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背鼋
鳖科鼋属动物
花背鼋(学名:Pelochelys bibroni):是鳖科、鼋属的水生动物甲壳长60-102厘米,头部短而宽,喙极短,小眼睛间距很大并且强烈向上推。甲壳光滑呈棕色,带有浅棕色或淡黄色的斑纹。甲壳几乎是圆形的,非常扁平。背部的肋骨上有模糊的浅色斑纹。腹甲上没有皮肤瓣膜。在强大的爪子上膜发育良好,看起来像鳍。每个肢都长有三个锋利的爪子。
动物学史
1995年韦伯(Webb )对花背鼋(Pelochelys bibroni)进行了重新描述,与(Pelochelys cantorii)分离,并将花背鼋的分布限制在新几内亚南部低地。1993年,恩斯特罗姆(Engstrom)等人证实了花背鼋与亚洲的鼋的遗传差异。截止2004年,尚未与褐鼋(Pelochelys signifera)进行基因比较,这是一种来自新几内亚北部的形态不同的物种。花背鼋在其分布范围内没有报告地理变异,也没有命名亚种。
形态特征
花背鼋是一种大型和独特的水生动物物种,甲壳长度达60-102(129)厘米,头部短而宽,喙极短,眼睛向上推。甲壳光滑呈棕色,带有浅棕色或淡黄色的斑纹。皮肤的上部是相同的颜色。幼体没有如此清晰的颜色和图案。只有当它们的甲壳达到10厘米的长度时才会出现。
甲壳橄榄灰色,几乎是圆形的,非常扁平。背部的肋骨上有模糊的浅色斑纹。腹甲上没有皮肤瓣膜,但几乎没有明显的骨板形式的雏形(增厚)。头部宽而短,非常类似于管子;没有任何标记。小眼睛间距很大并且强烈向上。在强大的爪子上,膜发育良好,使它们看起来像。每个肢体都长着3个锋利的爪子。
栖息环境
花背鼋出没于内陆热带低地河流、大型湖泊、湿地、河口和沿海地区,受淡水影响,但也会进入沿海海域。范围很广,喜欢宽阔而深邃的河流,既生活在咸水河口中,也生活在海水中。
生活习性
喜欢在缓慢流动的深河和溪流,以及咸水水库中生活。游动姿势很漂亮,能克服快速的水流。该物种很少出现在海岸上,只是在产卵时才会上岸。食物由鱼、虾、螃蟹和软体动物组成。
分布范围
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存在不确定性(游荡):澳大利亚(昆士兰)。
繁殖方式
花背鼋在新几内亚南部的旱季(9月)筑巢,每窝产27枚卵,卵光滑、白色、球形,平均直径34.5×33.3毫米,重30.9克,比其他同属物种的卵小一些。作为一个单独的巢穴,雌性在沿海沙洲和岛屿的海滩上产卵,或在内陆上游河流的沙洲上产卵,每个季节可能产下多窝卵。成熟年龄估计为10年,代际长估计为15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3.1——易危(VU)。
种群现状
花背鼋在分布地仅是局部出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有些罕见,并且被认为数量正在下降。2000年该物种被认为在区域内不常见,2008年在Kikori河流域不常见且局部濒临灭绝。预计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将持续下去。这种过去和持续的下降在每15年估计的一代时间超过10%,或者在过去45年的三代中至少下降30%。没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的花背鼋的种群信息,但那里的压力可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相似。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可能偶尔看到该物种,它可能作为偶尔的沿海游荡者出现,尚未得到证实。
主要威胁
在一些地区,当地渔民热切地寻找花背鼋用于维持生计消费,或在当地或区域市场出售肉类;花背鼋的卵也很受欢迎。在其他地区,该物种很少见,虽然不是捕获目标,但是偶然会被捕获。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2 09:54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