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派,
希腊文Peripatetikoi的意译。亦称“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弟子世代相传组成的学派。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
雅典吕克昂体育馆附近建立学园。因
吕克昂是一处
宗教建筑,有可供散步的林荫道,亚里士多德常边散步边给弟子讲课,其学派因此得名。
基本介绍
亚里士多德死后,该派由他的弟子继承下来。公元前287年以前领导该派的是
泰奥弗拉斯多。他继续老师的所有研究领域,尤其致力于生物学的研究,在植物学和逻辑方面作出了贡献。在哲学上,他提出了物质
自己运动的观点,反对在自然界中寻找
目的因。
公元前287~前269年,该派由斯特拉图(公元前4世纪?~前269年)领导。他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并作出了贡献;在哲学上他反对
灵魂不朽。继斯特拉图之后领导该派的是吕康(约公元前299~前225),但从这时起,该派已失去其重要地位。
公元前1世纪,该派继承者安德罗尼科重新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研究,但他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进行校勘、整理、编纂和注释。该派由此活跃起来,持续数世纪。
2世纪,亚弗洛弟西亚的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论著作重要的评注,使注释工作达到了高峰。逍遥学派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保存、流传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6世纪初,
拜占庭皇帝尤斯底年下令禁止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传播,该派因而瓦解。
派系介绍
阿拉伯哲学派别
阿拉伯语称“侯凯玛”派(Hukama’,意为“智者”,即哲学家)。是9~12世纪阿拉伯
伊斯兰国家一些具有自由思想的哲学家兼
自然科学家,汲取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
古希腊哲学和
自然科学观,用哲学解释自然界,以理性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所形成的使哲学独立于
宗教神学的新学派。
9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为适应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的需要,在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哈伦·拉希德和
马蒙的倡导和赞助下,以首都
巴格达为中心,形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的运动。
9世纪,古希腊的大量哲学和科学著作已被翻译成
阿拉伯文出版,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范畴篇》、《伦理学》、《物理学》、《工具论》、《解释篇》等已被译注成阿拉伯文。波菲里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阐述
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的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神学》和《原因篇》也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各地流传。
与此同时,阿拉伯东方的
伊斯兰文化和
希腊哲学科学著作阿拉伯文译本,已在阿拉伯
后伍麦叶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科尔多瓦已成为伊斯兰第二个学术文化中心,使西班牙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翻译运动所译注的大量外来著作,把
阿拉伯哲学和
科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古希腊的哲学和
科学思想,给阿拉伯
思想界以深刻的影响,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9~12世纪,在翻译传播
希腊哲学和东方(
波斯、印度)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众多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受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
亚里士多德,称其学说为“最高的真理,“人类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并注释、研究和评论其哲学和科学著作,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形成了具有
唯理主义倾向的
自然观、
宗教观及社会
历史观。
他们以
亚里士多德和
新柏拉图主义相调和的哲学观点,解释《古兰经》和论证
伊斯兰教义,并同伊斯兰教
正统派经院哲学家展开长期激烈的论战尝试哲学独立于宗教神学,具有明显的世俗倾向。这些哲学家形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主体,被称为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学派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支。东方支派以
巴格达为中心,于9~12世纪最为活跃,代表人物有
肯迪、
法拉比、
伊本·西那和
拉齐;西方支派以科尔多瓦为中心,活跃于11世纪以后,以
伊本·巴哲、
伊本·图菲利、
伊本·路世德和
伊本·赫勒敦为代表。该派的哲学家一般都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
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推崇自然哲学,强调理性的作用。
该派在伊斯兰教正统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以不违背
宗教信仰为前提,力图使哲学脱离宗教
教义学,变为理性的
知识体系。
在本体论上,一方面承认安拉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
目的因,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世界万物是安拉通过理性、灵魂一系列
精神实体而流出的,安拉从总体上主宰世界,但不直接干预
具体事物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质量和形式构成了,具体事物,运动和变化是物质的特性,事物之间有着普通的
因果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
必然性便是宇宙的规律。
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上,推崇理性和知识。法拉比认为,纯理性的价值高于宗教的价值。他把理性分为功能理性、能动理性、习得理性和
积极理性4类,提出积极理性是对世界必然性认识的总汇。肯迪认为,哲学是提高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
理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它把神学排除在外。
伊本·巴哲认为,哲学和科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唯一道路;一切正确认识的产生、幸福的获得和
止恶扬善等道德行为的形成,都要诉诸理性,而不是完全来源于宗教信仰。在
灵魂观上,该派对灵魂赋予生理和心理学的解释,把灵魂视为人脑的一种智力
精神状态和普遍的理性。
伊本·西那认为,灵魂是
心理状态并超出一般事物物理属性的潜能,灵魂与肉体结合使人完备,人有了灵魂才进行思维、想像和判断,认识未知。
肯迪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从宇宙灵魂流出,人死后肉体消失,个人灵魂不能独立存在,必归向宇宙灵魂。伊本·路世德否认“个人
灵魂不灭说”,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能分离的,个体灵魂和肉体同时灭亡,只有人类统一的、普遍的理性才是永恒的。在逻辑学上,强调
逻辑推理在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发展了“
共相”(一般)问题。法拉比认为,逻辑学是哲学的导论,是从已知推断未知的科学,
矛盾律是逻辑学中的最高定律;逻辑的形式和概念是达到理性认识的
思维工具。
伊本·西那系统地讨论了“共相”问题,他认为“共相”(一般)有3种存在方式:共相作为“理念”存在于真主的理性中,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共相作为个别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共相作为“概念”,却存在于事物之后。在
真理观上,倡导“
双面真理论”。
法拉比认为,哲学、科学与宗教是两种不同领域内的知识和真理,哲学和科学是人们探索自然的
因果关系和为人类谋求幸福进步的知识,是普遍意义上的真理;
而宗教是属于人们的思想信仰和社会
道德准则范围内的真理。伊本·路世德认为,宗教和哲学二者并不相悖,是属于不同范围内的真理。宗教真理来自“天启”,是对人们的训诫和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旨在止恶扬善,维系世道人心;哲学的真理来自“理性”,它是真理的最高表现形式,旨在认识宇宙万物,并推证造物主的存在,哲学理论高于
宗教信条。但二者可能有分歧,在哲学上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宗教上认为是错误韵,反之亦然。
阿威罗伊学派
当哲学的论证与
宗教教义不相符合时,应相信哲学的论断。在
社会历史观上,深受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和
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
法拉比和伊本,巴哲等,均提出了
理想国的模式。他们认为,在“美德城邦”社会里,君主应是贤明、睿智和完美的人,公民应具有
文化素质和教养。人们之间平等、公正占有财产,和睦相处,社会(国家)的职责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福利。伊本·赫勒敦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
历史哲学观点,他强调
自然条件、社会
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影响。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但恢复了被
新柏拉图主义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本来面目,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和
科学观方面的
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尔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2世纪,该派学者的大量论著,通过西班牙等途径传入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
西欧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深远影响。
伊本·路世德的哲学著作西传后,在
意大利和法国形成了
阿威罗伊主义学派,在欧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都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断流传到当代。这类作品文体典雅,想象丰富,其中重要的有《论灵魂》、《论正义》和《论哲学》等。第二类作品朴素无华,推论严谨,大概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保存下来了一部分。
理论科学
理论科学又进一步被分成三类:即物理学、数学和
第一哲学或神学。亚里士多德和他的逍遥学派把主要力量集中在物理学和第一哲学上。
第一哲学
即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普遍存在,其他分门别类的学科,是从这个全体上割取一部分而进行专门的研究。研究普遍存在也就是研究那些“其自身就是属于作为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本原和最初的原因。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着重批判
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同时也指出
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原子论的缺点。在批判理念论时,亚里士多德把这一理论概括成一个著名的公式,那就是“多外之一”。非常准确地击中了理念论的
唯心主义要害。
关于实体问题的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问题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实体和“作为存在的存在”几乎是同等的。实体就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集中地表现了困惑和混乱。这是由于当时
哲学思想还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开创阶段。他还不能真正解决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问题,从而陷入了矛盾和混乱,动摇于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
形而上学之间。
物理学
即
亚里士多德的
自然哲学。这里面不但包括事物运动的一般原则,也包括两种“可感觉的实体”,即天体和生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中一切对象都由质料构成,并且必然具有运动和变化。他认为空间运动伴随着其他种类的运动。空间和位置是一切种类运动的普遍条件。亚里士多德不把位置看作是物体广延性所占据的空间,而是反过来将它看作是包围物体的边界。宇宙的
广延是有限的,在它之外没有虚空。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按照先后来计量运动。他认为既然运动是永恒的,那么,时间也同样是永恒的。至于构成物体的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五种,并认为自然中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亚里士多德是
地球中心说的系统化者。他认为,宇宙是以不动的地球为中心的球体,地球之外包围着47层或55层中空球形的天宇,最外的一层是恒星天。自然中的运动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是质料不断被形式塑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等级的生物。在《物理学》里,亚里士多德也有混乱的地方,难以自圆其说。
逻辑学
在
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里,没有逻辑学的地位。在逍遥学派看来,逻辑学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手段。亚里士多德是
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即
逻各斯。但它所注意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内容。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成分,每个词都是一判定。他对定义作了专门研究,提出了
本质定义即
属加种差定义、
语词定义、原因定义等,并讨论了下定义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出了当代逻辑教本中仍在使用的一些规则。把命题划分为
简单命题和
复合命题。命题的
对当关系、换位等问题是
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重要理论。他没有专门讨论
差等关系,但在
三段论中实际上应用了这一关系。亚里士多德研究了推理,认为推理是通过前提作出必然结论的
逻辑形式。
直言三段论理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三段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演绎推理理论,是一个初级的公理化系统。此外,他还提出了
模态三段论理论,实际上也是一个
公理系统,有些内容需进一步研究。
思维规律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从
本体论和逻辑两个方面提出和建立了他的
逻辑思维规律理论。确定了另一条思维规律是
排中律。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科学证明,他要求证明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是必然的;证明的最初始的命题必须是直接的。他还讨论了
直接证明和
间接证明,并认为直接证明比间接证明优越。同时,他还研究了各种谬误以及驳斥谬误的方法。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中还有归纳和
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归纳是通过类比,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发现一般,它是一切科学证明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反映在他的逻辑方面集大成著作集《
工具论》(Organon)中。该著作集包含《
范畴篇》(Categories),《解释篇》(On Interpretation),《前分析篇》(Prior Analytics),《
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
论辩篇》(Topics),和《
辩谬篇》(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等六篇著作。
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
以太”构成。
生物学
亚里士多德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
鲸鱼是
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
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
教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
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
力的合成等。
实践科学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奴隶主哲学家,他的社会
政治立场最鲜明地表现于“实践科学”中。实践科学有三个分支,即
伦理学、理财学和
政治学。在这三个领域里奴隶被排斥在外。亚里士多德把奴隶称为“有生命的工具”、“能听话的财产”,他们虽然也是人,按其本性却要隶属于主人,服从主人,进行
体力劳动。
伦理学
伦理学说是
古希腊从
梭伦到
德谟克利特幸福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心是关于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主要伦理学著作《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综合前人伦理思想的成果,运用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
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和奴隶制社会
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幸福论伦理学的
理论体系。他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
奴隶主阶级的人性论。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
柏拉图伦理思想中的
神秘主义和
禁欲主义成分,肯定了现世的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认为快乐是人的德性活动的自然结果。但是,他反对把幸福仅仅归结为快乐,尤其反对那种把快乐仅仅归结为感性快乐的纵欲主义。
亚里士多德很重视道德教育,他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中等
奴隶主的利益和道德要求,是
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高峰。但是,他在理论上没有最终摆脱柏拉图的影响,其伦理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对后世的伦理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财学
个人的德性须在家庭中培养和实现。家庭是个人最初所属的自然集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由两个要素构成,即人;财产和牲畜。在家庭财产中,奴隶是首要的,最不可缺少。他推崇农业,认为农业是最诚实的行业,并且显著地有助于培养人的英雄气概,它不像商业那样,从事商业的人只会变得懦弱。
亚里士多德在经济学上的思想,受到马克思的重视。
政治学
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城邦是由家庭集合发展起来的共同体,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目的是美好地生活。人不是神,如果没有这样的
政治共同体,人就会堕落得比社会动物还要坏。至于政体的优劣,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在体制本身,而在于统治者是以
谋取私利为目的,还是以谋取
公共福利为目的。认为理性的德性是最高的德性,国家目的不在发展
军事优势,而在于提高
科学文化。有文化的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才可能持久。亚里士多德重视法治,认为法律须和国家的形式相一致。立法者首先要关心青年的教育,法纪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德性。不能把教育庸俗化,教育的基础科目是文化、体育、音乐、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