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基本介绍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生平
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
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
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
“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
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
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
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
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
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
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语录
1、我一直相信风景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你去遇到的。这就好比土著人看一个复杂的显微镜,他完全不懂得这个现代文明设备的好处,只有一个大概知道的人,才可能领会出它的好处来。一个人只有对西部风景有一些感性认识,才有可能去的时候发现其美。我不是地理专家,我是个杂志主编,我能做的事情,是去影响更多人,让更多国人从审美的角度去喜欢中国的山水,尤其是西部的。
2、记得曾看过前苏联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模糊了,但斯大林的一段话却记住了。当时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危在旦夕。但是纪念十月革命的红场阅兵却照常进行。斯大林此时的演说就是战前动员。他是这样说的:他们(德国法西斯)想消灭一个产生过彼得大帝、库图佐夫、罗蒙诺索夫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的国家……斯大林演说完毕,接受检阅的部队直接由红场开赴战场。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这些人的名字能进行战前动员,为什么一想到有人要消灭这些名字,就让俄国人血脉贲张,誓死抵抗。因为这些名字,代表的是俄罗斯精神的核心,它们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象征符号。
假如情况发生在我国,兵临城下,我军的统帅进行如此的战前动员,他会怎样说?我们中华民族有众多光辉的名字可供选择,他完全可以说,他们想消灭一个产生过汉武大帝、老子、庄子、孔子、祖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罗贯中曹雪芹……的国家。
这些光辉的名字,足以唤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3、那位在马尔代夫称“天堂也不过如此”的网友,如果去了中国的西沙、南沙诸岛,一定也会发出“原来天堂就在中国”的感叹。南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蕴藏有几倍于大庆的石油,还有无数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等海洋生物),也有交通、旅游价值,但是仅从这些角度去看南海,未免短视。南海诸岛还有更大的意义:它使中国人学会认识海洋、欣赏海洋,并从海洋中汲取智慧、激发灵感。因此,南海诸岛对中国人很重要的意义之一是审美。失去南海诸岛,如同祖国的美丽容颜遭受毁容。保卫它们,就是保卫祖国的美丽。
作品
中国景色
中国景色》一书是10年来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卷首语第一次择其精华,围绕着一个“认识中国”的主题,用“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国粹、国家、地方”7部分搭建了一个把握中国的模板。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巧妙的总结,既概述出了中国的景观特色、地理典藏,又精确地提炼出作者对中国自然山水、人文历史的把握,彰显出作者对中国大地的真切认知和感悟。
中国景色》一书还收录了百余张精美的图片和地图。单之蔷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尽管这是一本文集,但却是按新书的标准来打磨的,除了布局精心的主题和结构以及对文字的细致梳理之外,每张图片的说明也都由他亲自撰写。以求用更翔实的证据表达他对中国山水景观、人文地理的鲜明认知。
于坚对于该书的评价:
中国景色》是本散文集,但这本书与风花雪月的旅游散文有天渊之别,鹤立鸡群并且野心勃勃。大部分文章过去都在《中国国家地理》作为卷首语发表过,作为该刊物的老读者,我每次拿到刊物,总是先看单之蔷这回又发表了什么高见。他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知识渊博,见解新颖深刻,时常振聋发聩。
作为在读者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中国国家地理》,它如何建构中国形象非常重要,这影响着中国读者的大地观点。
这本书的出版非常重要,我担心的是,今天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思想了,《中国景色》将在风光旅游书籍的名目下被谈论一番,其中的真知灼见被轰轰烈烈地遮蔽起来。
卷首语
这些文章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卷首语,见解新颖深刻,经典文章。
横断山与东南亚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4期
幕后英雄祁连山 单之蔷 田捷砚(摄影)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3期
青海的三面孔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2期
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期
珠穆朗玛峰正名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期
6 “高亚洲”的魅力:最美的冰川大国 单之蔷 张超音(摄影)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期
7 最少人见到的最稀有风景冰塔林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期
8 最富有美景的村庄——来古村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期
9 桃花源里有冰川——米堆村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9期
10 中国的腹地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8期
11 从“浮毯”到“花海”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7期
12 “四大国宝”:何以避免灭绝的命运? 单之蔷 奚志农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期
13 太白:中国东部可以感受雪山的地方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期
14 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期
15 农牧交错带中的废都:统万城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5期
16 泾渭何时分明过? 单之蔷 关海彤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5期
17 我们为什么没有国家公园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18 从海边到海边,再到海边——美丽的加拿大 单之蔷(摄影)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19 温哥华岛——这里竟是雨林的世界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20 落基山——现代人的心灵避难所 单之蔷 尚书(摄影)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21 如果你没被它征服,是因为你离得太远——大瀑布 单之蔷 托木尔(摄影)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
22 中国的美景分布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期
23 北京曾经是水乡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3期
24 青藏高原的另一面:秀美与妩媚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25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色盐滩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26 “湿”的魅力——写在2月2日世界湿地日之际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27 中国的水乡在青藏 单之蔷 张超音...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28 青海湖中国湖泊的形象大使 单之蔷 田捷砚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29 盐湖:上帝的晾台 单之蔷 张超音...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2期
30 文明嗅着味道前行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期
31 英雄黄万里和“河官”王化云 单之蔷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5年5期
32 北京曾经是水乡 单之蔷 董倩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5年4期
33 中国鲍鱼与法国蜗牛 单之蔷 中文自修:中学-2004年7期
34 茶的力量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9期
35 China——景德镇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8期
36 中国地图上的空白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37 大香格里拉序篇——八大重合横断山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38 这里的婚姻真精彩:一妻多夫·走婚·横断山考察记——雅砻江 流淌女性文化的江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39 婚姻竟影响了民居的美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40 山河不是流水线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41 湿地是诗地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5期
42 高棉的微笑和西方的大炮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4期
43 向自然“示爱”——评国花、国鸟、国石、国树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3期
44 盈盈一握的陆地——地峡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2期
45 莱茵河、罗讷河黄河淮河欧洲休闲观光 中国建坝正忙 单之蔷 张翼飞...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
46 欧洲与中国河流要对话——休闲的莱茵疲惫的黄河 单之蔷 张翼飞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
47 罗讷河让我想起都江堰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
48 英雄黄万里与“河官”王化云 单之蔷 惠怀杰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期
49 贵州:山上有“文化”,美景在地下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0期
50 中国鲍鱼与法国蜗牛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期(曾转载于医药保健杂志-2004年02B期、《读者》杂志)
52 四川:这里的雪峰静悄悄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9期
53 看山要看极高山——古人不爱极高山 单之蔷 吕玲珑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9期
54 长城是书脊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8期
55 把病历像故事那样去写作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7期
56 星空不再浪漫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5期
57 莱茵河:穿越西方文明的腹地 单之蔷 徐裕根...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5期
58 食物里的“达尔文”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2期
59 “家”是一个大空筐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2期
60 恐龙灭绝与“核冬天”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1期
61 河流有生命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0期
62 山东—催生想象的地方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期
63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9期
64 河内战争早已成记忆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7期
65 会安:帆船时代的缩影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7期
66 胡志明市:西贡河西醒来了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7期
67 中国的水乡与法国的奶酪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2期
68 从“科普”到“科传”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
69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5年报道回顾 单之蔷 李雪梅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
70 谁知今年“山地年”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
71 巴夏礼的膝盖与圆明园的大火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1期
72 去云南,看多样性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0期
73 地图的革命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8期
74 万图手中过,世界心中留——访世界级的地图收藏家谭兆璋 单之蔷 姜平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8期
75 GIS:这就是未来的地图 单之蔷 姜平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8期
76 文明有强弱,文化无优劣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7期
77 城市应是“沉积岩”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6期
78 碉楼、三星堆、黄山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4期
79 阳光海浪塑悉尼 单之蔷 地理知识-2000年8期
80 尼罗·黄河·亚马逊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2期
其他文章
毒领土
我从内心深处相信:“南沙群岛”是中国的
中国南海——天堂也不过如此
川藏线的人都穿越了世界上最高的林线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上海师范大学.2012-09-01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21:4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