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是雁形目、鸭科、野鸭属多种野生鸭类的通称。俗称水鸭、芦鸭、蚬鹅。狭义的野鸭仅指绿头鸭。雌野鸭体型较小,体长50-56厘米,体重约1千克。成年公野鸭羽色艳丽。头颈羽有翠绿色金属光泽,颈基部有一狭细白色颈圈,与深棕色胸部分开,体羽为灰色,尾羽为黑色,尾羽外周缀有白色边,喙和脚灰色,趾和爪黄色。母野鸭全身棕黄色羽,杂有黑色斑点,呈麻栗色,头部与腹部羽色较淡,尾羽缀有白色,喙为灰黄色,趾爪为橘黄色,也有灰黑色。
动物学史
定义
野鸭泛指鸭科鸭亚科的多种鸟类,其中具有产业价值的重要狩猎禽种有绿头鸭(对鸭)、针尾鸭(中鸭)、绿翅鸭(八鸭)、花脸鸭(元鸭,也叫王鸭)、罗纹鸭(三鸭)、赤麻鸭、斑嘴鸭、赤颈鸭、白眉鸭、琵嘴鸭、赤嘴潜鸭、白眼潜鸭、青头潜鸭、风头潜鸭。狭义的野鸭仅指绿头鸭,其人工驯养历史很长,现在的家鸭,除番鸭外,都起源于绿头鸭。绿头鸭也是野鸭中为人工驯养的主要对象。因此,该词条着重介绍绿头鸭的相关知识。
驯养
野鸭是各种野生鸭的通称,在分类学上属鸟纲、雁形目、鸭科,人工饲养的野鸭基本上都是由野生绿头鸭经人工驯化、驯养、杂交或导入一些家鸭血统而育成的。
中国是野鸭最早驯化地,在距今2500-3000年,中国南北很多地方已将野鸭驯化为家养。古籍《尔雅》中记有凫和鹜。凫,指的是野鸭;鹜,说的是家鸭。春秋战国古籍《吴地志》记有“吴王筑城养鸭,周围数十里”,说明中国当时已驯化野鸭为家养。野鸭在欧洲驯化的时间稍晚于中国,据达尔文考证,古埃及、旧约时代犹太人和荷马时代希腊人都不知野鸭,但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常猎取野鸭供食和取乐。
早年驯养的野鸭,已成为生长快、产蛋多、耗料少、含脂肪高的现代鸭种。与野鸭的性能相比已面目全非,特别是肉质变化更大,已失去含脂肪低、瘦肉率高、野味香浓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未开始家养野鸭之前,基本上是从大自然直接捕杀猎取野生鸭子作为传统野味,因此每年捕杀量很大。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满足人们对优质野鸭食品的需要,中国国内外便对野生绿头鸭进行人工驯养、选育,使绿头鸭生产力有很大提高,而且肉质鲜嫩,肉味香脆可口。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驯养培育出自己国家的家养野鸭,如德国野鸭、美国野鸭。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野鸭驯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至1980年曾先后从西德、美国引进数批家养野鸭,进行繁殖、饲养、推广,已投入批量生产,并常年向市场提供野鸭产品。家养野鸭已出口西欧、日本等国家。
形态特征
雄野鸭头和颈暗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颈的下部有白色环纹。背部棕灰色,有灰色的虫样斑纹。胸部栗色或带紫色,肋和股部灰白色,有灰褐色小斑。两翅在副翼上有较光亮而带翠色的镜羽。休息时,两翅背上相交,形成一个深色界线,与灰背和体侧隔开。臀部与尾部黑色,尾羽外周缀有白色,中央向上卷曲如钩状,称雄性羽。喙和脚灰色,趾和爪黄色。
雌鸭体型较小,体长50-56厘米,体重约0.8-1千克。全身羽毛呈棕褐色,并缀有暗黑色斑点;胸腹部有黑色条纹;尾毛与家鸭相似,但羽毛亮而紧凑,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白麻花纹;颈下无白环,尾羽不上卷。
绿头野鸭的雏鸭公、母羽色相似。雌、雄鉴别一是通过翻肛看生殖突起。二是听声音,声音尖、脆、清晰、连续嘎叫多为雌性;声音稍低沉,闷响嘎叫多为雄性。三是外观鉴别。把雏鸭托在手上,凡头较大、颈粗、昂起而长,身体圆,鼻孔狭小,鼻基粗硬,平面无起伏,额毛直立的为雄鸭;而雌鸭则头小,身扁,尾巴散开,鼻孔较大略呈圆,鼻基柔软,额毛贴卧。
雏鸭头顶暗褐色,全身以黑色羽为主,眼、肩、背、腹有淡黄色羽相间,喙灰绿色,喙尖粉红色,脚灰绿色,幼鸭雌雄羽色相似。
栖息环境
野鸭常栖息与水生植物茂盛的淡水河流、湖泊和沼泽。野鸭喜欢生活在河流、湖泊、沼泽地、水生动植物较丰富的地区。
分布范围
野鸭分布很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均有,中国各省均有饲养。中国东北、新疆、
西藏、河北等地繁殖,冬时在
长江流域或更南地区越冬。
生活习性
群集性
绿头鸭喜结群活动和群栖。夏季以小群的形式群栖。秋季脱换飞羽及迁徙过程中常集结成数百以至千余只的大群。越冬时集合成百余只的鸭群栖息。因此,人工饲养野鸭宜成群饲养。
飞翔性
野鸭双腿强劲有力,善奔走,游泳潜水很灵活,翅膀长而有力,能进行长途飞行。驯养后的绿头野鸭失去了飞行的迁徙生物节律,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仍然保持一定的飞翔本能,并还具有胆小逃窜的习性。
喜水性
善于在水中游泳和戏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并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
杂食性
野鸭食性广,不挑食。植物种子、茎、芽、叶、谷物、藻类以及小鱼、小虾等软体动物、昆虫等都吃。
敏感性
野鸭虽带有野性,但胆小,警惕性高,若有陌生人或畜、野兽接近即发生惊叫。成群逃避,如突然受惊,则拼命逃窜高飞。
适应性
野鸭不怕炎热和寒冷,在25-40℃都能正常生活,因而适养地域十分广阔。抗病力强,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更有利于集约化饲养。
鸣叫
鸣声响亮,与家鸭极相似。在南方,常用绿头野鸭和家鸭的自然
杂交后代作“
媒鸭”,诱捕飞来的鸭群。雄鸭叫声似“戛”、雌鸭声似“嘎”。绿头野鸭产蛋期后,在休产时进行换羽,叫声和家鸭相似,但没有家鸭那样嘈杂。由于长期人工驯养,绿头鸭已基本失去了因气候变化昂头呜叫预示信息的本能。
换羽性
一年
换羽2次。夏秋间全换(即润羽)和秋冬间部分换羽。润型换羽开始于
繁殖期,至8月底结束。雄鸭换润羽时间约早于雌鸭15-20天,而冬季换羽几乎是同时进行。秋后部分换羽约2个多月。换羽序是先胸、腹、两胁、尾羽,头颈次之,最后是背羽。
迁徙性
绿头野鸭为候鸟,在
自然条件下,秋天南迁越冬,在中国,则常在长江流域各省或更南的地区越冬;春末经华北至中国东北,到达
内蒙古、新疆以及俄罗斯等地。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野鸭的羽毛生长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刚出壳雏鸭全身为黑灰色绒羽,脸、肩、背和腹部有淡黄色绒羽相间,喙和脚灰色,趾爪黄色。15日龄毛色腹羽开始生长,40日龄毛长齐,翼尖长约4厘米;45日龄尾羽放叶,70日龄起具成年形态,锦羽长齐,食欲减退,体重略降,骚动不安,跃跃试飞。
繁殖方式
绿头鸭在越冬结群期间就已开始配对繁殖,一年有两季产蛋,春季3-5月为主要产蛋期,秋季10-11月再产一批蛋。绿头鸭多筑巢产蛋和孵蛋,也有利用水边树上的弃巢产蛋和孵蛋的。绿头鸭的营巢条件多样化,常筑巢于湖泊、河流、沿岸的杂草垛或堤岸附近的穴洞里,巢由本身绒羽、干草、蒲苇的茎叶等搭成。
野鸭150-160天后性成熟,年产蛋100-160枚,高者可达2米枚以上。蛋壳为青色,蛋重55-65克。雄雌配比一般为1:5,种蛋受精率可达85-90%。野鸭在野生状态下有抱窝性,但在家养条件下都采用人工孵化,孵化期28天。
下级分类
常见种类
野鸭种类很多,中国约有10种,每个品种均以雄鸭羽毛区别较大。
参考资料
商用品种
美国绿头野鸭:外貌特征与绿头鸭相似,以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而著称。成年体重公鸭1600克,母鸭1400克,雄鸭性成熟期约150天,母鸭平均150-160天开产,年产蛋量100-150个,高产可达200个以上。美国绿头野鸭繁殖季节性很强,一年分两个产蛋期,第一个产蛋期为2-6月,产蛋量占全年产蛋量的70-80%左右,第二个产蛋期在8-10月,产蛋量占全年产蛋量的30%左右,蛋重55-65克,蛋壳呈青色。2月龄肉用仔鸭活重达1.2-1.4千克,料肉比为2.5-3:1时即可上市。
德国野鸭:由德国奥斯特公司培育而成的著名品种,外貌、体型、羽色和野生绿头鸭相似,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和窜逃特性,能潜水3-5米深,雏鸭全身为黑色绒羽,眼、肩、背、腹有淡黄绒羽相间,喙、脚灰色,爪黄色。中国于1980年引进该野鸭种蛋,进行孵化、饲养、推广,经系统选育后,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开产日龄由原来的210日龄缩短至165日龄,年产蛋量由60个提高到104个。受精率也有所提高,肉仔鸭70日龄平均体重由1100克增至1400克。饲料转化率也有所提高,但在肉质方面有所下降。
媒鸭:在中国江苏、浙江等沿江、湖特定地域条件下形成的鸭种,俗称媒鸭。大多数学者认为媒鸭是野鸭与当地小型蛋鸭自然杂交而成的,因其外形与叫声和野鸭相似,常用来诱捕狩猎外来野鸭,因此而得名。雄鸭叫声似“戛”,雌鸭叫声似“嘎”。媒鸭易驯养,一般年产蛋量高达200个左右,媒鸭肉兼有家鸭与野鸭的特点,呈紫色,精肉多,肉嫩味淡,腥味较少。
鄱阳湖野鸭:以绿头野鸭驯养而来,公鸭体重1400克,母鸭1250克,母鸭平均135天左右开产,年产蛋量100个左右,平均蛋重60克,蛋壳青绿色,70天上市体重可达1250克。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野鸭的羽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不沾水,质地轻柔、保暖性能好等特点,可作隔热保暖的填充材料,用鸭绒制作的“鸭绒服”是人们最喜爱的冬季保暖服装。雄鸭有8种色彩鲜艳、形态别致的羽毛,可作为艺术品。
药用价值
野鸭的药用功效胜于家鸭,其味甘、性凉、无毒、入脾胃、肝、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平胃消食、散水肿、热毒和疗风痰等功效。
食用价值
野鸭的蛋白质含量在动物类中最高,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高蛋白食物,而且蛋白质的质量也很高,属于“完全蛋白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及受损组织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养殖技术
场地选择
野鸭养殖场是野鸭生活、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农村专业户可利用空闲房舍养殖野鸭。如果是新建野鸭养殖场,场址的选择既要考虑野鸭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还要考虑电源、饮水、道路和卫生防疫等条件。养殖场应建有鸭舍、鸭坪、鸭滩、水上运动场及管理人员房舍。最好建在长年有水的小河边或池塘、湖泊及水库附近。选择场址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野鸭喜欢安静,对环境的噪音反应比家禽敏感。因此,野鸭场应建在僻静的地方,远离噪音比较大的工厂、居民区、公路和铁路干线等。
野鸭喜干怕潮,因此,野鸭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坐北朝南、通风和有利于保温的地方。在平原地区,应选择地势高燥、土质良好、平坦或稍有缓坡(最好向东南倾斜)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区,应选择山坡或岗地的南面建场,这样对排水、通风、日照都好,并可避免冬季西北风的侵袭,有利于鸭舍保温。野鸭场不宜建在通风不良的潮湿洼地,也不宜建在周围有高大建筑物的地方。
野鸭场附近应有开阔的水域(如池塘、河道、湖泊)。如果水域附近有坡地,其坡度最好小于30°角。坡度过大,野鸭上岸、下水困难。如无现成的水域,也可人工挖池。
对于大多数野鸭,选用透水性、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或壤土比较适合,尤其便于设立地面运动场以满足野鸭喜沙浴的习性。
野鸭场水源要充足,水质良好,合乎卫生要求,水中无毒素、无异味、无异臭。常受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的地方不宜建野鸭场。没有自来水条件的地方,最好打井取水,地下水位应低于2米。池塘积水,如作饮水用,则必须经过静置消毒处理。被屠宰场、工矿废物污染的池塘水不能使用。
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野鸭场,每天排出的污水和粪便数量是相当大的。建场前一定要考虑污水的排放和粪便集散的问题。野鸭场的污水和粪便处理,最佳方案是农牧结合,这样既可避免造成公害,又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电力野鸭场照明、孵化、取暖、育雏、通风换气,甚至喂料、给水、集蛋、清粪等,无不需要用电,尤其是孵化,如经常停电则影响很大。因此,电源必须可靠,必要时还要自备发电机。
交通野鸭场应靠近消费地和饲料来源地,交通要便利,以降低运输成本,并保证产品和饲料等的运输。但场址不宜靠近交通干线(如公路干线、铁道)。
野鸭的抗病性相对家禽而言较强,但为了预防野鸭发病,场址最好选择在没有养过牲畜和家禽的新地,与市场、屠宰厂、家禽仓库、居民点等,尽可能距离远一些。
场地规划
野鸭养殖场的建设规模,根据生产需要、资金投入情况等来确定。一般应有生活区、鸭舍、鸭坪、鸭滩、水上运动场以及饲料加工储藏库、堆粪场。
饲管人员食堂、宿舍等,应与生产区相距250-300米,以利于野鸭疫病的预防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
鸭舍建筑
鸭舍是野鸭生活、栖息、生长和繁殖的场所,饲养野鸭无论是利用旧房改建,还是新建鸭舍,都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野鸭舍一般多为平房,常见的鸭舍屋顶式样见下图。
饲养管理
雏野鸭是指出壳后1-40日龄的幼鸭。雏野鸭绒毛稀少,体质较弱,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温度变化较敏感,需要进行人工保温。雏野鸭消化器官不健全、消化能力差;生长速度快,初生重约35克,10日龄达100克,20日龄达200克以上,40日龄可达750克。针对其生理特点,结合野鸭的生活习性,在雏野鸭饲养管理方面应抓好如下工作。
保温工作是野鸭育雏工作成败的关键。其中0-14日龄的雏野鸭对温度较敏感。因此,需要进入育雏舍给予保温,要防止贼风。
天气较冷时,育雏保温的时间相应要延迟几天。在整个保温育雏阶段,昼夜应有专人值班饲养,防止温度忽高忽低,严防雏野鸭打堆挤压,因雏野鸭有相互靠睡的习惯,发现扎堆要及时分散,避免扎堆互相压死。
根据饲养数量和具体条件,确定保温方式。例如饲养数量少,可由雌鸭或“保姆鸡”代育(保温)。规模养殖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用保温器、红外线灯、煤炉等取暖保温,温度一是看雏鸭活动层的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二是观察鸭群的活动,以鸭群不打堆,也不远离热源为宜。
分群:根据新出壳的雏野鸭体质强弱和大小,进行分群,这一工作一般结合捡雏进行。通常,健雏脐带收缩良好,肚腹平而不显膨大,羽毛丰满,眼大有神,活动时步态正常,活泼好动。
育雏时将强弱大小不同的雏野鸭群分开饲养,既可防止强欺弱、大欺小,确保鸭群的均衡生长,又便于对弱小雏给以特殊照顾。育雏应采用隔栏小群饲养,以50只雏野鸭一群为宜。随着日龄增长,再将鸭群逐渐合并,进行大群饲养,以利野鸭喜群栖的特性,从而减少饲养管理的工作量。
要注意育雏密度。育雏前期的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20-25只为宜,后期降至15-20只,以免雏野鸭因挤压而致死,并可克服鸭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生长的不均衡。
饲喂一般采用先饮水后开食的方法。雏野鸭出壳后,24小时内饮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雏野鸭在孵化过程中,体内水分散发较多,刚出壳的雏野鸭必须适时补充水分,这不仅有利于维持雏野鸭体内的水分平衡,而且有利于胎粪的排除。在野鸭育雏阶段,要充分供应清洁的饮水,确保不断水。饮水器不宜太大,边缘不宜过高过深,防止雏野鸭淹死或打湿羽毛后形成扎堆挤压损伤。当雏野鸭有摄食要求时就可开食,喂米饭,按500克/200只,需将米饭用水浸一下去掉黏性。第2天1千克米饭拌入50克豆饼,第3天仍是1千克米饭掺人约占1/3的配合饲料,以后逐渐增加配合饲料,完成换食过程。喂饲方法为少喂多餐,每隔2-3小时喂1次,每次饲料投放以吃完不剩,全群都能吃到为宜。7日龄后可喂些青绿饲料和动物性饲料,随日龄增加,每天喂料次数减少,保持育雏后期每天4次喂料。
野鸭有喜水的生活习性,应适时放水。刚出壳的雏野鸭不能放水,但待其羽毛干后,可给其身体喷细雾水,以便雏野鸭自己整理羽毛。由雌鸭孵出的绿头鸭雏在出壳后的第3天,即可由雌鸭带领下水戏耍;家鸡代孵的雏野鸭可迟几天下水。人工孵化的雏野鸭应在10日龄适时放水,使之有一个适应和锻炼的过程。放水方法:将雏野鸭放在育雏室内的小水池或浅盆内戏水,每次下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分钟,但放水次数可由每天1次逐渐增加。雏野鸭初次放水一定要注意看护,以防溺水死亡。雏野鸭25日龄开始,可选择晴天上午10点以后放出至鸭坪和水上运动场内进行适应性锻炼,30日龄后则让雏野鸭在鸭坪和水里自由活动,以满足其野性喜水的需要。雏野鸭每次放水后,待其理干毛后才能赶人棚舍内,以免粘湿垫料。
雏野鸭饲养管理中,保持鸭舍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勤清粪便、勤换垫草是保证雏野鸭健康生长的必要措施。同时搞好卫生防疫,随时做好消毒工作(用具及舍内地面每10天左右用20%的石灰水或2%的烧碱消毒1次),以防,卜各种疾病的发生,雨季要特别注意曲霉菌病。此外,严防兽害。诸如黄鼠狼、家鼠、田鼠、野猫、野狗均是雏野鸭的大敌,宜采取白天在运动场周围,晚上在鸭舍内点灯的方法防御。
育成野鸭也叫后备野鸭、青年野鸭,是指40-80日龄的鸭。野鸭的育成阶段主要长羽毛、肌肉和骨骼,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只鸭每天增重量最大。至40日龄身上羽毛基本生长完成,仅头后还留有一点绒毛;在良好的营养和管理水平下,60日龄即可达体重增长的最高峰。因此,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这一阶段的绿头鸭觅食能力、消化能力以及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都明显增强,一般可在鸭舍常温下生活,如遇气温突变可酌情采取保温措施。
野鸭由育雏阶段转入育成阶段之前,应进行一次挑选,按体质强弱和体型大小分群,淘汰极个别的严重病残个体。进行强弱大小分群饲养和管理,可促使同一群体内个体间的平衡生长,否则,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逐渐加大,既给饲养管理造成困难,也使饲料浪费,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和经济效益降低。
这个阶段的野鸭生长快,耗料多,需要丰富的营养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因此,要根据生长发育供给饲料,每天饲喂3次,粉料需要加水拌湿饲喂,并配好清洁饮水,以防抢食饲料而呛死。每天每只野鸭的耗料量可参考用“日龄十10=日料量(克/只)”采确定基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该阶段野鸭食欲和消化能力显著增加,耐粗饲,可减少谷类和动物性饲料等精饲料,适当增加糠麸类、水草和青绿饲料,以适应其野生状态的食性,但不能缺少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在40-60日龄应实行限制饲喂,即适当减少蛋白质和能量饲料,增加糠麸、水草和青料等粗饲料,这样可使鸭野性发作的推迟和减轻,既减少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又可节约饲料。否则,野鸭体内脂肪迅速积累,激发其飞翔野性发生,即群众所指的“吵棚”。“吵棚”的主要表现为鸭群神经质,扰动不安,似无肌饿感,采食锐减(每天约减采食量的60%-70%),致使体重下降。凡遇应激,也可激发“吵棚”。
育成阶段饲料要多次改变,但应逐渐进行,让野鸭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改变饲料,否则会造成野鸭的肠胃炎和消化不良,致使体重下降。
野鸭最好坚持户外饲喂,以保持鸭舍清洁卫生。一般每天饲喂3-4次,投喂量一定要保证每只鸭都能吃到食,而又无剩料。如果放牧饲养,则在每天放牧前将鸭喂半饱,尽量延长放牧时间,使其吃到更多食物。放牧后,根据采食情况,决定是否补饲和补饲量。
野鸭如作为肉用菜鸭上市,则要求其毛全,膘好,一般在65日龄前后填饲育肥,就是人为地强迫野鸭吞食大量的高能量饲料,使其在短期内迅速长肉和积蓄脂肪。一般经过15天左右的填饲,至80日龄前后,平均体重1千克以上就可上市销售。填饲育肥的野鸭肉质鲜美、柔嫩多汁,提高商品价值。填喂方法:用填鸭饲料配方,将配合饲料中加适量开水调成面团状,也可搓成小丸状。填喂时轻轻将鸭子捉住,用两腿夹住鸭体下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野鸭的上腭,中指压住舌的前部,其余2指托住下嘴壳,右手取饲料填人鸭嘴,直到填饱为止。每天填喂4次,白天2次、夜晚2次。填饲的最初几天不要喂得太饱,以防造成食滞,待野鸭习惯后,再逐日增加饲量。填饲后,要确保充足的饮水,每天除保证育肥鸭半小时的水浴时间外,尽量减少运动。
野鸭作为肉用饲养,也可采用放牧饲养或类似于种鸭的舍饲方式进行育肥,只是饲料的配合与填饲育肥饲料相同.这样既有利于育肥,又利于保持其野味特性。
野鸭在育成期的饲养密度按10-15只/平方米为宜。此阶段绿头野鸭易饲养,对经常人舍进行喂养的饲养员熟悉且温驯,常常追随求食。如果群体数量大,管理饲养者应该细心,随时保持舍内干燥。育成野鸭采食量较大,粪便增多,要及时冲洗,以保持群体生活的干净环境。其次要注意天气温度的突然变化,育成前期要考虑有保温的应急处理,如增设塑料编制布、草垫铺地等措施,以防受寒打堆造成损失。炎热的夏天要让野鸭充分洗浴降温,在运动场内搭成阴棚防暑。此外,坚持每日工作程序,进行除粪、清洁、消毒、卫生工作,观察生长发育、饮水、采食量变化,粪便颜色及形状,做好各项生产记录等。
野鸭长至70日龄前后,应进行选择分群,一是择优留种,其留种的雌雄比例为8:10其他鸭短期育肥后作为肉用商品出售。所留的后备种野鸭从20周龄开始进入产蛋期管理。饲养密度。野鸭喜群居,在满足有室内、陆场和水场的管理条件下,可按室内和陆场面积计算,每平方米面积养种野鸭4-5只,群体可从200只到1000只大小不等。到20周龄时,室内放置公共产蛋箱,按每格容4-5只雌野鸭计算公共产蛋箱总数,在产蛋箱下边垫草,每天早上、午后各集蛋1次。
种野鸭群天一亮即下水活动及交配,供早餐时回陆地,食后种雌野鸭进入产蛋,上午1l点下水戏游,中午又回陆场休息产蛋,下午4时左右再次下水戏游,下水之前再投食,晚6-7时回陆场或舍内休息。
光照程序。种用野鸭只有正确实施人工光照才能延长产蛋时间,增加产蛋量和提高受精率,增加经济效益。从20周龄开始,即实施人工光照程序,每天光照为13小时。21周龄以后,每周每天增加光照半小时,直至达到16.5小时,维持到40周龄,再每天增加半小时,达17小时,直至产蛋结束。
野鸭每天增加的光照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天不亮之前。这可使种雌野鸭产蛋集中在上午,产蛋整齐,窝外蛋少。人工光照应采用白炽灯泡照明,舍内及陆场均应安装灯,40-60瓦灯泡1个可供20-25平方米面积照明,安装高度离地2米。
饲喂。进入产蛋期管理的野鸭,首先要按产蛋前期、初期、高峰及持续4个时期供给不同蛋白质含量的产蛋料。其次不要让种野鸭吃得过多、过肥,每天每只种鸭耗料约100克。种用野鸭以粉料为主,每天喂2次,每次投料前粉料拌和成糊状投喂,而且料槽与水源不要离的过远。因野鸭采食后要立即饮水作筛呷状才咽下食料,过干的粉料易呛。另外要辅以约20%的青绿饲料。
饮水对野鸭是一种既容易又难做好的管理工作。野鸭往往在水场嬉戏活动过程中就完成了饮水,而较少问津陆场上的饮水小池。因此,要特别注意舍内、陆场和水场的除粪、清洗、卫生管理,最好使水场为流动水。水场的水能放干的每20天放干1次,用漂白粉0.005%的浓度喷洒消毒,洒12小时后再放清水进水场。或用生石灰消毒,每10平方米撒1千克石灰,保持一天以后再进水,效果较好。
应做好种用野鸭的饲养管理观察,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记录,使种群保持较高的产蛋性能。成年种鸭的饲养管理中,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惊扰鸭群,尤其是避免外人进入。因为野鸭遇惊扰,即可能引发“吵棚”,造成体重和产蛋量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