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系统是指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不能再利用甚至是有毒的废物,同时,在动物摄取食物时将过多的水、盐以及一些
有毒物质摄入体内,这些物质必须不断排出体外。将物质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和机体不需要的物质经
血液循环运送到
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称为排泄。
基本介绍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的方式完成。排泄系统在排出尿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和
酸碱平衡、维持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功能。
原生动物以
伸缩泡完成体内
水分平衡和排泄作用。
扁形动物的
排泄器官是
焰细胞。而
肾管是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及其他无
脊椎动物的简单似肾的排泄器官。脊椎动物已有了集中的肾脏和
输尿管,并与
生殖系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哺乳类的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人体排泄系统包括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皮肤,和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和
鸟类以排尿酸为主;而
鱼类、
两栖类、哺乳类以排
尿素为主。
概述
原始的排泄器官实质上是原始
动物类群的特定
细胞器,或几种细胞器和共同协作,可通过体表排出代谢废物。这种方式由于不涉及细胞间协作,整个排泄过程均由单细胞完成,因此称其为细胞排泄。
伸缩泡为此类的代表。许多栖于湖泊和海洋的
原生动物以及某些
海绵动物具有功能上作为
排泄器官的伸缩泡(
contractile)。
原理
伸缩泡(或称搏动
液泡)为球形
小泡,是具单层
单位膜的
细胞器,在膜
表面附着收缩细丝。一些辐射状排布小管称
收集管,它们平时与
内质网成分相连接,但在
收缩期,此种连接被阻断。在
伸缩泡上另有一个
排泄孔,与收缩期向细胞游离面开放,舒张时被阻断。
伸缩泡在周期性收缩时,从
细胞质溶胶中收集水分和代谢废物,并通过体表
开孔排出体外。伸缩泡的首要功能可见在调节水分,这是因为原生动物不断有大量
水经体表渗入(淡水栖种类),或在吞噬和
胞饮过程中进入体内。原生动物必须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分,以维持
原生质的固定
含水量。部分代谢废物也随之排出。但也有人认为
原生动物的代谢废物是以结晶形式从肛口排出,与伸缩泡功能无关。
在原生动物
肉足纲、
鞭毛纲和
纤毛纲几乎都有
伸缩泡构造,
变形虫等肉足纲动物和
绿眼虫等鞭毛纲动物伸缩泡为单个,
草履虫等纤毛纲动物前后各有一个。但在寄生的
肉足虫、
鞭毛虫及海洋自由生活种类中缺少。
海绵动物的
领细胞中具有伸缩泡。
腔肠动物的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氨。与其
生活环境相适应,腔肠动物没有特别的
排泄器官,直接由
体壁外
胚层细胞排泄到围水中,或由
内胚层细胞排入
消化循环腔中。
原肾管由动物体外胚层陷入体内形成,是
扁形动物、
线虫动物、
纽形动物、内肛
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原
肾管是一端开口的管道,开口在动物的游离面,密闭的盲管状终末部分则伸进体内的器官、组织间隙。盲管顶端由
焰细胞封盖。焰细胞呈管状,管中发出一束纤毛(或单根鞭毛)伸入其下的由
管细胞围成的
毛细管中。毛细管的管壁上有不同形状的小孔,通过这些小孔与组织间隙相连通。
在原肾管的毛细管内,焰细胞纤毛不断扑动,产生负压,驱动体内废液从小孔滤过进入
原肾管。然后,经排泄管(
吸虫纲和
绦虫纲为排泄囊)从排泄孔排出体外。
原肾最初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
渗透压,排泄的功能是进化史中逐渐获得的,这一点与
伸缩泡相似。
在鳃曳类中,几个
焰细胞分支状并列起来共同形成原
肾管的终端,每个细胞都有一根鞭毛,且仅形成原肾管壁的一部分,管壁则被一层
基膜所包围。此种形式也见于内肛
苔藓亚门中。
在线虫门中有一些较高等的类群,如寄生生活的
蛔虫等,
后肾型的排泄系统特化为侧管式,因为其形状为“H”形,也称H型系统。以蛔虫为例,其排泄系统由一个
腺细胞向前后衍生出的两对盲管所构成。向前的一对退化,向后的一对发达,纵贯于虫体表皮形成的侧线内,
细胞核位于左边。左右两条管由一条横管相连,并以横管支出一管连通体表排泄孔。在细胞质外侧部具有许多细胞质突起的
微绒毛,能增大
表面积以利于从
体腔液中吸收代谢废物。
线虫开始具有原生
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线虫的
排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水量,对维持
体腔液的压力恒定十分重要。而代谢废物如氨、CO2等,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经其体壁及
消化管排出体外。
纽形动物的排泄器官与
涡虫纲相似为原
肾管,但变异较多。
环节动物担轮幼虫的排泄器官也是原肾管。原肾管前端为多个
焰细胞,后端与泄殖孔相接。这一现象可说明环节动物
成虫的后肾管,可能是在
原肾管基础上进化形成的。
后肾管
从
环节动物门开始,动物体具备了真正的
体腔,它们的排泄器官也进入了后肾管型的时代。后肾管是中
胚层来源的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但往往也将由
体腔管和原
肾管一起形成的混合肾管计入其中。后肾管与原肾管的主要区别有:①胚层来源不同,原肾管来源
外胚层,而后肾管系来源
中胚层;②原肾管为一端开口的盲管,而后肾管两端开口,一端在动物体体腔壁(或隔膜上),另一端开口于体表;③原肾管是由
管细胞构成的细胞内管,而后肾管是由一层体腔上皮所围成的。在较高级的类群中,管的不同
位段还分化出不同功能,有可能为器官分化的雏形。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
体节排列,一般每体节有一对肾管,故也称体节器。其一端呈漏斗状开口在隔膜上,称为
肾口,与
体腔相通;另一端开口在体外叫
肾孔。肾管细而曲折,周围密被
毛细血管网,可与血液直接进行
物质交换,同时也可从肾口收集体腔内的代谢废物。
软体动物有结构相当复杂的肾,其上半部分呈海绵状,富含血管;而后半部构成排泄管。肾口开口于
围心腔,具纤毛,可收集体腔中的废物。此外还有围心腔腺(凯氏器)辅助排泄。
以蟹为代表的
甲壳动物具有触角
绿腺,是位于头部的
肾小囊,浸泡在血淋巴液中。它可以从血淋巴液中滤出代谢废物,经膀胱和排泄管后从触角基部小孔排出。
蛛形纲的
基节腺、
半索动物的肾脉球、
须腕动物的
体腔管均与后肾管
同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后肾管开始从血液中接受
排泄物,使进入管内的
体腔液代谢废物浓度大大升高,加之
重吸收作用的出现,
肾管中的液体与体腔液很不相同,就此可称为尿。
马氏管是
蛛形纲、
多足纲和
昆虫纲的
排泄器官。马氏管是由肠管上皮突出衍生形成的细小盲管,但来源不一定,如蛛形纲的马氏管起源
内胚层,而昆虫纲由起源
外胚层的
后肠上皮形成。马氏管
盲端浸泡在动物体的
血窦中,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入马氏管,经高度浓缩后随粪便经后肠、肛门排出。
除以上所述的四大类排泄器官外,无
脊椎动物还具有形式多样的辅助排泄机制,如
涡虫纲无肠目的中央吞咽细胞团,
环节动物的
黄色细胞等。但它们并非在排泄器官发展进化的主线上,在生理上也仅为辅助作用,因此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排泄系统器官病变
肾炎
扁桃体炎是
急性肾炎发病的重要病因,也是
慢性肾炎、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反复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积极防治扁桃体炎对于
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肾炎患者是做扁桃体摘除好,还是不摘除呢?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做
扁桃体摘除术后,可以消除肾炎反复发作的诱因,并且患者手术后,确实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另一种意见认为,扁桃体是人体的重要防御器官,可以减少气管及肺部的感染。扁桃体摘除后,人体的防御能力减少了一道关卡,临床上肾炎患者摘除扁桃体后,效果也并不肯定,因此建议不做扁桃体摘除术。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大家知道扁桃体位于咽喉部的咽峡穹内,就像卫兵把守着咽喉要道,一旦有细菌、
病毒侵袭,它就首当其冲与之战斗,因此扁桃体是人体的忠诚卫士。另外扁桃体还分泌
淋巴细胞,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认为做
扁桃体摘除术时应谨慎,特别是对儿童。但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可以考虑在病情稳定时做扁桃体摘除术。①扁桃体
反复感染,肾炎迁延或反复发作与扁桃体病灶有关者。②扁桃体反复感染后,发生病理改变,失去其正常功能,反而成为细菌、病毒等的栖息地者。
蛋白尿
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中,大家知道,每个肾脏有100万个
肾单位,肾单位主要由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有一层
过滤膜,具有良好的通透滤过功能。人体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都会流经肾脏。肾小球将血浆内的水和中、
小分子物质滤过,形成
原尿。但是,由于
肾小球滤过膜带有
负电荷,血浆中的
蛋白质也带有负电荷。根据同斥性的原理,
血浆蛋白就会留在血浆 不易被滤过。仅有极少量血浆蛋白会“漏网”,但它们混在原尿中流经各段肾小管时,又会被
重吸收,回到循环的血液。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每日达180升之多,但经过
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每日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
尿蛋白定性方法测不出来的。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
功能性蛋白尿和
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质,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
剧烈运动、
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
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会自行消失。故又称
可逆性蛋白尿或
一过性蛋白尿。
尿中有无蛋白、含蛋白量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将尿液煮沸
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10滴5%醋酸再煮沸,如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如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紫状沉淀或
凝块,则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
排泄系统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
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常见于三种情况:
肾小球性蛋白尿因各种原因所致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
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
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
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球
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如
急慢性肾炎、
狼疮性肾病、
糖尿病肾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
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
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
肾小管酸中毒、
镇痛药引起的
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蛋白尿(也称
凝溶蛋白尿)患者尿液加热到40
摄氏度时混浊,60摄氏度时凝固,达100摄氏度时溶解,多见于
骨髓瘤、
原发性淀粉样变、
巨球蛋白血症等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病,有
现代文明病之称。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三号杀手。据世界卫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
糖尿病患者1.7亿,到2025年将增加到3亿人。很多人患糖尿病后,早期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得了糖尿病却被自己忽视了。很多患者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被发现,而糖尿病性排尿障碍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有两个真实的事例:
例1 半年前,方奶奶无意中发现小腹部有一
肿块,不痛不痒,也就没在意。近来肿块越长越大,精神也大不如前。儿子带她去市一家大医院做了检查,发现肚子里长有肿物。为弄清肿物的来源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医生给方奶奶做了
腹部CT,发现腹腔内有一囊性肿物,腹腔脏器被其推压移位。医生想看看肿物与膀胱的关系,却怎么也找不到正常的膀胱。莫非肿物就是一个高度
尿潴留的
神经性膀胱?医生让护士给方奶奶,插上
导尿管,一幕让在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目瞪口呆的情形出现了:只见方奶奶的
腹部肿块随着尿液的不断流出越来越小,最后竟完全消失了。原来方奶奶腹腔的“肿物”仅是一个高度充盈的膀胱。方奶奶也很纳闷:“我每天都小便好多次,膀胱里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尿呢?这么多的尿我怎么也不觉得特别尿憋呢?”。经过全面检查,原来刘大妈患的是糖尿病,尿潴留只是
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临床表现。
排泄系统
例2 潘大叔还不到60岁就有排尿不通畅的毛病,有时
小肚子胀得溜圆,明明憋着尿,可就是尿不出来;有时又不知不觉地尿湿了被褥。众人说他是
前列腺肥大或者是
肿瘤,劝他快去医院检查。但医生给他做了肛诊,摸到前列腺并不大,也不硬,没有结节。
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
亦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排除
前列腺疾病。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后来,经全面检查发现他的
尿糖阳性,血糖是正常人的2倍多。原来潘大叔患的是“糖尿病性排尿障碍”,而不是
前列腺增生症。 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碍,又叫“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膨胀、
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尿线无力、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症状酷似
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
尿失禁。这是由于糖尿病除了可继发引起
心血管病变,如
高血压、
冠心病等
并发症外,还可使’肾脏和
神经系统也遭到损害。支配
膀胱逼尿肌和
括约肌活动的是
植物神经的
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当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松弛,才能完成排尿过程;平时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才不至尿失禁。患糖尿病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约肌发生
功能障碍或二者功能
不协调,排尿过程便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就会导致
尿潴留的发生。此时,患者所谓的小便并非是通过正常
神经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种溢尿。因此,虽然排尿的次数多,但
尿量减少,日积月累,膀胱就越胀越大,甚至像个腹腔肿瘤。
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特点
糖尿病性膀胱病以往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常常被误诊、误治。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该并发症并非少见,应引起大家的注意。糖尿病性膀胱病主要有以下特点:
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尽管糖尿病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它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有的隐性糖尿病患者,临床还没有发现
糖尿病症状,就出现了排尿障碍,所以,很容易误诊。
排泄系统
2.糖尿病性膀胱病临床分3种类型:(1)
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
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有尿排不出,膀胱
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正常为50毫升以下),很像是
前列腺肥大的
排尿困难;(2)膀胱
括约肌失控引起
尿失禁,表现为
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很像
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3)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尿流图呈波浪形曲线。
3.应除外前列腺疾病:对于老年男性来说,在诊断糖尿病性膀胱病之前,一定要设法排除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前列腺增生和
前列腺癌是影响排尿的常见疾病。一般通过
肛门指诊和
B超即可做出鉴别诊断。一时判断不清时,可通过试验
性治疗加以区别。治疗糖尿病的措施可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症状明显好转,而对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毫无效果。
4.糖尿病性膀胱病具有可逆性和复发性:其可逆性表现为通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1)首先要树立信心,糖尿病性膀胱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不懈、积极治疗,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合理控制饮食。减少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脂肪的进量。适当多食用低糖并富含蛋白质、纤维素、
饱腹感强的
粗粮。还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防止感染。视情况
结合药物等
综合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3)服用某些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口服肌醇每次1克,一日三次。1个月为一疗程。这样能补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
肌醇含量,促进
细胞代谢活性,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使糖尿病性膀胱病逆转。但若糖尿病得不到持续控制,排尿障碍也会伴随糖尿病的复发而复发。
鸟类的排泄系统
鸟的
泌尿系统结构特殊,鸟类无膀胱(鸵鸟例外),
输尿管较短,输尿管从肾脏发出后直接开口于
泄殖腔,所以鸟的尿液和粪便都由泄殖腔排出体外。小鸟大小便同时进行,带白色的部分就是小鸟的小便。这是因为小鸟的体中没有蓄积废水的膀胱。所以,它的小便会随大便一起排出。 鸟类的
肾小管与泄殖腔都有
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小鸟的身体构造是以能在空中飞翔为出发点,使身体尽可能地轻,小鸟没有膀胱是为了使身体经常保持轻盈。经常飞翔的小鸟,它吸收食物养分的“肠”就更短,因此,它把吃下的
食物营养吸取之后,无用的东西几乎不花费时间就能迅速地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