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
江苏省南京市,原名《
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
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
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发展历史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由梁希、
潘菽、涂长望教授等领导的科技界的进步组织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扩大征收会员,地理所
科研人员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并和
南京大学地理系等参加的会员联合组成科协地理组。经过几次活动并和中学地理教师座谈,认为包括地理教师在内非常需要一种知识性的和自我教育学习的刊物,但创办一个刊物又谈何容易。我们串连几位热心的
积极分子,主要有
周立三、
吴传钧、
高泳源、
施雅风、
李旭旦、
胡豁咸、
杨纫章、王煦柽等共同商议,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期刊,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为主编。第一期印刷600份,费用由大家捐款筹集,以科协地理组名义向军管会申请批准、登记。经过短期紧张筹备,《地理知识》创刊号于1950年1月1日出版,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出版后迅即得到地理学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
亚光舆地学社主动表示要出资承印,扩大发行,解决了《地理知识》长期出版之大问题。大约出版了3、4期后,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信,赞扬这个刊物办得好,索要已出版的各期,这是对《地理知识》重大的鼓励。由于《地理知识》是月刊,为商量审稿
组稿等事宜,每月都要开1—2次编委会。参与办刊的积极分子,都分头突击撰稿,以满足《地理知识》定期准时刊出的需要。在当时地学界中,《地理知识》是最早的普及性刊物。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
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0000册。
1960年7月,首次遭遇停刊,1961年改名为《地理》复刊。
中国大陆的一些
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1972年才得以复刊。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由黑白改为全彩,由
胶版纸改为
铜版纸,定价由4.9元增至16元。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
亦在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香港地区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
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
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
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
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
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
2010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杂志举办了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寻找60年传读的世家和“
校园行知客”4样活动。
2022年6月24日,《中国国家地理》“浙江杭州”附刊发布仪式在浙江
杭州举行。
杂志特色
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
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
小标题、
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
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
平面图和
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
地形图、
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
卫星遥感图以及
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
选题方针
区域综合性原则:以自然为核心的选题必须揭示其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文类选题的命脉则是梳理其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
差异演替性原则: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以今证古”还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维,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时空变化;
原创首发原则:
研究性的选题制度以及专家型的制作队伍,确保杂志内容的原创性;而互联网
检查制度,又保证了发表内容的独家性。
整体策划
自1998年第7期首次推出
特别策划专辑后,“策划”逐渐成为编辑部的核心工作。从策划一个专辑到全年12期整体策划,已形成四种类型:地理专题如“用地图克隆中国”、“
沙尘暴的是非”、“中国的四大美味”、“地震专辑”、“选美中国”“愧对海洋”、“秋景”、“冰川专辑”……;省区专辑,2001年第3期首次推出台湾专辑后,至2013年海南专辑,杂志已策划了29个省区专辑。其中陕西、青海、河南、福建、
宁夏、海南均为上下两期;跨地区专辑如“大香格里拉”、“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塞北
西域珍藏版”、“东北专辑”等;周边国家专辑:如“四性
尼泊尔”、“早安
越南”、“
柬埔寨:苦难与微笑”、“
缅甸:多少烟云佛塔中”……。
设计理念
一是要求杂志整体
视觉设计风格的完整一致,保证杂志
视觉形象的协调统一。
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
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
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
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
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三是版面设计追求简约、灵性,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强调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传达与阅读
趣味之间的平衡,通过设计阅读的延展,拓展想象的空间,丰富阅读的体验。
超厚品牌
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达550页,专辑累积发行突破300万册,国家外文局将该期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
阿拉伯等文字,由
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
2006年10月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410页,中文简体字发行突破100万册;英文版版权由境外公司取得,并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发行超过20万册;2007年10月号“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66页;2008年10月号“东北专辑”386页;2009年10月“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400页。 “中国最美的地方”专刊2008年7月成为
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
李栓科先生提供的
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
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
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
专号明确表示
峨眉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内容为王
“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社长
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
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
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
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杂志栏目
封面,卷首语,世界观,
行囊,专题,
黄南绘画者之乡的轮回,视野,目的地,特辑,专访,主题,回忆
新媒体
网站
中国国家地理网以专业地理百科知识为基础、以深度
旅游服务为核心,主要经营门户网站、
电子杂志、
无线增值业务、广告传媒、
线下活动、
旅游房地产等项目。
手机媒体
由《中国国家地理》与
中国移动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家地理》
手机电视,为广大手机电视用户提供各类人文地理、自然历史类的视频内容,并秉承杂志“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理念,融合高品质的
现代影视传播手段,用镜头穿越历史,用艺术表达文明,继续给
热爱生活、喜欢科学、爱好
户外运动与探险的读者讲述人文地理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
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 旅游户外的权威报道
专业权威:秉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办刊宗旨及其独特的地理人文视角,承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编辑品质与
品牌影响力,为手机报注入专业权威元素。
前沿趣味:以中国国家地理的敏锐嗅觉及高度视角,捕捉社会热点中潜藏的地理人文元素,以轻松愉悦的方式传导
趣味地理趣味人文话题。
新闻原创:由“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组成的权威顾问团队,以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编辑组成的内容制作团队,确保手机报不乏新闻与原创。
内容:
1、解读重大地理、人文、自然、
科学新闻故事,揭秘身边地理事件及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
2、
多主题全景纵深型报道,读一报得以知美食、民俗,悉军事、奇观,掌户外、出游精品路线。
3、当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解读,下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预告。
4、融知识于趣味,予阅读以快感。聚焦、新闻、专题、图片故事、地理美文、图片周历。
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
地理学家施雅风、
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
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他用全新的视角和文化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
卷首语”专栏,由
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
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
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
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
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
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
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
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
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
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
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
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
周年庆典在
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
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
免费开放的“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
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
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
北京东方新天地及
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
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
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
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
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
辽沈晚报》、《
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
旅游线路的活动
2010年
1月 非著名山峰颁奖典礼在贵州举行,并得到了
贵州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贵州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出席了颁奖典礼。
3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致远协创达成合作 共同推行“绿色工作”4个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LAMER
海蓝之谜共同主办了“珍爱海洋”摄影展。
6月 杂志社与
Jeep共同完成“极致之旅”之“2010重返
冰河时代”,对
中国的冰川现状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系统考察。
7月 《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系列活动启动:
收藏创刊号 寻找传读世家
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
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
首届“校园行知客”挑战赛
10月 推出杂志社耗时1年制作的“海洋中国”专辑聚焦海洋。该期也是杂志总第600期。
12月,中国国家地理IPAD全新客户端上线,用户可看到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博物杂志、
行天下、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地理周报)等产品,《行天下》还增加了中国国家地理影视公司提供的视频延展内容。
2011年
1月9日 举办《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典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
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地理六十周年庆典典礼”。与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及京城各
大媒体的领导、院士专家、摄影师作者以及常年支持这本刊物的读者、
广告商、发行商等近400位嘉宾共度60华诞。马艳丽和胡海泉出现在盛典现场。他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粉丝,也是热爱自然,关注
生态环保、提倡
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者。此次他们接受邀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
荣誉会员”,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影响公众,共同珍爱我们的家园。
2月,该刊刊发的关于
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
3月,社长李栓科获第一届优秀出版人物;杂志获第二届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3-4月,该刊推出上下两辑《盐专辑》,用精美的大图片展示了“盐是一种景观”和“盐与健康”的主题,其间恰逢日本
地震海啸引发抢购盐的风潮,该专辑选题被网友赞誉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联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
品牌活动。
9月16日,举办最美山河水60年经典摄影作品展。
12月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
5月,在中国香港地区举办“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图片展
2013年
1月8日 举办“我们的2012”嘉年华
荣誉
《地理知识》于1999年11月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
杂志于2001年荣获纸老虎销售网2001年度最受欢迎十佳畅销期刊称号;
杂志于2001年8月被评为“推广精品书刊,展示国门风采”活动中读者喜爱的精品期刊奖;
杂志于2003年荣获纸老虎2003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3年荣获2003年度纸老虎十大畅销杂志奖;
杂志于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
杂志于2003年10月获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30周年纪念1973-2003;
杂志于2004年荣获纸老虎2004年度十大畅销杂志称号;
杂志于2004年荣获纸老虎2004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获奖提名;
杂志于2005年荣获科技科普类校园先锋媒体称号;
杂志于2005年入围中国骄子年度新锐榜 创新中国TOP10排行榜;
杂志于2005年荣获纸老虎2005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5年荣获纸老虎2005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杂志奖;
杂志于2006年荣获中国骄子年度新锐榜 年度传媒称号;
杂志社于200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
杂志于2006年荣获年度科普杂志类先锋媒体;
杂志于2006年荣获2006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杂志于2006年荣获2006年度最受读者欢迎杂志奖;
杂志于2007年荣获中国十大时尚休闲媒体品牌;
杂志于2007年入选中国报刊
经营管理模式十大期刊案例;
杂志于2007年2月7日获第36届
世界期刊大会高级
赞助商;
杂志于2007年11月被评为2007年度中文期刊
网络传播海内外分类阅读(人文艺术类)TOP10期刊;
杂志于2008年7月入围郭永杯科学传播最佳影响榜;
杂志荣获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传媒第一刊称号;
杂志于2009年6月荣获“影响中国十大期刊品牌贡献奖”;
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内容被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试卷所收录;
2011年12月荣获“
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6月30日,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荣获“中国新媒体30强”中的创新榜十强;
2012年12月,获“跨媒体
学院奖·2012年度最佳
内容和形式制作奖”;
2013年6月进入2013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推荐名单;
2013年中国科协科普部组织了“公众喜爱的优秀
科普作品”活动,杂志获最喜爱的15本
科普期刊;
2013年12月,杂志社被评为首批
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2018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九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2020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入选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2020年)名单
2020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荣获
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
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精品2020年9月,影视公司《科学的力量》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第八届优秀国产纪录片
2021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荣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
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2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入选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荣获”Bilibili2022年度政务媒体影响力up主
202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景观”荣获快手平台2022年度影响力媒体
2023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荣获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3中国精品期刊展”入展期刊
2023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有限公司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单位”
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公布的20家“优秀科普期刊”名录
2023年12月,《共生之地 蝴蝶奇观》荣获“第十三届“光影纪年”——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2023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有限公司荣获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等颁发的2023中国经济媒体应用创新典型案例及2023(第二届)企业营销传播典型案例
2024年1月,《生命奇观之墨脱森林》荣获2023格致科学传播奖、 Bilibili纪录片最佳提案奖
2024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景观”荣获快手平台颁发的“2023年度影响力媒体”奖
影视中心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是一个新思维、高品质、高科技的专业化媒体内容制作营运机构。以名牌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
基础平台,着力向影视、网络等
多元媒体拓展。既向传统的
电视媒体提供优质高清的“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系列节目,又向
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提供切合个性需求的各类视频节目。
社长李栓科表示,《中国国家地理》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拥有电视节目、期刊、图书、网站等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新兴的媒体机构。而如何制作具有竞争力的电视节目是
平面媒体立体化的关键。
纪录片制作一般是先有文案、后拍摄、最后交给后期制作人员,三套工作人员由于视角局限,造成节目缺乏衔接。但《中国国家地理》影视部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可以同时支持8台摄像机的技术平台,使拍摄内容可以实时传送到制作中心。同时还将改变传统纪录片的内容模式,走纪录片与电视连续剧的中间路子,
加强连续性在纪录片中的体现。
发行量
中文简体版:2011年预计每期发行量不低于90万册,
2006年10期“中国人景观大道”专辑发行量突破100万册,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持续热卖,截止2010年底,“选美中国”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
精装本定制:专为大公司制作的
礼品书,2007年两期销售40万册(大国梦15万册,典藏大西北25万册),2008年计划两期精装礼品版,预计销售50万册;
2008年礼品:选美中国外文版5万册,给所有参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外国媒体记者。
入选2008年
中国邮政畅销报刊推介序列,成为全国64城市重点推广十种期刊之一
各
省会城市开设的《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服务站,销售、订阅杂志并为读者提供
全方位服务,已开设21家读者服务站。
中文繁体版:9.8万册(2008年数据)
日文版:5.3万册(2008年数据)
发行量及读者分析由世界权威BPA认证机构诚证国际
传媒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官方唯一认可的
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监测。
版权输出
发展史
2001年6月,授权台湾牛顿出版股份公司发行《中国国家地理》台湾中文繁体版。
2001年8月25日与日本Asia Ceo公司在北京鉴定版权
合作合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中国地理纪行》创刊,这是全国
期刊界第一次对外版权输出的杂志。
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诞生,主要发行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以及台商密集的
沿海地区。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创刊,面向
欧美市场以及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
2004年1月,《博物》正式发行,定价10元。它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
自然历史杂志,其
发刊词为: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2009年6月《博物》杂志入选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第一名。
2008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
中华书局合办《
中华遗产》杂志,该杂志办刊宗旨为:叩击历史星空,梳理
华夏文明。
博物
宗旨: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中华遗产
每月1日出版,定价:人民币30元
英文版
作为中国大陆
首开先河走向国际的主要期刊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聚焦
中国地理和文化,面向渴望寻根的海外华人、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国际商业精英,以及所有热衷于中国
丰富多彩文化和地理的人群。该月刊为权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的
衍生产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畅销中国大陆,每月发行量达80万份。
1949年以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直是中国地理和文化信息的权威来源。该杂志于2005年推出的《选美中国》
特别版迄今累计销量超过200万份。
杂志编辑团队来自中国最优秀的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他们是声誉卓著的科学家,在地理和文化领域撰写独特、权威的文章。自1978年以来,这批科学家共获得231项国家、省或部级奖项。
杂志
创刊号于2009年1月1日问世,首次发行量6万册,在
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和美国等主要市场发行。另外在
澳大利亚、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新西兰、中国台湾和
泰国等地区也将有销售。
台湾繁体
透过这本杂志让台湾民众不仅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而且了解祖国大陆、以及帮助分析中国的未来。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夏铸九认为,过去台湾对大陆地理知识了解不足,透过这本杂志,可以打开台湾民众的视野,认识大陆甚至全世界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李栓科说,这本杂志在台湾的出版,能以中国人的角度介绍这类
人文地理资讯,无疑会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中文版创刊号主要内容包括
世界九大奇迹“
三星堆”
专题报道和难得见到的
布达拉宫艺术宝藏图片、以及展现黄山之美的各种照片。
港澳繁体
2008年7月8日,《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中国
香港隆重上市。作为一个对外传播中国及其品牌的平台,该杂志覆盖香中国港、
澳门地区以及来华经商居住的港商、台商、华商等具有
繁体字阅读习惯的人群,从地理人文的角度诠释中国,淡化
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国大陆的
文化差异,分享中国地理
自然景观之大美,感知人文历史之博大,填补港澳地区自然、人文类
时尚杂志的空缺,为港澳人士、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一个认识中国的起点。
中文繁体版现每月发行量为7.9万册,每本杂志平均传阅10人,每期抵达79万人。覆盖香港3300个零售点,海外地区40家书店有售,100多家
五星级酒店展示。
自创刊以来,该杂志便成为
香港中华总商会、
香港地理学会及
观鸟会的
推荐读物。2009年,中文繁体版更闪亮亮广州国际旅游展、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深港澳车展及
香港国际旅游展,广受与会嘉宾欢迎。
2009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携手
中国移动、香港PEOPLES,隆重推出中国国家地理
手机报香港繁体版。多年来,《中国国家地理》引领与推动大
中华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
香港版与内地版一样,也是以每天一条彩信的形式下发,立足於人文地理的大视野,深入地理科学、自然风光、中外民俗、历史军事、旅行探险等多个领域,结合热点事件的地理及社会背景,以生动风趣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奉上鲜活精致的地理资讯。
由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团队精心打造的手机报,2012年在大陆手机报高端用户订阅排行榜上独占鰲头。香港版上市後,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将一如既往地以创新、发现为理念,为全球华人提供
掌上阅读盛宴。
结合多种形式的广告及中国国家地理特有的科学考察、地理大讲堂和品牌
户外线路等,通过中文繁体版所打造的宣传平台,使
广告客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覆盖至集中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
台湾地区,
东南亚及
欧美等城市的华人小区,以及
珠三角、
长三角地区等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读者群,有效起到品牌宣传的目的。鉴于杂志的品牌优势,中文繁体版成功与国内移动公司、银行、政府机构及各地
旅游局成为合作伙伴。
日文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分期介绍中国国家风土地貌、
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物产资源等情况。对于
日本人民而言,这本图文并茂的杂志不仅能够引领他们领略一衣带水的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更能够引领他们认识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的腾飞。文章除了可以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进行修改外,其他全部将遵循杂志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