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
中国境内的一种交通运输形式
中国铁路是中国境内的一种交通运输形式,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
历史沿革
早期曲折历程
中国第一条铁路——上海吴淞铁路,也是英国商人为自己利益,于1876年不顾清朝政府反对而强行修筑的。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铁路史,浸透着国人的铁路情结,更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以及中国发展的轨迹。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八国联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在清政府修建铁路时期(1876-1911),中国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包括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进入民国之后,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中国铁路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修建铁路时期(1928-1948),中国大陆共修建铁路约1.3万公里;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万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1952年6月18日,满洲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万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功通车。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5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万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国民经济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代表大会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铁路大动脉建设战略。
跨越式发展
2003年,铁道部设计出了“推动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战略,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的远景规划;提出在引进国外高速列车先进技术后,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通过高速铁路核心技术体系的自主创新满足中国铁路发展需要的新战略目标。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月12日,铁道部表示,中国铁路大规模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5000多亿元。
2007年4月18日,中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正式展开,CRH1CRH2CRH5等系列动车组大规模上线运行,列车运行时速达200公里/小时。其中京哈、京广、京沪、胶济线部分区段时速达到250公里/小时,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货运方面,在既有提速干线开行时速120公里/小时、载重5000吨货运重载列车。通过此次提速,中国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分别增长18%和12%。
2008年2月26日,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推进30吨轴重机车车辆关键技术深化研究和样车研制;推进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长大复杂桥梁、列控系统、牵引供电、30吨轴重重载铁路道岔、轨枕、扣件、无砟轨道技术及评估监测、新一代客票系统、货运电子商务系统、运营维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
与此同时,自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调图后开行CRH动车组列车(包括G、C、D三种车次类型)。CRH动车组俨然成为中国铁路最流行的词语,乘坐CRH动车组出行已成为旅客经由新建铁路或在主要城市间出行的首选。在主要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大面积开行5000吨级货物列车和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投入运用。
2009年12月9日,武广高铁试运行成功,于26日正式运营。最高运营速度达到394公里/小时,武汉到广州3个小时便可到达。武汉至广州间旅行时间由原来的约11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武汉到长沙直达仅需1个小时,长沙到广州直达仅需2小时。武广高铁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密度最大的高速铁路。而且还是中国第一条350公里/小时的高铁线路。
此后,随着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石太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的开通,大量时速200、250、300、350公里/小时的动车组已经上线运行,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为中国铁路建设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路——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921公里的哈大高铁,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连为一线,从哈尔滨到大连冬季只需4小时40分钟。高寒地区冬季时速200公里的“中国速度”,吸引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目光。
2014年4月2日6时31分,一列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0辆、总长3971米、满载3万吨煤炭的试验列车,由北同蒲线袁树林站始发,经过12小时25分、738.4公里的运行,于当日18时56分安全顺利到达终点站大秦线柳村南站,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到3万吨的跨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推动了中国铁路重载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4年11月25日,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中国北车CRH5A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这是国内首列实现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核心技术正实现由“国产化”向“自主化”的转变,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将大力提升中国高铁列车的核心创造能力,夯实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底气。
“走出去”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并且初步设定了三大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网。
事实上,中国铁路“走出去”探索可以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的坦赞铁路。该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3国合作修建;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完成;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更是东非交通的大动脉,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成为中非友谊的象征。
然后便是引起全球轰动的中欧班列。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于2011年3月19日成功开行。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站,全程约110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此后,成都、郑州、武汉、苏州、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开行了去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据国家海关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
2014年8月,泰国执政当局批准了连接中国云南省的铁路项目。该项目总成本约为7414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430亿元),计划建设2条高速铁路,分别是廊开府-马塔府(总长737公里,计划投资3925亿泰铢),清孔-帕栖(总长655公里,计划投资3488亿泰铢)的铁路线路
此后,随着雅万高铁、中老高铁、匈塞铁路等海外工程的落地实施;马新高铁中泰高铁等海外项目的陆续推进,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现了预期目标。据中国铁路建设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中国的铁路产品。
2018年1月1日,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的标准轨距铁路——亚吉铁路商业运营列车正式开始运营。该铁路是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全长751.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总投资约4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建成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将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
2018年5月15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正式展开主体工程施工。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印尼两国共同推动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与万隆,建成后两地车程将由未建成时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将有效缓解印尼当地交通压力、优化当地投资环境。
来自中国铁路运输部门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高铁“海外版图”不仅扩展至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更被外国留学生视为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2019年4月9日至13日,第22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首次参展,复兴号、中欧班列在展会上精彩亮相,中国“国家名片”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
2022年9月11日下午,秋日和煦阳光下,汽笛声声,一列满载着造纸设备、造纸添加剂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驶出,经二连浩特出境后,驶往俄罗斯乌兰乌德。首班开行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中国郑州—俄罗斯乌兰乌德专列共50个集装箱,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携手内蒙古运筹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组织发车。该条线路的开通为外贸企业稳定出口提供新选择,进一步发挥了中欧班列对于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促进作用。
中国铁路成功实现3万吨重载列车试验运行
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大秦线组织实施的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14年4月2日6时31分,一列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0辆、总长3971米、满载3万吨煤炭的试验列车,由北同蒲线袁树林站始发,经过12小时25分、738.4公里的运行,于当日18时56分安全顺利到达终点站大秦线柳村南站,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到3万吨的跨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据了解,这次3万吨重载列车的试验运行是在多年技术研究和重载运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利用既有设备条件,首次采用机车同步操纵系统试验开行3万吨组合列车,系统测试3万吨列车的综合性能,监测试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评估列车运行品质,达到了预期目标,创造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新纪录。
这次试验的成功实施,不仅对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推动了中国铁路重载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铁路启动客运提质计划
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其中2018年将以“一日一图、电子客票、常旅客服务、畅通工程、旅客信用体系、客票收益管理、厕所革命、双网生活、客运生产指挥体系”九大重点工程为载体,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据介绍,该计划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全面提升客运供给质量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中国铁路实现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客运服务;以实施复兴号品牌战略为带动,建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品牌和标杆性的精品站区,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1-8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5亿。1至10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1亿元、同比增长10.9%,投产铁路新线2274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建成投用铁路客运车站超3300座,其中高铁车站超1300座。
中国铁路施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2024年10月1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施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图中,涉及青藏集团公司旅客列车停站和时刻变化的有71对,其中动车14对,普速旅客列车57对;货物列车方面新增1列西安国际港至日喀则西城际班列。
2025年1月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广铁集团优化运力安排,增开旅客列车29对,满足旅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铁路提速
1997年4月1日,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
1998年10月1日,中国铁路第二次大提速
2000年10月21日,中国铁路第三次大提速
2001年11月21日,中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
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零时,中国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实施,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这次提速调图,提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140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旅行速度由1993年的时速48.1公里,提高到时速54.9公里;首次开行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
1998年10月1日零时,第二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这次提速调图,快速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了时速160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55.2公里,直通快速、特快客车平均时速达到71.6公里;首次开行了行包专列和旅游热线直达列车。
2000年10月21日零时,第三次大面积提速在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线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四纵两横”提速网络。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时速达到60.3公里。新的列车车次将传统的快速列车、特快列车直快列车、普通客车、混合列车、市郊列车、军运人员列车七个等级调整为三个等级,即特快旅客列车快速旅客列车普通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零时,第四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铁路提速延展里程达到13000公里,使提速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市。这次提速调图,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61.6公里;进一步增开了特快列车,树立了夕发朝至列车等客货运输品牌的形象。
2004年4月18日零时,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这次提速调图,几大干线的部分地段线路基础达到时速200公里的要求;提速网络总里程16500多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65.7公里。
2007年4月18日零时实施的第六次大提速,是在京哈、京沪等既有干线实施的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有条件区段列车运行速度可达250公里,时速200公里提速线路延展里程一次达到6003公里,标志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
发展规划
2016年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指出2016至2025年,中国将构筑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其中,“八纵”通道为: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八横”通道为: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2020年8月13日,《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发布,明确了中国铁路2035年及2050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八纵八横”为主通道的高铁网和普速铁路网都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纲要明确,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纲要明确,未来将统筹推进高铁主通道及普速铁路通道建设,普速铁路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4年11月,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高铁领域,国际铁路联盟的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都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铁路已累计主持和参与UIC(国际铁路联盟)、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
运营数据
2015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38亿元,投产新线9531公里,其中高铁3306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新线投产3.05万公里,较“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47.3%、109%,是历史上投资完成和投产新线最多的五年。到“十二五”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3.17亿人,比上年增加2.79亿人,增长9.2%;国家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14063.9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67.03 亿人公里,增长5.0%。国家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29.19亿吨,比上年增加2.67亿吨,增长10.1%。国家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完成24091.7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818.49 亿吨公里,增长13.2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4%。
2019年,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5.79亿人,比上年增加2.61亿人,增长7.9%;国家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14529.5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65.56 亿人公里,增长3.3%。国家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4.40亿吨,比上年增加2.50亿吨,增长7.8%。国家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完成27009.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208.59亿吨公里,增长4.7%。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12.6万公里。
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其中国家铁路完成6616亿元;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铁2168公里,全面完成了年度铁路建设任务。全国铁路配备复兴号系列动车组达1191组,累计安全运行13.58亿公里,运送旅客13.7亿人次。
2022年1月23日消息,2022年沿江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到兰州、大理到瑞丽、丽江到香格里拉铁路等重点工程都将取得新突破。
2022年3月26日,中国铁路12306官网发布公告,铁路部门计划于4月上旬对旅客列车运行图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旅客出行需求。为切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将暂停发售4月8日及以后始发的各次旅客列车车票,预计恢复发售时间为4月2日。
2022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客货列车开行总量分别达到5231对、10606对。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2022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铁2082公里,圆满完成年度铁路建设任务;国家铁路完成客运发送量16.1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9亿吨。
2023年,铁路客运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全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国家铁路完成运输总收入9641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列车实现明线单列时速453公里、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
2024年3月5日,为期40天的2024年铁路春运圆满收官,多项运输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日均发送1208.9万人次,同比增长39%,较2019年同期增长18.8%,其中2月17日发送旅客1606.7万人次,创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2024年4月4日,据中国铁路消息,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53.6万人次,创以2024年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运输安全平稳有序。4月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265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513列。4月16日电,一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14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114.7万人次,同比增长28.5%,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69万人次,创历史单日新高。5月3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675.4万人次,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5月4日,全国铁路客流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预计发送旅客1735万人次、增开旅客列车1149列。
2024年6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安排图定旅客列车12690列,较现图增加205列;开行货物列车22595列,较现图增加74列,铁路客货运输能力、服务品质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
2023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8.55亿人,比上年增长130.4%。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50.35亿吨,比上年增长1.0%。去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776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4.5万公里。
2024年上半年,国家铁路累计运输粮食4939万吨,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有力运输支撑。
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9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完成7779.52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8.4%、14.1%,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9.2亿吨,完成货运周转量15776.85亿吨公里。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和周转量等客运指标,铁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等货运指标均稳居世界首位。
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同期新高。
2024年7月16日,据中国铁路消息:自暑运启动以来,7月1日至15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11亿人次,同比增长6.5%,日均发送旅客1403.4万人次。
2024年7月23日,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自暑运启动以来,7月1日至22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07亿人次,同比增长6.5%,突破3亿人次大关,日均发送旅客1397.6万人次,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809列。
2024年7月1日至30日,中国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9亿人次,突破4亿人次大关,同比增长4.3%,日均发送旅客1365万人次,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639列。
2024年1月至7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2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5.2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454.53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5.7%、10.6%,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7月1日至8月8日,自暑运启动以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4亿人次,同比增长5.1%,日均发送旅客1386万人次,全国铁路客流保持高位运行。
2024年8月15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货物3.34亿吨,日均发送货物1076万吨,同比增长3.1%,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024年8月19日消息,据国家铁路局,7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42670万人,同比增长4.3%。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02亿元,同比增长10.5%。
2024年8月26日,国铁集团发布数据显示,自暑运启动以来至8月25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02亿人次,同比增长6.2%,日均发送旅客1433万人次。
2024年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结束。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87亿人次,同比增长6.7%,日均发送旅客1431.2万人次,创暑运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其中8月10日至12日连续3天单日客流超1600万人次;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6.7亿吨。
截至2024年9月,中国铁路旅客列车单日开行最大能力超过1.2万列,其中高铁动车组达1万列以上,分别较2012年增长184%、426%。2023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旅游周转量完成38.5亿人次、14729亿人公里,较2012年分别增长103.6%、50.1%,两项指标均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社会比重达41.4%、51.5%,较2012年分别提高36.4、22.1个百分点。
2024年9月14日,随着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64.2%、392.2%,中国铁路的路网规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客货运输、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安全业绩等主要指标稳居世界前列。
2024年1至8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近30亿人次,同比增长14.5%,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1至8月份,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5.9亿吨,同比增长0.7%,其中8月份发送货物3.37亿吨,同比增长4.8%,创单月货运量历史新高,日均装车数保持在18.1万车以上,铁路货运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标志着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9月25日,潮新闻记者从铁路12306科创中心获悉,铁路国庆假期运输自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为期10天。自9月15日开始发售国庆黄金周运输第一天即9月29日火车票以来,截至25日9时,已累计发售9月29日至10月8日车票6374万张,铁路12306系统运行平稳。9月3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28.3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9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34166万人,同比增长5.1%。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12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4年10月1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0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476列。截至1日8时,铁路12306已累计售出黄金周期间车票1.1亿张,10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144.8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2024年国庆黄金周铁路运输10天时间预计发送旅客1.75亿人次。10月4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54.7万人次,同比2023年十一增长107.7万人次,增长6.5%。
2024年9月29日国庆黄金周运输启动以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05亿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10月4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54.7万人次,连续5天超1700万人次。10月5日,铁路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中短途客流增加,预计发送旅客1795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947列。截至10月5日9时,铁路12306已累计售出黄金周运输期间车票1.49亿张。
2024年10月6日,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873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432列。10月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88.1万人次。铁路黄金周运输启动以来,全国铁路旅客日发送量已连续6天超1700万人次。
2024年9月30日—10月6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其中:国家铁路累计运输货物8066.6万吨,环比增长1.7%。
2024年10月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86万人次,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3103列,其中加开1705列,单日运力投放创历史新高。10月6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52.4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10月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00.1万人次;10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560万人次,安排加开列车997列。
2024年10月8日,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自国庆假期运输启动至7日,全国铁路连续八天单日发送旅客超1700万人次,单日旅客发送量等多项运输指标创新高。截至10月7日,累计发送旅客已超1.6亿人次。国家铁路累计货物发送量达1.04亿吨。
2024年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7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773.9万人次,连续8天单日旅客发送量超1700万人次,其中10月1日发送旅客2144.8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15亿吨,其中9月30日发送货物1172万吨,创单日货物发送量历史新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10月,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12亿元、同比增长10.3%,投产铁路新线1820公里,其中高铁1210公里。
2024年1至9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3.3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10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37269万人,同比增长6.0%。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51亿元,同比增长10.9%。
2024年1-10月,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37.1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13859.2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8.2%。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42.61亿吨,同比增长2.1%。
2024年11月,从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至10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7.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国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2024年11月21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自11月1日为期20天的“双11”网购高峰期铁路快运服务启动以来,铁路部门共发运快件7.3万吨,同比增长7.4%。
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08亿人次,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大关,创历史新高。1至11月,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47.15亿吨,同比增长2.5%。11月当月,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4.55亿吨,同比增长6.4%;货运周转量3245.2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4%。
2024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亿吨,同比增长5.5%;日均装车超19.4万车,创历史新高。
类型等级
铁路根据运输对象(旅客和货物)的不同,可分为客货共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除了必要的技术作业车辆之外,客货共线混跑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客运铁路只跑旅客列车,货运铁路只跑货物列车。高速铁路(高铁级线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客运专线,重载铁路属于货运专线。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局2017年发布的铁道行业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TB 10098-2017),铁路等级分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包括国铁I级、国铁II级、国铁III级和国铁IV级)。
详情参见:铁路等级
普速铁路
设备设施
车站等级
铁路机车
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和谐系列电力机车、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和谐系列内燃机车、复兴系列电力机车
客运列车列车等级
车票的首字母具体的说是铁路列车车次的一种等级编号。
Z开头的列车:直达特别快速旅客列车,简称直特,字母Z是“直”字的汉语拼音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站不停或者经停必须站但不办理客运业务。
T开头的列车:特别快速旅客列车,简称特快,字母T是“特”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般只经停省会城市或当地的大型城市。
K开头的列车:快速旅客列车,简称快速,字母K是“快”字汉语拼音的简写。这样的列车在行程中一般只经停地级中心或重要的县级中心。
L开头的列车:临时列车,简称临客,是“临”字汉语拼音的简写。
S开头的列车:市郊列车。
C开头的列车:城际动车组列车。
Y开头的列车:旅游列车,简称游。是“游”字汉语拼音的简写。
无字母:普客列车。
X开头的列车:行包快运列车。
文化特色
铁路精神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为新时期铁路精神,于2014年1月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这是突破以往精神理念的新发展,更是指引铁路职工前进的新思路。这一精神,不仅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阶段,这一新的铁路精神,既有时代铁色,又顺应了铁路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铁路精神的新发展。安全优质体现了铁路的本质属性和首要职责,因为它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承载着运输业的主导地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是铁路最重要的职责,为旅客货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也是铁路的本质属性,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使铁路带动国家,国家带动的铁路的互动发展,让铁路兴荣,国家强盛。
铁路路徽
1949年1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军委铁道部)成立。5月,军委铁道部发出通知,在全国征集新中国铁路的路徽图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应征图案3200多件。铁道部对筛选出来的图案进行审查后,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暨财经委员会批准,才确定了所选定的图案式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同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成立。1950年1月19日,铁道部发出“制定中国人民铁道路徽图案式样分发全国各铁路一律制用”的铁道部令。这项部令颁布了中国人民铁道路徽标准式样图案和胸章、帽徽、纽扣、会场及建筑物装饰图式的比例尺寸,并且对路徽图案的含义专门作了说明:路徽图案代表机车正面;外圈是人字形的,象形代表人民;工是铁轨的横断面,代表铁道;整图意义表示人民铁道。
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铁道部公告,确定采用陈玉昶设计的图案作为中国人民铁路路徽。公告中还公布了中选名单和奖励数额:第一名陈玉昶,酬小米800斤;第二名顾刻,酬小米500斤;佳作庐鹤春、冯敬修,各酬小米100斤。
购票服务
2016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铁路总公司自行定价,并给予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的权力。这意味着市场化转型的铁路企业拿到了“高铁定价权”。
2018年,铁路部门下调28条城际铁路部分动车组列车票价,折扣达到20%,列车票价向市场化机制迈进了一大步。
2020年6月20日,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覆盖1300多个普速铁路车站。
2022年1月,12306App试点上线了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
2022年9月1日起,除少量市郊线路、边远支线外,全国铁路客运营业站与高铁动车组、普速旅客列车全面推广电子化补票。
2023年11月28日起,铁路部门推出外国护照在线身份核验服务。持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简称“永居证”)旅客可在线上注册、购票,通过车站闸机自助完成实名制验证、进出站检票,与持居民身份证的旅客同等享用铁路部门提供的网上和自助服务。
服务规则
2024年9月20日起,铁路部门实施重点旅客运输服务新规则,进一步科学配置资源,规范服务流程,完善相关规则,重点旅客出行将更加温馨便捷。
一是明确服务对象和范围。服务对象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和需依靠辅助器具行动的特殊重点旅客;服务范围包括铁路售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各环节,覆盖铁路出行各场景。为更精准地提供服务,将特殊重点旅客服务拓展并细分为无陪伴年长旅客服务、无陪伴孕妇旅客服务、视/听觉障碍旅客服务、轮椅/担架(车)行动障碍旅客服务、携带导盲犬旅客服务等,并分类制定了服务措施。
二是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重点旅客可享受优先安检、优先验证、优先检票、引导服务,使用无障碍售票窗口、重点旅客候车室、母婴室(哺乳室)、无障碍卫生间(第三卫生间)以及无障碍服务设施等服务。铁路工作人员还将为特殊重点旅客提供站内免费轮椅、担架(车)以及列车内随访关照等服务,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提供便利。
三是规范预约申请流程。持铁路有效车票的特殊重点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网站(App)、铁路畅行码、12306客户服务热线等线上渠道,或车站12306服务台、综合服务中心和列车长等线下渠道提出预约申请,预约时需提交相关出行信息、服务需求和有效证明材料。进一步放宽了旅客预约时限,由“乘车站列车开车前72小时内”调整为“开车前6小时至预售期内”。 距离开车前不足6小时的,可到车站12306服务台、综合服务中心现场提出申请,办理时限原则上不晚于开车前60分钟。接到预约申请后,铁路部门将及时进行审核办理并反馈受理情况,符合条件的,按规定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规范站车服务措施。预约申请成功后的特殊重点旅客,需携带有效证明材料提前到达约定的旅客会合点。车站工作人员核实相关材料和信息后,根据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并与列车工作人员做好交接。遇旅客突发伤病导致行动不便或可直观判断旅客确属肢体残疾等特殊情况时,可不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旅客列车运行途中发现符合服务条件的特殊重点旅客时,列车工作人员将及时提供适需服务,并通知目的地车站做好服务工作,将旅客送至合适的出站口。
五是优化服务保障设施。持续推进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和母婴设施建设改造,规范无障碍环境、设施改造、服务保障、信息服务,优化无障碍窗口、通道、卫生间、哺乳室、信息化建设等软硬件设施,配置轮椅、担架等辅助器械。在车站显著位置统一设置12306预约旅客会合点,便于识别和查找。铁路12306全面优化特殊重点旅客预约服务系统相关功能。
管理机构
2013年3月起,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议案,将原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共同管理中国铁路。至此,顺利完成了铁路政企分开的改革。
2017年11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所属18个铁路局均已完成公司制改革工商变更登记,并于19日正式挂牌,标志着铁路公司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完成了市场化转型。
2018年12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示披露,“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已获核准;2019年6月18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为中国铁路实现从传统运输生产型企业向现代运输经营型企业转型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绿化工作
截至2021年底,全国63276公里宜林铁路已绿化55127公里,同比增长2.42%,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12%,2021全年种植乔木灌木118万株,1311万穴新增,庭院绿化223公顷,处置危树超过248万棵。
全国新增铁路4208公里,实现了宜林地段全面绿化全路,28.17万人直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以各类尽责形式合计折抵种植乔灌木435万株。
铁路春运
2023年2月15日,为期40天的2023年铁路春运圆满收官,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同比增加9473万人次、增长37.4%,日均发送旅客87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85.5%。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9410列,比2019年同期增长6.8%,单日最高开行旅客列车10700列,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长14%;开行夜间高铁列车2990列,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加845列。
运营平台
中国铁路微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08: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