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外,汉语词语,拼音liú wài,三国时,魏按官员地位高低,分九品,后来,九品以外又陆续增设其它的官职。
南北朝时就已经用“流内、流外”来区分九品内外的官职。
三国时,魏按官员地位高低,分九品,后来,九品以外又陆续增设其它的官职。
南北朝时就已经用“流内、流外”来区分九品内外的官职。
《资治通鉴》:“(西)魏太师泰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改流外品为九秩。”隋称九品至一品官为
流内。唐称未入九品者为流外,多充任京师官署吏员。流外也分
品级。京师官署吏员,多以
流外官充任,经过考铨以后,可以递升流内,唐时称为“入流”。宋沿唐制,诸司吏员出缺,通过考试选补。专掌
流外官铨选的称为“
流外铨”。
流外官在明清称为“
未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