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史》,是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
人口组成、变迁、分布等的分支学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中国的
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世界很高的比例。
领域动态
该领域是学术发展领域,有不同著作,由于
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很多地方出现数据不同的现象。
1、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单卷本,649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赵书在当时是学术权威性质,但也存在局限,例如,行政区域是依现今的管辖范围,不是按历史区域,行政范围历史上历代都变化很大。
2、
葛剑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单卷本,441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3、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六卷本,四千多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全部出齐。
葛剑雄主编六卷本《中国人口史》,总体上代表现今该领域的学术前沿。
应该了解,该书一些数据与前人有巨大不同,例如,“对
乾隆年间及光绪十九年(1893年)
城市人口的数量,作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计”,例如,咸丰末年的甘肃人口,赵文林《中国人口史》的甘肃就是现在的甘肃范围,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如果按当时甘肃范围,包括当时的
宁夏府的三百多万、西宁府的一百多万,总数是一千七百多万,而葛剑雄主编、
曹树基著的《中国人口史 第五卷清时期》,却是一千九百多万(有人错写成“《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把一本独立的书当作某本书其中的一个章节了)。
了解这些不同,就知道为什么不能空洞引用什么《中国人口史》,那不是一本书,要说明是谁著的、何年版本的何种书(同一作者但版本不同就可能有修改)。可惜,很多人不懂这种简单常识,常常随便复制引用,造出一些误解。
4、
袁祖亮主编《中国人口通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多卷本,还在继续发表。
另外,省份
人口史,是重要分支,有些相关著作,当然,由于有的学者考虑本地区复杂历史和政区变化的关系,省份人口史有时难免存在忌讳部分,外省人写作的全国通史类,应该客观一些。
早期人口
人口资料多见于正史中记录的纳赋人口,但是由于为了逃避赋税、人口流亡、大户侵占等原因,有为数不少的人口并不见于正史的记录,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并不归于此类,造成统计上的偏差。在战乱当中,国家控制力下降,大量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数据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于真实。据
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
登记制度。《
国语》记载,
周宣王时也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初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
战国后期的前230年,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资料推算,中原各国人口总计30,000,000人。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
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
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各国实行变法改革促进
封建制整体的诞生,奠定后来传统
农耕文明基础的大变革时代。期间各
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都持续不断的增长.
估计公元前1000年时的
世界人口有5000万。估计公元前5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计公元前4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估计公元前2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905亿。估计公元前265年的印度
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秦朝
随着
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又进行了持续不断的
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估计此年的
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变和
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
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据《
史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实。
前汉
由于
中国历史上,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
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全国
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
若以
淮河、
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过85%,
华南人口不足15%。
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
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
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
长安周围
人口密度达每
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益、荆、扬三州的主要
人口分布在
成都平原、
南阳盆地、
太湖平原和
宁绍平原。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
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
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
世界人口的8.66%.
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
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
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
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
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
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
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到
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
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233,062户,59,594,978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户 57,671,401人
新莽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
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
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
长江流域迁徙,
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
世界人口为2.7227亿, 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罗马帝国在前25年有270万
平方千米土地, 5680万人口;117年的罗马帝国有590万平方千米土地, 8800万人口;395年的
东罗马帝国有250万平方千米土地, 3400万人口;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
汉光武帝
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户 34,125,021人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户 43,356,367人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9,237,112户 53,256,029人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户 54,869.0789人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计有10,736,000户,53,860,000人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户 49,150,220人
汉顺帝
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户 49,730,550人
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户 49,524,183人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户 47,566,772人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 56,486,856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计有11,000,000户,55,000,000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计有3,000,000户,约15,000,000人
三国
自东汉末
黄巾之乱开始(184年),进入长期的
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
人口数量与
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
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20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
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
东汉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5648万人,经过
黄巾起义,
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
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
吴国230万(280年数据),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将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263年的魏国,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有三四十万人,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民户人口总共大约767万,加上三个国家的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820-830万人。
古代户口统治数据都是只包括民户的,也就是说,民户从157年的5648万人,锐减到263年的767万人,
损失率超过85%。767万还是三国稳定40多年后的数据,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见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之惨烈。
根据《
三国志》《
晋书》《
通典》等史料记载,三国的
人口数据为:
魏国人口
魏元帝
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蜀国人口
蜀汉昭烈帝刘备
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
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
王隐《
蜀记》中的数据,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吴国人口
吴大帝孙权
赤乌五年(242年),523,000户,2,400,000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吴后主
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
晋阳秋》中的数据。
魏元帝
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吴
三国总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和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5648万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会比767万更少。
两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
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23,800,000人。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318年)全国合计约2,480,000户,12,400,000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
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
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
五胡乱华。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
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
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100万人.(此说法在葛版人口史中被证伪)
《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
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此时的东晋有8,000,000人,全国合计17,987,935。华北地区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南北朝
南朝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记录,只有《
宋书》记载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
南朝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计全国有20,000,000
南朝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计全国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数量最少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
梁武帝大同五年时(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
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
侯景之乱造成
长江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100,000人,自
东吴以来的得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吴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
直到
陈霸先建立
陈朝后到
陈宣帝在位时(约577年)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
北朝
根据北朝
西魏大统13年敦煌地区的计账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太延五年;
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
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冯太后于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
均田制后到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北魏于
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534年),有3,375,368户.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有3,599,000户,9,009,614人,没包括北齐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隋朝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
隋朝,有3,599,000户,没包括
北齐旧境的户口330万户,此外还没有包括大量隐漏户口。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得户500,000户.2,000,000人,隋文帝清查
北周的隐漏户口,全国户口达7,000,000户,人口约40,000,000人。
隋朝继续清查北周、陈的隐漏户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达到约870万户,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
唐朝
初唐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41,871户,12,351,681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户。(3,850,000户)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19,712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户,45,431,26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户,46,285,161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户,48,143,609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户,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069,154户,52,880,488人。数据来源:《
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户,52,880,488人。数据来源:《
旧唐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
当时
史学家杜佑认为当时有大量人口、户口被瞒报、少报,实际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三百万户到一千四百万户(《
通典》:“所在隐漏之甚也……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人口数在六千九百万—七千五百万人之间。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研究分析认为,天宝十三年,唐朝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有1300万到1400万户,约6500万到7000万口,如果再算上唐朝天宝十三年的特殊人户、城市中的
流动人口、唐朝版图内的一些
少数民族人户,则有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口。
中唐
安史之乱结束后,
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期间原遭受
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南移。
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
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
吴越两国君主为
华南本地人,
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
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大约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户。([一说310余万])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户,15,760,000人。
唐敬宗宝历年间(826年)3,978,982户。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估计全国有33,000,000人。
黄巢之乱时(875年—884年),期间超过八百三十万人死亡。
唐哀帝天复三年(907年)全国合计20,000,000人.
五代十国
淮南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 226,574户,南唐割江北地。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2,309,812户。
湖南(963年),97,388户。
后蜀(965年),534,029户。
南唐(975年),655,065户。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户[主户]。
清源(978年),151,918户。
宋辽
注:宋代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户数
根据《
宋史》《长编》卷九六,一一九,二零八,三四一,《
宋会要》食货一一等资料: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灭
北汉,完成小一统,估计有7,737,209户。
宋太宗
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户(
主户),估计实际有8,263,152户。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户。口22,717,272人。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839,331户(主户),估计实际8,677,677户。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10,562,689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估计大约1029万户。
宋仁宗
庆历八年(1048年)10,723,695户。
宋仁宗
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户。
宋仁宗
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户。口20,506,980人。
宋英宗
熙宁十年(1077年)14,245,270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16,492,631户。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17,211,713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17,957,092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
绍圣元年(1094年)19,120,921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
元符二年(1099年)19,715,555户。
宋哲宗
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20,264,307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20,882,438户。口46,734,784人。
估计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户
据《
辽史》记载,
辽国有576204户,根据今人考订,辽国人口最多时的
辽天祚帝干统十年(1110年)有140余万户,900万人;
西夏人口最多时的
西夏崇宗贞观十年(1110年),根据今人考订,估计约有300万人。
宋金
绍兴和议后(1141年)从
靖康之难开始因频繁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自靖康之难开始减少的
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到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时,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估计达到一亿三千六百万人。
根据《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和《
文献通考》户口二,《
玉海》卷20中的人口数据,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11,364,377户,口24,202,301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11,139,850户,口3,311.2327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12,976,123户,口28,558,940人。
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649万。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12,302,873户,口27,845,085人。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估计实际人口有1360万户,8060万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12,670,801户,口28,320,085。估计实际人口大约7680万。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户. ,口13,026,532。估计实际人口大约3500万。
根据《
元史》,1290年南方人口有1184万户,很明显在1264年的人口肯定不只569万户,因为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间还一直有战争,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多,根据《
宋史》记载,宋理宗统治期间横征暴敛,导致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而成为逃户。根据葛剑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和吴松弟《南宋人口变化原因及其分析》,1234-1279年长达45年的
蒙宋战争造成的南宋人口损失大约为1500万。
从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户口数据减少超过一半,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不增反降,这与
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间昏庸无道,横征暴敛有关。虽然1235年—1259年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但只是长江北部的川陕四路﹑
荆湖北路、
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正是由于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严刑峻罚,苛征横敛造成了大量人口为逃避苛捐杂税逃亡。造成了史书记载的户口数损失过半的严重后果。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第五节 宋、辽、金时期人口的发展,对1223年至1264年人口锐减的分析:“南宋末在昏庸无道的
理宗统治的四十年间(1224—1264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朝政先后操纵在
史弥远、
董宋臣、
丁大全、
贾似道等人手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腐化享乐,威福肆行。为了满足其奢侈糜费的需要,向人民预借来年
两税。
淳佑八年(1248年),已预借到十四年(1254年)的赋税。大量发行
会子,并巧立名目征收
经总制钱、
身丁钱、免丁钱、月桩钱等苛捐杂税,“苛征横敛,无所不有,严刑峻罚,靡所不施”。以致“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民熬熬,海内汹汹”。“天下大势如江河之决,日趋日下而不可挽”。户口之数已不可详究,惟一见于记载的仅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户5,696,989,口13,026,532。户与口分别降至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最盛时的43.9%及45.6%。”
元军强克
常州后实行屠城,“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余妇女婴儿四百而已”。……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襄、郢、东西淮之地,是宋元长期对抗作战的地区,战争破坏相当严重,土旷民寡。宋元之间长期争夺的又一地区四川,入元版图时,土著之姓十亡七八,户口凋零,生意萧条。直到中元,仍“遗墟败棘,
郡县降废几半” (
王磐:《
农桑辑要序》,《农桑辑要》卷首。)元朝对于江南的征服,不可能不伴随杀戮与破坏。
阿里海牙经略两湖,留下不少残酷杀戮的记录;
伯颜大军在长江下游,也一度由于“利财剽杀,是致降城四壁之外,县邑丘虚,旷土无民”③。江西闽浙一带,亦因元军“左翦左攘,数年未平”,迭经战争残破。
其中以四川为烈,由于遭遇了蒙古大屠杀,仅仅成都就积尸140万,四川人口从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259万户下降到了1290年的20万户左右,下降幅度超过90%,出现了四川人口史的极端情况。
根据《金史·食货志》等资料,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人口有300多万户,约1965万人。
金世宗
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户,44,705,086人。(《金史·食货志》数据)
其他史料记载1187年户口数据,一种为5,599,700户,39,663,400人,另一种为6,060,723户,36,989,014人。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户,45,447,900人。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汉户总计为7,223,400户,48,490,400人。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7,684,438户,45,816,079人,一说 8,413,164户,53,532,151人。后一组数据相对可靠一些。(这两组数据均来自《
金史》卷四十六《
食货志》,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和明昌六年(1195年)相比,前一组数据的户数增加了,而口数却减少了250万以上,这与紧接着这两组数据的金史正文中的结论“此金版籍之极盛也”不符,所以后一组的数据应该更合理一些。)
金朝的四次准确的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和很多贵族以及
猛安谋克户们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关系。
估计1200年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为13600万人。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间从2.5亿增加到4.04亿,
拜占庭帝国在1025年有1200万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占当时世界的33.66%(1200年)中国人口在第十一世纪到第十二世纪期间成长了,从1083年的一亿增加到1120年的一亿三千二百四十万。
蒙古
1205年,
蒙古帝国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灭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
金朝到1234年2月9日灭金,1231年开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灭
南宋。在这七十年间根据“清朝
光绪年间《
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由此可见蒙古军在作战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随后长期相伴
瘟疫与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内和南宋之
四川地区极为惨重。1234年底原
金国境内人口跌至谷底,125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区人口跌至谷底。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惨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灭金。无户口数记载,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234年金朝灭亡后原金朝统治区有大约200万户,1050万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万相比,仅相当于1208年的19.5%。
元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
乙未籍户,籍得北方部分地区(燕京(今北京)、顺天(今河北
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为873,781户,4,754,975人。
元太宗
窝阔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户口的全部编籍工作,籍得人口110余万户。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00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6,000,000人。不包括
蒙古贵族及其在家住坐的
驱口等人口。考虑到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大量私属人口,以及独立于州县以外的
诸色户计(
军户、站户、
匠户、民屯户、释、道、儒户)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口,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236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1054万人。
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内仅有110余万户,和1207年的841万户(一说为768万户)相比,只有1207的13%多。
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壬子籍户,籍得人口130余万户。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27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7,070,000人。考虑到诸多未被统计的人口,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252年原金朝境内有大约1128万人。南宋境内人口大量消失主要发生在四川地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234-1279年长达45年的
蒙宋战争,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减少大约1000万人口。
元世祖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完全扑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地区前的2.38.%。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籍到1,418,499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内较之于
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余万户。
1260年,1418499户。
1262年,1476146户。
1263年,1579110户。
1264年,1588195户。
1265年,1597601户。
1266年,1609903户。
1267年,1644030户。
1268年,1650286户。
1269年,1684157户。
1270年,1929449户。
1271年,1946270户。
1272年,1955880户。
1273年,1962795户。
1274年,196789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870,000人。
1275年,4764077户。
1276年,9370472户。
1290年,13196206户。
元代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户,无人口数记载,按照1207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870,000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占领南宋
临安城。据《
元史类编》记载,至元十三年,有户15,788,941。这是见于记载的元代最高的户数记录。倘将《
元史》本纪记载的至元十二年户数加上至元十三年阿术入奏新得户数,为14,134,549户,则该年实增加1,654,392户。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正月,元军先后征服福建、
成都府、
潼川府、
利州、
夔州、广南东、广南西诸路。但这些路受降时的府、州、军户口数均失载,此后也不再有全国户口数的记录。直至14年以后,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见有全国户口记录,计户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数字,户口统计不实显而易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3,196,206户,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考虑到云南,岭北,
西藏等边疆地区的人口,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29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500万户,超过75,000,000人。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0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5,306,000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32户。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共计60,491,23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计入户口统计。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1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6,496,000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国有14,002,760户,无
人口数记载,这个是《
元史》记载的元代户口峰值。人口总计为63,042,160人。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由于元代很多
少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
军户,
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293年元代的实际人口有大约79,816,000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300年元朝实际人口有大约100,000,000人(1亿)。
虽然有元一代,元帝国最高
统治阶层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连绵不断,但是元代中后期,从1294年成宗即位到惠宗(顺帝)至正初年,基本上还是处在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时期。参照《
元史》本纪,从
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这四十一年间很多地区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比《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据有明显的增长。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全国有纳赋户13,400,699户,无
人口数记载,按照1291年的户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数据,推算出人口总计为60,359,178人。因为统计的只是纳税户,很多非纳税户未计入,考虑到户口统计本身的误差以及元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不纳入人口统计,又有大量的私户,以及军户,
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再考虑到1290年至1330年社会基本处于
安定状态,人口也一直在稳步增长,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33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700万户,超过85,000,000人。根据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估计,1330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4,873,000人。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341年为
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估计,134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1800万户,大约90,000,000人。现代学者
邱树森、
王颋则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有1990万户,近90,000,000人。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341年实际人口超过85,000,000人。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无户口数据记载,有部分现代学者认为135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351年为元朝的实际人口峰值。根据他们的估计,1351年实际人口有大约87,587,000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峰值在1351年前后,有2765万户,123,590,000人(1.2359亿人)。
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3,867,219户,59,519,727人。未标明是具体哪一年的人口数据。其所记仅包括
中书省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个行省的数据,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无记载。
按照1290年的户口数据,平均每户人口只有4.458人,而按照1291年的户口数据,平均每户人口则只有4.456人,为何每户
平均人口这么低,有资料认为,元朝廷在进行人口登记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
财政收入,所以不交税的儿童、寡妇与年老体弱者是不必计算在内的(若都计算在内,每户平均人口就会多一点儿)。以金代为例,金朝的四次人口统计,每户平均人口在6.36-6.71人之间(《金史 食货志》),根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数据,每户平均人口为5.68人(《明史 食货志》)。在其他朝代的户口统计中,每户平均人口一般都在5.5-6人左右。此外,在元代,蒙古诸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比如
驱口,投下户,
怯怜口,打捕鹰房人户,这些人口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如果按照每户6人的标准进行计算,则1293年元代的人口在8700万左右。
元世祖去世以后,历代元帝均未留下准确的户口记录,只有《
元史》卷五八《
地理志》一记有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户部钱粮户数13,400,699。又《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户13,867,219,口59,519,727。其所记仅中书省及辽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行省的数字,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失载。且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湖广四省户口的数字比较完备外,其他各省并多残阙。在各路、府、州户口数字中,除部分注明宪宗二年(1252年)数、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及二十七年(1290年)抄籍数和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钱粮户外,多未系年。对照《元史》本纪,从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四十二年间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较《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字有明显的增长。
邱树森、王颋在《元代户口问题刍议》中,对有关元代
人口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了
全面分析。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统计数字,估计有20%的人口没有登记。他们估计从1290年
括户后到1340年的几十年中,元代实际户口最高曾达到1990万户,近9000万人。因为元末的战乱,人口再次减少,到1368年元朝灭亡时,只有1300万户,6000余万人。
明代
元惠宗
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
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
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在蒙元时期长期大规模战乱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人烟之地和垦荒使得期间
人口稳定成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约有6054万人,其中民户6175.0万,
军户325.0万。北
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口有1755万,占全国27%。其中山东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陕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人口总数为3380万,占全国52%。其中,京师(
南直隶)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
苏南太湖流域人口达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广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有1040万,占全国的16%。
根据《
明史》和《
明实录》的记载,明朝的户口数据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3.6677亿亩 (数据来源: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这个是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这是所有明代史料记载的明代户口
统计数据的峰值。
明太宗永乐二年(1404年)9,685,020户,50,950,470人。
明太宗永乐七年(1409年)征服
安南并收入版图,增户310余万;倘按每户五口计,当增1,550余万口。
明太宗
永乐八年(1410年),有960万余户,5,179万余人
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9,210,690户,,71,850,132人。(注:此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户,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户,50,908,672人,4.228亿亩 (数据来源:明孝宗实录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户,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户,46,802,050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7.4393亿亩 (数据来源:
明熹宗实录卷4)
关于明朝户口的峰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明朝中后期,但具体时间则分歧很大,人口具体数据也分歧很大。现代学者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公元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约近一亿。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
万历年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现代学者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92,510,000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2,470,000人。现代学者,英国经济学家
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160,000,000人。
明世宗嘉靖年间
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使得明朝后期人口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清代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的频繁战争和频繁的瘟疫灾荒饥馑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国社会已稳定,
社会生产普遍恢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人口由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一亿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亿五千万。
清圣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01,710,000。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50,000,000。
清高宗
乾隆十四年(1749年)177,495,000。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
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09,840,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000。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00,00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313,000,110。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332,181,403。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373000,000。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19,441,360。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说:436,100,000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爆发的
太平天国和
捻军及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
西北穆斯林祸乱造成期间全国的大量人口死亡.
清德宗
光绪十三年(1887年)377,636,000。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50,000,000。
清逊帝宣统三年(1911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
有学者认为乾隆时期的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有38310万人,其中
华南人口比重为71.4%,华北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
太湖平原、
长江流域、
大运河沿线。
中华民国
参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人口为517,568,000,约占
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
胡焕庸1935年划定
黑河瑗珲-
腾冲人口线(又称
胡焕庸线),在领土面积上,该线东南部分占全国的43%,西北部分占全国的57%;而在人口上,东南部分人口占全国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却不足全国的10%。四川、江苏、山东为全国人口最多三省。江苏、山东、浙江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珲-腾冲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4.4%,以西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不到5.6%。
1949年“中华
国民政府”迁台,中国
台湾地区有效管辖台湾及福建部分地区等。至2009年7月,有效管辖地区总人口为23,059,339人。
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4年40亿、1988年50亿、2000年60亿、到2011年10月31日已经达到70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 601,912,371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 694,580,000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008,180,000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133,680,000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 1,242,600,000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443,497,378人。
21世纪以来
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估计在调查时的11月1日全国人口有1,306,280,000人。
2009年9月28日,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333,220,000人。
2012年,中国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69,395万人,
女性人口66,009万人,
城镇人口71,182万人 ,
农村人口64,2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