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扬州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园林院落的组合处理、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园林水景的独特处理、园林山石的安排,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文化艺术特色
历史相关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扬州园林的命运和他们的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后,两淮盐业死而复生,官僚和盐商又开始纷纷造园,但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向苏州,此时建造的园林已远不能与盛时相比。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现仅剩30处左右。但是,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建筑特点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负盛名的园景之一。
外形结构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湖石假山
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
黄石假山
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四季之景
春景
听罢万箫吟见,前面就是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夏景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秋景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人们追求美的户外空间,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颇具“壶天自春”之意。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是极为少见的。个园的历史与著名的“扬州八怪”几乎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此园品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特征。扬州市政府正在准备将个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个园和何园在扬州的地位相当于苏州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清盛期和清晚期的巅峰之作,共同构建了扬州园林在江南园林的重要地位。
代表性园林
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舠所造(有人曾认为何芷舠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但查无史实),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占地14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园主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1988年与个园一起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盘谷
小盘谷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丁家湾大树巷内。小盘谷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人宅院。因为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小盘谷。
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有独到之处,与个园何园相比,小盘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即小见大。水池、山石和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咫尺天涯,耐人寻味,这是其他园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盘谷总体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平房住宅区,中部为一大厅,大厅右为一火巷,巷东即花园。花园分东西两部分,进园门,即为西园。园中有湖山颓石,旧名为“九狮图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狮探鱼而得名。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阁凉厅,三面临水,山洞北口,临水设“踏步”,石上嵌“水流云在”。东西花园以走廊和花墙分隔,墙南一桃门,上题“丛翠”,进桃门为东园,园南有凉厅三间。整个园林是以小见大之手法中最杰出者。
小盘谷宜静观,或待清风于水阁,或数游鱼于槛前;或逍遥于山顶,或徜徉于回廊,或闲敲棋子,或倚楼纳凉。如此,方能领略到小盘谷的佳妙之处。
长期以来,这座玲珑娟秀的城市山林被用作某单位的招待所,可谓“深藏闺中人不识”。后来,扬州市政府大力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动迁了有关单位,拨款对该园进行了彻底的修缮,使之恢复了昔日风采。它将作为扬州新辟的“古巷游”中的精彩一景,让广大中外游客一饱眼福。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小盘谷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逸圃
逸圃东邻个园,在东关街356号,系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所筑。在扬州住宅园林中,园林多半建于住宅之后,唯此园筑住宅左偏。大门八角形,门额上嵌“逸圃”二字刻石。进入大门,即抵园门,将人一路引向住宅之后。迎面火巷北去,巷西为住宅五进,巷东原有湖石假山贴墙而筑,委婉屈曲,壁岩森严,与墙顶之瓦花墙形成虚实对比。山旁原筑牡丹台,花时若锦。假山北头的尽端,原倚墙作五边形半亭,亭下有花厅三间,装修极精,外廊天花,皆施浅雕。扬州名画师王板哉、吴砚耕曾设砚于此。由花厅西行北折,于火巷东侧,辟一花瓶形门,题额“问径”,内有庭园一隅,置花木山石,其北为小轩三间。轩背置小院,沿磴道可达复道廊,即由楼后转入隔园。园在火巷尽头住宅之后,原以复道与山石相连,折向西北,有西向楼三间,面峰而筑。楼有盘梯可下,旁有紫藤一架,老干若虬,满阶散绿,增色不少。后园昔有望月亭、紫竹林等景观,逸圃与苏州曲园相仿佛,都是利用曲尺形隙地布设,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上下错综,境界多变。采用“绝处逢生”的手法,由小院转入隔园,来一个似尽而未尽的布局。可惜假山、半亭、碧潭、复道廊等均已不存。1962年事实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市国画院曾设此办公,曾为居民住宅。
经过市政府拨款,相关部门根据李氏后人提供的资料,恢复了逸圃全貌,现作为长乐客栈的一部分,对外营业,现已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中国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356号
匏庐
匏庐位于扬州市甘泉路211号,为民国初年镇扬汽车公司总经理卢殿虎所建,由当代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构筑。是园以横长别致著称,小中见大,别有洞天,由狭巷进入,分左右两小院,形如瓢葫芦,故称“匏庐”。狭巷两侧为住宅,狭巷南端尽头,过八角形门,即分东西两院。东院园门圆形,嵌“匏庐”石额。东院以回廊通连,南向植细杆梧桐,瘦长如修竹,饶有清妍之姿。经回廊达半亭,亭栏临水,池水由此北折,水池尽头,有轩三间,池边花坛上置数点峰石,小径用鹅卵石砌铺。游人至此,虽则地已穷尽,但随路一转,或东登半亭,或缘池西去,达于园之西部。西院园门方形,嵌“可栖”石额,西院略开阔,园中筑花厅一座,劈园为南北两半。北半以黄石垒花坛,种花植木其间。南南半以湖石叠假山,缀以老树青藤,一派葱郁。山右构水阁,阁下临池,蕉影指窗,明静映波。池水澄碧,植睡莲,金鱼修游其中。亦得小有天地之旨趣。园极西,似已穷尽,顿现角门,额“留馀”二字,循砖路北行,迎面一叠黄石,逶迤而东,似别有洞天,两折却返原地,一新游人耳目。匏庐面积虽小,然委婉紧凑,为利用不规则余地设计之佳例。匏庐保存尚好,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扬州文物研究室占用。
卢氏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坐落于康山文化园旁,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门楣上的砖雕异常精美,虽经沧桑岁月,但仍可辨出砖雕上神态各异的人物活泼灵动,栩栩 如生。置身其中,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厅堂阔大,可设宴百席,气派非凡。漫步宅内,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 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整个卢宅构筑考究、豪华气派。原前后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进入仪门,为照厅,照厅后有厅两进,前厅为正厅,后为二厅,皆面阔七间,以当中三间为主厅,两旁作会客、读书之用。其后为女厅,再后为住宅楼厅两进,皆面阔七间。令人感到痛惜的是,最为豪华的照厅、正厅、二厅、女厅四进房屋在一次大火中付之一炬。卢氏园中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为保存完好的原有建筑。宅后为卢氏园的意园。西南有凉亭一座,园北有“水面来风”旧馆,在绿树的掩映下古朴而苍凉。旧馆前有长廊,中有月门通庭院。廊前有池,池中置假山湖石,一泓碧水有暗道通馆内院落,让人有曲水通幽之感。旧馆后有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一座,保存得相当完好。藏书楼西侧有一架在扬州罕见的百余年古紫藤,茂密的藤萝蓊蓊郁郁地爬满了藏书楼的西侧。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是军管营房,苏北军区服装厂就设在这里。1958年大办工业时,成了扬州制药厂,后又被五一食品厂使用,1981年的一场大火使这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清代建筑物精华部分化为灰烬。修复后的卢宅保留了以前的风貌和原建筑的一砖一瓦,工艺和布局跟原先一样。
冶春园
冶春园是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此园选址好,漫步曲径之上,左为湖水,右为山丘。这山,虽然是一段丘阜,只因园筑其下,看似山,实非山也,可见当初构园者的构思精妙。水更有趣,说是湖,只不过是护城河的一段与市内小秦淮的河水在此汇合,形成一处较为宽阔的水面而已。但这片水确有道理,向东看,两道石壁上一桥,此为砖砌拱桥,名为天宁桥,桥东西上下各有一层白石围栏,随势造景,弯曲自如,河岸上有成片的女贞松柏梧桐树、古木屈曲,浓荫遮天,把喧嚣的马路完全遮挡,制造出一片人工静域,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珍园
扬州珍园在文昌中路,园门原在旧城九巷22号,为清末盐商李锡珍建。江都李伯通《过李氏珍园》诗云:“别业在城市,名园当画衅。小桥穿曲水,仙额聚方壶。有雨即飞瀑,无云多假山。水光浮潋滟,石骨露嶙峋。”今园门东向,门额题篆体“珍园”二字。两侧筑花墙,开漏窗数面。园东南侧有湖石假山,山有洞曲,上筑盘道,下临水池。池边架小曲桥达于洞口,假山东端有半亭掩映,西端接以回廊,廊间隔墙月洞门。回廊北折通方亭,置美人靠及陶质桌凳。园中花木繁茂,植有紫藤、睡莲、丹桂玉兰芭蕉、楷杷、松竹、棕榈等,有百余年白皮松一株,别有百余年紫薇一株,惜已枯死。曲径用鹅孵石铺砌。园北部旧有层楼三间,现已改建成三层新式楼房。楼西筑隔墙,门通内宅,门楣额“柘庵”。园西偏为住宅,其地旧为庵堂宅前东壁门,原嵌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修《兴善庵记》碑石一通,现改建为二进平房。房前均有花圃,种桂花翠竹、腊梅、天竹等。在后进院东,沿湖石花坛辟池一泓,院西置一六角形井栏,栏壁刻“泉源”二字,背面刻“珍园主人习真氏题,岁在丙寅天中节”字样,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珍园饭店。
蔚圃
所在地:扬州老城区风箱巷6号,后门宛虹桥17号
建造期:清末民初
现状:东路住宅在文革初期大 部分改建大会堂,西路住宅格局蔚圃庭园基本完整
文保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1.概况:蔚圃,占地面积呈规整长方形,从东到西宽约32米,南北纵长约52米,占地约1700余平米。住宅布局规整,蔚圃庭园精构。住宅由东、西两路并列,中夹南北向深深火巷相隔相串组群布局。原有各类老屋大小合计60余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
2.东路住宅:原门牌号码为风箱巷4号(今不存)。南首朝南门楼原也是磨砖砌筑,文革初改建大礼堂时拆除了。改建后的南面围墙墙壁间尚能见到少许当年拆卸下来重砌的磨砖砖块残存部份。
东路住宅原来从南到北前后共有七进,皆面阔三间。中轴贯穿,两厢对称。前厅后室,计有26间。天井5道,青石板铺就。首进为门厅,入内跨过天井即是照厅,迎面朝南为正厅,构架园作。两旁置廊,正厅后拖接倒座一进。再后为三间二厢格局住室连贯三进,构架七架梁式。各进中堂前置木雕格扇,后置屏门腰门。方砖铺地,两次间木地板。各进西厢房均有耳门通达火巷,并与西路住室相隔相串。火巷今日依旧。而东路除后二进尚存外,其前数进均在上世纪文革初期年代拆除改建成大会堂。当今大会堂长年空关,堆放杂物。文革初期笔者从文化系统工作队撤回到单位,即遭造反派纳入“陪斗”当权派,后即被遗放施工队做瓦工,参与此路住宅拆除改建大会堂。
其实,在文革初期,老城区内所属四个公社(街道办事处):广陵、城南、东关、汶河,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均将此四处历史遗存的大宅门老房子拆除改砌大会堂。而这历史上遗存的四处大宅门,都是在解放初期收为国有资产。解放前都属于有权有钱的大户人家所有,其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其中城南公社(金鱼巷5号),解放前属国民党二十五军军长黄伯韬所有,1953年作为敌产被法院判决而没收。
3.西路住宅:西路住宅与庭园构筑亦很精致,门牌号码为风箱巷6号。历史上原有老屋,从南到北计五进。除第二进拆除改建外,余存四进均完整,各类老屋计30余间。其中蔚圃庭园在1983年由市房地产公司丁乐云负责重修过,故保存最好。
首进门厅一顺五间,大门楼砌筑考究,呈八字形,磨砖对缝砌筑。门上首镶有二道磨砖额枋再上为磨砖匾墙框景,内镶磨砖六角锦,亦称龟背锦。再上置木作天花板,整体门楼显得宽阔挺拔。虽然门旁一对白矾石鼓只存残座仍不减当年门楼气势。 越过大门楼进入庭院,东侧仍见历史遗存廊道阶沿石。旁朝南二道门上原有石额,书“蔚圃”二字。跨过二道门,穿过门披廊,即进入蔚圃庭园,朝南迎面是厅堂一顺五间。其中三间为花厅,两侧梢间为偏房。花厅三间构筑之材与形式全取“方”之含意,有方形柁梁,方形桁条,方形椽子,方形柱子,柱下鼓磴、石磉亦是方形。厅内铺地也是方砖(后改现代的水磨砖地),连原有隔扇装修中棂条也是套方花样(今已不存)。东面三间走廊上楣子是套方图案。西边走廊壁间镶吊角萝底砖也是方形。西南隅构筑凉阁(亦称船厅)平面格局也是方形。构筑可谓无处不方。这是扬州砌房造屋的一种规矩:东路厅堂用圆料、圆作。西路厅堂用方料、方作,其意有圆有方,左圆右方,男左女右之含意,也就是常说的东面为男厅,西边为女厅。信步蔚圃庭园,环顾构筑,其园景虽略有破落,细细品味却很有意思。朝南为带卷棚雅致厅堂三楹,厅前两侧,朝西修廊三节接连朝北门廊。朝东置坡式修廊二节,连接西南隅歇山式凉阁一方。上翘角临空,绕以美人靠临虚。阁台下壁间砖雕海棠框景,中镶砖雕佛手、子、石榴葡萄等果实,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孙。阁下曲池一泓,终年不涸,鱼游戏水。池边白色石栏围之,石栏边对置假山围之一区,植柏树、花淑、柏树象征长寿男性,花淑含淑之女性。面北依壁叠砌湖石假山一座,庭园内峰、洞、水、鱼、花、木俱全,布局精当,传为民国初年造园名家余继之手笔。当今扬州老城区与蔚圃凉阁构筑形式位置设置相似的还有风箱巷12号杨氏小筑汪氏小苑、甘泉路袍庐。此阁多设于西南隅,主要从生活功能所需而构,炎夏之日,人坐在此避阳背阴之阁内避暑休闲赏景适宜。 穿过花厅腰门,即进入其后住宅,格局为明三暗五、七架梁式。不过在其西侧又各连套房密室一间,前置小天井一方,南首小天井置花台一座。花台上尚留百年以上瓜子黄芽一株,其茂盛之叶超过屋檐。原本还有狭窄小巷通连前花厅修廊抵凉阁,现闭塞。
明月楼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唐朝诗人徐凝咏扬州的名句,后人便将“二分明月”做为扬州的代称.扬州独占明月风流,扬州文人以赏月吟诗咏怀为乐事,清代中叶,员姓豪门依唐徐凝诗意建成此园。
至今园内有井一口,井栏上刻“道光七年杏月员置”到是如史书,镌刻了园史的真实。主楼寓园之极北,七间长楼面南,中悬清代诗人钱泳书匾“二分明月楼”。既如屏嶂挡住北边残景,又以敞廊、美人靠形成登高观月的好去处。
折角向东,黄石山一座,嶙峋峭拔,又在山上依山势筑东阁三间,西向主楼和东部夕照阁相连,这样明月西沉时可依阁送月;西南角,又置迎月楼三间,与东阁正好错开,又能遥遥相望,这样月上东山时可在阁
中迎月。楼阁都在园的周边,既挡住园外的破败之景,嘈杂的人声,又在较为窄小的天地内留下中部开阔的空间,而东阁西阁的错置,避免了严整、拥塞,有了疏朗、开阔,形成了幽雅、宁静的氛围。
与周边形成对比的是园中间的园林小品,扇面亭、伴月廊、月亮桥,那门洞漏窗或如满月,或似残月,或象新月,亭廊桥畔铺地以碟瓦卵石,形成水面涟漪,其间巧点黄石,好似水面汀屿,造成人的错觉。尤其是月色朗照之夜,月亮清辉笼罩佳园,遍地铺银,树影斑驳,秋蛩鸣应,人疑乎在山涧探幽,在水畔漫步,沉浸于月色萧色之中,这种实景和虚景的结合,天上人间的有机交融,使人感到无水却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真是山山水水在意中,谁能不遐思陶醉?由衷赞叹“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二分明月楼公园占地仅1031平方米,但通过月光,山色,水意,树影,亭阁,漏窗交织互映,极富内涵,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座园林地处扬州中心最为拥挤的商业主干道上,对门即第一百货商店,实属闹中取静之所,人们购物观光之余,入园小憩,品尝山石,或听一支清曲,或吹一段管萧,其乐无穷.
刘庄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72号。初名“陇西后圃”,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十一年(1922年)归盐商刘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门南向,园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园入口有月洞门,上额“余园半亩”,有南向厅屋三间,厅后有院,厅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墙下筑湖石花坛,植有白皮松等花木。东院内,北有楼阁临虚,贴墙叠山,南有水池,上叠湖石假山一组。后院荒芜,院墙上尚残存明王秉錞刻《泼墨斋法帖》石刻数方。园南部住宅东西三轴,前后各四进,保存有楠木厅。现为广陵区公安分局使用,局部装修已改动。
怡庐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嵇家湾。民国初钱业经纪人黄益之建,扬州叠石名家余继之设计。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园分前后两个院落,占地46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北面居中有花厅三间,东、南两面有游廊相接。西偏依墙叠宣石假山,上植丛桂。墙中部有门通厅西小院,院中南北两面相对筑有小屋,北额“藏拙”,南额“寄傲”,统称“两宜轩”。其后院有书斋三间。在工人广场建设过程中已整修。怡庐地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内,可纳入街区或工人广场,让市民或游客参观。
汪氏小苑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4号。系盐商汪伯屏所建,占地近4000平方米。大门南向,园与住宅融为一体,曲折多变。有“迎曦”、“小苑春深”等四个庭院。住宅东西三轴,前后各三进,建筑装修精致。中路正宅前有水磨砖雕门楼,东部花厅系柏木梁柱,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卷棚,厅内罩格精工雕琢,屏门上嵌有纹饰精美的大理石。小苑是我市园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为东圈门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已整修对外开放。
吴道台宅第
现存的第二条轴线至第五条轴线均为住宅部分,吴道台宅第成四方形,四周均为青砖垒砌的高大风火墙。吴道台宅第现存建筑有大门厅、测海楼、小洋楼、观音堂、大仙堂、爱日轩、轿厅、仪门、照壁等组成。整个吴道台宅第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洋古典建筑的特色;吴道台 宅第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与旧时官府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多见古典建筑之一。
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揉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中轴线上有门厅、西式楼、朱雀厅、凉厅、鱼池、测海楼等建筑,西部为内宅,前后三进,周以回廊,以开阔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宽敞。门厅是砖刻门楼,配以两个圆形大石毂,气势宏大。鱼池由矩形花岗石砌成,长方形,四周置镶花铁栏杆,池水与宅外水域相通。鱼池之大,为扬州之最。
西园
西园亦称“御苑”、芳圃,在大明寺西侧。园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为郡人汪应庚所筑。西园利用蜀岗的自然丘陵,加以人工的奇妙点缀,形成四周山岭环抱,在造园艺术上别具一格。岭间古木参天,沿水种竹,富有浓郁的山林野趣。乾隆数度南巡,“御苑”亦日臻完善,以其寺庙园林的独特风韵,跻身于扬州的大型园林之中。《平山堂图志》对她作了这样的描述:“园在蜀岗高处,而池水沦涟,广逾数十亩。池四面皆岗阜,遍植松、杉、榆、柳、海桐、鸭脚之属。蔓以藤萝,带以梅竹。夭桃文杏,相间映发。池之北为北楼,楼左为御碑亭。楼前为瀑突泉,高五丈余,如惊涛飞雪。东有屋如画舫浮池上。临池为曲室数楹,修廊小阁,别具幽邃之致。园中瀑突泉二,以拟济南泉林之胜。……”可惜园毁于咸丰间兵火。晚清虽有增修,可是到民国时,已是“惟余古木藤萝,荒池怪石,使怀古者增无穷感喟”之境。解放后进行了三次大修。1963年,重新叠石堆山,新筑井亭,从城内移建船厅于此;1979年又从城里移建了楠木厅和柏木厅,还新建了山亭,环园铺设了石径,石径缘池而转,池周地势高、洼、深、悬,石径贯空在绿树翠竹、亭馆之间,或隐或现,人行其间,如人重山复水之中,野趣横生,风韵已不减当年。在山水的布局上,相形度势,景色十分自然,给人以青山绿水、山明水秀之感。在广阔的水面上散布着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与水连,水绕岛环,把有限的空间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湖山画轴
徐园
徐园位于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园中有园是瘦西湖袁世凯派人炸死的徐宝山而重建的园中园。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萧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徐园”的书写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却是和谐成趣,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
徐园作为瘦西湖的屏风,使景区由序幕拉开,进入高潮,构园手法十分高超。
平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723所内。盐商周静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门南向,系砖刻门楼。园在住宅西偏,园门东向,上有楷书“平园”石额,园内以花墙分隔为南北两院落,花墙正中开月门,上有石额,南题“惕息”,北题“小苑风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广玉兰两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厅五间,厅内置楠木格扇,装修精致。厅南沿墙叠有湖石假山。今作宿舍。
其他园林
除此之外,扬州尚有一定遗存的园林还有棣园小圃华氏园、朱氏园、刘氏园、青云山馆、卢氏意园等等。萃园冶春园已经拆除重建。影园遗址已发掘。壶园、八咏园冬荣园、魏园等花园已毁,遗留建筑大多移至瘦西湖,仅存住宅 。
瘦西湖内现存的小园除徐园外,还有凫庄、小金山、月观等等。
基本介绍
从审美角度看,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趋近却不趋同,细到造园时间、造园者身份、造园艺术、境界、空间布局等方面时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造园时间
扬州园林处于成熟后期,此阶段相当于清王朝的中期和后期。例如:扬州园林的代表作——瘦西湖,虽然隋唐以来便有人“择地构园”,但真正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还是在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后的“争地构园”;著名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何园则是清代光绪年间道台何芷舠所建。这一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熟”的情况,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处在封建社会即将解体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逐利,追求生活享乐。传统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越来越淡薄,这点从扬州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上可见一斑。
类别 园名 造园时间
扬州园林
个园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何园 1862-1883年
小盘谷 1894-1904年
造园者
江苏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式园林。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造园时在保留江南园林淡薄、清况韵味的基础上,还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借鉴北方皇家园林雄伟恢弘和高贵富丽的风格,建筑追求高贵富丽,形成雅健的南北过度特色。”③这些富商多为安徽徽州籍的儒商,他们除富有外,往往还捐一个空头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因此,扬州园林带有文人风格。园主除享受“诗情画意”,标榜风雅外,还追求豪华,炫耀富有,并用园林作为招待宾客洽谈商务的交际场所,使扬州园林在总体面貌,建筑尺度,材料规格等方面都带有高级华丽的格调。如爱在园林建筑中多用楼层;木材喜选用楠木、紫檀红木等;楼层铺设方砖;墙面做工格外精细等等。
类别 园名 造园者姓名 造园者身份
扬州园林 瘦西湖 众多 徽商
个园 黄应泰 两淮盐总
何园 何芷舠 光绪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驻法会使
造园艺术
江苏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创作方法以写意为主,十分注意园林的人工因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和谐统一。扬州古典园林非常注重顺应自然,在叠山、理水、树木花卉的布置以及建筑经营中无不体现这种思想。造园家们还采用以小托大,力求含蓄的造园手法,将整个园林布置的极具诗情画意,力图表现文人写意园林的风格。扬州园林则是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园主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从而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的色彩。因此,扬州园林南北风格兼具,雄伟与秀美并收,构思精巧,讲究人文与自然的巧妙结合,造园艺术独树一帜。陈从周在《说园(五)》中极好地概括了两者的优点:“余尝谓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健……”。
3.1叠山
扬州地处冲积平原,缺少石材,园主多利用贩盐船回载造园所需的名贵假山石材,如大理石、太湖石、高资石、斧劈石、灵璧石、宣石等,品种较之苏州园林要齐全的多。
扬州园林因缺乏石料,多采用“石包土”的堆叠手法,峰峦多用小石包镶。叠山时根据石形、石色、石纹、石理、石性等凑合成整体,但时间一长,叠石易脱落,山形易损坏,所以扬州园林中一些极佳的作品,未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3.2理水
江苏园林的水型有水池、溪涧、潭、泉、滩等。其中以水池最为常见。
扬州古典园林中的水池似少变化,不若苏州古典园林那样尽情发挥水的弥漫之意,具有南方园林向北方园林过度的特征。相比而言,扬州园林水体较大,一些园林还采用了北方园林中常用的聚集手法:集中用水,使水面成为园林的主要景观。“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⑤瘦西湖就是一个典型,整个湖面碧波一片,环望亭台楼阁,出没波间,极富云水情趣,相比苏州园林水面的清秀显现出一种雄秀。
类别 园名 水面面积
扬州园林 瘦西湖园林 百余亩
个园 约8亩
何园 约9亩
卢氏盐商宅邸 约3.97亩
小盘谷 约1亩
刘庄约半亩
3.3建筑
江苏古典园林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帝王园林不同,绝大多数是南方风格的私家园林。由于园林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园主的身份不同,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园林布局灵活,朴素典雅,建筑物显示出轻巧纤细、虚幻空灵的风格。相比扬州园林建筑体形则往往较大,屋角起翘比苏州园林厚重粗挺,屋内陈设也是扬州当地的“雅健”风格,呈现出江南园林向北方园林过度的性质,独具一番风格。
苏州园林中厅堂规模一般小于扬州园林,室内空间也不如后者宽敞,装修,梁架用料等也不如扬州园林复杂、华丽。苏州园林的园主多为失意文人,追求意境美,园林一般用作园主市隐的居住之所。扬州园林的园主多为富商,园林不光用做居住,还用做商业会客、洽事、礼仪等活动,加上其为显示富有,不惜用名贵木料,装修亦十分豪华,楼阁比苏州园林高大。
类别 园名 楼名 楼体
扬州园林 个园 壶天自春楼 七间二层楼,歇山顶
何园 蝴蝶厅 两层七楹楼,歇山顶,雕刻字画极其精美
二分明月楼 二分明月楼 七间二层楼,歇山顶
园林的桥显得复杂精致得多。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就是典型的例子,为扬州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迎接乾隆皇帝二次南巡,以邀圣赏,特雇请巧匠设计,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而建。28根大红圆柱支撑着五个亭子,亭亭相通,大亭端坐中央,小亭对称相围。亭顶黄瓦青脊,金碧交辉;飞檐下雕梁画栋,彩绘典丽;周围石栏的柱端皆作狮形,雕凿精巧。桥基为大青石砌成,桥身为拱券形,桥身下有15个券洞,大洞有3个,可供画舫通行。每当浩月当空之际,各洞衔月,银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可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媲美。
江苏园林建筑的用色,总体上崇尚淡雅朴素忌浓艳绚烂。但随园林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亦有一定的差异。扬州园林则显雅健,呈现南向北过度的趋势。
扬州园林中色彩的运用总体上和苏州园林十分接近,只是个别建筑上用色略显浓重,有些许北方园林的味儿。如五亭桥就采用了江南园林中极其罕见的黄顶。
江苏园林中的花木多数选用当地众多的传统品种,且注意其背景,花色浓重的置于粉墙前,如翠竹、芭蕉;色淡的见于绿丛前或空旷处,以充分发挥素材的特征,表现脱俗的美感。
扬州园林中地方性树种以柳、松、柏、榆、枫、槐、银杏、梧桐等最为常见,尤其是江南后期园林中几乎绝迹的柳。扬州园林相比苏州园林有相应较大的水面,柳植水边,三五成行,枝条疏修,长条拂水,高可侵云,柔情万千,饶有风姿,颇多画意,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扬州园林山石间的乔木要比苏州园林森严得多,不宜像苏州园林那样用栽花来修饰,常用盆景来点缀,水池之中,亦用盆荷入池。
4境界
江苏古典园林是自然美、艺术美与理想美的完美结合,无处不显现着造园者的胸襟抱负、情趣气度,是运用山石、清泉、花木、亭阁建筑等景观宣泄自己情感,表达自己意念之作。
扬州园林的富商主人们,爱标榜风雅,追求豪华,讲究生活的诗情画意。个园就是其最具特色的一景,步入园中,看着修竹亭亭玉立,石笋破土而出,会使人联想到万物萌生,气象万千的明媚春光;荷花池畔叠以青灰色石峰,使人仿佛看到冉冉升起的夏云,过桥入洞似入炎夏浓荫;坐东朝西兀立班驳的黄石假山,峰峦起伏,山势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秋意萧瑟;光洁圆润的白色宣石,如隆冬白雪,使人犹对冰雪寒冬。此系列假山再配以取名生动的“宜雨轩”和“透风漏月”厅等建筑,简直就是生活在诗画之中。
江苏古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活跃。扬州还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江苏古典园林中拥有众多匾额、楹联、刻石、题诗等,运用文学手段,揭示景观特色,开拓景观意境,引导游园者领悟园林景色。
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原来为一砖砌小桥,因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 闻名遐迩,仍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
5空间布局
园林的空间布局就是在选定园址组景立意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与总体构思,将山水、建筑、植物等造景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空间艺术
江苏园林造园的立意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江苏园林在造园选址上顺其自然,空间布局上采用自然式不规则形式,建筑形式、色彩也取自由式,植物造型自然,通常不修剪,并注意保护古木。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有着太多共同之处:造园者以山水、花木、建筑、题景、楹联、匾额等为素材,以山水画家的写意手法为依据,在园址上进行三维空间的静态和动态的描绘。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加工强化,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扬州园林将布局中的“密不插针,空可走马”的艺术美发挥到淋漓尽致。何园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比例占50%。建筑虽多,却没有拥挤的感觉,而是收放有度,处处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难怪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游园后写诗称赞:“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春波绿,览胜来登一串楼。”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5:18
目录
概述
历史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