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的经典选段。2024年,什刹海街道推出“水脉星辉——郭守敬与大运河”戏剧活动,来自什刹海街道辖区内的中小学生现场表演了郭守敬治水的过程与故事。
诗词活动
明代,什刹海地区逐渐变成府邸、名园、寺庙三多的居住游览区后,文人学士参与游赏吟咏的人数渐渐多了起来。明代“荼陵诗派”首领李东阳,幼时曾居住什刹海一带并将自己的故居称作“西涯”,还曾写有西涯杂咏12首。清代,诗人雅集活动的规模、次数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出现了每月均有活动的诗会。如法式善诗龛,法式善每逢荷花盛开之际都和一批知已雅集什刹海畔饮酒赋诗。清末,张之洞在什刹海雅集活动中,曾赋诗:“对岸乔林付暴烟,荷花愈少愈堪怜。虽然不是沧桑事,但惜西涯变稻田”。民国初,陆润摩曾在会贤堂组织过一个诗社,取名为“莲花社”。新中国成立以后,词人张伯驹迁居什刹海,于1955年成立并主持“饭后诗钟集”。张伯驹集白居易句有《科甲翰林·聋子》,黄娄生撰《阮籍·帝国主义》等。
其他看点
苏造肉
苏造肉是什刹海四宝之一,冯记苏造肉每年只做一季买卖,苏造肉最重要的是选肉,一定要挑后腿肉片点瘦的五花三层嫩肉。肉收拾干净以后,微炸出油,然后放上作料用文火炖,大约一个时辰,肉就又酥又入味。
油爆双脆
油爆双脆是萃华楼名菜,主要食材是鸡胗、猪肚、猪腰子等。这道菜做法考究,对火候的掌握要求非常精准,火候不够不熟、火候过了不脆。吃起来要肉质脆脆的、嫩嫩的,嘴里面的味道是香香的,而且很新鲜。
炸空心虾脯
炸空心虾脯是丰泽园名菜,它讲究的是清、鲜、香、嫩、脆这五大特点,尤其以清、鲜为最。炸空心虾脯最讲究的是丸子心儿里的那个肉皮冻,把它炸化了就成汤了,吃起来是外焦里嫩。
抓炒里脊
抓炒里脊是仿膳的看家菜,主要食材是猪里脊肉,这道菜与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虾被称为清代宫廷菜“四大抓炒”,是北京风味名菜中的代表作品。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3年,什刹海风景区整治指挥部成立,什刹海整治行动开始,前后动员搬迁24个单位,腾出绿地2.65万平方米,清除淤泥21万立方米,整修环湖道路及甬路1.8万余平方米;2年后,什刹海第二期整治工程完成,建成后海码头、花架,前海“潭苑”水院、岛亭、喷泉等景点。2000年后,开始实施什刹海的亮丽工程,2002年6月,西海亮丽工程完工,沿湖增加33盏环湖灯,汇通祠山上增设22盏照明灯并修建“屏山听瀑”景点。
1994年,“胡同游”旅游项目正式在什刹海地区推出。“胡同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传统的人力三轮车。三轮车夫京味打扮,着黄马甲、灯笼裤、千层底黑布鞋。三轮车车厢为黑色,有紫红色顶棚,顶棚后部有“到胡同去”字样。胡同游的线路主要包括钟鼓楼、烟袋斜街、银锭桥、万宁桥、前海西街、大小金丝胡同、大小翔凤胡同、柳荫街、后海南沿、鸦儿胡同等,内容主要是参观民居四合院,体验老北京的生活。
1998年,什刹海“水上游”旅游项目开始启动,“水上游”采用的是橹船,橹船的船首和船尾两端翘起,中间支有紫色顶棚,棚下放置茶几,茶几两侧设有长凳。摇橹在橹船的尾部,船夫着黄马甲、戴斗笠。水上游分为“白天游”和“傍晚游”。白天游采用水陆结合的方式,在水上观光银锭桥、万宁桥,遥望钟鼓楼等景点,上岸后改乘三轮车游览胡同民居。傍晚游除了水上观光外,还可以放河灯。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建设了“什刹海文化探访路”项目,线路共有四条,分别为第一条“致敬经典必选之旅”,该线路自烟袋斜街始,经银锭桥、德胜桥、恭王府等,于地百游船码头止;第二条“世界遗产寻迹之旅”,该线路自钟鼓楼始,经万宁桥、金锭桥等,于郭守敬纪念馆止;第三条为“人文遗存游访之旅”,线路自梅兰芳纪念馆始,经辅仁大学旧址、陈垣故居、柳荫街等,至郭守敬纪念馆止;第四条为“魅力新生体验之旅”,线路自西海湿地公园始,经西海48文化创意产业园、德胜公园、南官房胡同等,至荷花市场止。
保护
2006年,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诗词
影视
2020年7月,电视剧《什刹海》开始播出,该剧由付宁执导,刘佩琦、曹翠芬、连奕名、张龄心、关晓彤等主演,讲述了北京什刹海胡同里一家人的故事。
重要事件
2005年10月,什刹海地区入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
2006年,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2月,什刹海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11月10日,什刹海入选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
价值意义
什刹海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奠定了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和内城的街巷格局,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规划、建设、发展,什刹海都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此外,什刹海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万帆云集的终点,什刹海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是北京老城滨水文化的“金名片”。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08:00-24:00(全天);停止入场时间:24: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到周日)。
交通方式
前海荷花市场周边公交线路:13路/42路 /612路 /701路/观光3路 /111路/107路 118路/3路→北海北门站下
烟袋斜街周边公交线路:124路/5路/60路/635路/82路/ 观光3线→ 鼓楼站下。
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地铁4号线→平安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