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丹彼尔(William Dampier,1652年9月5日—1715年3月),1652年出生于英国
萨默塞特郡东科克,
英国海盗、航海家、
海图绘制家、澳大利亚的发现者。
人物简介
1699年丹彼尔再次出航时已经是“皇家海军军官”,他将受任命指挥罗巴克号军舰考察南太平洋。
1700年2月中旬,他发现了今天的澳大利亚。
此次航行让他绘制了完整的南太平洋地图。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1708-1711年丹彼尔的环球航行中,他们在智利附近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上,发现了一个身着羊皮的“野人”,这个名叫
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人就是《
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的原型。
个人经历
威廉·丹彼尔可能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
海盗,确切地说,他只是加入海盗队伍的航海家,也是最著名的海图绘制家之一。
丹皮尔出生于英国,16岁成为海员。1675年到1678年间当了一段时间
海盗,只是因为乘海盗船更便于旅行。
威廉·丹彼尔,1652年出生,英国人,在印度洋上当过见习水手,后来应征入武成了一名皇家海军,并参加了英荷海战,据资料记载,他是一个思想敏锐、性格豪放的年轻人,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同军队作风格格不入。
1673年,21岁的他开了小差,加入了
西印度群岛一带的
海盗集团,袭击西班牙的船只,1683年他们又转移到了几内亚湾里来打劫,并广泛的来回于南美沿岸攻击西班牙商船,凭着他的胆量和才干,很快就成了船长。和当年的
德雷克一样,由于打劫了太多的西班牙船只,他也不敢冒险穿过西班牙封锁线回欧洲,无奈只得继续向西。
亚历山大·塞尔柯克是苏格兰人,1704年因和船长发生纠纷被遗弃在了岛上,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本能已在此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这件事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造就了一代名家
丹尼尔·笛福,他那本根据塞尔科柯的事迹改编的《
鲁滨逊漂流记 传奇生涯
第一次环球航行
大约在1670年左右,威廉·丹彼尔就加入了加勒比
海盗集团,在西属大陆的中美洲地区干些无本生意,曾两次拜访
坎佩切湾。他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经过是:1679年,他陪同一群
海盗横越达连地峡袭击巴拿马城,在那个地峡的太平洋沿岸抢夺了西班牙的船只,然后袭击了秘鲁的西班牙殖民地。结果被西班牙人击溃,不得不穿过地峡返回。
罗巴克号探险队
回来后的威廉·丹彼尔一贫如洗,不过他的航海日志却有无形的价值。1697年,他将日志整理出版,名之为《新环球航行》,引起了海军部的注意。海军部因而委托他重到新荷兰(澳大利亚)勘查,为日后的扩张作先期准备。1699年1月14日,威廉·丹彼尔受命指挥皇家海军罗巴克(Roebuck,雄獐)号出发,7月,抵达了西澳大利亚的
鲨鱼湾(SharkBay)。为寻找淡水,船沿着海岸向东北行驶,发现了丹彼尔群岛(DampierArchipelago)和罗巴克湾(RoebuckBay)。由于水手陆续患病,威廉·丹彼尔被迫将船驶往印尼的
帝汶岛,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的时间。1700年元旦,启航向东行驶,抵达了
新几内亚,然后转向北方。往东航行时,他绘制了新汉诺威、新爱尔兰和
新不列颠诸岛的海岸线,发现了上述岛屿(现为
俾斯麦群岛)与
新几内亚之间的丹彼尔海峡。
4月,罗巴克号被风吹返,于7月3日抵达
巴达维亚。经过三个月的修理后,威廉·丹彼尔启航经
好望角回国。1701年2月21日,在大西洋中的
阿森松岛(AscensionIsland)停靠,罗巴克号因破损而沉没,大部分文件都随船一起丧失,威廉·丹彼尔幸而留存了一些澳大利亚、
新几内亚海域的海岸线图纸和
信风、
海流资料。他们在岛上被困了五星期,直到4月3日搭上一艘东印度商船,终于在8月回到了家乡。
回国后威廉·丹彼尔却遭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原来在这次航海期间,他曾把一名叫做乔治·费希尔的船员放逐到
巴西,费希尔回来后向海军部提出控诉。虽然威廉·丹彼尔在法庭上愤怒地进行了辩解,但最终被判有罪,对费希尔进行赔偿,并被皇家海军解雇。
笛福
第二次环球航行
威廉·丹彼尔尔将1699-1701年的探险经历著成《新荷兰航海》一书出版,然后又重新干上了私掠者的老行当。其时正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私掠者们为国所用,于是威廉·丹彼尔又当上了船长。他指挥一艘拥有120名船员和26门大炮的圣乔治(StGeorge)号,后又有一艘63人16炮的五港(CinquePorts)号加入,于1703年4月30日出发,对法国和西班牙进行骚扰。途中成功地捕获了三艘西班牙小船和一艘550吨的大船。
这次航海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塞尔刻克(AlexanderSelkirk)事件,起因是五港号的船长托马斯·斯特拉得陵(ThomasStradling)与船主塞尔刻克之间发生争执。1704年10月五港号停留在智利海岸外400英里的无人小岛胡安·斐南德斯(JuanFernandez)岛进行补给,塞尔刻克被放逐到岛上,孤零零地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多。后来他的离奇经历成为笛福的小说
《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素材。不过塞尔刻克实际上是因祸得福,因为后来那艘五港号在途中连同大部分乘员沉没了。威廉·丹彼尔则率圣乔治号于1707年回到英国,并在1709年出版了《新荷兰航海续集》。
《新环球航海记》
第三次环球航行
1708—1711年,丹彼尔参加了伍德罗·罗吉斯船长的考察队,开始又一次环球航行,1709年1月当他们行至智利附近一个荒芜人烟的岛屿——胡安·菲南德时,发现了一个身着羊皮的“野人”,起先这个“野人”只会和着手势,伊伊呀呀,约莫过了一周他才恢复了说话能力,他就是亚力山大·塞尔科克人,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本能已在此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这件事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造就了一代名家
丹尼尔·笛福,他那本根据塞尔科柯的事迹改编的《鲁滨逊漂流记》也获得了轰动,笛福为了记念这位水手就把主人公起名叫Robinson,意为“鲁滨之子”。从收益上看,这次航行是最成功的一次,获得了近20万
英镑的利润。但是,在分到这笔钱财之前,丹皮尔就于1715年在伦敦死去了。
人们最先想到的是“
探险家”并不是“
海盗船长”。他是第一个到新荷兰(澳大利亚)和
新几内亚探险并绘制局部地图的英国人,也是第一个环航世界两次并继续进行第三次环球航行的人。
与中渊源
《新环球航海记》从1679年丹彼尔离开英格兰写起,直至1791年回到英格兰结束,共分20个章节,其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在第15章,标题为“他到达中国沿岸的圣约翰岛(I.of St.John),到达
台湾岛旁的皮斯卡多尔群岛(IslesPiscadoresnearFormosa);以及台湾岛与
吕宋岛之间的巴希等岛屿,即橘子岛、蒙矛斯岛、格拉夫顿岛、巴希岛和山羊岛”。当然,这些“洋名”是大航海时代西方人所起,现在已另有汉名。
1687年6月25日,丹彼尔航行至中国海岸,在离广东南部不远的圣约翰岛上岸。航海记对该岛屿的地理、风物等作了总体描述后,把目光转向了岛上的人:
“该岛的居民是中国人,是中国皇帝的子民,此时归顺
鞑靼人。中国人一般是个子高、不魁梧、瘦骨嶙峋。他们长脸、高额、小眼睛、有个中间耸起的大鼻子。他们小嘴巴、薄嘴唇。他们皮肤呈灰色;头发黑色。胡须稀而长,因为他们把毛发连根拔掉,只让几根零落的胡须从脸颊长出,但他们却引以为荣,常常梳理,有时还打个结,而且他们的上唇的两边还有两缕类似的毛发往下长。中国古人曾经非常珍惜自己头上的毛发,让它尽量生长,神奇般地用手往后理,然后把辫子卷起在发夹上,最后把它抛到脑勺后,男女都一样。”(《新环球航海记》,1797年版,第426-427页,)
丹皮尔俨然是个
人类学家,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中国人的体貌、发式,显然是给刚刚传到欧洲的满清占领者在中国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作说明。满清的突然入关占领整个中国,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反响;而且他们非常不解,
马可·波罗、
耶稣会士笔下如此强盛的
中华帝国怎么一夜之间就被区区几十万之众的满族给征服了呢?丹彼尔40余年后(在当时通讯极为不便的情况下,40年前在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新闻了)踏上这块土地,作为目击者愿意把很多笔墨撒在中国的这个非同寻常的事件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着,中国人从头到脚的服饰一一得到描写,重点是与西方人不同的装束,如男人不戴帽,用阳伞;衣裤宽松,不穿袜等等。从中国的鞋子,写到女人的裹小脚,当然关于中国女人小脚的记载,远非自丹彼尔的“航海记”始,但他对这种“非理性的习俗”形成原因的推测却有些新意:
“他们对此习俗的喜爱是男人的策略,让女人呆在家里,以防止他们到处闲逛、传播谣言。”(408)
小脚确实限制了她们行动的自由,难以长途跋涉,但根据我的早年观察,似乎并不影响女人串门聊天,而且正因为行走不容易,她们也许还要多聊一会儿呢。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当时的女人更安心于家庭,她们很多人的针线活都修炼成了艺术。
中国的
瓷器、
陶器、
漆器和
丝绸同样得到了赞美,成为中国人具有强大创造力的证据。他还惊诧于中国的穷人都能喝
茶。茶在中国是普通饮料,而当时在英国却是昂贵的“舶来品”。丹彼尔还很难得地赞美了中国的
造船艺术,但他不是传教士,并非“一路凯歌”地赞扬中国,他同时指出中国人好赌、狡猾等恶习,而且居住条件恶劣:
“房屋周围分布着大量肮脏的池塘,池塘里养着鸭子;房屋又小又矮,屋顶用稻草覆盖,屋内家具简陋,而且破烂不堪。据说
广州城内大部分的房子也是这种状况。”(410)
这艘船只停靠这个外海岛屿时,当地的中国官员还两次登船接见了英国人,询问了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送来了补给。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直接交往,这可能是最友好的一次。英国人并没有提出扩大与中国人直接贸易这样的“非分”要求,从该航海记来看,他们仅对中国官员的服饰与官职的对应标志感兴趣;而中国人此时并没有像一个世纪以后
乾隆时代那样的对英国人深怀戒心。在离开该岛前:
“里德船长把一把西班牙产的银柄双刃长剑、一支英国的
卡宾枪和一条金锁链作为礼物送上岸交给总督大人。当官员上岸时,三声礼炮齐响。下午,总督又派同一官员来,感谢船长的好意,并许诺在我们离开之前给予报答。”(420)
英国船只继续沿中国海岸行驶。丹彼尔对于另外一些岛屿的地理、风物、房屋、人种、饮食、语言的描写不厌其烦,这显然与本书开首的敬献对象为“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相一致。在作者看来,航海记不像小说传奇,增长大英帝国的世界知识要远重要于普通读者关心的“可读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与西方人迥异的中国习
俗,如中国人吃动物
内脏、昆虫等,丹彼尔一般是就事论事,最多加一句自己的感受,而半个世纪后的安逊就把它们与中国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了。
耶稣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
关于中国的宗教,丹皮尔并不像当时的
耶稣会士那样对中国的儒教倾注热情,而是对中国的商人、渔民对庙里的一些偶像顶礼朝拜不以为然。有一次,一位农民把他骗到森林里的一个破旧的
佛龛前,要他朝拜,遭到他的拒绝。这也使丹皮尔坚定地认为“中国人的信仰原来是荒谬的
偶像崇拜”。
当然,他对当地的观察常常并不停留在表面:
“我从未发现他们之中的某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有权利;他们似乎人人平等:每个男人只是自己家庭的主子,而子女们尊敬他们的父母。但是,他们也许有些
法律或习俗来规约他们。”(432)
不管丹皮尔所描绘的是否真实,有一点是明显的,即他作为欧洲人看东方,到了关键时刻,就脱不了文明人看野蛮人的窠臼,只是中国近海的这些岛屿居民很像17、18世纪时所谓的“高尚的野蛮人”(NobleSavage)罢了。
科学成就
1.他的博物学观测和分析有助于
达尔文(CharlesDarwin)和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对其各自理论的发展。
2.他在航海技术上的革新被库克(JamesCook)和
纳尔逊(HoratioNelson)学习和继承。
3.如上所述,塞尔刻克的经历导致了笛福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诞生。
4.他的《新环球航海记》是乔·斯威夫特(J.Swift)的小说
《格列佛游记》中一个章节的素材来源。
5.他对
面包果树的报道导致了
威廉·布莱(WilliamBligh)的那次充满厄运的航海。
他指出“所谓的台风就是一种大规模类似于旋风的气旋运动”。
人物评价
提起威廉·丹彼尔的名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探险家”并不是“海盗船长”。他不管处于何种环境下,他那颗热爱科学、勇于探求未知的心都从未改变过。
威廉·丹彼尔曾有几次周游世界的航行,目标是绘制新地图和探险。他命名了
新不列颠,还发现了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群岛,有些岛屿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 地图上,至今还有“丹彼尔群岛”和“丹彼尔海峡”的名字,在澳大利亚丹彼尔当年第一次登上的地方被命名为丹彼尔地,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
海盗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