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
碳循环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
地球之肾”、“物种宝库”和“储
碳库”,是保障国家
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战略资源和
稀缺资源。可以说,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
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
生态系统。
重要意义
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
环境调节功能和
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
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
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
鸟类、迁徙
候鸟以及其它
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
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
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
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
水禽、
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
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
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
基因库,对维持
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
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调蓄洪水,防止
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
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
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
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长江中下游的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
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中科院
研究资料表明,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
挠力河上游大面积
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
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
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
工业污染物、
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
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
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
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
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
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
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
自然资源。
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
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
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提供
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
矿砂和
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
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不仅赋存大量的食盐、
芒硝、
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
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
资源开发利用,在
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
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沿海多
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
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
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中国约有10万公里
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
货运量。
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
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
滇池、太湖、洱海、杭州
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
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
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
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
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
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
环境演化,
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国外保护方式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距离
白金汉宫只有25分钟车程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只是四个废弃的水库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当地人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意识:湿地是一个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
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
人工湿地系统,种植了30多万株
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在保护好湿地的同时,如何既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又能开展科研工作?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为避免
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
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于乐不少湿地公园里的
动物模型都是用
软木雕刻成的这样做既减少了制作费用,又不会伤害
动物公园还出售软木,供游客亲手制作小动物模型;三是合理设计公园设施北海道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能看到最多景观的路线,制定最佳观赏时间,并提供大量资料供游客取阅工作人员估算游客感觉疲惫的行走距离,恰到好处地设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还能发现旁边正好就有一些湿地动植物的小图片、小资料一趟旅行下来,游客们玩得尽兴,也学得开心.
湿地风景区还应成为良好的
科研基地日本
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
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
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在实践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不打扰小动物是研究和观赏湿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湿地公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静,因为旁边的那只小鸟正在睡觉呢作为回报,公园也会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游客
近距离接触湿地动植物.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
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该市有一个著名的
野生动物保护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小游客们可以亲自用小网兜等工具捕捞鱼虾和
昆虫,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日本
琵琶湖湿地公园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伸手到
水池里摸一摸鱼,捏一捏海参,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齐上阵,玩得不亦乐乎;在韩国
安山市的湿地实验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己踩水车扬水,将水引入晒池
晒盐,晒好的盐学生们可以自己带走在学校附近的滩涂,工作人员还种上各种湿地常见的植物,让学生们辨识
区域联动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相当一部分湿地资源跨越了多个
国家和地区,因此,区域联动、通力协作就成为保护湿地及其他
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斑尾塍鹬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万只斑尾塍鹬都要从
南半球的
新西兰出发,一刻不停地飞抵
北半球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家的滩涂它们在这里停歇约5周后继续飞往美国阿拉斯加繁衍后代,之后再飞回新西兰这趟超过35万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这趟迁徙才能顺利完成.
为此,
澳大利亚、日本每年都会出资召开研讨会,供沿途的国家交流数据,共享资料美国还为一些鸟装上了价值5000美元的小型
卫星跟踪装置,并动用了3颗卫星进行全程监测,所得数据无偿提供给这2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更重要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尽力保护沿途湿地,不轻易开发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鸟使用几周的湿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块湿地受到破坏,这个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程就无法继续了。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议:保护好湿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和
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李修松建议国家层面把湿地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
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湿地巨大的
生态功能、强大的生产功能、特殊的碳汇功能、丰富的
文化功能。
一是加快湿地保护立法步伐。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战略部署,尽快将湿地保护立法列入
国家立法计划,尽早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升格为《
湿地保护法》;同时,推动全国各地健全湿地保护法规,严格依法保护管理湿地资源。
二是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近年来,国家实行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纳入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湿地保护面积有2324.32万公顷,
湿地保护率43.51%。随着抢救性保护湿地政策的实施,湿地区域内及其周边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湿地保护与经济
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工作难度。因此,鉴于湿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和提供
公共产品的特性,建议国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
公共财政投入,对湿地规划范围
内因保护湿地而受到
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利益方给予适当补偿。
三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既要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又要积极开展
湿地恢复,不断扩大湿地保护重点
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建议国家在现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湿地恢复和
富营养化治理,减缓湿地退化,加快恢复湿地功能。
四是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
管理能力。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落实
人员编制,完善
管理制度。健全部门间湿地保护管理合作机制和
社会参与保护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探索共管共建模式,正确处理好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协调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构建湿地公园
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湿地科学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
技术研究,建立
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的综合
利用率和科技含量,为湿地保护提供
技术支撑。
五是在保护好湿地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一是保护好现有湿地,在恢复其环境,修复其水体、生态及
生物链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二是利用不能影响湿地的环境风貌,不能污染其水体及其生物链。三是可以灵活利用各处湿地特色,优化其环境风貌,多方式多形态予以利用;四是可根据当地湿地实际,结合相关的
文化资源,运用
文化创意和相应的科技手段,创新
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相关的
水文化创意旅游,提升其吸引力和利用效益。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
安徽省
湿地保护的支持。安徽地跨南北、承东启西、沿江通海,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全国七大水系中的长江、
淮河横贯全境,新安江发源于
皖南,巢湖为全国第五大
淡水湖之一,分布于
淮北、
淮南、
亳州等地的煤矿塌陷湿地在全国极为典型独特,
安庆沿江
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享有盛名的华阳河湖群,为全国湿地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省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积极作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紧围绕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湿地生态功能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2014年,新建安庆市
宜秀区菜子湖等15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增加湿地保护面积3万公顷;以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启动实施了GEF项目(加强安徽省湿地
保护地体系管理
有效性项目);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3000万元,
界首市获批湿地保护奖励资金500万元,全省湿地保护总投入达到574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5530万元、省财政投入210万元。安徽省现有湿地总面积约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全省已确认
国家重要湿地5处,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湿地公园试点单位30处,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
自然保护小区和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总面积达46.6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35%,使全省约65%的自然湿地和70%–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初步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湿地保护投入不足、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强、湿地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国家从
项目资金、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安徽省湿地保护的支持力度。
我国现状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而国际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872年就建立了,晚了84年;对湿地的保护,
欧美国家也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它们就开始对湿地保护,我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落后欧美约40年。但在1992年加入
湿地公约之后,我国也建立了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
湿地公园。
2016年1月10日从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了200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0%。截至,我国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2185万公顷,全国共批准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通过验收并正式授予国家湿地公园正式称号的达98处,指定
国际重要湿地49处。湿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制度不断强化,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过去的5年间,我国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12处,新建国家湿地公园561处,恢复
退化湿地240万亩,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成为全面保护湿地和扩大
湿地面积的有效措施,成为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保护了
湿地资源,改善了民生,解决了就业,提升了百姓福祉。
“
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将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
新阶段,力争将湿地
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控制湿地流失和破坏,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
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增强。2016年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修复
重大工程,新建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
2022年10月,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
规划(2022—2030年)》,《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护湿地的目标任务,并提出将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