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地处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与
泰州、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
长江,与镇江、常州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安、盐城市毗邻;中有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扬州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地名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古“
九州”中所指的“扬州”,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扬州,是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的中国东南地区。
公元前319年楚国筑广陵城。广陵便是今日扬州的发祥地。西汉时期,刘邦封其侄
刘濞为吴王,以广陵为都城。三国时魏吴战乱,广陵成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北周时,广陵更名为“ 吴州 ”。
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唐代扬州有两座城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唐初只有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于此城内。子城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十字大街贯通四座城门。
罗城系公元783年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下令所建,面积约为子城的四倍。罗城内的主要居民是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作用。唐朝的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都要经过扬州。很多来自各地的客商侨居在城内,从事着贸易往来,使得扬州城工商业发达,在江淮之间“ 富甲天下 ”,还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显德五年,
周世宗在旧子城东南方向、罗城东南改筑一小城,称“ 周小城 ”。
南宋初,
宋高宗赵构在金兵围追下南逃,在正式以临安为都前,曾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此举亦促进了扬州繁荣。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扬州一直是南宋抗金、抗元的前线。
由于扬州旧城范围狭小,明代扬州商业恢复繁荣后,其东侧至运河间形成大片繁盛的商业区,至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修筑新城。此后,扬州形成新旧二城并列的格局。新城为盐商居住区,而旧城为乡绅居住区。新城街巷弯曲不规则,而旧城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门街、仁丰里、小东门街等。历史上旧城多为安静的住宅区,商业则远不及新城繁盛。
人生只爱扬州住 夹岸垂杨春气薰 自摘园花闲打扮 池边绿映水红裙 ――黄慎《维扬竹枝词》。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是江泽民总书记的家乡,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着长春岭之北,又名长春湖。清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在离瘦西湖不远的蜀岗山,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扬州的其他著名景点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明代的文昌阁“辉耀街衢”。扬州还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横跨于瘦西湖上的大虹桥,
隋炀帝、康熙、
乾隆等皇帝留下的
行宫遗址等,扬州的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