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景区,位于江西省
上饶市
鄱阳县双港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2400公顷,包括大湖池、蚌湖、中湖池、大叉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草洲。地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景区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历史沿革
隋时,因湖水逼近
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今鄱阳县双港镇长山岛)而名鄱阳湖。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改
饶州为
鄱阳郡,这是“
彭蠡泽”改称“鄱阳湖”的重要历史时期。
鄱阳湖景区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学生观鸟冬令营起步。鄱阳湖已成为以观鸟旅游为主要特色,集自然观光、野生动物观赏、古迹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鄱阳湖景区位于江西省
上饶市
鄱阳县双港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2400公顷,包括大湖池、蚌湖、中湖池、大叉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草洲。地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
地形地貌
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景区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气候特点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水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水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目前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水文特征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千米,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千米以上。鄱阳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湖体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千米,宽3~5千米,最窄处约2.8千米。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千米,最宽处达74千米。平水位时湖面高于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
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千米长,最宽处为74千米。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倒挂在长江南岸。由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条主要河流分别从西、南、东南三面供水,然后注入长江。枯水季节,水落滩出。
截至2023年4月6日,鄱阳湖湖区通江水体面积扩大至1080平方千米,五河入湖流量为7460秒/立方米,出湖流量为6000秒/立方米,湖区容积达到22.1亿立方米。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据调查,鄱阳湖景区有淡水鱼类131种和贝类87种(其中40种是中国特有种),其中龙骨蛏蚌是濒危物种,非常珍贵。鄱阳湖还有8种虾类和4种蟹类。全区有鸟类25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全球约95%的白鹤在此越冬,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
植物资源
鄱阳湖景区鄱阳湖有水生植物98种,已记录到的湖泊浮游植物有54科154种,水生维管束植物38科102种。优势水生植物是苦草,眼子菜,绿藻,蓝绿藻,芦苇的面积不大。湖泊周围大多数地区是农地和草地以及人工松林和次生灌丛。
主要景点
紫阳堤
紫阳堤,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堤坝,为宋朝朱熹任南知军时修建,因朱熹号“紫阳”,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取名“紫阳堤”。
落星墩
落星墩,位于星子县城南两千米的湖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时,落星墩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游此皆有题咏。
湖滨沙滩
湖滨沙滩,由落星墩乘快艇向东南行八分钟,便可看到“十里金滩”。坡平沙细,阳光充足。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旅游码头东北八千米的湖中,由砂砾岩组成的石群形状各异且呈赤色,所以当地百姓皆称此景为“火焰山”。
老爷庙
老爷庙,又名“显应宫”。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太祖与伪汉战于鄱阳。初失利,走湖滨,遇老人舣舟近岸,太祖得济,赐以金环,返顾之则鼋也。是夕,宿祠中,题诗于壁。”之后,明太祖御封之为“元将军庙”。老爷庙门前的水域有“中国百慕大”之称,水流湍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由旅游码头乘船向南四十千米,便是候鸟观赏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滩出,面积广大的草洲与湖池成为各类越冬鸟类理想的栖息之地。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考察,越冬候鸟达150多种,近11万只。其中白鹤1350只,当候鸟群飞来时,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因此,鄱阳湖候鸟区被列为“世界A级候鸟保护区”。
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
陶渊明、
林士弘、刘恕、
洪适、
江万里、
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这里又发生过许多
英雄事迹,如
周瑜操练水师、
朱元璋与
陈友谅鄱阳湖水战、
太平军“湖口大捷”、
李烈钧在
湖口发起“
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唐代诗人
王勃在《
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
苏轼在《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景象。
湖泊形成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蠢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在彭蠢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
经过漫长的演变,在地质、气象、水文等多重作用、长期发展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信息
南昌市——沿江北大道——福银高速——杭长高速——金溪湖特大桥——杭长高速——236国道——内环路——西山景大道——鄱阳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