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澳
盟军于1942年7月——1943年1月在
新几内亚的
巴布亚半岛与日军进行的作战。
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仍企图攻占新几内亚战略要地
莫尔兹比港,以切断美澳交通线。
战役简介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澳盟军于1942年7月——1943年1月在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半岛与日军进行的作战。中途岛海战后,日军仍企图攻占新几内亚战略要地莫尔兹比港,以切断美澳交通线。1942年7月11日,
日军大本营命令陆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百武晴吉中将)攻占莫尔兹比港及新几内亚东部要地,海军在
米尔恩湾等地登陆,策应陆军作战。7月21日,日陆军南海支队先遣队约2000人在巴布亚半岛北部布纳附近登陆,29日攻占科科达及附近机场。8月中旬,支队主力登陆,日军在岛上的兵力增加到1.3万人。25日,日海军在米尔恩湾登陆,遭美军反击,9月5日撤回
拉包尔。南海支队则越过海拔2000米的
欧文·斯坦利岭,9月16日进抵莫尔兹比港东北50公里处。日军为首先夺取
瓜达尔卡纳尔岛,推迟攻占莫尔兹比港的时间。26日,南海支队奉命退却。澳军乘机反击。10月下旬,日军退过欧文·斯坦利岭,在戈纳、布纳之间16公里海岸上建立滩头阵地。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调集澳军和美军兵力约3万余人,增援巴布亚半岛。日军大本营为加强
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防御,于11月9日组建第18集团军(司令为
安达二十三中将)驻守新几内亚;组建第8方面军(司令为
今村均中将)统一指挥第17、第18集团军。11月16日,盟军地面部队在T.布莱米上将指挥下发起反攻,经激战于12月9日攻克戈纳,14日攻克布纳。日军孤立无援,补给断绝,于次年1月13日奉命向
莱城和萨拉马瓦撤退,残部于22日停止抵抗。
战役背景
新几内亚岛(又名伊里安岛)是
太平洋第一大岛,其东部的巴布亚半岛像一条有力的臂膀伸进
珊瑚海,北邻
新不列颠岛、
新爱尔兰岛,与东北方的所罗门群岛互成犄角,向东俯瞰美澳间的海上交通线,南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是登陆
澳洲的天然跳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1942年初所向披靡的日军来说,巴布亚半岛是个极具诱惑力的目标;对盟军而言,它是保卫澳洲的前哨和反攻日本的出发点,双方都志在必得。控制巴布亚半岛的关键是位于其东南海岸的港口莫尔兹比港,围绕夺取和保卫这座城市,日军和美澳联军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中最漫长、最艰苦的战役之一。
总体形势
太平洋战争初期,蓄谋已久的日本陆海军势如破竹,战果辉煌,损失轻微,顺利达成第一阶段战略目标,但在下一阶段的战略指导上,日本陆海军存在分歧。
日本海军受到初期胜利的鼓舞,主张采取攻势战略,扩大既得战果,对澳洲、
夏威夷、
印度采取积极攻势,特别是攻占澳洲,摧毁英美反攻的基地,迫其陷于守势,争取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日本陆军则主张采取守势战略,消化战争成果,努力加强自给自足的态势和增强国家的作战能力,以便坚持长期战争。陆军尤其反对进攻澳洲,认为澳洲国土广袤、交通不便、民风剽悍,劳师远征,实非易事,而且至少需要12个师团的兵力,可能削弱对苏战备和中国战场的力量,并对已十分紧张的海运造成极大压力,不利于整体战略态势。但是,对于澳洲作为英美反攻的最大据点,陆军也给予极大关心。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海军放弃攻占澳洲,陆军支持海军采取局部积极攻势,切断美澳联系。对美英反攻的时间,大本营判断最早也要在1943年中期。在此战略指导下,日军大本营制定了切断美澳间海上交通线的作战计划,目标是占领东部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
萨摩亚、
斐济和
新喀里多尼亚。
双方准备
日军对莫尔兹比早已垂涎三尺。日军认为,该城是澳洲北部第一战略要点,日军若占有,则可建立有利的海空防御态势,切断该方向的美澳交通;若澳军占据,则可威胁拉包尔的日军基地,因此,自1942年1月底,日海航部队就从拉包尔出击,频频袭击莫尔兹比。日军大本营早在2月2日就下达了进攻莫尔兹比的命令。3月初,日军占领巴布亚半岛西北海岸的重镇莱城和萨拉莫阿,即为进攻莫港的先期作战。但是由于日本海军航母部队被调往印度洋作战,对莫港的进攻行动推迟至5月。这是日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失误,因为当时莫港的防御极为薄弱,进攻很可能得手。5月4日,运载陆军南海支队的运输船队自拉包尔出发,由以
瑞鹤号、
翔鹤号航母为核心的舰队掩护,向莫尔兹比航进。但是,在5月7—8日的
珊瑚海海战中,日军失利,运输船队被迫返航,日军从海上登陆莫尔兹比的行动流产。 日军不甘心失败,于5月18日成立第17军,由百武晴吉陆军中将任司令官,下辖南海支队、川口支队、青叶支队等部约13个步兵大队,任务是协同海军执行进攻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的“F·S”计划及攻占莫尔兹比,预定在
中途岛作战后展开行动。但是,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惨败,“F·S”计划推迟两个月,而对莫尔兹比的作战行动再次提上日程。新逢大败的日本海军无力再次从海上进攻莫港,日军大本营考虑另择他途,于6月14日命令第17军研究从陆路进攻的可能性。百武中将把这个任务交给正在拉包尔待命的南海支队,于7月1日下令该部派部分兵力在巴布亚北部海岸登陆,做实地侦察,为主力进攻做准备。南海支队是日军大本营为
南洋作战特别组建的精锐机动部队,以第55师团步兵第144联队为基干,加强了炮兵和工兵,支队长为堀井富太郎陆军少将。开战以来,该部先后攻占了
关岛、拉包尔、莱城等地,战斗力强劲。7月初,日军大本营认识到中途岛之败的严重性,于11日终止“F·S”计划,下令第17军全力攻占莫尔兹比。为配合东南方向的作战,大本营于14日新编第8舰队,司令官为
三川军一海军中将,辖
重巡洋舰4艘、
轻巡洋舰3艘及若干陆战队和工程部队。由驻拉包尔的
冢原二四三海军中将的第11航空舰队第25战队提供空中支援,有各型飞机70余架。第17军将刚抵达拉包尔的独立工兵第15联队编入南海支队,于7月18日下达了出发的命令。日本人已如箭在弦,蓄势待发了。
澳大利亚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1942年3月,澳军总参谋部判断日军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切断美澳间的交通线,而莫尔兹比将首当其冲。但是,1942年初,这个国家几乎是不设防的,它军事力量的精华——陆军仅有的四个训练有素的师、海空军的主力——正在
新加坡、
埃及和
英国本土为
宗主国尽义务。面对日本的威胁,澳大利亚紧急动员了12万民兵,但他们既缺乏训练,也没有足够的装备。在澳总理昆廷的强烈要求下,澳军第6、7步兵师于3、4月间从
中东返回。由于兵力不足,澳军只将莫港守军由一个营增加到一个旅,约3000人,而整个新几内亚兵力不超过5000人,主力置于本土,在
布里斯班一线组织防线,保卫最发达的东海岸地区。显然,澳大利亚人独木难支,英国正被
邓尼兹的潜艇绞索勒得透不过气,眼下只能指望美国人了。在战争爆发之初,
美国就向澳大利亚派出了军队。1942年3月,驻澳美军约2.5万人,一半为航空部队,其余为炮兵、防空及后勤部队。根据
丘吉尔和
罗斯福的磋商,美国向澳大利亚派出了两个以国民警卫队为基础的步兵师:第32、41师。这两个师于3、4月间抵达。作为交换,澳大利亚同意澳第9师暂时留在中东。3月9日,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太平洋战场划分为太平洋战区和
西南太平洋战区。
尼米兹海军上将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而从
菲律宾虎口余生的麦克阿瑟上将则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直接负责澳大利亚的防务,受到澳朝野上下的热烈欢迎。麦克阿瑟上任伊始,就推翻了澳军总参谋部的本土防御计划,提出“保卫澳大利亚的前线就在新几内亚”。在他的督促下,美澳工程部队开始在澳州北部和莫尔兹比整修、增建机场,扩建港口,并在巴布亚半岛最东端的米尔恩湾修建机场,掩护莫尔兹比的侧翼。一心想打回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当然不甘心防御,提出一个直捣拉包尔的反攻计划,向
华盛顿要求调拨2艘航空母舰、500—1000架飞机和3个一流的陆军师。但是,在“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下,美国还不想在太平洋方向投入更多的资源,其在太平洋战区的基本设想是,在日本的海军优势被削弱后,可以在适宜的地点动用可行的力量做有限的反攻。
美军反攻
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为美军的反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如何反攻的问题上,美国陆海军之间也免不了一场争吵。以
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为首的海军对麦克阿瑟直捣黄龙的计划嗤之以鼻,主张采取渐进战略,先夺取图拉吉,再相机反攻拉包尔,同时也反对由麦克阿瑟指挥一切行动。
马歇尔只能居中调节,最后于7月2日制定了一个有限反攻计划:第一步攻占
图拉吉岛和
圣克鲁斯群岛,攻击时间为8月1日;第二步攻占莱城和萨拉莫阿及所罗门群岛;第三步,攻克拉包尔。同时,将西南太平洋战区和
南太平洋战区的界线调整为东经159度线。反攻计划的第一步由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罗伯特·李·戈姆利将军指挥,第二、三步则由麦克阿瑟指挥。7月5日,美军惊悉日军在瓜岛修建机场,遂将瓜岛列为目标,进攻日改为8月7日,代号“了望塔”。这次攻势对日后的新几内亚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麦克阿瑟对分配给他的任务比较满意并开始筹划进攻莱城,为此,美军准备在巴布亚北海岸的布纳建立航空基地。布纳战前是殖民者的一处定居点,附近有种植园和一个小型机场。美军于7月10日对布纳地区进行了勘察,选定了机场位置,15日制定了“天佑”计划,准备先由莫尔兹比派地面部队到达布纳,再由米尔恩湾海运后续部队和给养,计划与瓜岛登陆同时进行。但是,布纳也是日军选定的目标,而且比美军整整早了两周。看来一开始上帝并没有保佑麦克阿瑟。
在日美战幕徐徐拉开之时,让我们先看一看战神为双方布置的舞台。无论从那个方面讲,巴布亚半岛都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作战的地区。巴布亚半岛是新几内亚岛向东南方向的延伸,构成了这个巨大鸟状岛屿的尾巴,面积90540平方英里。半岛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原始状态,地形极为复杂,除了一些狭窄的海岸平原外,多为难以通行的丛林和山地,峰峦峭壁,高原深谷,溪流纵横,相互交错。半岛内陆地区为热带雨林所覆盖,沿海地区则分布着大片的沼泽和库纳草地。库纳草叶缘锋利如刃,通常能长至一人多高。半岛终年高温多雨,中部山地的年降雨量高达3000—4000毫米。绵延300千米的欧文·斯坦利岭像脊梁一般横亘在半岛上,海拔在2500—3000米之间,最高点
维多利亚山海拔4035米,是半岛上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碍,日美双方都称之为“魔鬼山”。翻越欧文·斯坦利岭的捷径就是科科达小道。自布纳向西南30英里渡过库姆西河,地势陡然升高,在河边的台地上有一个叫科科达的土著村庄,当地还有一处简易机场。自科科达向南沿埃拉溪谷经坦普顿路口就到达翻越山脉的隘口——被形象地称为“大豁口”——海拔约7500英尺,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通过隘口,一路往西南经伊奥里贝瓦、伊米达岭等地,就可直达莫尔兹比。这条全程约150英里的小路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隆美尔曾称
北非沙漠是战术家的天堂,后勤官的地狱,而新几内亚的丛林则是两者共同的噩梦。半岛上绝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适合大部队开进和车辆通行的道路,只有一些人迹罕至的土著小道,军队几乎是边修路边前进,补给大多由人力运输,双方都征招了大批当地土著充当苦力,但根本满足不了前线需要,后勤始终是困扰作战的最大问题。复杂的地形,浓密的雨林,都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机动和火力发挥,更多的时候,双方在丛林里作捉迷藏式的战斗。在美军看来,日军想翻过欧文·斯坦利岭进攻莫尔兹比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日本人却那样做了,而且还差点就成功了。
战役过程
日军先遣队由独立工兵第15联队主力、第144联队1大队及部分山炮、高炮分队和海军陆战队组成,约1800人,还有1300名劳工,由独立工兵第15联队长横山与助大佐指挥,于7月20日从拉包尔出发。早在两天前,美军侦察机就发现日军船只集结。负责“天佑”计划的第40防空旅旅长冯·沃肯贝格准将担心日军在布纳登陆,向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萨瑟兰建议提前执行“天佑”计划,向布纳紧急空运部队,但萨瑟兰认为,日军集结并不能说明其打算在布纳登陆,而且由于缺少运输机,无法空运足够的兵力,还会引起日军注意,暴露整个战役企图,没有采纳沃肯贝格的建议。更糟糕的是,西南战区空军司令布雷特将军以休整为由,取消了18、19日两天的全部战斗飞行,使横山先遣队几乎未受阻碍地于21日夜在布纳西北约15千米的巴萨布阿登陆,并于次日占领布纳和戈纳。22日,横山大佐派出900人向科科达前进。日军登陆当天,仅有澳军第30旅第39营B连(连长萨缪尔·坦普顿上尉)的129人驻科科达,另有约300名当地民兵。22日傍晚,双方首次交火。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澳军只能边打边撤,并烧毁了库姆西河上的桥梁。第39营营长威廉姆·欧文中校得知日军登陆,急令该营在莫尔兹比的其余四个连陆续沿科科达小道驰援,自己乘飞机于24日到达前线,但发现无法阻止日军在重机枪、迫击炮和步兵炮支援下发动的进攻,战至29日,坦普顿上尉和欧文中校先后阵亡,日军占领科科达。
坐镇拉包尔的百武中将得知横山进展顺利,遂向大本营报告由陆路进攻莫尔兹比是可行的,建议开始作战,得到
东京的首肯后,他于7月31日与三川、冢原就新几内亚作战达成协定。第17军的作战构想是以南海支队主力沿科科达小道进攻莫尔兹比,并于8月1日将步兵第41联队调至拉包尔,加强南海支队的兵力;以川口支队(步兵第35旅团)和海军陆战队攻占米尔恩湾附近的萨马赖岛,建立海空基地,并相机与南海支队夹攻莫尔兹比;以青叶支队(以第2师团第4联队为基干)为军预备队。南海支队主力预定于8月7日登陆,由于布纳地区机场整备进度缓慢,推迟至16日。横山先遣队的任务也由实地侦察变为进攻莫港的先锋,开始在布纳——科科纳地区修建机场、道路和各类设施,为南海支队主力的到达做准备。但是,美军在瓜岛的反攻打乱了百武的如意算盘。
8月7日,美军登陆瓜岛在日本陆海军和大本营之间引起了一阵混乱。海军反应迅速,第8舰队果断出击,夜袭瓜岛,取得重大战果,联合舰队更是倾巢出动,以期与美国海军决战于
所罗门海域。陆军对海军在瓜岛兴建机场一无所知,第17军除了南海支队外没有多余的兵力,只得急调驻
贝里琉岛的川口支队至拉包尔以应付紧急态势。日军大本营没料到美军会这么早反攻,在分析了最初的情况后,认为美军此次行动只是侦察登陆,夺回并不困难,但鉴于美军如利用瓜岛机场,威胁甚大,应尽速夺回。基于以上判断,大本营于8月13日指示联合舰队和第17军,按既定计划进攻莫尔兹比,同时,海陆协同,尽快夺回瓜岛,即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两方面同时作战。第17军将夺回瓜岛的任务交给刚由关岛调来的一木支队(步兵第28联队),而南海支队主力按计划于8月18日抵达布纳,第41联队也在21日到达,至此,布纳地区的日军已超过10000人,包括8000名陆军、3000名海军工程部队和450名海军陆战队。但是,由于8月21日一木支队反击失利,第17军将川口支队转用瓜岛,由青叶支队接替它的任务,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南海支队很难获得更多的增援。堀井只能用手头的兵力去挑战欧文·斯坦利山和顽强的澳大利亚人。
日军登陆布纳
日军登陆布纳着实让西南战区司令部吃了一惊,“天佑”计划就此搁浅。由于交通不便,而莫尔兹比也缺少可堪使用的部队,对科科达前线的增援行动进展迟缓,直到8月7日,第39营的5个连才全部投入战斗,并于10日发起反击,一度收复科科达,但很快就被横山纠集主力击退。同时,盟军对日军的意图也没有完全了解,麦克阿瑟的情报官威洛比将军认为,日军登陆布纳无非是建立航空基地,加强对莫尔兹比和澳洲北部的打击力度,并为另一次两栖登陆提供支援,由于地形复杂,供给困难,日军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进攻莫港的可能性不大。但无论怎么样,当务之急是加强莫尔兹比和米尔恩湾的防御。8月6日,在巴布亚半岛的全部美澳部队统一编为新几内亚部队,由澳第1军军长西德尼·罗威尔指挥,其任务是防止日军的进一步渗透,扼守欧文·斯坦利山隘口,夺回科科达和布纳。麦克阿瑟计划调澳军第7师的3个旅增援新几内亚,同时加强澳洲北部和新几内亚的机场、港口建设。澳军第7师下辖第18、21、25旅,是一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曾在北非的
托布鲁克令沙漠之狐望城兴叹,但对丛林和狡猾而顽强的日本人还很陌生。整个8月,莫尔兹比的防御不断增强,澳7师第21旅于8月19日抵达,后续的第25旅则于9月初到达。至8月底,莫港守军已达22000人,到9月初,又增至28000人。计划中的7个机场已有4个完工,其余也接近完工,港口得到扩建和完善,吞吐量大增,使盟军的后勤状况得到改善。米尔恩湾方向,澳7师第18旅于8月21日抵达,使该处守军增加到两个旅,加上美军工程、防空部队,总兵力达9458人,由曾在
希腊指挥澳新远征军炮兵部队的西里尔·克罗斯少将指挥,并得到2个中队
P-40的支援。日军直到8月7日才发现盟军在米尔恩湾兴建机场,并将进攻计划中的萨马赖岛改为米尔恩湾沿岸的拉比,但对该地守军状况一无所知。
南海支队进攻
8月下旬,南海支队长堀井富太郎少将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他麾下有2个步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和大批后勤支援部队,大多受过严格训练、战意旺盛。8月26日,南海支队开始翻越欧文·斯坦利山。堀井投入了第144联队全部和第41联队的2个大队,共计5个步兵大队,由独立工兵第15联队主力担任支援,全军携带半月份的口粮。日军分为两个战斗群,分别由第144联队长楠濑正雄大佐和第41联队长矢泽清美大佐率领,交替掩护,像“一群有魔力的蚂蚁”,绕过澳军防线在丛林中渗透着前进。日军在
马来亚和
缅甸战场上已经掌握了
丛林战的技巧。日军士兵轮流用大砍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每名士兵还配有一把带孔的小铲,可防止泥土沾在铲子上。在湿滑陡峭的山道上,这是一件比机枪、大炮更有效的武器。与日军对垒的只有澳军第39营和第53营,在日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节节后退。8月29日由莫尔兹比增援的澳7师第2/14、2/16营接替第39营担任防御,而第53营则被击溃。除了兵力处于劣势外,澳军供给也很困难,由小道人力输送和少量空投不能满足需要,只能后退以缩断补给线。日军于9月5日突破澳军防线,到达“大豁口”。在阻击战斗中,澳军伤亡很大,到9月6日,第2/14营损失了一半兵力,而第2/16营仅剩一个连。日军的进攻和澳军的败退让西南战区司令部再次惊诧不已,继续向莫尔兹比增兵,在9月间,澳第6师第16旅、美第32师第126、128团先后调往新几内亚。 在南海支队沿科科达小道进击的同时,按日军先前的作战设想,应在米尔恩湾的拉比登陆,占领那里的机场,而原定执行此任务的川口支队已转向瓜岛,接替它的青叶支队还远在
达沃,在大本营的催促下,第8舰队司令官三川军一决定由海军单独进攻。日军判断拉比守军只有2~3个连及20~30架飞机,决定自
卡维恩派出以吴第5海军陆战队为主的1170人,由林昭次郎海军大佐指挥,在2艘轻巡洋舰和5艘
驱逐舰掩护下,于8月24日出发。同时,自布纳派出
佐世保第5海军陆战队的350人乘机动舟艇企图在拉比以北登陆,配合进攻。由于天气恶劣,卡维恩编队躲过盟军空袭,于25日晚在拉比以东约8千米的海岸登陆,而布纳编队则没那么幸运,在24日中午遭到来自米尔恩湾的P-40空袭,舟艇全毁,中止行动。日军登陆点是一片夹在陡峭山壁和大海之间的狭窄海滩,正值暴雨,洪水泛滥,不便部队展开。26日晨,天气转好,美澳空军空袭滩头,炸毁了大部分给养,重创一艘运输船。尽管如此,日军还是于27日晚间在仅有的两辆
95式轻型坦克掩护下,发起进攻。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澳军后退至机场,但这两辆坦克很快就陷入沼泽而被遗弃。日军在开阔的机场跑道上遭到美军第709空降防空营和第43工兵营的12.7毫米机枪和37毫米
反坦克炮的压制,被迫撤回丛林。8月29日,由矢野实海军大佐指挥的约770名援军抵达。31日,日军再次发动进攻,又被守军炽烈的火力击退,丢下160具尸体,龟缩于海滩。9月1日,美澳军在空军支援下反攻,日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而且备受热带疾病的折磨。安田建议撤退,三川希望能坚守至12日,以便将刚抵达的青叶支队运去,扭转战局,安田表示做不到,遂于5日撤退。此战日军死亡约600人,美澳军124人阵亡,200人受伤。这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陆上胜利,也是日军两栖登陆作战的首次失利。“敌人落入圈套,结果是很悲惨的。”麦克阿瑟在战斗公报中露出了久违的得意。日军在米尔恩湾折戟沉沙之时,瓜岛的战局也不乐观,导致了日军在东南方向上作战重点的转移。一木支队反击失利后,8月23—24日,日美进行了所罗门以东海战,互有损伤,日军无力确保瓜岛海域的制海权,对岛上的运输补给日益困难。日军大本营意识到先前的判断过于乐观了,而且同时夺回瓜岛和攻占莫尔兹比是不可能的,于是将作战重心转向瓜岛,于8月31日指示东南方面陆海军应首先全力夺回瓜岛,再集中兵力进攻莫尔兹比,并将驻爪哇的第2师团编入第17军。根据大本营的指示,第17军调整作战部署:命令南海支队控制前进,在击垮欧文·斯坦利山之敌后,以部分兵力确保山南要点,将主力集结于山北,积蓄力量;将川口支队投入瓜岛,预计9月中旬完成夺回作战;之后,以第2师团增援南海支队,攻占莫尔兹比。
南海支队进攻
9月8日,南海支队恢复进攻,凭借数量优势继续推进,以寻找一处便于固守的地点,作为再次进攻的前哨阵地。至9月12日,堀井还有约5000人,但补给已经异常困难了。8月4日接任西南战区空军司令的乔治·肯尼少将对美澳空军进行了大力整顿,以更为积极的行动支援陆军作战。进入9月,盟国空军频繁出动,攻击日军供给线和后勤基地,火力强大的
A-20攻击机以低空扫射、轰炸的方式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令前线供应严重不足,一线日军只能在沿途寻找一切可食的东西充饥9月16日,日军占领距莫尔兹比仅48千米的伊奥里贝瓦,此时日军每人每天仅有180克大米。但是,他们已经能望见珊瑚海的白色细浪和莫尔兹比的灯火了,士气十分高涨。堀井选择了伊奥里贝瓦固守待援,他估计至多到10月中旬就可恢复进攻,他对部下训话说:“支队将停留在这里,坚守阵地,以便整顿编制,补充战斗力量。我们一定要给莫尔兹比狠击一锤!”但是,9月14—15日,川口支队在瓜岛的第一次总攻击失败,第17军不得不再次变更部署,将第2师团投入瓜岛,同时于18日命令南海支队适时控制山南要点,主力后撤至布纳——戈纳地区,并确保该地。面对近在咫尺的莫尔兹比城,回想一路进军的艰辛,可以想见堀井接到这条命令时的心情。但是,军令不可违,况且他的部队早己是一群衣衫褴褛的饿鬼,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当面的澳军已经在伊米达山岭构筑了良好的防御阵地,并就近得到补给。无奈之下,堀井命令第144联队第1、3大队留守伊奥里贝瓦,主力于24日开始后撤,同时,在布纳的留守部队开始构筑工事,做防御准备。9月23日,
托马斯·布莱梅将军抵达莫尔兹比,全权指挥新几内亚部队。26日,澳7师第25旅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击,经两日激战,收复伊奥里贝瓦,日军被迫后撤。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第一次战败撤退,东京的军阀们占领莫尔兹比的迷梦永远破灭了。 该麦克阿瑟发牌了。日本人的撤退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也使他可以考虑一个全面的反攻计划。10月初,这个计划初现端倪,反攻将沿三个轴心进行:1、澳第7师(师长阿瑟·艾伦少将)沿科科达小道追击;2、美第32师第126团(团长劳伦斯·奎因上校)从科科达小道以南的卡帕卡帕小道迂回科科达,切断日军退路;3、自米尔恩湾沿巴布亚半岛北海岸向布纳进攻,主要由驻米尔恩湾的美澳部队和第32师主力(师长埃德温·哈丁少将)实施。考虑到当时瓜岛战局尚不明朗,日军有可能夺回瓜岛并再次向新几内亚投入有生力量,而且,美军尚未掌握巴布亚以北海域的制海权,不能保证海运线的畅通,因此,反攻将分两步:首先,肃清科科达地区,在库姆西河以西建立一个稳固的防御阵地和补给基地,以便在遭遇优势敌人反击或海运线被切断时,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并掩护主力后撤;其次,集中全力,收复布纳——戈纳地区。由布莱梅将军统一指挥这次攻势。
澳第7师自9月底以来沿科科达小道追击日军。堀井率领疲惫不堪的队伍边打边撤。他组织了坚决的抵抗,试图保持在斯坦利山以南的据点。在撤退途中,堀井下令将走不动的伤兵一律射杀,表现出十足的残忍!追击的澳军也困苦不堪。“该死的山道”带来的麻烦比日军还要多。滂沱大雨将山道转眼变成深可没膝的黑泥潭。潮湿、
疟疾、丛林疮、嗜血的蚊虫和食品短缺成为这场“世界上最艰苦的战斗”的写照。10月初,日军撤过“大豁口”,至10月17日,第144联队主力与先期撤退的2大队会合后,在约拉狭道组织防御。在撤退中,日军伤亡很大,而且补给不续,缺粮少弹,饥病交加。第144联队2大队机枪中队的井野大尉在日记中记载,他的中队已经以嫩草、树根充饥,有的部队甚至吃澳军士兵的尸体。10月20日,澳军第16旅接替第25旅,瓦解了日军的防御。第144联队残部约1200人于29日撤到科科达以东的奥依维,在自布纳赶来的第41联队一个混合大队掩护下,陆续撤过库姆西河,与布纳留守部队会合。堀井和第41联队长矢泽大佐计划在奥依维坚守一周,再撤往海滩。11月2日,澳军收复科科达。6日,麦克阿瑟在莫尔兹比设立前进指挥部亲自督战。他指责澳军推进缓慢,战术不当。作为回应,布莱梅派其助手瓦奇少将接管澳7师。瓦奇用日军擅长的
迂回战术回敬了对手,于10日切断了第41联队及南海支队司令部约900人的退路,迫使他们只能沿库姆西河向北撤退。澳军基本控制了库姆西河以西地区。
沿巴布亚北海岸的进攻路线并不理想,从米尔恩湾到纳尔逊角(布纳东南的海角)的海岸布满暗礁,附近的岛屿驻有日军,而且还处于日军飞机和舰艇的威胁下。金上将拒绝派遣精锐的陆战8团帮助麦克阿瑟肃清海岸,他只能自己想办法。幸运的是7月间,澳军在纳尔逊角古林伍德湾海岸的瓦尼盖拉修建了一个机场,距布纳约100千米,这使空运部队并海运给养成为可能,同时,澳海军摩托艇帕鲁玛号开始勘测纳尔逊角附近的航道。10月5~6日,驻米尔恩湾的澳第18旅第2/10营空运至瓦尼盖拉,13~18日,美第32师第128团自莫尔兹比空运至此。按计划,在瓦尼盖拉的部队将穿过密林运动到距布纳约50千米的波盖尼,但暴雨成灾,行军十分困难,最后,部分部队只能冒险用舟艇运送至目的地。至11月2日,第128团已基本集结至波盖尼,并迅速建立补给点,开辟简易机场。海运在航道勘定后也步入正轨,由于海岸附近布满暗礁,只能用吃水较浅的驳船运输,船只也十分缺乏,有时甚至连土著人的独木舟都征用了,但运输量仍很有限。为了确保航道安全,10月22~23日,澳第18旅第2/12营收复了巴布亚以北的古的纳夫岛。第128团在波盖尼稍做修整后,开始向布纳推进。日军只到11月16日才发现美军在波盖尼登陆,十分惊讶,美军的侧翼运动达成了突然性。 根据反攻计划,第32师第126团应沿卡帕卡帕小道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迂回日军。10月6日,该团2营作为先头部队出发,但行军异常困难。卡帕卡帕小道比科科达小道海拔更高,更陡峭,一路上丛林密布,沟谷纵横,一英里的直线距离内竟要翻越四、五道山梁,耗去一天的时间。潮湿的丛林里无法生火,士兵们只能用硬面饼、牛肉罐头、冷茶充饥,牛肉带着一种令人讨厌的鱼油味,让人大倒胃口。很多人患上急性
痢疾,腹泻不止,许多士兵穿起了“开裆裤”,以便随时方便。医护兵跑前跑后,帮助患病的战友,直到自己也病倒。这段路被士兵称为“绿色地狱”。直到10月25日,先头连才越过山顶,到达预定地点,个个衣衫褴褛,鞋袜破烂。在获得空投补给后,他们才在10月30日到达科科达以南约16千米处。2营的的遭遇使第126团放弃了迂回的计划,该团剩下的两个营在11月初陆续被空运到瓦尼盖拉和波盖尼,和第128团会合。这样,第126团2营成为唯一一支翻越欧文·斯坦利山的美军部队。到11月中旬,澳第7师已控制库姆西河两岸,美第32师第126、128团也运动到布纳以南约20千米处。麦克阿瑟决定11月15日发动进攻,最后的血战即将到来。
在南海支队节节败退的同时,日军在瓜岛的攻势也连连受挫,损失惨重。11月16日,为挽回败局,日军大本营改组了东南方向的陆军指挥系统,成立以今村均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八方面军,下辖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和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18军,前者负责瓜岛作战,后者负责新几内亚作战。安达的任务是确保布纳、莱城等坚固据点,在新几内亚做持久作战准备。
当进攻在即时,盟军部队的状态并不好。澳军已经沿科科达小道战斗了近两个月,十分疲惫。美军虽尚未参加战斗,但同样被艰苦的行军和热带疾病弄得筋疲力尽,病患满营。此外,美第32师是1940年10月才在国民警卫队基础上组建的步兵师,自成立以来,一直忙于在各地调动,缺乏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丛林战的训练。他们的武器、服装、装备都不适于丛林作战。由于师长哈丁少将对空军的近距支援抱以过高的期望,加上运输不便,除了便于携带的
迫击炮外,该师全部火炮都丢在了后方,当战斗打响时,为他们提供炮火支援的只有从澳军借的2门3.7英寸榴弹炮和4门
25磅炮。第32师的工兵部队更少得可怜,只有1个排,而且缺乏必要的工具。茂密的丛林,缺少运输工具,盟军的后勤状况相当紧张,食品和药品都很缺乏,许多连队饿着肚子投入战斗。虽然部队并未处于最佳进攻状态,但从西南战区司令部到前线各部对未来的战斗都抱有一种乐观态度。盟军认为,日军已经损失惨重,无意固守,很快会撤退,收复布纳将是很轻松的任务。对于日本守军数量,威洛比将军估计约4000人,澳第7师师长瓦奇判断为1500—2000人,而哈丁更乐观,认为不会超过1个大队。
与盟军的判断正相反,日军不仅打算坚守,而且也有足够的力量。自9月底开始日军在从戈纳到布纳约18千米的战线上修筑了一系列由碉堡和堑壕网构成的防御工事。主要阵地有三处:戈纳、萨纳南达和布纳,各自独立,相互掩护,彼此之间有良好的道路相连,便于兵力调动。日军碉堡用粗大的椰木构筑,并用填满沙土的油桶进行了加固,十分坚固,而且射孔开得很低,外面又布上快速生长的植被,相当隐蔽。至11月16日,布纳地区的日军部队包括第144联队、工兵第15联队残部、第41联队3大队,第47高炮大队及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约7000人,其中有战斗力的约5500人。因为同堀井失去联系,由横山与助大佐统一指挥。11月17日,新任第144联队长山本重省大佐(前任楠濑大佐因伤于10月底返回拉包尔)率第144联队补充兵、第229联队3大队及一个山炮中队约1000人抵达,进一步增强了守军实力。但日军的状况也很糟糕,在先前的战斗中,日军损失颇大,丢弃了大批武器、给养,布纳守军尤其缺乏
轻武器,很多人只能将刺刀绑在木棍上权充武器。日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补给,食品和药品都很缺乏。疾病流行,野战医院里人满为患。尽管如此,日军仍决心死守到底,而且相信拉包尔会增援他们的。
进攻布纳戈纳
11月16日,盟军对布纳——戈纳发动进攻。澳第7师和美第32师以布纳和萨纳南达之间的吉乌河为界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澳第7师第25旅进攻戈纳,第16旅进攻萨纳南达,第21旅任师预备队;右翼美第32师第126团进攻布纳村,第128团进攻机场。18日,澳第25旅接近戈纳外围,发现日军已经构筑了密如蜂巢的碉堡群和堑壕网,由山本常一少佐率领的约800名日军正严阵以待,主要是陆军筑路队和后勤人员,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补充兵力,日军将征集的
台湾劳工也武装起来,称为“
高砂义勇队”,充当炮灰。澳军的试探进攻以伤亡36人而告终。因供给短缺,澳军暂停进攻,于22日重开战端,激战两日,被日军绵密的交叉火力所阻,伤亡129人,战至25日,只有一个营突入日军阵地50码,而整个旅也丧失了进攻能力,由第21旅接替。至月底,日军由于伤亡较大,收缩防线,但仍控制着戈纳。萨纳南达方面的进攻同样也不顺利,这里集中了日军主力,包括第144联队残部,第41联队3大队等约3200人由横山大佐亲自指挥。20日遭日军前卫阵地的顽强抵抗,卡滕上尉率91名官兵迂回日军右翼,深入日军阵地约3千米,建立了一处防御阵地,次日遭日军猛烈反击,当傍晚澳军主力到达时,他手下只剩下23人,而整个旅的兵力已不足千人。鉴于当面日军兵力强大,麦克阿瑟决定将相邻的美第126团调给澳7师指挥,哈丁对此决定大为恼火,也无可耐何。11月23~25日,第126团遭日军顽强阻击,进展甚微,26日,美军改变战术,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以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战至30日,该团I连和反坦克连在谢利上尉率领下终于在左翼取得突破,深入日军阵地约1500码,建立了环形防御阵地,但日军用密集火力阻止了后续部队,谢利的阵地成了一个孤岛。 布纳方面的日军分为两部分,安田海军大佐率佐世保第5和横须贺第5海军陆战队及部分工程部队守备布纳村,山本重省大佐率第144联队补充兵、第229联队3大队等部守备机场,共有兵力约2500人。由于第126团被调走,哈丁只能将原作为预备队的第128团2营用于进攻布纳村,第1、3营进攻机场。在进攻前一天,日军飞机突袭美军锚地,击沉击伤多艘运输船,海运线几乎断绝,给美军带来极大的补给困难。19日,美军冒雨进攻,只携带了一日份的粮弹,但很快就被隐蔽良好的火力点,无所不在的狙击手和茂密的丛林所阻止。日军打得很有耐心和狡猾,总是让美军走到眼前才开枪,甚至将小股美军放进阵地,从背后开火。由莱城起飞的零战也突破美机拦截,低空扫射美军部队。哈丁寄以厚望的空中支援效果不大,反而多次误炸己方阵地,激战三天,进展不大,伤亡不小,以C连为例,已损失了63人,包括全部军官,由两名中士指挥。经过几天修整,26日美军集中6门25磅炮、2门山炮,在35架飞机掩护下再次发动进攻,哈丁亲临一线指挥,但进攻部队要么在密林中迷路,要么被日军火力压制,当夜幕降临,美军退回了出发地域。30日凌晨4时,美军在布纳村方向发起夜袭,突破日军外围防线,迫使其收缩防线,并切断了布纳和萨纳南达之间的联系。同日在机场方向的进攻仍以失败告终。至30日,美军苦战两周,阵亡492人,却没有达成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突破,日军仍保持着完整的防线。现在,没有人认为夺回布纳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了。
发起进攻两周后,盟军,特别是美军的状况更为恶化,而且在战斗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所有的部队都十分疲惫,食品供给很差,平均只有配额的1/3,疟疾、
登革热、丛林脚等热带疾病流行,造成了大量非战斗伤亡。在湿热环境中,武器枪械也故障频发,卡壳成了家常便饭,手榴弹因受潮常常失效。弹药也不足,特别是
迫击炮弹。现有的所有炮弹都是
瞬发引信,对日军碉堡毫无作用。由于在茂密的丛林中很难观察弹着点,迫击炮只能盲目射击。但最大的问题仍是后勤问题,受日军空袭影响,海运线在11月一直没有恢复,只能依靠空运。但飞机运量有限,只能优先运载食品和弹药,供给始终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在空投场和前线之间没有良好的道路,只能靠人力运输。由于补给能力不足,第32师第127团只能滞留在后方。
前方战况胶着让麦克阿瑟十分恼火,他考虑将第41师投入战场,而布莱梅则认为与其让没有经验的美军来增援,不如让澳军战士去援助哈丁,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战斗”。各种关于美军消极战斗的消息传到西南战区司令部,让麦克阿瑟颜面无光。他认为战事不利是因为前线缺少有进攻精神的指挥官,他决定临阵换将,于11月30日将美第1军军长
罗伯特·艾克尔伯格中将召至莫尔兹比,命其接管布纳前线的美军部队。临别时,麦克阿瑟对他说:“拿下布纳,否则别活着回来见我。”艾克尔伯格于12月1日到达布纳,并视察了前线,发现部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整个战线“寂静得像空荡荡的教堂”。当晚,他就撤换了哈丁,由伍德罗将军接任。随后几天,他忙于重组部队,调整部署,补充给养,准备再战。
日增援布纳
在盟军步步紧逼的同时,日军也没有放弃增援布纳。第18军司令官安达中将决定以山县栗花少将的独立混成第21旅团(以步兵第170联队为基干)增援布纳,甚至打算亲赴前线,被今村均阻止。从11月底到12月中旬,日军分四批用驱逐舰运输增援部队。受盟军空袭阻挠,只有山县旅团长以下约1300人到达,还损失了大量给养。自此,日军补给几乎断绝,只有夜间用潜艇输送少量给养,杯水车薪。此外,11月初从奥维依北撤的第41联队残部和南海支队司令部于11月底到达库姆西河口。在渡河时,堀井溺水身亡。11月29日,第41联队长泽矢大佐率残部约500人返回日军阵地。新任南海支队长小田健作少将则随增援部队于12月中旬抵达,接替横山大佐指挥萨纳南达的防御,而山县少将则统一指挥布纳地区所有日军部队。
进入12月,在艾克尔伯格的努力下,盟军的后勤状况有所改善,增援部队和装备陆续到达,战况向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12月1~5日,接替第25旅的第21旅继续进攻戈纳,日军拼死抵抗,许多地方发生了肉搏战,5天下来,第21旅损失了430人,而日军也仅剩100余人。12月8日,在获得增援后,澳军冲进戈纳村,山本少佐试图率部突围,被澳军粉碎。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9日傍晚,澳军最终占领戈纳,只俘虏了16名日军。在戈纳,澳军第一次领教了日本人的顽强,日军甚至用阵亡士兵的尸体来加固工事,并戴着防毒面具作战,以抵御阵阵尸臭。戈纳日军全军覆没,澳军也伤亡、失踪750人。在萨纳南达方向,谢利上尉于30日在日军阵地纵深建立的据点陷入重围,数日内遭到日军猛烈反击,谢利上尉也在战斗中阵亡,由汉根上尉接替指挥。第126团主力几次试图打通与I连的联系,都被日军的炽烈火力和复杂的地形所阻,只能在夜间组织小部队携带给养,突破日军封锁,支援I连。到12月9日,阵地上225人中,只有125人能够战斗。12月中旬,I连几次濒临弹尽粮绝的境地,与后方的通讯也一度中断,但他们仍顽强地坚守着,直到18日,从戈纳方向赶来的第21旅才同I连会合。22日,在坚守22天后,I连终于撤出阵地,个个形容枯槁,但士气高昂,他们无疑是真正的勇士。艰苦的战斗和疾病使第126团不断减员,该团11月底投入战斗的1400人,到12月中旬只有550人还有战斗力,到月底,又下降到244人。虽然一线阵地多处被突破,但第144联队1大队大队长冢本初雄大佐和他训练有素的部下仍据守着每一个碉堡,每一条战壕,甚至组织小部队在夜间渗透到盟军战线后方,袭击炮兵阵地和指挥所。一直到1943年元旦,盟军在萨纳南达战线进展很小,以至夺取一个碉堡或一条战壕都是可观的战果。
在布纳方面,第32师于12月5日恢复进攻。在机场方向,第128团1、3营,第126团1营和澳军第2/6营在新抵达的5辆布伦装甲运兵车支援下向日军阵地冲击,但很快陷入交叉火网中,在20分钟内,5辆装甲车全部报销,乘员非死即伤。各营虽竭力奋战,仍寸步难行,战至傍晚,仅推进了数十码。这使艾克尔伯格认识到,在没有得到坦克和新的增援之前,正面突破机场方向的日军阵地是很困难,遂命令改变战术,以小部队不断骚扰日军,确定敌碉堡位置,集中炮火加以摧毁,逐渐削弱日军防御。11月底到达前线的美第129炮兵营的一门105毫米榴弹炮(也是整个战役中唯一的一门)被证明能够有效破坏日军的坚固工事,但是由于缺乏炮弹,这个大家伙沉寂了好几天。
美军取得进展
在机场方面暂时趋于平静的同时,美军却在布纳村方面取得进展。12月5日,第126团2营在空中火力准备后发起进攻。艾克尔伯格带着幕僚亲临一线指挥,这么多将军出现在前线,让美军士兵即惊讶又振奋,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最后,H连的赫尔曼·博茨克中士带着18个人、1挺机枪,迂回日军防线,成功地挺进到海滩。博茨克中士是一名参加过
西班牙内战的老兵,立刻命令掘壕据守,并亲自操作机枪,很快,他的小阵地周围就躺满了日军尸体。博茨克的突破是整个战斗的关键,战后,他据守的那片海滩被称为“博茨克角”。以此为突破口,美军将布纳村包围,在两天内发动了12次攻击,战斗异常艰苦,伤亡很大。9日,第127团3营抵达前线,接替2营继续进攻。在美军投入生力军后,已不足百人的日本守军终于支持不住,于13日夜突围。次日,美军占领布纳村。这是美军在整个战役中取得的第一个显著战果,极大鼓舞了士气。但战斗远未结束,日军仍在布纳村以北的主阵地负隅顽抗。第127团1、2营到达后,美军开始穿过密林、沼泽和溪流,向北推进,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美军士兵只能用刺刀和手榴弹将日军从碉堡中赶出去。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总是不乏英勇行为。该团L连埃尔默·布鲁上士为掩护战友,用身体扑向日军掷来的手榴弹而牺牲,成为巴布亚战役中第一个获得
国会荣誉勋章的士兵。至12月底,日军已退缩到海滩最后的防线。
在机场方面,12月中旬,澳军第2/6装甲团的8辆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和第18旅的两个营陆续到达。新的进攻在18日开始,计划以步坦协同,首先突破日军紧靠海滩的左翼防线,再向西横扫日军纵深。
M3坦克碾过堑壕,在近距离用37毫米炮将日军火力点一个个敲掉。日军完全没有料到坦克的出现,仅1个小时防线即被突破,被迫西撤。一天下来,主攻的澳军第2/9营伤亡160人,损失2辆坦克,但取得重大进展,使日军防线侧翼完全暴露。在盟军压力下,山本大佐放弃机场新跑道,逐渐撤到旧跑道,试图凭借数道堑壕防线和在空袭中保存下来的76毫米高炮继续抵抗。盟军对这些高炮的存在并不知情,结果在24日的战斗中被击毁2辆坦克,其余的坦克被迫暂时退出战斗。但这些高炮很快耗尽了有限的弹药,加上澳军迂回日军侧后,山本除了撤退别无他途。战至28日,日军在机场有组织的抵抗基本被粉碎。虽然日军连续数夜发动反击,但都是徒劳的,盟军已牢牢控制了机场。
战争尾声
当1942年快结束时,布纳日军的末日也不远了。日军已被压缩至东西不足2千米的海岸,尽管拼死抵抗,仍无法阻挡盟军的进攻。1943年元旦,盟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由6辆坦克引导,对布纳发动最后的进攻,次日,粉碎日军防御。布纳日军濒临绝境,一部分日军试图在夜间从海上泅渡逃生,但天明后都成了盟军飞机的活靶子。布纳方面日军最高指挥官山本大佐和安田大佐双双剖腹自杀。1月2日晚,战斗基本结束。经过六周血战,盟军终于收复布纳。艾克尔伯格高度赞扬了部队的战斗精神,马歇尔也向麦克阿瑟发来了贺电。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盟军伤亡2817人,还有更多的人感染了疾病。2500名日本守军除190人逃脱,50人被俘外,全部殒命。
随着戈纳、布纳的相继陷落,萨纳南达日军的日子也屈指可数了。1942年12月底,美军第41师第163团接替已伤亡过半的澳第21、30旅。攻占布纳后,澳第18旅和第127团也调往萨纳南达方面。由于战局已经明朗,麦克阿瑟于1月8日返回布里斯班,11日,艾克尔伯格全面接管前线所有部队。9日,盟军开始进攻,日军丢弃了大量武器向海岸撤退。种种迹像表明,日军已断炊多时。由于补给断绝,山县的5000残兵受到饥饿的严重威胁,1月初,每人每天只能分到60克大米,到了12日,已完全断粮。药品早在1个月前就告磬,弹药也将耗尽。鉴于无法保证瓜岛和布纳的供给,日军大本营于1月4日决定从两地撤退,萨纳南达的日军将撤往莱城和萨拉莫阿,预定25日撤退。16日,第18旅从西面,第163团从南面,第127团从东面向萨纳南达发动向心突击,澳军于18日冲进萨纳南达。面对已经支离破碎的防线,山县决定提前5天,于20日晚撤退,他本人则于19日晚先乘快艇撤退,小田少将和泽矢大佐率余部从陆上突围,在戈纳以北10千米的巴库巴里集结。19~20日,能够行动的日军放弃阵地,利用夜色和丛林向西突围,大约有1000人逃脱,而小田和泽矢则没那么幸运,在突围中被击毙(一说小田少将剖腹自杀)。从19日开始,战斗进入扫尾阶段,至22日,盟军完全控制了萨纳南达,俘虏了200名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日本兵。
战役结果
巴布亚半岛战役在开始6个月后,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场胜利无疑是太平洋战争中代价最高昂的胜利之一。美澳军先后投入了3.5万人,伤亡8546人,其中阵亡3095人,而因疾病、疲劳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则为这个数字的3倍。日军伤亡更为惨重。自1942年7月起,日军派遣陆海军部队约1.7万人,损失了1.2万人,350人被俘。
历史影响
与同期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和
瓜岛战役相比,巴布亚战役通常被人们所遗忘,但它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巴布亚战役同瓜岛战役一起宣告了1942年日军在南太平洋战线的全面失败,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在岛屿和丛林中重演着布纳的玉碎,直至战败。对盟军来说,新几内亚的丛林则是一所战争课堂,在这里,他们学到了夺取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知识。
第41联队2大队大队长小井岩光夫少佐是南海支队中唯一经历了整个战役并活到战争结束的军官。因为盟军的空中打击造成供给不续的确是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战略上的短视和狂妄。中途岛的惨败并没有使日军高层完全清醒,对美军的战略动向做了错误判断,对美军的反击未做抗击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当美军登陆瓜岛后,又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而是狂妄地坚持在瓜岛和新几内亚两线作战,使本已有限的兵力更加分散,加上日本陆海军矛盾重重,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协同失调,导致了1942年底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全面溃败。更重要的是,日军想仅凭百武区区数万陆军在地域广阔的南太平洋实现一连串战略目标,真是不自量力。战略企图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是日军的致命伤。
这次战役对麦克阿瑟和
美国陆军的意义,不亚于中途岛对美国海军和瓜岛对海军陆战队的意义。这是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的第一个胜仗,尽管同瓜岛阵亡1600人相比,巴布亚3000人的牺牲可谓代价高昂,但它遏制了日军南下的企图,为盟军反攻提供了必要的前进基地,而且美军获得了宝贵的丛林战经验,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布纳,盟军第一次遭遇并摧毁了日军坚固设防的阵地,这基本上也是以后历次战役的模式,区别在于布纳是从陆上进攻,而此后多为两栖登陆。布纳的经历使盟军大力改进攻克日军碉堡防御的技战术,实战证明,大口径
野战炮和密切的步炮协同是摧毁日军坚固阵地的有效手段,另外,新研制的
火焰喷射器也得到了初步检验。空中力量在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澳空军对日军补给线的积极打击和空运补给的努力是盟军取胜的关键,但在近距对地支援方面则差强人意,由于缺乏合适的飞机、有经验的飞行员和有效的空地协同,空中打击未能对日军阵地造成实际破坏,反而多次发生误炸。这成为日后盟国空军改进的重要方面。此外,在武器、通讯、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巴布亚战役都为美军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麦克阿瑟本人也急需一场胜利,现在,他终于为自己重返菲律宾的诺言找到了第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日本人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
武士道精神令美军不寒而栗。肯尼在战后的报告中警告,要战胜日本人“所需的时间、努力、鲜血和金钱,可能无法想像。”那种认为“只要
德国垮了,日本一推就倒”的想法是天方夜谭。总之,巴布亚只是麦克阿瑟回归
马尼拉要走的数千里血火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