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
华夏民族所创造的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
艺术。在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大约产生在
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艺术简介
中国美术历史源远流长。
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
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对传统的尊崇。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尽可能逼真的临摹旧有的作品——这并不被认为是抄袭,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创新。
但是其他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艺术创作。没有道家的存在,中国绘画,唐诗不会是这个样子。这些主题经常是关于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的。就是绘画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阴阳理论的影响,有的在虚实的辩证转换之间,有的在干湿用笔技巧的对比之间。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出现道家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就不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中国化这个因素。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
传教士的到来,又有了西方的影响。
出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美术的载体局限于宫廷和学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他们在田园和山林当中进行创作。这常常是一些学者和被贬的官员,他们对社会现状不满,从而逃避现实。每逢朝代更替时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明末清初,满族入侵之际。
中国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日本艺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
台湾地区的美术以及中国移民的美术创作可以认为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起源与发展
史前时代—汉朝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
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
线条的韵律美。
在
新石器时代的
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
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
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
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
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
彩陶,从几何
纹饰进展到动植物
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
陶塑也同时出现。
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标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
御龙图》。
汉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东
肥城孝堂祠、
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窥见汉时古拙有力的绘画风格特征。
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
兵马俑和
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
帛画、
壁画、
画像石、
画像砖,异彩纷呈。
篆隶形成中国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到8世纪,它在艺术领域已经展现了卓著的效应,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勃兴,
敦煌石窟、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等相继开凿,大量的
壁画和
泥塑,在描绘宗教内容的同时,反映着现实的生活;除民间画工外,士林画家大量涌现。东晋
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现存摹本)是早期
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用笔如
春蚕吐丝,紧劲连绵,形神兼备,格调古逸,内容是宣传封建女性的德行修养。中国传统人物画注重“
成教化,助人伦”的
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隋唐时期
隋唐则“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尤以绘画、雕塑成就辉煌。就绘画而言,唐代
周昉、
张萱的
仕女画标志着人物画的进一步完善。山水画已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隋代
展子虔的设色山水《
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
李思训的
金碧山水,
王维的水墨山水,
王洽的泼墨山水,已经形成了中国画山水画的北派和南派的雏形。唐代
薛稷的鹤,
边鸾的孔雀,
刁光胤的花竹,也说明
花鸟画已开始兴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当推
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组以描绘
李世民生前所骑六匹战马的浮雕像(习称“
昭陵六骏”)雕工精细,形体准确,造型生动,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杰作。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随着
画院的设立,
宫廷绘画呈现兴旺活跃的景象,后世
文人画通常将绘画传统回溯至此时。新的绘画内容如
民俗画也开始出现,如北宋
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
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如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这一时期山水画最后人着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时生活在中原的
荆浩、
关仝,活动于江南的
董源、
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法描绘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画风各异,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宋
李成的
平远画风,
范宽的崇山峻岭,
许道宁的林木野水,
郭熙的巨嶂高壁,
惠崇、
赵令穰的抒情小景,
米芾、
米友仁父子的
云山墨戏,使
北宋山水画呈现高度成熟的状态。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绘画风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绘画方式,
李唐继承前朝,但开展出了独特的
斧劈皴技巧来画山石,后来的院画家如
马远、
夏圭基本上追随李唐的风格,然而在画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现空气感,被称作是诗意山水,一变为纤巧,反映了山水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进步。五代时
徐熙的汀花野竹,
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的风格。到了北宋,花鸟画从对称的装饰性转变为写实生动,强调拟真,
赵昌的折枝花卉,
易元吉的
猿猴,
崔白的败荷
凫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到了
赵佶主政,刻意经营画院,仿效科举考试纳才,增加画院的待遇,让
徽宗朝成为宋代绘画的高峰,其院体花鸟画,强调精细写实,栩栩如生。南宋
梁楷、
法常的花鸟画已水墨写意之先河,
文同的墨竹可说是最早没骨花鸟的杰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时的单色瓷工艺到达极致,北宋末期所烧制的
汝窑是迄今认为单色瓷发展的极致,色泽温润,有珠玉光泽,以枝钉满釉烧造,工艺技术高超,今日传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
定窑、
耀州窑、
磁州窑、
建窑都有非常高度的发展,并有大量外销,影响周边东亚等地。南宋
官窑则被认为是继承汝窑,供给宫廷使用的高级瓷器,
龙泉窑与
景德镇此时也有大量生产,供应外销,考古发现的海底沉船可为佐证。
辽金西夏
辽、金、
西夏是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控制华北自
10世纪到
13世纪,直到
忽必烈统一中国为止。传统中国史学以宋代为正统,对北方政权并不在意,然而他们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力,应该要加以重视并深入研究。
辽代起于唐末混乱,
五代十国之际,与后来的北宋分庭抗礼。在艺术表现上,传世的艺术品不多。然而透过不断出土的重要墓葬,如
辽庆陵、陈国公主墓、
叶茂台辽墓等,帮助我们对辽代美术有更多了解。辽代美术在某种程度上,比宋代美术更多的继承唐代美术的风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朴浑厚的气质。
金代辽而起,灭北宋之后,与南宋南北对峙。由于金代接收北宋首都
汴京,并改为南京,可以推测大量北宋内府收藏进入金的宫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与艺术素养。最为著名的皇帝为
金章宗,不仅其书法刻意模仿
宋徽宗的
瘦金体,甚至学习
宣和年间的内府收藏机制,其收藏印是后代鉴别古画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金代画家于中国绘画史常被人忽略,但欧美学者很早就发现,
古代书画中许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画家,如
武元直、李山、
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画作,比起同时南宋院画家的作品,似乎更显出“文人”的品味。
元代
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
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画家
标举士气,崇尚
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此类画家以“
元四家”(
黄公望、
吴镇、
倪瓒、
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
中国山水画主流。
入仕元朝的画家也对中国绘画有重要影响。如
赵宋后嗣的
赵孟頫,官拜刑部尚书的
高克恭,以及如
朱德润、
柯九思、
任仁发、
唐棣等。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青绿设色和古朴的山水构图,著名的作品如《
鹊华秋色图》可为代表。而由于道教艺术在元代颇为活跃,多有壁画及外销画作流传,《
永乐宫壁画》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作。
元代是
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
青花瓷和
釉里红。此时的瓷器外销极为畅行,所以有研究认为青花的纹样是
伊斯兰教客户的要求而出现。
龙泉窑的
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销日本与
朝鲜半岛的数量甚多,亦大量外销到东南亚一带。
明代
明代初期,宫廷画家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称之为“
浙派”(代表画家为
戴进和
吴伟),虽然被晚明
董其昌等人贬低,但是影响范围广及日本朝鲜等地,并一直透过民间画师的传承下来,今日台湾地区庙宇
壁画仍是浙派的延续。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
元四大家为学习对象,出现后来成为文人画传统的“
吴派”(代表画家是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与浙派为明代
画坛的两大主要派别。由于晚明崇尚吴派而贬低浙派,致使吴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甚至
国民政府迁台初的绘画教育,依然以吴派绘画为主。
此外,
陈淳、徐谓的大写意花鸟,创泼辣豪纵一格,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新的活力。
陈洪绶和
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画家,号称“
南陈北崔”。前者作品,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格调高古,对
版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一画风,后世学者常称为变形主义。
清代
清代延续晚明以来尊崇
吴派的传统,出现所谓四王,称其画风为“正统画派”。然而民间出现一种崭新的画风,构图大胆,别开生面,以前朝遗民
八大山人及
石涛最为人所知。清代中叶江南地区富裕,扬州一带出现以卖画为生计的
文人画家,书画均不落俗套,奇特新颖,后来学者将其中重要的八位称之为
扬州八怪。
清代亦为
西方绘画逐渐进入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
乾隆时期任职于宫廷的
郎士宁,然而这种西方的风潮并没有影响到民间。但中国当时唯一对外的口岸广州,出现专门替欧洲商人以油画作画的画工,此是西方绘画进入中国民间之始。晚清上海辟作
通商口岸,由于地处辐辏,成为重要港口,也带动油画的需求与发展,中国画家逐渐学会
透视法等西洋绘画方式,并使用进口颜料作画,影响传统绘画的风貌。
清末上海取代扬州为商业中心,职业画家群也从扬州转移到上海,出现了
海派风格,可谓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脉。民初
高剑父兄弟吸收
日本画的西洋式画风,开创出
岭南画派。两者均代表了中西结合的新画风,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清代民间美术的兴隆值得称道。
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品种在清代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其制作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并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
桃花坞、
潍县杨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
年画。与此同时,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中国美术又随着时代的骤变而发展。
民国以后
民国美术大体延续清末发展,但是西化潮流因为政治变动而加速,中国开始有画家留学西方,与欧洲绘画直接接触,如
徐悲鸿、
林风眠等人。新式绘画学校的建立也带动中国绘画西化的发展。相较之下,传统中国绘画则因为知识份子的抨击而趋于衰微,如
康有为对中国绘画的强烈批评。
1931年
鲁迅在上海倡导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由于鲁迅的倡导,进步的艺术青年拿起了
木刻刀,组织起
木刻团体,1931年初春被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退学的“
一八艺社”社员张眺(耶林)、
于海(
于寄愚)、
陈卓坤(
陈广)、陈耀唐(
陈铁耕)等联合上海的
周熙(
江丰)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研究所。6月,在
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这是新兴木刻版画首次在展览会上展出,并出版了画册,鲁迅为之作序。从此在鲁迅的领导下,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国统区(白区)新兴木刻版画代表人物有:
胡一川、陈铁耕、
陈烟桥、
沃渣、马达,
黄新波,
李桦,
杨可扬,江丰,
王琦,
黄永玉,
郑野夫,
朱宣咸,
汪刃锋,
王麦秆,
邵克萍,钟步青,苗勃然,
陈铁耕,
力扬,荒烟,
王树艺,
余白墅,
陈珂田,
赵延年,
李志耕,
丁正献,
徐甫堡等。后来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中国大地,以延安为代表的
解放区(红区)新兴木刻版画也蓬勃发展了起来,代表人物有:
古元,力群,马达,
彦涵,
石鲁,
夏风,
李少言等等。许多进步美术家在当时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揭露社会黑暗,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术作品。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满。40年代后期国共战争进入白热化,国民党的统治也日趋专制化。1948年12月
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
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社并逮捕《观察》进步人士,这就是近代史上被称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最后的绝唱” 的“
《观察》事件”。此后,著名的“
七君子”之一
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响力给当局施压。并于次年2月亲自担保和营救了包括美术家
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1949年5月29日
刘开渠、
杨可扬、
张乐平、(郑)
野夫、
庞薰琹、朱宣咸、
温肇桐、
陈烟桥、
邵克萍、
赵延年等
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
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
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不过,相较于欧洲已经开始从印象派之后新一波的绘画革命,中国对于西洋绘画的理解,仍强调古典写实的训练。此种训练在中共建国后由学习苏联的社会
写实主义所继承。另一方面,透过引入的
新兴木刻版画,同样影响了中共建国之后的美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此两种绘画风格主导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才大量进入中国,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之后,艺术发展附属在教育体制之下,直到1955年才有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国立艺术学校。但在同一时期,以李仲生为首的一群大陆来台画家,成立
东方画会,试图将美国的
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称作现代中国绘画,稍晚
五月画会也有类似的举措。然而1971年中国台湾地区退出
联合国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的席次,引起台湾社会极大的波动,关怀台湾本土的文学乡土主义开始盛行,影响到美术发展。当时如
席德进描写台湾
乡间风景,并关注台湾传统建筑民居,开启台湾古迹保护的发展。
发展与演变
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质: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
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
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致。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
板壁、
槅扇、帐幔、屏风、
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
空间,产生迂劻、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
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4个阶段。
①秦汉阶段。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秦汉时期随着政治上的集权和一统,建筑风格也趋于统一。其特征是,都城里坊划分有秩,并多封以高墙。宫殿、陵墓多为高大的台榭式群体建筑,其中单体建筑体量巨大,多以十字轴线展开,并装饰有造型夸张、诡谲、色彩浓重的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
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
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
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阶段。经五代两宋
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
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18世纪的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
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
④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
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雕塑
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
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发展高峰是
秦汉至隋唐时期。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大型
纪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
陶塑为主,还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多以
捏塑、贴塑、锥刺等手法制成,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但从辽宁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头像和残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们已有了木架支撑、层层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商代
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
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商、周时期除
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细。
另外如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组青铜人像,形制巨大,形象夸张,与中原遗物有着明显差异,可窥见远古
巴蜀文化的风貌。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塑好泥胎后,入窑烧制再加彩绘而成。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动势。西汉名将
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随着佛教的盛行,
佛像雕塑成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著名的
云冈、
敦煌、龙门、
麦积山四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个时代。一般而言,北魏时期的造像在形式风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样的影响,庄严、浑朴,于静穆中显示着佛的伟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汉族知识分子的审美时尚,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新
风貌,此外,
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镇墓神兽,体量巨大,造型奇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
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它不仅体现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点是形象的现实化与个性化。那些佛国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
顺陵石狮、
昭陵六骏为代表的
陵墓雕刻,单纯而注重动势,体现出雄视一切的恢宏气度。此外,最能代表
唐俑艺术水平的是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
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四川
大足石窟、山西晋祠、山东长青
灵岩寺、江苏直
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
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性含蓄、衣饰华美,大有
唐塑遗风。此外河南
焦作金墓出土的
砖雕人物,型制虽小却有浓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时代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廷、园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点缀人间、烘托氛围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
张明山的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小型
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以后,
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雕塑家和纪念性的写实雕塑作品。80年代以后,
雕塑艺术向着多样化发展,环境雕塑和小型
架上雕塑并驾齐驱,并且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和材质的探索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绘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且在绘画观念及表现方法上自成体系,独具民族特色。传统的中国绘画,主要使用柔软的毛笔、水墨,以黑白线条和
装饰性色彩描绘形象,与注重再现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传统绘画相比,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从西方获得了许多借鉴,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些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花纹、描绘在陶器上的纹样、画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形状等,虽然粗犷、稚拙,但已具备了在平面空间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据记载,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
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
纹饰、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
画像石、
画像砖、
帛画、漆画等可睹当时绘画艺术之风貌。其壁画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在单纯、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面,造型夸张简括,注意整体动势的描绘。
其帛画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非衣帛画,制作精细,造型准确,用线流畅而有变化,以石青
石绿等矿物颜料着色,至今鲜丽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以
敦煌莫高窟的
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
卷轴画和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等士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理性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人体比例、优美的线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天真、稚拙、以动态传情的特色。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
隋唐绘画仍以宗教题材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们提供了施展创造才能的物质条件和观赏群,还能确立画家的社会地位,因之许多画家都从事寺庙壁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此同时表现世人生活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迹简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山水画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屋宇等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使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
五代
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登上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寺观壁画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鸟成为画家们更加喜欢的题材。绘画的教化功能被逐渐减弱,审美、寄情和娱悦功能则被空前看重。文人画家的涌现,使绘画向诗歌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情意境的表现。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趋考究、精妙。水墨画空前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细丽。总体看宋代绘画更趋精致、多样化,并富于人情味的抒情性。绘画功能的转变也使其创作与欣赏的结构发生着雅俗分流的变化。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画思潮的扩大,使绘画产生了时代性的转折与变异,元画以卷轴为主,且多用纸。纸能充分发挥渴笔的功能,遂使笔法空前丰富,与宋画相比更能表现物象的多种质感和艺术家细腻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诗入画,强调空间与情趣的变化。元人崇尚以书入画,更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从绘画自身来看,元画向着完满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更成大宗,宗教画、人物画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画坛画派林立,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明中叶以后,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势力。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图、年画、稿本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
四画僧、四王、
金陵八家等一大批杰出画家。突起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乾隆年间(1736~1796)
扬州画派和清末
海上画派的出现,使摹古之风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画坛又放异彩。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辛亥革命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与价值取向上都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但为人生而艺术、把绘画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要流向,
写实主义绘画渐居首位。50年代以后,以
徐悲鸿画派与
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为根基,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绘画大发展。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更向着多层次,
多态式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书法
以毛笔书写汉字,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式样。讲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美的章法及结构形式,借以表达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品格情操。
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是商、周、战国时代通行的字体,大都刻在
甲骨、青铜器或
简牍、帛、石、陶上。至秦代
小篆成为中国推行使用的统一字体。其
结体圆长,笔画匀称,藏头
护尾,圆润优美。
隶书盛行于
汉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横画如蚕头燕尾,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楷书经南北朝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其字形方正、笔画结构严整。
王羲之、
欧阳询、
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给后人以深刻影响。草书经
章草、小草发展为
狂草,笔线连绵不断,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此书也盛行于唐代,以张旭和
怀素最为著名。行书介乎草书与楷书之间,书写简易,流畅。形成于汉,成熟于两晋。历代书法家都以
行书字体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
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
印章的一种艺术。它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因其字体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
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古玺印发展而来的。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式样,并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如明代以
文彭为代表的
吴门派和以
何震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
程遂厚重、凝练风格为代表的
皖派,以
丁敬、
邓石如开创,
黄易等
西泠八家发扬光大的浙派。清末
吴昌硕将古印、
陶文、
石鼓文等熔于刀法之中,以苍劲古朴之风被尊为
吴派。
工艺美术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一方面以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为目的,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联;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制造技艺又闪烁着中国历代劳动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又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着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
中国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按功能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按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按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按材料和创作工艺可把传统工艺美术归结为
雕刻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六大类别。现代工艺则以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日用工业品
造型设计、
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原始人制造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可视为中国工艺美术的远源。从单纯工具发展为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缝纫,编织,制陶等工艺,已明显地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样、
纹饰斑斓的陶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浑厚、奇丽的
青铜礼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艺术的代表。至汉代青铜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丝织、
釉陶等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南北朝时期在青瓷烧制、织锦技术等方面成就最为突出,风格趋于华丽。唐代的
织锦、陶瓷、
金银器、漆器等工艺获得全面发展,其制作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是空前的。富丽华贵、舒展丰满是唐代工艺造型的风格特征。宋元两代制瓷工艺蓬勃发展,瓷窑遍布中国各地,以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最具特色。
优雅的造型,晶莹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烧窑技艺,享誉全世界。明代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使其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各工艺门类都有了全面发展,其总体风格简约、劲健而端庄。清代工艺美术在品种、形式、手法、技艺等各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与时代和上层人士的审美趣味相谐,其风格日趋雕琢、精致、繁缛。20世纪以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简洁风格的现代工艺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现代社会文化及人们丰富多变的审美心态息息相关,在品类的繁多、风格的多变、技艺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一方面构建着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影响和更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中国美术大约产生在
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雕塑、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可以说是最早的工艺美术品。此后,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品,宋朝的刺绣,明清的景泰蓝和瓷器等,都是极其精美、名贵的工艺品。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制作精美,技艺高超,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如:
金属工艺、漆器、陶瓷、编织、刺绣等。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很早以前它们就已走向世界,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自己的
风采。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
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
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
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
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
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
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