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几内亚岛(英语: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Niugini,印尼语:Pulau Papua),又称
伊里安岛、巴布亚岛,是
马来群岛东部岛屿,为
太平洋第一、世界第二大岛屿,位于
赤道南侧西太平洋,西隔
班达海、
哈马黑拉海与
马来群岛毗邻,东临
所罗门海与
俾斯麦群岛、
所罗门群岛相望,南隔
阿拉弗拉海、
珊瑚海、
托雷斯海峡与
澳大利亚相望,东西长约2400千米,中部最宽处650千米,面积约78.6万平方千米。以东经141°经线为分界线,以东归属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以西及沿海岛屿归属
印度尼西亚。2014年统计,岛上人口约为1131万人。
名称由来
在西方殖民者未到达之前,巴布亚(Papua)曾被用来指代该岛的部分地区,词源由来尚不清楚。一种解释为,词来自
马来语“papuwah”,意为“毛茸茸的头发”,在现存的字典中最早记载为,1812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水手用来称呼居住在西巴布亚西北海岸
拉贾安帕特群岛上的居民。另一种解释为来自
印度尼西亚蒂多雷语中的“papo ua”,意为“不统一”或“地理上相距遥远(因此不统一)的领土”,历史上蒂多雷苏丹国国王声称拥有西巴布亚主权,称这片地区不属于其他任何国王。
1545年7月,
西班牙航海者奥尔斯·德·雷特(Ynigo Ortiz de Retez)登上巴布亚岛,宣布巴布亚为西班牙领土,因见到当地居民和自然条件都像
非洲的
几内亚,将该地命名为新几内亚(Nueva Guinea),后演变为英语“New Guinea”,该词来自
葡萄牙语“guiné”,是一种在西非和非裔巴西传统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植物的名称。
新几内亚岛又称
伊里安岛(印尼语:Pulau Irian),在
印尼语中用来指代该岛和印度尼西亚西伊里安省,这个名词首先在1945年查亚普拉托巴蒂举行的一次部落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词源自
比亚克岛(Biak Island)的比亚克语“Iri-an”,意为“热土”,该词用时来自“Iryan”一词,意为“崛起”或“上升精神”,隐喻着正在进入新时代的土地。2002年印尼官方开始改称为巴布亚岛(印尼语:Pulau Papua)。
位置境域
新几内亚岛是
马来群岛东部岛屿,是太平洋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岛屿,位于
赤道南侧的西太平洋中,约为东经130°~东经153°,赤道~南纬12°之间,在
澳大利亚以北,西隔
班达海、
哈马黑拉海与
亚洲东南部的
马来群岛毗邻,东临
所罗门海与
俾斯麦群岛、
所罗门群岛相望,南隔
阿拉弗拉海、
珊瑚海、
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顶端地区、
卡奔塔利亚湾和
约克角半岛相望,全岛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东西长约2400千米,中部最宽处650千米,面积约78.6万平方千米,含沿海附属岛屿在内共81.8万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新几内亚岛的大部分是在5000万年前形成,随后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
冰川作用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改造。
古生代至
中生代,新几内亚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沿大陆边缘发生大洋板块对大陆及岛弧的俯冲和增生。
近海因洋内俯冲产生岛弧并发生弧陆碰撞,大陆边缘不断发生裂解并导致裂谷化,继而产生新的
岛弧。
古新世时期(66~55万年前),澳大利亚克拉通北部边缘经历了广泛的裂谷化,伴随着
珊瑚海海盆的打开,在珊瑚海北西部形成了多个小型
海盆。东巴布亚复合地体由东巴布亚火山弧与欧文斯坦利地体的碰撞而形成。此时一些规模较小的
地体开始拼贴到
克拉通上。
始新世时期(55~34万年前),
印澳板块向北迅速移动导致
珊瑚海停止打开,Uyaknji小海盆也随之关闭。此时在洋壳内部发育一条北倾的俯冲带,形成Sepik弧,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地体已经完全拼贴到克拉通上。
渐新世时期(34~23.8万年前),Sepik弧在晚始新世至中晚渐新世增生到澳大利亚
克拉通之上并与之发生碰撞,碰撞导致地层隆升和
白垩纪海相沉积岩发生变质,并使岛弧
火山作用终止,在东部的巴布亚复合地体已经增生到
克拉通上。随着碰撞的进行,
渐新世末期在克拉通和增生地体的北缘发育一条向南倾的
俯冲带,在巴布亚造山带内形成了大陆
岩浆弧。
始新世末期,在澳大利亚克拉通北方较远处西南倾的俯冲带开始活动,此时开始形成新几内亚群岛,
澳大利亚大陆在内美拉尼西亚弧之下俯冲,导致了一次仅限于新几内亚东部的
造山运动,形成中央山脉。
中新世时期(23.8~5.5万年前),在新几内亚岛上早中新世Finisterre弧与
克拉通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发育Ramu——Markham
前陆盆地。在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由于受0ntong Java台地影响,Kilinailau俯冲带逐步关闭,新几内亚群岛的安山质火山作用在晚中新世停止活动。
所罗门海南西的Trobriand海沟发展了南东倾向的
俯冲带,与Maramuni弧以北的海沟走向延伸部位接近,海沟在中新世中期衰减,而向北的
俯冲带沿着
新不列颠海沟诞生。向北倾的新不列颠海沟和澳大利亚克拉通边缘的Trobriand海沟两者不断消减所罗门海亚板块。
上新世时期,俾斯麦火山弧与克拉通碰撞引发了新几内亚造山带内部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在Finisterre地体和澳大利亚克拉通前陆(巴布亚褶皱带)发育
逆冲断层。在新几内亚群岛,沿
新不列颠海沟发生的俯冲仍在继续,引发了
上新世岩浆作用活动。约15万年前,
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汇聚。在5万年前,形成了褶皱冲断带,并导致中央山脉迅速上升。
地理特征
气候
新几内亚岛属
热带海洋性气候。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因受季风影响,1~4月西北风盛行,5~8月在东南信风控制之下。沿海平原地区各月气温变化不大。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查亚峰附近的雪山山地,终年都有积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为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为2500~3000毫米,中部山区可达3000~4000毫米。
地质
新几内亚岛位于西边
欧亚板块、南边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北边
太平洋板块的构造三重联点上,且处于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斜向聚合状态。地质构造有南部的弗莱地台、中部的新几内亚造山带等区片。
弗莱地台位于新几内亚岛西南部,与
澳大利亚大陆相连接,北部以巴布亚逆冲断层与巴布亚新几内亚造山带为界,地台基底为澳大利亚克拉通一部分,其上部盖层沉积主要为一套巨厚的、近于水平且大部分未变形的三叠纪至第三纪滨海相和大陆架相的海相
沉积岩,被第四纪
磨拉石堆积覆盖,后者来自北面上升的中央山脉,向南颗粒逐渐变细,中北部被第四纪火山
碎屑岩、火山泥流堆积物和改造过的冲积物覆盖。
新几内亚造山带是一个长2200千米的
碰撞带,构成了新几内亚大陆西北走向的山脊,基底岩石单元包括晚二叠世
变质岩、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花岗
闪长岩等,南部为弗莱地台,北部以拉穆——马克汉姆断层与美拉尼西亚岛弧为界,由多个规模较小的地体经弧陆碰撞拼贴形成,分为西部造山带和东部造山带两部分。主要出露岩石为经历褶皱逆冲变形的变质
沉积岩、岛弧岩浆
喷出岩、侵入岩以及仰冲的陆壳。
地形地貌
新几内亚岛上多山,中部地区群山盘结,自西北伸向东南,形成连绵延续的中央山脉(
新几内亚高地,New Guinea Highlands)。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
查亚峰(Carstensz Pyramid)高达4884米,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岛屿,也是新几内亚岛、
大洋洲以及
马来群岛最高峰,岛上地形呈横向排列,由北而南分为四带,北部山脉(海岸山脉、范雷斯山脉)直逼海岸,海拔高度大都在60米左右,东南端有高于4000米的山峰。西北部有鸟头半岛(多贝莱半岛,Bird's Head Peninsula),东南部为鸟尾半岛(巴布亚半岛,Bird's Tail Peninsula)。
新几内亚岛中央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山地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属新期褶皱山地。东段为马勒山脉,山势向东逐渐降低,而后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巴布亚半岛的
欧文·斯坦利岭,出海面的山峰形成
路易西亚德群岛。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其中尤以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有广阔低平的沿海沼泽。海岸曲折,多港湾。沿海有许多由于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岛屿。山岭包括兴登堡山、库博尔山、施拉德山、俾斯麦山、克拉特凯山等,高山峡谷有瓦吉谷地、钦布谷地、戈罗卡谷地、布洛洛谷地,以及凯南图高原等。
新几内亚岛西段山脉海拔高度大,山顶终年积雪,所以称雪山山脉(Snow Mountains,也称
毛克山脉、俾斯麦山脉,Maoke Mountains),查亚峰在境内。新几内亚岛南部平原是由弗莱河、里古河等大小河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是世界最大沼泽地带之一。北部沿海地区有狭窄的平原和优良港湾,如休恩湾、马克姆湾、纳索湾、阿斯特罗莱布湾、古迪纳夫湾等。
水文
新几内亚岛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
曼伯拉莫河(Mamberamo River)、
塞皮克河(Sepik River)、
拉穆河(Ramu River)、
马克姆河(Markham River),在南部有
迪古尔河(Digul River)和
弗莱河(Fly River),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挟带大量泥沙,在中下游两岸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
曼伯拉莫河,又称达里凯克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地区最长河流,位于新几内亚岛西北部,源于毛克山脉北坡,有东西两条源头,东源达里达杜河,西源达里古河及其支流范道伦河。在达布拉附近汇合后,大致向西北流,经过32千米平静段,进入并切穿范雷斯山脉,形成一系列峪谷与急流,于卡索腊维查进入下游广大平原,右岸联通朗贝拜湖,于德维尔角附近注入
太平洋,全长805千米。
塞皮克河,新几内亚岛最长河流之一,原称凯瑟琳奥古斯塔河,源出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与
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接壤的中央山脉北坡,先流向西北,再转向东,贯穿中部低洼平原,接纳源自贝克尼山、托里塞利山和中部山脉的许多支流后,形成
三角洲,注入
俾斯麦海。全长约1127千米,其中有480千米通航。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千米,有一条5~10千米宽的活动蜒带,由河流的大部分河道形成,并形成了一个70千米宽的洪泛区,有大量的回水沼泽。在泛滥平原上大约有1500个
牛轭湖和其他湖泊,其中最大的是占布里湖。
默里湖(Lake Murray),位于斯特里克兰河与弗莱河之间,1913年被发现,由西部省管辖。湖泊长63千米,宽18千米,水域面积647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米,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湖泊。
土壤
新几内亚岛土壤受高温和降水影响,淋溶作用强烈,肥力较低。仅在有较厚沉积土层的山间盆地以及分布有肥沃的火山土的地区才适宜于农业发展。由
火山灰长期冲积而成的沼泽地遍布于沿海和内陆盆地,主要为
泥炭土。除沼泽地外,主要还有山地、坡地,土壤以
红壤为主,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生物
新几内亚岛的
陆栖动物较丰富,兼有亚、澳两大陆的动物种类,从
有袋类(多为树栖有袋类)和
单孔类,
啮齿类、野犬、
野猪之类都有,又以
鸟类众多而著称于世,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爬虫类和
两栖类在岛上分布较普遍。世界上近10%的
脊椎动物集中在这里,岛上有世界上最大的鸽子
紫胸凤冠鸠(Goura scheepmakeri)、最小的鹦鹉
绿侏鹦鹉(Micropsitta finschii)和最长的蜥蜴
萨氏巨蜥(Varanus salvadorii),及世界上最大的蝴蝶
亚历山大女皇鸟翼凤蝶(Ornithoptera alexandrae)。
新几内亚岛的
哺乳动物包括
单孔目动物、
有袋动物、
蝙蝠和
啮齿动物,世界仅存的
单孔目动物有3种,包括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共有的
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和仅在新几内亚高海拔地区出现的
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新几内亚森林是约40种
哺乳动物的家园,其中包括
多丽树袋鼠(Dendrolagus dorianus notatus)和古德费洛树袋鼠(Dendrolagus goodfellowi)及马氏林袋鼠(Dorcopsis macleayi),境内的6种
树袋鼠都是新几内亚岛的特有物种,3种树袋鼠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为马奇树袋鼠(Dendrolagus Matschiei)等,古德费洛树袋鼠在内的3种树袋鼠分布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
巴布亚省。
新几内亚岛的蛇类,包括有毒的新几内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和南棘蛇(Acanthophis antarcticus),属于7个科,这些科也存在于澳大利亚,至少有32种可视为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的特有物种。岛上已发现200多种
蜥蜴,60%为新几内亚独有。岛上的河流中潜伏着2种
鳄鱼,
伊里安鳄(Crocodylus novaeguineae)及其
咸水鳄(Crocodylus porosus)。已发现约13种
龟类,其中7种生活在淡水,3种淡水物种是当地特有的,其中
纹面长颈龟(Chelodina parkeri)仅生活在
弗莱河,普氏长颈龟(Chelodina pritchardi) 与
猪鼻龟(Carettochelys insculpta)和
花背鼋(Pelochelys bibroni)、
鼋(Pelochelys cantorii)在岛上已濒临灭绝,其他爬行动物有
所罗门蜥(Corucia zebrata)等。
新几内亚淡水栖息地有约375种鱼类,其中217种是
淡水鱼,149种是新几内亚特有的,有超过600种珊瑚,约占世界总数的76%,还有超过2200种礁鱼,约占世界总数的37%;在新几内亚的淡水栖息地,已知的鱼类约有375种,其中149种属于新几内亚特有。淡水中的大多数鱼类为
洄游鱼类,包括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野生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其他鱼类有等
骨舌鱼,岛上南部河流的鱼类种类多样性比北部河流多,低地河流鱼类数量较少,主要有常见的
鲶鱼等,高地支流常见的有凯洛硬头鱼(Craterocephalus kailolae)、尖塘鳢等。
新几内亚岛约有760种鸟类,约有一半是特有的,分为淡水鸟、
海鸟、来自北方的迁徙鸟、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迁徙鸟,这些鸟类包括
食火鸡(Casuarius spp.)、
极乐鸟(Paradisaeidae)、
营冢鸟(Macrocephalon maleo)等,岛上有40多种极乐鸟,是岛上的标志性物种,其他鸟类有
绿侏鹦鹉、棕眉鹛(Turdoides subrufus)等。其中南方食火鸡(Casuarius casuarius johnsonii)、
单垂鹤鸵(Casuarius unappendiculatus)、
花纹鸭(Salvadorina waigiuensis)、
黑长尾鵟(Henicopernis infuscatus)和
新几内亚角雕(Harpyopsis novaeguineae)在岛上已濒临灭绝。全球的
冢雉科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岛上有22种冢雉中的11种,主要有
褐领营冢雉(Talegalla jobiensis)、
肉垂冠冢雉(Aepypodius arfakianus)等。
新几内亚岛上红树林占全球红树林面积的11.9%,仅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各省的
红树林总面积为1747535.8公顷,巴布亚新几内亚红树林总面积约为456618公顷,为
太平洋红树林最大的国家。海岸一带红树沼泽随处可见,内陆则生长尼巴棕榈(Nypa fruticans)。南部海岸的
三角洲及河流沿岸有大片的
西谷椰(Metroxylon sagu Rottb.),海拔约1005米以下地区大多为原始低地雨林,海拔1005米以上的中部高原到处有夜冠橡树、
山毛榉和松树林。新几内亚岛高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有大量的天然植被,其中已知的红树林树种有33种,是世界上红树林多样性最高的经济体。
2020年,99位植物学家对新几内亚的
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分类,建立了第一份专家验证的新几内亚大陆和周围岛屿的维管植物清单,清单包括13634种、1742属、264科维管植物,表明新几内亚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岛屿。新几内亚岛位于
华莱士线附近,世界上7%的高等植物生长在岛上。岛上
兰花和
蕨类植物分别超过2000种,潜在尚未发现的兰科新种则可能超过1000种,是全世界范围内兰科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岛上的攀缘植物有90%属于热带植物,包括
印尼藤;
绞杀植物,主要属于
榕属、鹅掌藤属、
紫罗兰属;及
附生植物,包括
开花植物和
蕨类植物。其他珍稀植物包括
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等,其中Bulbophyllum nockuntum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在夜间开花的兰花物种,
巨芭蕉(Musa ingens)保持着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非木本植物的纪录,其茎高可达15米,周长可达2米,果实超过1.5公斤。
自然资源
新几内亚岛重要的矿藏有金、铜、镍、石油和天然气。岛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其丰富的铜金矿产著称于世,有奥克泰迪铜金矿(OK Tedi)、波格拉矿山(Porgera Joint Venture,PJV)等大型矿山。其中奥克泰迪铜金矿已探明矿石资源储量约3.5亿吨,原始铜总储量326万吨。波格拉金矿已探明矿石资源储量8981万吨,黄金储量约1480万盎司。
自然灾害
新几内亚岛是由向北推进的澳大利亚
克拉通与外来和准本土地体相继碰撞而形成的,
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以每年11.1厘米的速度在方位角上汇聚,位于
环太平洋火山带,世界上大部分地震和火山活动都发生在这里。岛上有许多
火山锥,部分山区不时有火山喷发,并频繁发生地震。
1998年7月17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方近海发生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在艾塔佩北方为25千米的地区,地震导致造成了大规模的海底山崩也引发了巨大海啸,造成有超过2200人罹难。2022年9月1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7.6级地震,造成至少3人死亡。2024年3月24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发生6.9级地震,造成3人遇难,另有至少1000栋房屋被毁。
1951年1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的
拉明顿火山突然大喷发,烟雾飙升到1.5万米的高空,山峰标高被削矮了600米。火山灰流以470千米每小时的高速向前冲击,吞没了山脚下的村寨,毁坏了233平方千米的土地,造成2942人遇难,北部区首府哈加图拉遭到破坏,被迫迁至波蓬德塔。
新几内亚岛气候炎热,高温多雨,加之农业垦荒的发展,造成
山洪及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上升。2008年12月,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泥石流,一座金矿附近的住宅区遭到破坏,造成10人死亡,多人失踪。2009年3月,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持续暴雨导致泥石流,淹没了2辆大巴车和3座房屋,造成7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儿童。2012年1月,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西北的诺戈里发生山体滑坡,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的泥石带将两个村庄全部掩埋,造成40人死亡20人失踪。
2024年5月24日凌晨3时左右,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恩加省考卡拉姆村附近发生一场大规模山体滑坡,截至5月26日,山体滑坡事故已造成约670人死亡。
人类活动
经济
新几内亚岛的经济发展主要为
采矿业、
农业,采矿业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主要产业为椰干与棕榈油加工,胶合板和木片生产,
金矿、
银矿和
铜矿开采,原油生产、石油精炼,天然气开发,建筑,旅游等,出口产品主要有
黄金、
白银、铜、
原油、
天然气、矿砂、
原木和
木材、
咖啡、
棕榈油、
可可、
椰干、
椰油、
橡胶、
茶、
糖、
除虫菊、
小豆蔻及
海产品等初级产品,亚木材产量约为410万立方米,其中89%作为原木出口,主要以出口天然林的木材为基础,是仅次于
马来西亚的世界第二大热带木材出口国。
人口
2014年统计,新几内亚岛上人口约为1131万人。各地区间人口密度悬殊很大。东部人口比西部稠密,沿海又较内地山区稠密。除沿海有若干中小港口城市外,在东部山区有不少新兴的中小城镇。
新几内亚岛种族复杂,一般身材比较矮小,主要属
美拉尼西亚人和
巴布亚人(Indigenous people of New Guinea),以棕色人种为主,头发卷曲,按照马来人的叫法为“巴布亚”,意为“卷发人”。巴布亚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身材中等,肤色暗褐,头发卷曲,颌部突出。自成语系语族,与世界其他语言没有亲缘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巴布亚人的祖先可能在5万年前开始从
东南亚迁入,后又不断与新的移民互相混合。衣着简单,喜戴鼻饰,流行斑痕文身,有的地方曾流行猎头俗。
新几内亚岛东部居民讲美拉尼西亚语或
皮钦语,西部居民通用
马来语。各地区语言差异很大,方言多达700余种,不同部族之间往往难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新几内亚岛少数沿海城镇居民信奉
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广大内地仍广泛保持原始社会的习俗和笃信神巫术。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大多数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流行的教派有罗马天主教派、福音派路,德教会、
联合教会、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五旬节派教会、福音派联盟、
英国国教、
浸信会、其他新教等。内地土著居民保留着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大多数居民信仰精灵,崇拜图腾和祖先。也有很多人在信仰西方宗教的同时,继续信仰当地的传统宗教或者土著信仰。伊斯兰教由
印度尼西亚传入,岛上的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南太平洋地区伊斯兰宣教理事会组织成员。
行政管理
新几内亚岛以东经141°经线为分界线,在行政上分为两部分,东经141°以东归属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所有,东经141°以西及沿海岛屿归属
印度尼西亚所有。
交通
新几内亚岛主要港口有莱城港、
莫尔兹比港、马当港、阿洛陶港、韦瓦克港等,其中莱城港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南海岸的马克姆湾,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港口,也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巴布亚新几内亚60%左右的进出口货物都经此地转运,年货物吞吐量达280万吨。
莫尔兹比港杰克逊国际机场(Jacksons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POM,ICAO:AYPY),也称为莫尔兹比港机场、杰克逊斯国际机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的国际机场,距离莫尔兹比港市区8公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最大和最繁忙的机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国际机场,为巴布亚新几内亚航空和新几内亚航空的主要枢纽。机场设有两座客运大楼,其中国际线大楼设有4个泊位。
军事
新几内亚岛的印度尼西亚地区面临着分离组织及其军事组织的威胁,主要有“
自由巴布亚组织”及其军事分支“西巴布亚民族解放军”,其他分离组织有西巴布亚全国委员会(KNPB)、西巴布亚全国议会(PNPB)、巴布亚国家解放联盟(WPNCL)、西巴布亚联合解放运动(ULMWP)等。
自由巴布亚组织(Free Papua Movement)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的一个分离主义组织,目标是寻求西新几内亚脱离印尼统治而实现独立,成立于1965年,主要支持者为原住民巴布亚人。自由巴布亚组织声称印尼对西新几内亚的统治为“军事占领”,被印尼政府视为
恐怖组织。自2018年以来,自由巴布亚组织及西巴布亚民族解放军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军之间的武装冲突不断增加,双方之间的冲突导致6万至10万巴布亚人流离失所。
问题及保护
环境问题
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伐木将自然和半自然栖息地转变为
油棕种植区,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包括具有高保护价值的物种在内的各种生物种类数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岛上对于蟒科的狩猎导致蟒科动物急剧减少。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狩猎、收集鸟蛋和捕食者,岛上冢雉剩余物种中有近一半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且数量正在下降,同时猪等入侵物种也威胁到岛上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由于大量捕捞观赏鱼的捕捞,也对新几内亚岛周边海域的
珊瑚、
海葵、
甲壳类动物、
棘皮动物等物种数量和生存环境造成了剧烈影响。
自1990年至2010年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森林总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39850公顷,总面积共减少了8.9%,279.7万公顷;天然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41000公顷,总面积共减少了9%,282万公顷;原始林或成熟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56000公顷,总面积共减少了16.3%,511.9万公顷。造成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伐木活动和生计农业。比如原始林或成熟林的面积大幅减少,红树林总面积从1990年的606100公顷缩减到2010年的515600万公顷,减少幅度达15%。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对红树林资源的大肆消耗也是造成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保护措施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保护地的设置有以下几种类型,且每一种保护地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规模和生物多样性组分,分别是保留地、庇护地、国家公园、野生生物管理区和保护区,法律中规定土著部族人民同样有权利参与到庇护地、野生生物管理区和保护区中的一切与野生生物的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活动中,土著部族人民以野生生物保护委员会的成员身份参与,以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身份参与。
2023年10月,中国通过援助巴新方1.5MW+0.5MW光储一体项目、200套太阳能路灯、1套雨水净化设备并共同编制低碳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方式共同建设塔里低碳示范区,帮助巴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库克早期农业遗址(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是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高地省的一个考古遗址,是一片面积为116公顷的湿地,海拔超过1500米,发现了9000年前的农业种植遗址,是最古老的农业遗址之一,此外还发现了年代不同的数期农业遗址,是农业耕作方式转型的最好例证,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目前唯一的世界遗产。
洛伦茨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位于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新几内亚岛西边,面积25056平方千米,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公园,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洛伦茨国家公园是新几内亚生物多样性的例子之一,是世界上有最多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公园之一。是亚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中唯一包括所有海拔的生态系,包括海洋区域、红树林、潮间带及淡水沼泽森林、低地及山地、雨林、高山苔原、及赤道冰川。查亚峰高4884米。
自然景观
瓦里拉塔国家公园(Varirata National Park)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公园,距离莫尔兹比港42千米,公园里小道相互交错,有大片的绿树草坪,能欣赏到莫尔兹比港的城市美景,还有翠鸟、极乐鸟野生小袋鼠、攀树袋鼠、鹿等。
科科达步道(Kokoda Trail)是一条单行道,全长96千米,其中60千米为直线,穿过巴布亚新几内亚欧文斯坦利山脉。步道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著名的赛道,也是1942年日本和澳大利亚军队在二战期间的战场,起点和终点都在中央省的欧尔斯角,位于莫尔兹比港以东50千米处,到达奥罗省的科科达村,步道绕过贝拉米山峰。
人文景观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Papua New Guinea National Museum & Art Gallery)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博物馆成立于1975年,藏品超过30000件,包括传统文物、考古发现、当代艺术品和照片,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各地,设有多个常设展览,包括传统战争、人体艺术和塞皮克河地区展览,定期举办临时展览,展示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设有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有超过25000册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文化、历史和环境的书籍和文件。
巴布亚新几内亚议会大厦(National Parliament House,Port Moresby)位于莫尔兹比港市,曾被用作医院,巴布亚新几内亚议会大厦与最高法院大楼相邻。建筑的原始设计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塞西尔·霍根(Ceci Hogan)完成,1984年8月8日正式开放。议会大厦内有自1975年以来历任总理和国会议长的肖像,及原议院中的第一任议长座椅、中国赠送的双花瓶和国会大厦本身的3D建筑设计,主厅楼梯后展示柜里有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土的各种蝴蝶、蛾子、甲虫和其他小昆虫。主会议厅内天花板采用塔帕图案设计。
相关文化
历史沿革
约49000年前,人类首次抵达新几内亚岛,
巴布亚人占据了从沿海地区到新几内亚西部内陆高地的土地。约10000年前,岛上高地地区的居民已有先进的农业系统,使用
石斧和木制工具等简单工具进行高架床耕作,栽培各类植物,如
芋头、
山药、
香蕉、
面包果和
甘蔗。此外,他们还掌握了
独木舟形式的航运技术,能够前往新几内亚大陆以北的岛屿。
约3500年前,
南岛语族从
中国大陆南部、
中国台湾和中国南部经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东部群岛向西南太平洋迁徙,抵达新几内亚岛。在新几内亚岛上,曾发掘出几个早期考古遗址,有与南岛语族有关的考古遗迹,其中包括凯马纳的卡拉斯洞穴遗址(3330年前)、坦布劳的阿蒂亚特岩棚、鸟头地区(3030年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高地的瓦内莱克遗址,
南岛语族将
陶器、巨石结构、四角斧、
狗、
猪和
鸡等家养动物带入新几内亚岛。
公元前14世纪,马来一
波利尼西亚人向东迁移到新几内亚岛,在新几内亚岛的东南海岸曾考古发现拉皮塔文化陶器。
7世纪,佛国
室利佛逝兴起,控制了
邦加岛、末罗游、
马来半岛南部和
加里曼丹西部,是印尼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文献显示,室利佛逝帝国曾将巴布亚地区特有动物天堂鸟作为贡品进贡给
中国,室利佛逝商人也与巴布亚人开展贸易,交换商品。
13世纪末,
满者伯夷帝国兴起。是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领土包括现今印尼大部分地区和
马来半岛、
新加坡,有印尼学者认为其领土包括了巴布亚地区。巴布亚地区仍与满者伯夷帝国存在贸易上的联系。在满者伯夷帝国衰落之后
伊斯兰教逐渐在印尼列岛传播开来。
1518年,印尼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王国
淡目国建立。印尼列岛进入伊斯兰时期后的文献和文物表明,巴布亚人参与了与
伊斯兰商人的贸易,尤其是与邻近的
马鲁古群岛特尔纳特王国(Kerajaan Ternate)、蒂多雷王国(Sultanate of Tidore)等伊斯兰王国的贸易。
15世纪,欧洲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后,
香料贸易将第一批欧洲殖民者带到新几内亚岛的海岸附近。1526年,
葡萄牙探险家约杰·德·梅内斯(Jorge de Meneses)从
马六甲乘船驶往
摩鹿加群岛时,被海风吹到新几内亚岛西北部的一个不知名的海岬,梅内斯被普遍认为是登上新几内亚岛的第一个欧洲人。此后
西班牙探险家德·雷特斯(de Retes)、葡萄牙探险家
路易斯·瓦斯·德·托雷斯(Luís Vaz de Torres)先后在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之间海域航行探险。
17世纪初,
荷兰取代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控制,开始出现在新几内亚海岸周围。1606年,荷兰航海家
威廉·扬斯(Wi l l iam Jansz)从
爪哇岛向东航行时,考察了新几内亚岛东南部海岸,并进行了
金矿的勘探活动。1616年,荷兰航海家雅各布·勒梅尔(Jacob Le Maire)和威廉·舒腾(Wi l l em Schouten)考察了新几内亚岛北部海岸,发现了
新爱尔兰岛(New Ireland)等岛屿。其他一些荷兰航海家如卡斯滕茨(Carstensz)、塔斯曼(Tasman)等人也协助将新几内亚的部分海岸线绘成海图。不久后,蒂多雷苏丹国的苏丹与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7年签订了条约,承认了荷兰对新几内亚的一部分领土的要求。
19世纪初,由于欧洲人对用于制造
蜡烛的
椰油的需求量大增,德国汉堡商人来到了广泛种植椰子树的南太平洋岛
萨摩亚,随后德国商业势力随后渗透到东新几内亚的北部岛屿地区。1828年8月24号,荷兰武力入侵巴布亚,在巴布亚西南建立据点,但由于恶劣炎热的热带气候和土著的不断抵抗,荷兰于1836年撤出,这一时期荷兰明确声称拥有新几内亚西部的主权。1848年,荷兰再次武力侵入巴布亚,控制了巴布亚岛西半部分,将其领土规定在东经141度以西的地区。但由于受西新几内亚当地的疾病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荷兰的殖民势力直至19世纪末叶为止未能继续向东推进。同一时期,英国航海家
威廉·丹皮尔(Wi l l iam Dampi er)、菲利普·卡特利特(Phi l ip Carteret)、
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法国航海家
路易斯·安托万·德·布干维尔(Loui s de Bougainville)、德·特尔卡斯托(D'Entrecasteaux)也先后到访新几内亚岛及其周边海域。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
南太平洋地区与
东亚之间的贸易兴起,英国捕鲸者和英国商人也侵入到东新几内亚附近的海域,主要集中在东新几内亚附近的海域开展各种商业活动,雇用沿海居民和岛民砍伐、贩卖
檀香木、
香柏木等珍贵原木,捕猎
海豹,捕捞
海参,还有采集珍贝和
椰干等。在澳大利亚向
南太平洋岛屿的商业贸易扩张的推动下,东新几内亚开始进入到英国殖民者的殖民视野中。1875年前后,澳大利亚曾多次向英国提议兼并东新几内亚,但由于未能在分担英帝国兼并所需要的财政开支问题上与英国达成具体协议,在殖民东新几内亚的问题上未取得进展。
1883年,
法国占领了新几内亚岛的东南部,改名为新爱尔兰,但很快又被昆士兰自治殖民领占领。英国在1884年反对昆士兰占据新爱尔兰,并把当地变成由
英国直接管辖。同年5月,
德意志银行成立新几内亚公司,占领了澳大利亚以北的新几内亚岛东北部,并宣称为其保护地(
威廉皇帝领地),但这一地区是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的保护地,德国与英国的关系迅速紧张起来。1885年4月,英德两国最终确认了对东新几内亚进行瓜分,新几内亚岛的东北部属于
德国殖民地,西半部属于荷兰领土,剩下的东南部巴布亚则被英国占领。1899年,德国政府完全接管新几内亚公司的行政管理权力,并成立殖民政府。
1902年,英国政府把在英属新几内亚的统治权移交给澳大利亚联邦,作为澳大利亚特区治理。1906年,澳大利亚接管英属新几内亚,改名巴布亚。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巴布亚的耕地面积超过了44000英亩,并建立了不少种植园,巴布亚的金矿、铜矿开采得到了显著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澳大利亚追随英国对德国新几内亚殖民地发动进攻。1914年9月11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派遣了一支1500人组成的远征军在
科可波附近登陆,随后德国守军投降,澳大利亚占领德国新几内亚殖民地。1919年,
协约国在
巴黎凡尔赛举行会议并签署《
凡尔赛和约》。澳大利亚通过《新几内亚法》拆除岛上战时军事设施,并从新几内亚撤出军队,建立了以文官官员为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对新几内亚进行委任统治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1941年1月,新几内亚首府
拉包尔被日军攻占,成为日军侵占南太平洋的主要前进基地。之后,日军迅速占领了新几内亚和巴布亚的大部分领土。同年3月,日军南海支队发动攻势进攻新几内亚岛东部的莱城(Lae),并迅速推进,直逼首府
莫尔兹比港。但随后日军在距离
莫尔兹比港40千米的科科达小径遭到了澳大利亚军队的顽强阻击,这场战役被称为
科科达小径战役。
图册资料来源:
1942年下半年开始,美澳盟军在新几内亚开始反攻,美澳盟军在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对日军进行了
俾斯麦海之战、
新几内亚战役、
巴布亚半岛战役、
珊瑚海战役,逐渐收复了被
日军占领的巴布亚和新几内亚的失地,澳大利亚随后在巴布亚和新几内亚正式纳入共同的行政管理系统,统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了军管政府。
1945年10月,随着
联合国托管制在巴新的实施,澳大利亚在当地建立了一个主要由文职人员组成的托管政府,进行行政化管理。同年,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并称其应当拥有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所有领土,包括
荷属新几内亚。荷兰和印尼发生了四年半的武装与外交斗争。
1949年,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了“巴布亚和新几内亚法”,将巴布亚、新几内亚合并为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地,正式建立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托管政府之下,设置了18个二级管理区。这一时期部分种植园恢复了生产,并扩大了种植规模,
椰干和
橡胶的产量在1950年已恢复到1939年的水平。1949年12月,荷兰承认了印度尼西亚对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主权,但是
荷属新几内亚除外。双方无法对该地区达成妥协。
图册资料来源:
1959年,新几内亚岛西部举行选举,成立巴布亚议会,并筹备于1961年4月5日独立。议会决定了新成立的国家的国号为西巴布亚,订立了新的国徽、新国歌,以及以晨星为图案的新国旗。新国旗于1961年12月1日升起,与荷兰国旗并排。
1961年12月18日,
印度尼西亚入侵西巴布亚共和国。1962年,联合国托管委员会派出休·福特爵士为首的视察团,前往巴新检查澳大利亚的托管工作,并在当年公布了调查结果,即《福特报告》,福特报告促使澳大利亚调整了原有的托管政策,促进了整个托管地的变革。1963年,印度尼西亚正式接管西巴布亚。1969年7月,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了《自由选择法案》,决定将巴布亚并入印度尼西亚。同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认可《自由选择法案》,承认印度尼西亚政府享有对巴布亚地区的主权。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表态支持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1972年,巴新索马雷自治政府成立。自治政府时期,巴新与澳大利亚政府协商关于巴新外交和防务事务的问题。1974年12月1日,澳大利亚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托管结束。1975年9月16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取得完全独立。
印度尼西亚正式接管西巴布亚后,取缔巴布亚人政党组织,加强对巴布亚地区的政治控制,通过经济、移民、酷刑和军事行动等,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强制同化巴布亚人为印尼人,压制巴布亚社会不满情绪,导致当地分离主义情绪严重。苏哈托政府依靠坦帕斯行动(1967~1970年)、帕蒙格卡斯行动(1971~1977年)等一系列军事行动持续对巴布亚分离主义运动进行镇压,造成数万巴布亚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平民。
2001年11月,印尼中央政府通过了《巴布亚特别自治法》,成立巴布亚人民议会,同时继续在岛上增设军区,加大军队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力度,实施军警联合行动,逮捕分离主义分子,但分离主义恶化的趋势依旧在巴布亚延续。2022年,印尼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在巴布亚省再增加三个新省,南巴布亚省、中巴布亚省和高地巴布亚省。
文化民俗
巴布亚新几内亚依然存在食人族吃人的新闻,据称,在一些部落中仍保留有食人的习俗,是用于祭祀和调节人口性别比例。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的福尔部落,会在葬礼上吃掉死者。同时由于岛上部分部落处于原始社会,仍有
猎头习俗及部落战争问题。2024年2月19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恩加省发生部族冲突,导致至少64人死亡。
土著男女恋爱时,不允许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来表达,而是各自吹起一种竹制乐器,乐曲是他们爱情的心声。泥浆人的求爱方式是咬鼻子或是咬睫毛。按照传统习俗,女人只有把对方的鼻子咬破、眼睫毛咬掉,才能显示出对心爱之人的痴爱之心。
土著人结婚时,如果新婚夫妇属于同一个族群,必须在一位妇女家中通宵达旦地唱祝愿的赞歌,男人们跳起太阳舞或月亮舞。而双方亲属则故意板起面孔,情绪激昂,虽假似真地对骂。
土著人把夫妻间的吵架看作是最好的娱乐方式。各地设有专供夫妻吵架的场所,每当有夫妻对阵时,观赏者便会赶来助兴。当地人民认为吵架吵得越凶,娱乐效果就越好,谁能用最尖刻、最恶毒的语言把对方置之窘境,谁就被看成是吵架高手。双方直到唇舌发僵才会停止,夫妻俩最后会愉快地挽臂回家。
土著人举行葬礼时,全部落的人集合在坟墓旁,将一只小猪绑在墓边,对它不停地赞颂着死者生前的事迹;同时,另一些人则宰杀、熏烤大猪。人们一边享用烤肉,一边缅怀死者。东部高地的土著部落凡家中遇有亲属死亡时,妇女要砍下一根手指,以向死者致哀。由于每个家庭总会有人去世,所以土著妇女极少有人十指齐全。
高地部族的男孩长到6岁时,必须举行入社典礼,用小树枝在鼻孔上穿洞,再将野猪牙或鸟爪等装饰品嵌入洞内,住进男人集体居住的“公社”,学习狩猎、制作弓箭等技术。土著人以艳装为荣。男人将动物的油脂和各种颜色涂抹在脸上或身上,使黑亮的皮肤光泽美观,以表示自己不辱祖先的美德,身穿草裙,用兽皮或鸟的羽毛做成帽子戴在头上,用动物的牙齿、骨骼或贝壳等串成项链,佩挂在胸前,颈上套一个竹片项圈,每一片代表一头猪。女人的服饰是用野生植物纤维或芦苇制作的腰裙,且各部落的腰裙款式各异。姑娘们用竹筒雕成耳饰,用果核或红绿色的玻璃球串成项链,打扮得花枝招展。
土著人有特殊的刺青文化,青年男子在面部刺文,老年男人在脸、臂、腿和胸部刺文,而已婚妇女则周身刺花。每个部落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身图案,都是经过“注册”受政府保护的,其他部落的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侵权,甚至引发部落间的冲突和战争。土著妇女有吸烟的习惯,主要是用旧报纸卷烟丝而成。男人喜欢喝啤酒,有咀嚼槟榔的嗜好,牙齿又黄又红。
艺术文化
体鸣乐器口弦(susap)遍布整个新几内亚岛,多为竹制,通过有规律地策动簧片产生振动而发声,同时通过口腔对泛音的析取并扩大形成曲调。口弦是男性作为自娱或者用于求爱而演奏的乐器。
弦鸣乐器有树干琴(或竹制的竹筒琴),在一段棕榈树茎上挑起一根表皮作为弦,以木琴马支撑不同部位,用木棒敲奏而产生不同音高。口号琴,是男女皆宜的乐器,人们将一端衔在口中以获得共鸣,用手指拨动琴弦以产生不同音高。
膜鸣乐器有“昆都”鼓(kundu),鼓身有细腰形、柱形和锥形等,一端蒙蛇皮或蜥蜴皮,另一端开口。昆都鼓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广泛使用的乐器,为歌唱和乐舞伴奏。柱形的昆都鼓类似于中国民间的渔鼓。每当表演时,昆都鼓与歌唱的节拍基本一致,舞蹈时的舞步节奏却与昆都鼓所击打的节奏不一样,是巴布亚人重要的乐舞特征之一。
气鸣乐器有竹笛和捆箫。笛分为孔笛和无孔笛,以及单管与多管。捆箫是由6~8根长度不一(7~12厘米不等)的箫管拥扎而成。竹笛惟有男性方可吹奏。
双弦音乐弓流行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高地地区胡利部落中,由男性演奏,将音乐弓的一头含在口中,用口腔做共鸣箱,通过上下唇的一张一合,同时用手握住弓来控制弓弦的张驰度,并用手指拨动弓弦配合唇部张合动作制造音响。音乐弓音调短促,音色清脆悦耳。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土著施姆布部落,普遍流传着一种青年男子向女子求爱时演唱的爱情歌曲,形成高地的传统音乐风格。演唱旋律大都在高音区,并带有滑音特点。乐句短小,注重单乐句重复。
库曼人在求婚仪式上要演唱“求婚歌”(Kaungo)。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求婚仪式。第一种是在一对男女之间进行的。两人靠紧而坐,同时开始歌唱并左右摆动身体。曲调高亢、极富装饰、有如花腔一样。第二种有七八对参与。第三种场面最大,人数多达50~60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高地地区土著胡利部落经常演唱男女混声对唱的宗教礼仪歌舞。以空杜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男性舞者排成两列,面对面随着鼓乐节奏顿足,边唱边跳,在反复喊叫声的同时高音区长时间的保持着持续音调。男声通常自然分成两个声部,女性却成双成对地手持棍棒敲击着节奏,附和着男性舞蹈队列做短促的节奏性应唱。
摩尔(Morl)是一种哀悼部族死者的乐舞,由男性表演。头饰羽冠、涂抹五彩的青年们排成一长列.他们一手执长矛一手敲击昆都鼓,不断反复诵唱着同一句歌词,大意是为亡灵招魂。由已婚女性表演的同类压舞(Werl),舞步则缓慢迟重,仅拍击昆都鼓伴奏。
库曼人(Kuman)的乐舞一般在祭杀猪、成人礼、食物交换和求婚等仪式上表演。开始由男子奏竹笛(kuakumba),笛长约60~70厘米,只有一个吹孔开口一头依靠手掌调节空气柱而产生曲调。仪式第二个部分是男女一起歌唱,他们手执长矛、弓箭和棍棒围绕新屋舞蹈,并分发食物给族人,乐舞活动在白天或夜晚进行,持续几月。男女老幼皆可参与其中,但男人是整个乐舞的主角。人们在原地或绕圈而舞,所有的乐器都用上了。其间,男人们总共要宰杀40~50头猪供族人享用。仪式最后,人用黑泥涂抹全身,并且相互追逐。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鲁安部落常在欢庆礼仪上由男声演唱“庆祝会歌曲”。用大型加拉木特开口鼓伴奏,以节奏性鼓点作为引子,随后由男声领唱朗诵性旋律,另一个男声声部根据领唱的旋律作变化演唱,并以持续音音调附和领唱声部,形成时合时离的二声部效果。演唱段落反复出现。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瓦鲁安部落的“诗歌吟唱”是当歌者吟唱时,另一乐手用双弦音乐弓模仿歌者的吟唱音调伴奏。他手持双弦音乐弓,将音乐弓的一头含在口中,另一只手用木质拨子拨弦配合嘴唇一张一合,在音乐弓弦上由振动产生悦耳的口腔共鸣回声音调。音乐弓演奏的节奏与吟唱声部的节奏形成对比。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纳西奥伊部落在欢庆时会表演男女声混声合唱。伴奏乐器很有特色,一组是担任旋律声部的双排排箫音色高昂清脆;另一组是用4支竹管绑成一体的竖笛,4支竖笛的定音与排箫音高一致,但音色比排箫低沉浑厚;有一组是采用锥形木头做音管,插在椰子壳做成的共鸣箱上演奏,乐器在当地叫“木头号”,吹奏音色低沉,浑厚有力,声音能够传得很远。男女混声一边演唱、一边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