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语
一级字,读作以(yǐ),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指用。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㠯【卷十四】【巳部】
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羊止切 文二。
说文解字注
(㠯)用也。用者、可施行也。凡㠯字皆此训。
从反巳。与巳篆形势略相反也。巳主乎止。㠯主乎行。故形相反。二字古有通用者。羊止切。一部。又按
今字皆作以。由隷变加人于右也。
侍中大人贾逵说。己,意巳实也。象形。己各本作巳。今正。己者、我也。意者、志也。己意已实、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凡人意不实则不见诸施行。吾意已坚实则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是以《
春秋传》曰。能左右之曰以。谓或或又惟吾指撝也。贾与许无二义。云象形者、巳篆上实下虚。㠯篆上虚下实。由虚而实、指事亦象形也。一说象己字之上而实其下。
康熙字典
〔古文〕㠯《
韵会》《正韵》𠀤养里切,怡上声。为也。《
论语》视其所以。
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众正。
又《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馀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又古
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又《
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
以之。
郑氏,荀氏皆作似。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动词释义
《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左传·成公八年》:“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
《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
唐 张说《故洛阳尉马府君碑》:“
王者之师,将德是以。讨叛惟武,携远在宽。”
使;令。[take]
《书‧君奭》:“我不以后人迷。”
《
孟子·公孙丑上》:“
管仲以其君霸,
晏子以其君显。”
《楚辞·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
《战国策·秦策一》:“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
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西京杂记》卷二:“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凭借;仗恃。[depend on]
《韩非子·
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
《论衡·卜筮》:“天与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
认为;以为。[consider as]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郈孙以可。”
《
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墨子·非乐上》:“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
《汉书‧元帝纪》:“人人自以得上意。”
唐
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说。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
做;从事。[do]
《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及;连及。
《易·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
论语·
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可以;能够。
《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诗‧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
孟子·
滕文公》:“今以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韩非子·扬权》:“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
如;若。
名词释义
《
列子·周穆王》:“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
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
无固定职业的人。[unoccupied person]
《诗·
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代词释义
用作代词。相当于“他、他们”。
《墨子·尚贤下》:“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
《吕氏春秋‧本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礼记·
王制》:“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黜其爵。”
《春秋繁露‧精华》:“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
《论衡·逢遇》:“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汉书‧酷吏传‧
尹齐》:“(尹齐)事
张汤,汤素称以为廉。”
表示
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今湖南
浏阳方言仍有】
《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
《
礼记·檀弓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韩非子‧爱臣》:“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以类也。”
《战国策·魏策三》:“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史记‧龟策列传》:“龟见寡人,延颈而前,以何望也?缩颈而复,以何当也?”
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何处”“哪里”“什么”。
《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诗·
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
副词释义
副词。相当于“益”“更加”。
《吕氏春秋‧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史记‧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柳宗元《
起废答》:“躄浮图有师道,少而病躄,日愈以剧。”
副词。表示同样,相当于“亦”“也”。
《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
雕文以写龙。”
《论衡‧书虚》:“
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所至,以复如舜。”
《
汉书》:“由汉初定,天下未集,故虽疏属,以策为王。”
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惟”“只”。
《
商君书·画策》:“昔者吴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史记‧韩世家》:“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
副词。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如此”“这么”。
《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毁
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水经注‧江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用作副词。相当于“乃是、本是”。
《淮南子·俶真训》:“其用之也以不用,其不用也而后能用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相当于“就、便”。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
修令,夜以安身。”
《
荀子·王制》:“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相当于“却”。
《
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相当于“只有”。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释义
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将”。[with; by][using;
taking; by means of]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
唐
裴廷裕 《东观奏记》上卷:“墀以手加额于皞,赏其孤直。”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相当于“用”“拿”“把”。[with; by][using; taking; by means of]
《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
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
《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
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商君书·画策》:“故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庄子·
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孟子·梁惠王上》: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荀子·
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
过乎!”
《谷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造父为
齐王驸驾,以渴服马,百日而服成。”
《
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
《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伯夷列传》:“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说苑·建本》:“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论衡·问孔》:“其非宰予也,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
《汉书·叙传下》:“ 营平皤皤,立功立论,以不济可,上谕其信。”
《世说新语·雅量》:“ 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北齐
刘昼 《新论·文武》:“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犹以宫笑角,以白非黑,非适才之情,得实之论也。”
隋
李德林 《〈霸朝集〉序》:“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晋书·杜预传》:“ 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计代战一当万。’”
《晋书·刘毅传》:“虽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 唐 颜师古 注:“言以义割恩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新唐书·魏元忠传》:“敬业畏直捣
江都,必将邀我中路,吾今乘胜进,又以逸击劳,破之必矣!”
《
云笈七签》卷九三:“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宋
苏轼 《〈乐全先生文集〉叙》:“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
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宋
朱熹 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
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造化》:“正犹岐、雷、俞、扁,不惟参苓之养性,其劫痼攻积,虽乌喙亦所当用,何也?以毒攻毒。”
明
王守仁 《
传习录》卷中:“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 杨以朱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谁知颜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际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凭”“顺”“按照”。[according to][in accordance with; by]
《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荀子·正论》:“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史记·刺客列传》:“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汉
应劭《
风俗通义·愆礼》:”南阳张伯大,邓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礼事之。”
《后汉书·荀彧传》:“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at (a certain time); on (a fixed date)][in]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以
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论衡·偶会》:“夫物以春生夏长,秋而熟老。”
《
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介词。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from]
《墨子‧迎敌词》:“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
《史记‧西南夷列传》:“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介词。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because of]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庄子·让王》:“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晋书·卞壸传》:“宜一切班下,不得以私废公。”
介词。介绍论事的对象、依据及标准,相当于“以……论”“就……论”“论……”。
《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孟子·万章下》:“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相当于“凭”“根据”。
《诗·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
韩非子·显学》:“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徒通变思深,以微知著耳。”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以此推之,知国家以人择官,不为官择人也。”
《后汉书·荀彧传》:“会
张邈、
陈宫以
兖州反操,而潜迎
吕布。”
宋 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发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惊扰,争迁居城中。男女昏会,不复以年。”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礼记·
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陈澔 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
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
孙膑以
刑徒阴见,说齐使。”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
《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与”“同”。
《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揖,先入。”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长者手中执得饭,过以阇梨发大愿,非但和尚奉慈亲,合狱罪人皆饱满。”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引出动作行为的所由。相当于“自、从、由”。
《
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
吕氏春秋》:“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为了”。
连词释义
连词。表示
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而”。[and;
as well as]
《易·鼎》:“得妾以其子,无咎。”
《诗‧大雅‧皇矣》:“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商君书·开塞》:“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公孙龙子·通变论》:“
青以白非黄,
白以青非碧。”
《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又:“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楚辞·九章》:“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
说苑·臣术》:“任重道远以险,而牛何以肥也? ”
《论衡‧自纪》:“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
汉 朱穆《郁金赋》:“众华烂以俱发,郁金邈其无双。”
《潜夫论·爱日》:“治国之日舒以长, 故其民闲暇而有余力。”
三国 魏
曹睿 《
乐府诗》二首之一:“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魏书·李顺传》:“卿往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
《北史·元祯传》:“ 祯告诸蛮曰:‘尔乡里作贼如此,合死以不?’”
唐
韩愈 《
送杨少尹序》:“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
唐 韩愈 《
送孟东野序》:“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 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旧唐书·虢王凤传》:“ 融私使问其所亲成均助教
高子贡曰:‘可入朝以否?’子贡报曰:‘来必取死。’”
连词。表示顺接关系,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手段或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或结果,相当于“而”。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山海经‧海外西经》:“操干戚以舞。”
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则”“那么”。[then]
《战国策‧齐策一》:“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史记‧楚世家》:“见鸟六双,以王何取?”
连词。表示
承接关系,相当于“而”。[and; as well as]
《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则”。
《
国语·吴语》:“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
《文子·上义》:“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唐 柳宗元 《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宋 洪迈《容斋三笔·奸鬼为人祸》:“
隋文帝以子
秦孝王俊有疾,驰召名医
许智藏。”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因此”。
《
礼记·缁衣》:“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
《韩非子‧奸劫弑臣》:“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秦
李斯 《
谏逐客书》:“孝公用
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列女传·卫二乱女》:“南子惑淫,宋朝是亲,谮彼蒯聩,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两君,二乱交错,咸以灭身。”
《汉书‧沟洫志》:“于是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世说新语·谗险》:“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唐 韩愈《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其后,上将有所相,不可于众。君与起居舍人李约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项梁》:“每有大繇役及丧,梁尝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后果举事。”按“以”《史记·
项羽本纪》作“以是”。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in order to; so as to][
for]
《书‧泰誓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诗·
鄘风·定之方中》: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诗·大雅·烝民》: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诗·周颂·有客》:“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左传·襄公十七年》:“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
《韩非子·
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汉
孔安国 《书大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
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世说新语·伤逝》:“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唐 柳宗元 《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清 刘开 《
问说》:“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如果”。
《战国策‧楚策一》:“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
《
韩诗外传》卷八:“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
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郡守之权,非特
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淮南子·泛论训》:“尧无百户之郭,舜
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
助词释义
助词。用在单纯
方位词或
时间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方向、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丐之祖,自虞以上为
陶唐氏。”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
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
《史记·孝文本纪》:“(
宋昌)至
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史记·
留侯世家》:“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尧称则天,不屈
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
孤竹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
元
尚仲贤《
气英布》:“(小官)权留麾下,替他掌百官之朝参,通各国之使命,以外运筹设计,让之
张良,点将出师,属之
韩信,皆与小官无涉。”
助词。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诗‧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楚辞·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助词。表示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
《吕氏春秋·适音》:“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
《
战国策·楚策四》:“夫黄鹄其小者也,
蔡灵侯之事因是以。”
助词。相当于“所”。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十九》:“不阿以私,不诬所能。”
助词。用在体词性结构后,表示原因。
《公羊传·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唐
刘禹锡 《
贺门下裴相公启》:“绣斧既定,衮衣以归。”
全力以赴。
《左传·隐公四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国语·勾践灭吴》:“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柳宗元《
设渔者对智伯》:“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
后缀释义
动词后缀。
通假字释义
通“已”。完结;停止;止。
《孟子·
梁惠王上》:“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礼记‧檀弓下》:“则岂不得以?”
汉
应劭《风俗通‧声音》:“不骄不溢,好礼不以。”
通“已”。副词。表示完成,相当于“既”“已经”。
《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墨子·节葬下》:“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
《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北史·宇文护传》:“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辈三男二女。”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
通“已”。不许,不同意。
其他特殊释义
词性有争议
表示处置或主使。相当于“带着”“率领”。
《史记·晋世家》:“
里克、邳郑欲内
重耳,以
三公子之徒作乱。”
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于文传》:“王诱妾以儿来,寻逐妾,杀儿,焚之。”
为(wèi),为了。
《左传·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
是否通假有争议
有。
《管子‧治国》:“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子者。”
《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
战国策·楚策四》:“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汉书·娄敬传》:“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季札使还,至吴,
阖闾以位让,季札曰:‘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社稷以奉”,《史记·吴太伯世家》作“社稷有奉”。
《纂异记》(《
太平广记》卷五十引):“坐以何难?但不利于君耳。”
又。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十五》:“君之魂魄亡矣,以谁与图霸哉?”
《左传·成公十六年》:“旧不必良,以犯
天忌,我必克之。”
《
淮南子·人间训》:“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以伐林而积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八》:“‘以伐林而积之’,当从《
太平御览》所引,作‘又伐林而积之’。”
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太”“甚”。
《
孟子·滕文公》:“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朱熹注:“以、已通,太也。”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史记·伍子胥列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唐 韩愈 《
赠张童子序》:“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
其他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算是”“要数”。
李涵秋《
广陵潮》第七十回:“内中尤以饶老三快乐无比,跳得有几尺高。”
鲁迅《书信‧致杨霁云》:“我当按时往候,其时间以下午为佳。”
毛泽东《实践论》:“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1967年6月15日
《参考消息》第3版《美企图在中东搞一项“灵活的双边政策”》:“他们说,这种竞争是缓和在很远的将来代替
阿以冲突的最好途径。”
1972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6版《苏修报刊粗暴攻击埃及和其他
阿拉伯国家 对维护国家主权、不满和反对苏修在中东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进行攻击,又一次暴露了社会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阿拉伯国家内的某些集团拒绝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皆出于此。”
相当于“才”。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宋
苏洵《
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姓。[a surname]
读sì时
通“似”。
《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
相关争议
关于表程度深的“以”是否通“已”的问题
标通假:
不标通假:
关于表处置或主使义的“以”的词性
定为介词:
不定为介词:
主流权威辞书未予收录的存疑释义
肯定副词。可译为“的确”。
介词。相当于“于”。
宋
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连词。以致。
提携、致送。
《楚辞·
离骚》:“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楚辞·悲回风》:“隐㞶山以清江。” 《列子音义》作“隐
汶山之清江”。㞶山即
岷山,清江即岷江。因其水澄清,故名。岷山是岷江的发源地,故此句乃想象又至岷山清江之旁。
动词。与。
《
邶风·谷风》三章: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集传》: “以,与……不以我为法而与 之耳。” 《通释》: “以犹与也。‘不我屑以’ ,谓不我肯与。”
给予。
《
小雅·小明》四章:“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集传》:“则 神之听之,而以谷禄与女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一: “以,与也。” 用此例。
相当于“于”“对”对于”。
《诗·
小雅·小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古今虚字集释》卷一: “以,犹于也……言用善于汝也。”
《
孔子家语》:“
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其他信息
“以”后面的宾语有时省略。如: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聊以卒岁。”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后汉书·窦武传》:“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
《后汉书·张奂传》:“奂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 如粟,不以入怀。’悉以还之。”
晋
潘岳 《
秋兴赋》:“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唐 韦嗣立 《请崇学校疏》:“人无固志,罕有执不挠之怀,徇至公之节,偷安苟免,聊以卒岁。”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清 任安上 《与吴拜经书》:“《叙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为枕中鸿宝,足佐千秋祕笈。”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此种农民,每年劳动结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种
杂粮、捞鱼虾、饲鸡豕,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勉强维持生活,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
“以”有时放在宾语之后构成倒装。如:文以载道、一言以蔽之、何以、一以贯之、夜以继日。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成公八年》:“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
《
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
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汉书·王莽传上》:“而公包其终始,一以贯之,可谓备矣。”
《南史·陈后主纪》:“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必备加击难,则五车难尽。故略陈梗概,一言以蔽之。”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宋
陈师道 《拟御试武举策》:“逸以待劳,久以待变,亡费而有备,可谓善矣。”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万物虽殊,而其情可类,所谓一以贯之者。”
元
揭傒斯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趋事赴功,夜以继日,涉时历月,道溃于成。”
明
刘基 《敬斋箴》:“先王有言曰:‘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明
高启 《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勗蹈其常。”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此数老之学所以能继千圣之绝,而同归于‘一以贯之’之旨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夫
李延寿尝与修诸史矣,胡以弗《南》《北》若也?”
明 胡应麟 《四部正讹下》:“胡以弗托之
温韦诸子,而托之偓?”
明
卢象升 《遵旨照款再奏疏》:“盖以塞马如风,苗头虽见於西,未必不折而东,我须逸以待劳,静以制动,万不可为其所诱,顾彼失此。”
清
侯方域 《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琚固辞,金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夷兵再却再进,我军无不一以当百,自辰至申,饥不得食,渴不得饮,誓死格斗。”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车又可以行远乎?”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斗鹌鹑》:“夜以继日,毫不知倦。”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况
汉口有极大市街,依托掩护,逸以待劳,持久之力,明如指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日文学最巧妙的有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派。这一派在五四运动时代,确是革命的,因为当时是向‘文以载道’说进攻的。”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好几天。”
郭沫若 《断断集·旋转乾坤论》:“普天下的男子凡是在恋爱的时候,他的‘卑以自牧’的情怀都不亚于张生。”
朱自清 《经典常谈》十三:“到了《
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
丁玲 《韦护》第三章:“他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栖在小房子里。”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们要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口不乱问,心不乱想,一言以蔽之,女人就得象个女人的样子。”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一幕:“我们从
瑞金突围出来已经两个多月了,日以继夜的死打硬拼,把七万多红军,拼的只乘下三万多人了。
关联字
以、与
以、似
以、其
以、谓
以、已
重要词语
以时
按一定的时间。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及时,即时。
《汉书·
匡衡传》:“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如
王廷凑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义仓》:“宋兴,
乾德之初,天子哀岁不登,而仓吏不以时出与民。”
以是
因此。
《庄子·
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新唐书·藩镇传·
吴元济》:“又尝败
韩全义、
于頔,以是兵骄无所惮。”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又务综覈
名实,搜剔隐奸,推毂善良,摧抑浮竞,以是大不便于小人。”
犹言用这,拿这。
《礼记·
礼运》:“《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及其死也,升屋而号。”
是以
连词。因此;所以。
《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宋
苏舜钦 《火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是以怀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无至腹诽。”
宋
苏轼 《
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红楼梦》第八十回:“皆因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
相关词语扩展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相当于“用”“拿”“把”。相关词语:
【以铢程镒】
明 姚士麟 《
见只编》
卷上:“ 然昭烈世系甚明,犹觉以铢程镒。”
【以白诋青】
清
袁枚 《
随园诗话》卷五:“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以德报怨】
《北史·韩褒传》:“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以火救火】
《
淮南子·兵略训》:“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纲鉴会篹》卷十二:“方 吕氏 欲王诸 吕 , 勃 (
周勃 )当执
盟书以力谏可也,胡为倡欲言无不可
之言,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
社稷臣为哉!”
【以暴易暴】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以暴易暴,古人以为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
【以意逆志】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六》引 宋
叶梦得 《
石林诗话》:“长篇最难,晋魏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
【以毒攻毒】1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以毒攻毒】2
《
红楼梦》第四二回:“ 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或者
时间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方向、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相关词语:
【以来】
《孟子·公孙丑上》:“自有生民以来,未有
孔子也。”
《陈书·世祖纪》:“自丧乱以来,十有馀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魏晋以来出于
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后】
《后汉书·列女传序》:“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自今以后,贡献赐予,悉如旧规。”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万历以后,士子但读时文,不知用字所本。”
【以上】1
《谷梁传·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
乃能虑之。”
宋
陈鹄 《
耆旧续闻》卷四:“
天禧元年八月敕,自今
两省、谏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煖座。”
【以上】2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张珙 ,《琵琶》以上另有剪发之
赵五娘乎?”
【以前】
《战国策·赵策四》:“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宋 司马光 《申明役法札子》:“其诸色役人,并依
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令佐揭簿
定差。”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以前更加烦躁。”
【以下】1
宋 苏轼 《策别二十一》:“民之愿为
兵者,皆三十以下则收。”
【以下】2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 西汉自王褒以下,文字专事词藻,不复简古。”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谥法》:“汉晋以下,已多失之,然犹付之
公议,有不当,则博士驳正之。”
【以往】
《史记·刺客列传》:“酒酣以往,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以内】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朱三年纪三十以内,人物尽也济楚。”
【有生以来】
《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当此圣世,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
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
常见词组
1、【以便】〈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
邮政编码,~迅速投递。
2、【以次】——①〈副〉依照次序:~入座。——②〈名〉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
3、【以前】〈名〉
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
4、【以后】〈名〉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5、【以还】〈名〉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6、【以及】〈连〉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以及 ” 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
大丽花、
矢车菊、
夹竹桃~其他的花木。
7、【
以近】〈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近的。例如从北京经过
石家庄、
郑州到武汉,石家庄、郑州都是武汉以近的地方。
8、【以远】〈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远的。例如从北京经过
济南往南去
上海或往东去
青岛,上海和青岛都是济南以远的地方。
9、【以来】〈名〉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期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10、【以免】〈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
安全措施,~发生
工伤事故。
11、【以期】〈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话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12、【以下】〈名〉方位词。——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②指下面的(话):~就要谈谈具体办法。
13、【以上】〈名〉方位词。——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②指前面的(话):~所说的是总的原则,下面讲具体做法。
14、【以外】〈名〉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十天~;办公室~;五步~;除此~,还有一点要注意。
15、【以内】〈名〉方位词。在一定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本 年~;长城~;五十人~。
16、【以往】〈名〉从前;以前:产品的
质量比~大有提高;这地方~是一片荒野。
17、【以为】〈动〉认为: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18、【以至】〈连〉——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专心地写生,~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也说以至于。
19、【以至于】〈连〉以至。
20、【以致】〈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他事先没有充分
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2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2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
23、【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虽然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
24、【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行为来试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25、【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26、【以汤沃雪】:——①把开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轻而易举。②用沸热的水浇雪,雪立刻融化。比喻立见功效。
27、【以人废言】: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不管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概不听取。
28、【以人为本】:指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9、【以邻为壑】:《
孟子·告子下》:“ 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 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
30、【以卵击石】: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说以卵投石。
31、【以卵投石】:以卵击石。
32、【以貌取人】:只根据外表来判断人的品质或能力。
33、【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34、【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35、【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36、【以毒攻毒】:用毒药来治疗
毒疮等疾病。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
37、【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38、【以怨报德】:用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39、【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
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
40、【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41、【以直报怨】:以正直之道对待有仇隙的人,不进行报复。《
论语·宪问》:“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2、【以指挠沸】:用手指去搅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
荀子·议兵》:“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43、【以汤止沸】:亦作【 以汤沃沸】。比喻纠正错误的方法不对,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助长错误。《淮南子·原道》:“ 若以汤沃沸,乱乃甚逾。”《
汉书·礼乐志》:“ 如以汤止沸,沸俞(逾)甚而无益。”
44、【以莛撞钟】:亦作【以莛叩钟】。莛,
草本植物的茎。用草茎敲钟,力小没有声响。比喻才疏学浅之人向高明的人请教,得不到回答。也比喻浅陋者做不自量力的事。
东方朔《
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
音声哉!”《
镜花缘》第十六回:“ 今欲上质高贤,又恐语涉浅陋,未免以莛叩钟,自觉唐突。”
45、【以蠡测海】:蠡,
盛水的瓢。用瓢来量海水。比喻见闻浅陋。东方朔《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46、【以狸饵鼠】:亦作【以狸致鼠】。狸,猫。饵,诱。用猫来
诱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对头,毫无成功的希望。《商君书·农战》:“ 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吕氏春秋·功名》:“ 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47、【以珠弹雀】:用宝珠弹麻雀。比喻做事不权衡轻重,得不偿失。《
庄子·让王》:“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48、【嗤之以鼻】: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