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卫制度,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是隋唐
府兵制的结晶。卫府制的建立,是
北周武帝和
隋文帝加强
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它将
禁兵和
府兵系统融合为一。这种卫既是
府兵的基层组织──军府的领导机构,也是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
总述
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建立在
均田制基础上的
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若干,“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在唐代,“府兵”还要到京师“番上”)。但是,“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
十六卫大将军统领;战时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元帅手中。
卫府制
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卫”(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
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657个
折冲府(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
禁军的合一。但值得强调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
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如前段所述,由皇帝临时派行军
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
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
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
中唐以后,
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有宋一代,又有环卫“
环卫官”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
历史沿革
其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但职掌又各不相同。
北周武帝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
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候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
上大夫。这是分置
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始创。
隋初沿
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此即十六卫的前身。隋初十二府中,仅
左右卫、
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统领府兵宿卫。
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十二府增改为
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其十二卫为:
左右翊卫(原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开皇十八年设置的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原左右武卫府)、
左右屯卫(原
左右领军府)、
左右候卫(原左右武候府)和
左右御卫(新置);四府为:
左右备身府(原左右领左右府)和
左右监门府(依旧名)。十二卫统府兵、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
分掌宫殿门禁。
十二卫所统之兵称“外军”,各有军号如下:骁骑(属左右翊卫)、豹骑(属
左右骁卫)、
熊渠(属左右武卫)、羽林(属
左右屯卫)、射声(属左右御卫)和佽飞(属左右候卫)。此外,
左右翊卫又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下属的亲、勋、武
三侍(隋初为亲、勋、翊三卫,唐代同隋初)统辖的
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
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当。
唐初沿袭开皇旧制,仍称十六府。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唐高宗改百官名时,始正式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十六卫,其中的
十二卫为
府兵的
领导机构: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和
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范围设置“
折冲府”;“十二卫”
遥领天下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
禁军的合一。
十六卫另外四卫是
左右监门卫和
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
南衙府兵”;“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
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南衙府兵十六卫,各有大将军、将军、
中郎将等。“
折冲府”正副长官名称多变,曾名“
军头、府副”“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统军、
别将”,贞观十年正式改为“
折冲都尉、
果毅都尉”。
与十六卫机构﹑职能相类似的是负责东宫(太子宫)宿卫的
十率。隋初十率是
左右卫率、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率、
左右内率和左右监门率。其长官除左右虞候率为“开府”外,其余均为“率”与“
副率”。十率中左右内率及左右监门率不领
府兵。唐代也有十率,但习惯上只提统领府兵的六率,其府名与军号是:左右卫率(超乘)、
左右司御率(旅贲)和左右清道率(
直荡)。六率所领之兵也分内军(东宫亲、勋、翊三府)和外军(折冲府)。
这就是创自北周后期﹐发展到隋唐而形成完整的以卫统府的
禁卫军制度——卫府制
然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不败的制度。中唐以后,
均田制遭到破坏,
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仅作为仪饰之用,唐朝廷依恃的是“
北衙禁军”。十六卫只剩下名号,直到五代后晋才被废止。有宋一代,又有环卫“
环卫官”十六卫。但是,宋朝的“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因为它们并不是职能机构,只是设有“
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几个荣誉官职,没有职能、没有权力、没有属兵、没有定额。
变动历史
具体沿革
左右卫
金吾卫
左右骁卫
屯骑→骁骑→左右骁骑
左右备身→
左右骁卫→左
右骁卫府 →左右骁卫→左右
武威卫→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府→左右屯卫→左右武威卫→
左右威卫→
左右豹韬卫→左右威卫
领军卫
中领军→
中领军、
领军→领军、中领
三将军→领军→领军、中领军→领军→左右领军府→左右屯卫→左右御卫
别置:
左右领军卫→左右戎卫→左右领军卫→
左右玉钤卫→左右领军卫
千牛卫
(有争议,说法一最为可靠):
说法一:左右领左右府→左右
千牛府→
左右奉宸卫→
左右千牛卫说法二:左右领左右府→左右千牛卫→左右奉宸卫→左右千牛卫
监门卫
机构设置
各
卫府的长官设置,前后略有不同。隋初十二府中,除左右监门府各设将军、郎将,左右领军府各设长史、司马外,其余八府均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属有长史、司马、参军、
行参军等。炀帝十六卫府中,
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属略同隋初,仅无司马;左右备身府各设备身郎将一人、直斋二人;左右监门府则各设二郎将。唐十六卫均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中唐以后,又有上将军一人,为卫之长),下属有长史、参军、
中郎将、郎将等。
左右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
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
正三品;将军各二人,
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
长史各一人,
从六品上。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小事得专达,每岁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
正八品上。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
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
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则它官摄。
驸马都尉无定员,与奉车都尉皆
从五品下。
司阶各二人,
正六品上;
中候各三人,
正七品下;
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
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
从九品下。武后天授二年,置诸卫司阶、中候、司戈、执戟,谓之
四色官。
亲卫之府一:曰
亲府。勋卫之府二:一曰
勋一府,二曰勋
二府。
翊卫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凡五府:每府
中郎将一人,
正四品下;
左右郎将一人,
正五品上;亲卫,正七品上;勋卫,
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总四千九百六十三人。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帅二人,从六品上;每旅帅各有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下。五府中郎将掌领校尉、旅帅、亲卫、勋卫之属宿卫者,而总其府事;左右郎将贰焉。番上者,以名簿上于大将军而配以职。武德、贞观世重资廕,
二品、三品子,补亲卫;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
职事官五品子若孙、
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补勋卫及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及
上柱国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
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孙,补诸卫及率府翊卫。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每月番上者数千人,宿卫内庑及城门,给禀食。执扇三卫三百人,择少壮肩膊齐、
仪容整美者,本卫印臂,送殿中省肄习,仗下,每番三卫一人,为
太仆寺引辂。其后入官路艰,三卫非权势子弟辄退番,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
流外虽鄙,不数年给禄禀。故三卫益贱,人罕趋之。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
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以亲卫曰一府,勋卫、翊卫曰二府,谓之三府卫。诸卫翊卫及率府亲、勋卫,亦曰三卫。
永徽三年,避太子讳,改中郎将曰旅贲郎,郎将曰
翊军郎。太子废,复旧。
左右骁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
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诸门,在
皇城四面、
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
骑曹参军事各一人,
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
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翊
中郎将府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各一人,右郎将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帅各十人,队正各二十人,副队正各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
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二人;
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
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
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
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称长二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称长掌唱警,为应跸之节。
左右威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东面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领军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射声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金吾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毡,以给
病坊。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胄曹参军事,掌同
左右卫。
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
卫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
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
中郎将府官如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
察非掾,至唐废。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
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
阅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千牛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侍卫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亲射,则率属以从。胄曹参军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
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执御弓箭者亦自备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则配以职,行从则兼骑曹。
中郎将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唐改备身郎将曰将军,备身将曰中郎将,
千牛左右、
备身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
备身主仗。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备身掌执御刀,服
花钿绣衣绿,执象笏,宿卫侍从。备身左右掌执御弓矢,宿卫侍从。备身,掌宿卫侍从。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供奉侍卫。凡千牛及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将军领之,中郎将佐其职。有口敕,通事舍人承传,声不下闻者,中郎将宣告。
监门卫机构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诸门禁卫及门籍。文武官
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阅其数。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左
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则率属于衙门监守。
长史,掌判诸曹及禁门,巡视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
左右卫。兵曹参军事兼掌仓曹,胄曹兼掌骑曹。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涖宫殿城门,皆左入右出。
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监门校尉掌叙出入。唐改监门府郎将为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