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在中国
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最早的扇子是
古代埃及第4王朝宫廷使用的皇室礼仪扇,距今4500多年,和埃及帝王谷KV62号王家墓葬出土的距今3300年的礼仪扇和
鸵鸟毛象牙杆礼仪扇。
词语释义
1.摇动生风的用具。原指
团扇,后泛指各式扇子。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浅黄藂
罗衫,
龙皮扇:“ 元寳 家有一皮扇子,制作甚质。”《
朱子语类》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
2.量词。
3.蒸笼。元·
张国宾 《罗李三郎》第三折:“我买了恰下甑的
馒头三扇子。”
历史沿革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
纸、
象牙、
玳瑁、
翡翠、
飞禽翎毛,其它
棕榈叶、
槟榔叶、麦秆、
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
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中国传统的扇文化起源于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
简单加工,用来挡住太阳产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
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
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
宫扇”。 隋唐之后,
羽扇与
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
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
李峤的《扇》、
白居易的《
白羽扇》、
唐怡的《
咏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无扇,就像小资不养
宠物狗一样,显得有些没品位。到了明清时期,不光是文人墨客,就连踏入仕途的官员、账房先生,甚至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也喜欢摇扇“摆造型”。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渐渐地,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种
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
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集藏的一大门类。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
折扇和
团扇二种。
折扇一名“
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
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
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
怀袖雅物”的别号。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
合欢扇”。又因其由
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
罗扇”。更由于唐代
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而产生了“
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
永乐时期
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
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
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
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
清代,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
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
黑纸扇、游鉴图扇和
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
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
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
象牙折扇。折扇成了
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
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在
三国时就有,据《
晋书》记载,
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书绘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所收藏。由于扇面形态独特,文人墨客苦心经营,别出心裁,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愉快的语言诗句。当今书画藏品中的历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少,成了
书画艺术的珍宝。
扇面书法
在折扇上写字作画并非易事,由于扇面的形态不同,高低不平,材质多样,要在上面创作出气势贯通,潇洒流畅,令人赞美的作品,确实需要精心设计,耐心经营,反复实践才能达到,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看到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章法设计:一是一行长一行短的章法,这种形式使用行草书体最为适宜,可以收到气势流畅,磅礴大气,美不胜收的效果。
二是行行字数相等的章法,这种形式适宜使用隶书、楷书,显出古穆朴实、清雅遒劲、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书、甲骨等也很耐看。
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这种形式适合写大字,书体不限,沿着折扇弧边书写,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显得空灵、自然、大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以上三种形式的章法,都是沿着扇面的弧边书写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别出心裁的,在扇硕中部排成
平行四边形(或圆形)的形态,吾以为这种形式虽不够自然但只要安排得当,特别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样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关于团扇(即圆形镜面)的书法创作,比起折扇要自由一点,可以沿圆形布满扇面,也可取中间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圆,也可
只写一个单字,也有一番韵味。
传播
在历史上,
中国扇子曾流传日本、
欧美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称为
欧洲扇子。早在唐代,中国
绢扇就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天禄年间(970~972),宫廷内的绢扇以
紫檀木镶嵌
螺钿为柄,中国
红罗为扇面,风格华贵。圆融天皇(970~984)还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清代初叶,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
葡萄牙、
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
牛犊皮、
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同一时期,法国宫廷内流行用中国
绢绸和牛犊皮制成的折扇。18世纪,法国大量
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
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法国宫廷贵妇们使用的折扇以象牙、
珍珠贝壳、玳瑁、
椴木等为扇骨,上面镂雕精巧的涡旋纹、
玫瑰花等
洛可可风格的图案;扇面以羊羔皮、纸、雏鸡皮、中国的绢和纱等制成,饰以彩绘、刺绣、
珠绣等,风格秀丽。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使英国折扇生产逐渐兴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
伦敦折扇匠师成立了同业
公会。1747年,伦敦
折扇同业公会成员达839名。17和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
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
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
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
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许多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
舜时代。晋崔豹《
古今注》云,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
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
百花潭出土的战国
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
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权威。这种扇古称“翣(sha)”,又称障扇或
掌扇。《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
世本》曰:“武王作翣。”从这些记载中了解到,扇古写为“箑”,又作“翣”。《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见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
阎立本的名画《
步辇图》中,及山西
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见到。
供扇风取凉用的羽扇出现得比较早。据晋王嘉《
拾遗记》云,
周昭王时涂休国献青凤、丹鹊,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飘”、“条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晋
陆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
河右诸侯在焉。大夫
宋玉、
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
尘尾而笑。“后经宋玉
侃侃而辩,
羽毛扇才得到诸侯们的承认,在士大夫中普及开来。魏晋南北朝时,“尘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继出现。
麈是领队的大鹿,士大夫手执尘尾或尘尾扇作清谈,含有“领袖群伦”之意。
北魏石刻“飞天”中飞天女一手执翟,象征飞天时的翅膀,其形状与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
画像石上刻有扇的图形,也有少量发现,如山东安
邱县汉墓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墓中有画像石16块,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厨刀状的扇图案。壁画在汉代也已流行。在壁画上绘有扇的最早实例应该是50年代初在
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在多处壁画上绘有团扇状。还如l979年发掘于河北
磁县大冢营村北
东魏茹茹邻和公主墓内的壁画,其墓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画上共绘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较丰满,头戴峨冠,右手举手版作吩咐之状。旁边六人比较修长清秀,
头梳双丫髻,手执羽葆、华盖、团扇、杯盏等物。团扇呈长柄长圆形。
唐代
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壁画内绘的扇,是目前发现唐代壁画中最早的。在墓内壁画上绘有长柄鸭蛋形扇。最早的扇为竹制。汉·
班固的《
竹扇赋》,不仅能补充、证实,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沓条丛生于水泽,疾风时时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
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其诗从竹的生长,乃至扇的材料,制作形状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为扇的主要材料源远流长。晋·
许询也有诗,咏
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
望舒影。”此诗所描绘的竹扇的工艺非常精巧,扇面上编织的竹篾薄如蝉翼。其面为圆形,而流传的“羲之书扇”这脍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晋书·
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
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其实在晋代,扇的形状已有多种。质地除竹扇外,还有
蒲葵扇,也是常见物。“晋,谢安乡人有作蒲葵扇五万,安执一把用之,士庶增价数倍。”羽扇的故事在晋·
王嘉的《拾遗记·卷二》上记载:“(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自凉。“然而关于扇的著名诗,却要数汉·班婕,
汉成帝宠妾纨扇诗,《
怨歌行》“新制
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
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把纨扇寄托着爱情的悲欢离合,名为团扇又名为合欢扇,更流风余韵。晋·桃叶的《答团扇歌》与其真是交相辉映,异曲同工,同病相怜。“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扇中的爱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赞叹扇的诗、词、赋、铭、文真是多得美不胜收。
唐代
张祜《
赋得福州白竹扇子》云:“藤缕雪光缠柄滑,篾编银薄露华轻。”这种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细藤丝缠绕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丝编织而成的扇面细巧发亮,犹如铺上一层薄薄的
银粉,扇面上隐隐露出盛开的鲜花图案。这说明竹扇的制作到了唐代已巧夺天工,这种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了。
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进步,绢
宫扇(又叫团扇、绢扇、纨扇)开始流行。汉
班婕妤、南朝梁武帝
萧衍、唐诗人
刘禹锡和
杜牧。宋诗人
王安石等都写过咏团扇的著名诗篇。
唐代扇的实物,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绢质的团扇,长柄,扇面上绘有花鸟图案。后代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捣练图调》(宋摹本)(现藏美国
波士顿美术馆),绘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圆形团扇。
中唐时期的人物画家
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现藏
辽宁省博物馆),画中可以看到一位妇女手执绘有牡丹图案的长柄团扇。更有周昉的《
挥扇仕女图》(现藏
故宫博物院)。此图绢本,设色,描绘宫廷中妃嫔、宫女的日常生活,全图共13人,有作挥扇侍立,扇呈长柄团扇,扇面上有一对鸾凤。现藏
上海博物馆的唐代
孙位《
高逸图卷》,又名《七贤图》。图中有一位高贤手执短柄扇。而初唐阎立本的《
步辇图》中,
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抬辇,扶辇,更有持扇,打伞,各具姿态。其扇应是障扇,有障尘蔽日之功用。又如张萱《皇后行幸图》中,皇后身侧及前引的随从高举的长柄大物,也应是障扇。
五代
南唐画家
顾闳中的存世名作《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第四段描写
韩熙载欣赏
乐伎演奏管乐,袒胸露腹,挥扇听乐,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长柄团扇,上绘有树、山等画。如果我们稍加归纳,不难看到《七贤图》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男主人手执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带有
木框。另《
捣练图》中的执扇女在扇炭炉,所用的也是短柄,其余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长柄,壁画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从时间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渐由圆形向方形过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种。
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绢纱制作扇面,随着
造纸业的发展,后来又用纸来糊制扇面。1975年,在
江苏省
金坛县茅麓公社发掘了一座
南宋太学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
雕漆活柄
纸团扇。这把扇的制作极为精巧,它以细木杆为轴,用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做扇面的骨脉,再糊
上纸做成扇而。扇柄以脱脂法用黑红两色施以髹饰,多至10多层,厚达2至3厘米,然后
镂空剔透成对称的三组双云头如意纹,整个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连接,扇风时扇面中间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转而不会脱落。
中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中国在
南齐(479-502年)时已有摺扇了,《南齐书·刘祥传》:“司徒
褚渊入朝,以
腰扇障日。”《
通鉴》注云:“腰扇即
摺叠扇。”
中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
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这件名为“人物
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珍藏在
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
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代之前,折叠扇少见,无流行之势。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折叠扇始于明永乐年间。折叠扇是因为受到
永乐皇帝喜爱,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永乐皇帝朱椽对折叠扇垂青,众大臣得到赐赠,倍加推崇传播,世俗之见日趋改变。同书又记,“南方女子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妇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见风俗日趋于薄也”。而折叠扇首先在宫廷中使用,作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总是要有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从流传的及出土的明代折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产地是蜀、吴
二地。
明清两代中国的制扇业十分繁盛,扇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尚任的《
桃花扇》、《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虽是
艺术虚构,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扇的影响之大。同时,扇又和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的
沈周、
文徵明、
唐伯虎、
仇英,清代的“
扬州八怪”和
常州著名画家
浑南田,都有扇面书画佳作传世。
除羽扇、竹扇、纨扇、折扇外,中国民间还有许多扇种,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中记载的就有芭蕉扇、鸭脚扇、麦草扇、槟榔扇、茧扇等。其中茧扇的制作十分别致。书中还说到,
浙东人于蚕吐丝时,用光漆圆盘置十数蚕其中,以物盖之,蚕往来组饪,适如盘样,丝尽而止,出其茧,粘作团扇,光洁匀密,非纫非织,谓之茧扇。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出产的名扇不胜枚举。浙江湖州、湖南
岳阳、江西
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苏州、
绍兴、安徽宣城折扇真丝扇,广东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
垫江的
棕榈扇和自贡的龚扇,浙江、山东的
麦秆扇,成都、苏州的绢扇,
肇庆的牛骨扇,广西
阳朔的画扇等等,都名闻遐迩。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杭州、苏州生产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此外,
苏杭两地还生产合撒自如的折扇、秀美雅致的绢宫扇、精镂细刻的象牙扇,因而成为全国制扇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当时杭州扇业公所墙界的照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风格特异、材料新颖的塑料扇、袖珍扇、
帽扇,自开扇、多功能
光导工艺扇等相继问世。现代生活使用扇子纳凉驱暑的作用相对减小,但扇子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将永远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
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
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
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
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
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
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
张彦远的《
历代名画记》载有
曹孟德的主簿
杨修与
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
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
绍兴蕺山南边有“
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
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
玳瑁、象牙、翡翠、
湘妃竹、
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
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
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
恽寿平、
郑板桥、
金农、石涛、
任伯年以及
吴昌硕、
齐白石、
张大千、
徐悲鸿、
傅抱石、
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功能
扇子一般是用来扇风祛热的,但仔细想来,扇子似乎不只是用来扇风祛热的,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诸葛亮喜欢手执
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
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
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一些小说、
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
金庸、
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常有它们的身影。铁扇公主的
芭蕉扇能制造
龙卷风,
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灭火器。
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电视剧,若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汉奸、地主
老财家的
帐房先生也喜欢用扇子,插在后
脖颈上。这些人爱执折扇,竹骨
油纸做的。但他们似乎很少用它来扇风,倒很像他们的一条人造的尾巴。只是这尾巴不是长在屁股上,而是长在后颈窝里,滑稽
之至。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
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
樟木或者
檀木的体味儿。京剧《
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绢面竹骨,上面有大团的牡丹。贵妃喜欢拿大折扇,想是体型庞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来招风祛热的缘故吧。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种绢宫扇,则过于精巧,风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风之“渴”。当然,多数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
唐伯虎、
郑板桥一类的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
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
田连元郭德纲,一上台卖弄嘴皮子,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
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电视上看见
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偶尔展开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们似乎是在学诸葛亮,以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书画家,他们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
朱耷之流。
分类
龚扇
龚扇产于清朝同冶年间,发源地为四川省自贡市,龚扇制作选用阴山肥土生长的一年龄(每节约75公分以上)天然黄竹,通过手工艺人的独特工艺和高超技艺,将竹制成0.01-0.015微米薄的竹丝,而后编制成直径为26公分的竹丝桃型扇,因为龚扇绝技为龚扇第一代创始人龚爵五所发明,故世人俗称龚扇。
宣扇
“
宣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产地命名的一种折扇,产于
安徽省
宣城地区。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竹之乡,宣城地处
江南,楚头吴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宣城
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
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诸朝
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宣扇因此孕育而生。
宣扇起源于宋代,当时折扇普遍被称为“聚骨扇”,时值宣纸技艺成熟之时,对宣扇的产生有巨大的
催化作用。明清时期宣扇进入鼎盛时期,各项技艺达登峰造极,被文人墨客们深深喜爱。明代
文征明,清代
石涛等一代艺术大家都以宣扇为载体造作过作品。宣扇制作精湛,美观典雅,寓意吉祥,内涵丰富,文化、工艺、收藏价值高。其每道工序要求之高之严谨,无处不透露出宣扇是传统
手工艺与文化的结晶。
宣扇,竹扇骨取材于六年以上竹类,如
毛竹、
紫竹、香妃竹等。木扇骨取材于生长50年以上名贵树木,如
紫檀、
沉香木等。扇面使用优质丝绢和上好的宣纸。
折扇,最早起源于中国,宣扇作为折扇的一种,产生于宋代。
舞蹈扇
浙江是舞蹈扇的最大
产业基地,虽然扇子作为
舞蹈道具就历史不是很长,之前一直是北方垄断舞蹈扇的生产基地,但限制于,北方
竹子产量,做工不精细,产品
创新力不强。加之,网络的发展,限制浙江制作的“舞蹈扇”获得全国一致肯定,夕阳下也许你还能看到一群大妈,飞舞着舞蹈扇子,飘逸的舞姿让你忘返。浙江舞蹈扇,以“女雅工艺”制作的扇子尤为具有性价比,也是戏剧 舞台
广场舞的标配,
市场份额是最大的一家,女雅工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扇子
B2B平台,深的经销商喜爱,也是浙江乃至全国扇子
企业转型互联网最早的一家工厂。
真丝扇
安徽是真丝扇发源地,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
安徽艾兰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在对
真丝面料及印刷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真丝扇用真丝绸缎面料制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具有馈赠友人,之佳品。真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比纸张柔软,凌娟光滑,制作起来
工艺要求极高,扇骨用
头青天然高山楠竹制作,经过数次的打磨,刀工,平面处理等方式。面料处理先过浆下水,在烘烤阴干,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过浆风干,然后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绘工艺,然后搭面成型,总计70于道
工艺流程,真丝扇是安徽传承的手工艺制作工艺保留至今,真正纯
手工制作。真丝扇的外观漂亮,工艺制作考究精细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
檀香扇
檀香扇是
苏州的一大特产,用
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
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种有拉花、烫花、雕花、绘画、印花、镶嵌和
接骨等。一般经锯片、组装、锼拉、裱画、绘画和上流苏等十多道工序组成。
檀香扇以其独特技艺,独具风格,富有
工艺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火画扇
“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
同治末年,是广东
新会著名的传统
手工艺品。后来工艺逐步发展,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清秀典丽,永不褪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
竹丝扇
竹丝扇俗称“
龚扇”, 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纨扇,是用细如
绢丝的
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它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恍若织锦,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
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
绫绢扇
绫绢扇是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属于宫扇的一种,产于
浙江省。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的一种扇子。一般多圆形,故又名“团扇”。绫绢扇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
折扇
古称折叠扇、聚头扇、撒扇。品种有纸折扇、
象牙扇、贝壳扇、 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纸折扇为最普及。纸折扇是以细长的竹片制成众多的扇骨,然后将扇骨叠起,其下端头部以钉铰固定,其余则展开为
半圆形,上
裱糊以纸,作扇面,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扇骨料以
棕竹、
湘妃竹、
乌木为佳,每把扇子少则 7支,多达40支,一般多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折扇,扇骨纤细,风格秀丽,古代专为妇女所执。象牙扇、贝壳扇、檀香扇则以象牙、贝壳、檀香木制成扇骨,直接以丝线将扇骨缀连为半圆形扇面,并在扇面上
镂雕精巧、纤细的图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镂空图案外,又饰以
烙画,或裱糊薄绢,彩绘花鸟、仕女画面,风格艳丽,为妇女所喜爱。苏州折扇以水磨竹扇骨为著名,即以细砂纸、浸湿的
木贼草和
榆树叶等反复将竹扇骨打磨,然后上蜡,滋润细腻,如同白玉。
羽扇
通常采用洪泽湖、
鄱阳湖等湖泊周围芦苇丛中的雁、鹰、鹳、氏鸟、雕和
青鸡等野禽的翅尾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传统的高挡
羽毛扇,扇柄用鹳羽或鹅羽羽管劈丝编织而成,用玛瑙、
檀香链铜丝钉铰,十分精巧。其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形扇和绒折扇。它不仅为纳凉、装饰、舞蹈所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陈列品。中国羽扇大多以3~4支鹅羽编织而成,呈上尖下圆的桃形,在扇面中央饰以五色绫缎剪镂或彩色丝线绣成的
寿桃等图案。扇柄有的为木柄,有的将鹅羽管劈削成篾丝,编织成
古钱等图案作为
翎管柄。羽扇质轻,出风柔和。孔雀翠羽扇以象牙为扇骨,孔雀羽毛编织为扇面,色彩富丽,也是舞蹈的道具。
清道光年间,
湖州创办了首家羽毛扇店――邱义丰羽扇店,
光绪、
宣统年间,又先后开办了严正泰、严怡泰等老牌羽扇店。1959年建立
湖州羽毛扇厂。20世纪90年代,原湖州羽毛扇厂破产。湖州市
工艺美术学会创办了“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致力于湖州羽毛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沉寂多年的湖州羽毛扇,在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重新恢复生产。
葵扇
俗称
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广东新会的
葵扇,葵叶圆正,葵柄细匀,
生产工艺复杂,品种多。葵扇制作工艺是先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摘后日晒约20天,干后,色泽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葵扇的品种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还有
玻璃白葵扇、
漂白编织葵扇、烙画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选择初发未舒的浅绿嫩叶,经过日晒,色泽晶莹洁白,
再经水洗、硫磺
熏蒸,色
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编织葵扇是将玻璃白葵叶剖成2~4mm细条,然后手工编织成
杏仁形的葵扇,并在扇面上以
金银线、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烙画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画人物、山水等,风格古雅。其中双面烙画葵扇是将两把形状、规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缝合为一把,然后在正反两面各烙画相同的画面,可以两面观赏。葵扇的扇面除了装饰以刺绣、烙画外,还有
漆画,或用细
针刺成各种图案。扇面的规格不一,大者长90多厘米,可以遮阳。扇面的边缘俗称细边,以金银线、绢、彩色丝线、篾丝、细长条
藤皮等手工缠绕、缝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叶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缠绕细长条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执于手中柔滑而舒适。高级的扇柄则另饰以
方竹、湘妃竹、
佛肚竹等名贵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制成扇柄。2010年,
睢宁县下邳蒲扇编织技艺列入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篾丝扇
又称
竹编扇、
龚扇。以篾丝编织成扇面。产于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为最著名。四川
篾丝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
光绪年间(1875~1908),四川
自贡匠师龚爵伍编织的篾丝扇,人称龚扇,所用篾丝,细如毫发,每根长400mm、宽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莹,微风拂之,则丝丝飞扬。所编织的扇面,光滑无痕,宛如
绫绢。扇柄多为牛骨制成,下坠以流苏。20世纪初,龚爵伍之子
龚玉璋继承父业,能编织复杂的仕女、山水、花鸟等画面,清晰、美观。龚扇已传至第三代,即龚玉璋之子龚长荣、
龚玉文兄弟。他们编织的篾丝扇曾在美国、日本展出。
人像挂扇
以
婚纱照、写真照和
儿童照等各种人像照片为扇面的挂扇,人像挂扇(以下简称像扇)是现代影像技术和古老
制扇技艺的巧妙融和,像扇的扇面从设计到输出,都采用了与当前影楼业相同的技术和材料,因此其画质已经达到了影像级别,
色彩还原真实,细节表现优异。古时,新婚之夜又称却扇之夕,因婚礼上要行却扇之礼,作却扇诗,
红盖头即是由却扇之礼中的扇子演变而来。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以绘画、刺绣等技法在扇面上形成人物画面,今天借助现代科技又出现了以婚纱照等为扇面的人像挂扇,像扇为源远流长的扇文化中,又添加一股清新时尚的现代气息。
其他信息
有
麦秸编织扇、
鸭脚扇、
竹板扇、
笋壳扇等。麦秸编织扇主要产于浙江浦江。它是以麦秸编织成
扁带,然后缠绕成圆形作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为柄,上端劈削而为二,将麦秸编织
扇面夹于其中,并在扇面中央贴以五色绫绢,上绣图案,作为装饰。鸭脚扇因扇面形如鸭脚而得名。产于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它以长30cm左右的竹片制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为柄,其余三分之二则劈削成数十根篾丝,然后以细线将篾丝编结成鸭脚形扇面,再以纸糊扇面,以绢、锦缘其扇边而成。竹板扇产于浙江。它以长30cm、宽15cm左右的竹板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泽白润如玉,所以又名
玉版扇。笋壳扇产于福建。它以巨笋壳压平而为扇面,长30cm,宽18cm左右。扇的正面洁白光润,有的饰以烙画;背面为笋壳外皮赭色,如同槟榔,所以又名
槟榔扇。笋壳扇执于手中,朴实而高雅。
样式
波折式
大小骨俱作弯曲如水波蛇
行状的扇股。相邻两根扇骨的
波峰波谷相错,如水波起伏,饶有趣味。此款多见于九档至十六档大扇,材质多竹或乌木。大骨一般不再施以雕刻,虽然也是一个特别品种,但并不算十分难得。80年代以后,有些地区又恢复生产,但精细生动的趣味已荡然无存。
真丝折扇
此款扇子属于折扇工艺的一种,唯有不同之处是扇面处理及扇骨处理不同,扇骨造型别致有镂空雕刻及机器冲花二种区分,扇子造型别致精巧,扇骨镂空部分,恰巧形成扇骨空白处的点缀,扇子折合28方,扇面叠合均匀平整,扇子边骨和扇芯对称,折纹较多是扇子中很长见的一个品种,后因安徽(
艾子牌)制扇工艺改造出现了用
真丝面料制成的折扇,取名真丝折扇。
和尚头
此款式起源亦甚早。扇股聚头处成一圆球如和尚头,故名。此式明代已有,称圆头或大圆头。因如今扇股根为圆弧形者甚多,为避混淆,取此俗名,也十分生动。和尚头多见于十六档大扇,也有九档、十一档大扇股。秋扇极少有用和尚头的。和尚头可全由扇股一种材料“聚成”,也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股镶乌木、镶象牙、镶紫檀等。和尚头扇股价格较高,即使朴素无工,也常超出其他同等材质的扇股价格。
集锦式
集锦扇可用普通扇面扇骨,也可用集锦扇面,也可用于专门的集锦式扇骨。集锦式扇骨不穿在扇面里,而是夹住扇面--露在外的扇骨便起了分割扇面的作用。但是,一般并不是所有的扇骨都是露在外面,而是每隔若干根露一根在外,根据扇面
空间分割的需要。
尖头式
聚头处尖削如矛头的股式。明代称“尖根”。此款仅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但以精巧细致为特点,竹材质量甚为重要。
日式
日式扇骨为九档或十一档。大骨窄,与小骨相仿,仅
梢部较粗。穿上扇面后扇面侧面露于扇骨之外,大骨虽窄但仍可施以各种雕工。
如意头
仅见于九档和十一档大扇。边骨形状似一柄如意。常用材料有乌木和
黄杨,多雕刻镂空。
螳螂腿
因扇股大骨的形状上较粗下很细如
螳螂腿而得名。此款较为多见,但有精粗高下之分,几乎都为竹股。
细梢式
这是秋扇所特有的扇股款式。穿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份宽而圆转,扇骨之间不露缝隙,多为二十档扇所用,材质有竹、棕竹、乌木、玳瑁、象牙、兽骨和牛角等。
鱼尾
近扇钉处大小骨一齐内凹成
束腰状的扇股。因外形像鱼尾而得名。仅见用竹质者,因此需烘弯扇骨,扇骨执手处又极细,故常选竹材中极致密坚韧者,以保持其夹紧扇面的弹性。这是一种颇为罕见之品,1949年以后不再有人生产。
直式方头扇
直式方头扇股是折扇中最早出现,使用也极广泛。其造型为一长而窄的梯形,简洁到无可再简。有时两侧边并非真正直线而略内收。民国间生产的直式扇股常以“仿古雅扇”相号召。直式扇有一个简便之处,就是装扇面时不必太多考虑扇面的长短。其他款式的扇股装扇面有一定长短要求:太短不雅观;太长需切去部份,而许多藏家因不舍得破坏扇面书画的完整性,宁可不切,拖长一段,也不美观。直式扇无此问题。
木质旅游扇
有木质扇骨或者有竹制扇骨组成,风景图案或者人物等等图案直接印制在木制的扇骨上面,端头有布质材料链接而成,图案清晰可见,具有很强的
立体感,有23根扇骨组成。具有一定的旅游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可以当做礼品送人。2013年正式开发国内的市场。
产品特点
扇子综合了雕刻、编织、
编结、书法等多种艺术的技法。折扇两旁的2支扇柄,俗称大骨或大边,上面镌刻字画;中间众多的扇骨,俗称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装饰技法很多,有的螺钿,有的
髹漆,其中金星
珊瑚是以
珊瑚红漆为底,上洒银末,闪烁如星。扇子下端的扇头式样有竹节、梅花、小花瓶、
大钩如意、
荸荠圆头等约 100多种。扇坠以玉石、桃核、
橄榄核雕刻而成,或编结流苏,摇晃生姿。刺绣
扇套,既美观,又耐磨、实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贝壳扇的扇面上,镂空成精细的图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画,墨分浓淡,风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纳凉外,还是评弹、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的道具。
柄扇起源早,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编扇与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羽扇。
柄扇,是以较为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把柄而成。有些为了加固及装饰所需,附以扇托。讲究者,在柄下镶嵌扇头,垂以扇坠。
由于柄扇历史较长,所以种类多,质地杂,良莠差异大。除引风纳凉外,还有表示身份的,如车驾上,仪卫的
障扇。
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也有用绢和夹纱的。其中纸的扇面占绝大部分。
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最受人欢迎。有
泥金,
屑金、洒金、冷金、半冷……。其中泥金在中国很早就使用。在唐代开元、
天宝时已用“泥金帖子”。泥金的制造,是从
金箔做起的,把黄金打成金箔。如《
吴县志》中记载,苏州金箔制作,又俗称“红飞金”,每张三寸三分见方。每两黄金能制2319张。并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种深淡各异的色彩。“大赤”是黄金的本色;“佛赤”则拼人紫铜,颜色显得深赤;“田赤”则内含
纹银二成,故略呈淡黄色。制造泥金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泥金亦有三种花色。
制造泥金的金箔必须打得枯彻,要薄要烂,制造出来的泥金才能细腻。所以泥金,有些人亦称“浑金”。有的用特殊方法制造出的代金粉所替代。
根据《芥子园画传》记述,泥金制法,是以手指蘸胶将金箔,粘人碟内,用第二指团团磨搨而成。而苏州《姜思序堂》的制造泥金,改用右手手掌的根部来磨搨,这样工作效能要高一些,效果也好一些。
总之,泥金是将金箔或
金粉和胶成泥状,故名“泥金”。用它涂饰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而
洒金,屑金,冷金……,和泥金的区别仅是工艺上的不同。它们是先在扇面上
施胶,然后将金箔以小片密集状洒上扇面,成
雨夹雪洒金面,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也有称“洒金”。如大片分布在扇面上如雪片,称“
片金”,也有称“洒金”。如全部布满金,即称“冷金”。有些扇庄将一面是冷金,一面是白面的称之为“半冷”。实际上泥金,冷金,片金,屑金都是金扇面上所常见的几种,都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之别。而在具体的制作工艺上并非如陈述那么简单。各个扇庄,在各个时期,均有自己的拿手特艺,有自己的专门客户、对象,负责选材、定做。在手艺中各有“窍槛”。所以对各种金扇面的称呼也不同,如有“韵松堂拣制全特加重
赤泥”、“九华堂宝记监制元赤冷”、“
王星记制品杭半赤冷”……。
在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画家都有专门为自己加工扇面的扇庄,满足自己画扇的需要,才能使自己的画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明《
五杂俎》载:“初以重金装饰其面为贵,近乃并其骨制之极精。”以传世及出土的明代扇面,仍以泥金扇面为多。扇面重金,以显华丽富贵,讨文人、士大夫们之喜,更受收藏者之青睐。
除各种金扇面外,还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有色素面的扇面,颇受欢迎,惜大多数品种至今已失传。还如《
长物志》记载:“其画……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其所染青绿甚奇,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
白色素面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产品,有纸、绢、
发笺等。其中以纸质为主。产量大,品种多,出现早。从所见的传世扇面中,有明早期
谢缙的《汀树钓鱼图》等。工艺复杂,有的是用多层宣纸裱成,有3层、4层、5层不等;有的选定上等的宣纸作表层,中间
衬纸多用“
皮棉”和“连史”。
而扇面的质量好坏不仅是选材,制作工艺相当关键。同样是白色素面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云泥。在历史上,较有名的有镜面笺等。解放后的“老矾扇面”最为著名,专为高档折扇扇骨配套。其制作精妙,素洁大方,优于引笔、平正牢韧、久用不裂。特别其制法复杂,要经过
开料、刮光、切形、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十道工序。
另还有仿古、发笺、绢面等白色素面扇。
特别要提到的三开扇面,专门为“
春宫画”扇配制的,可以左右撒开。向左撒,即显“
春宫图”,向右撒开,出现的是另一幅画面,用以隐蔽。
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谓之“红花绿叶”。折扇的扇骨取材宽广,据《野获编》载:在明代,“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日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为者,称怀袖雅物”。明·
文震亨《
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
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清《杖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确实,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如是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除竹材外,其余如乌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后髹漆。这两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的目的是对骨子的装饰美化。
扇面用工笔彩绘,红日高照,群山起伏,古松盘曲苍翠,群鹤或立或舞,扇骨用细拉花图案衬托扇面。
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独特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有天成之美的,如湘妃,斑竹等,本身丝纹缕缕,彩纹斑斓,花斑点点,一经水磨,更具晶莹悦目、疏密自趣。而髹漆是对材料不足的弥补。如打磨贵在天趣,则髹漆妙于人工。髹漆早在明代已流行,日趋花样增多。主要有单色漆和斑纹漆。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金星珊瑚漆和细金雨雪满堂,前者以珊瑚红漆作地,洒以薰黄的
银箔碎片。后者也是珊瑚红漆作地,而洒金片如雨夹雪。还有波罗漆和各种八宝漆,更有之嵌
螺甸等工艺。特别是“漆心玉边”,在大骨
中间漆以花色图案、留出骨边作为边框。髹漆主要使扇骨漆光闪烁,既五彩缤纷,又不失文静玉润之雅。雕刻是对扇骨的装饰,首先选图案,题材丰富,无所不取。但做工之精良却是关键。特别是反映雕工之水准的是
竹雕,
浅刻与深刻,尤其是“留青”。留下
竹青为纹,露出
竹黄为底,烘托层次,对比色彩。
对不同质地的
扇骨,还用镶、嵌、画、烫等手法进行装饰美化。如木骨有嵌有烫、漆骨则有刻有画……。真是变化万千,佳构巧思,妙趣无穷。难怪在明清时期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制骨驰名者。明《
长物志》云:“……其匠作则有
李昭、李赞、马勋、蒋三、
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
扇骨的形式相对说来较为简单,而其细部如肩、头的变化繁多。扇骨的长、短、多、少、宽、窄及式样决定了扇子的形状。但主要取决于扇肩和扇头的变化和扇骨的数量。扇肩通常在大骨的偏下方,若在中间为对开肩,若偏上称“倒肩”。扇肩也分有肩、无肩。肩头变化多,有排茄、古方、燕尾、
玉兰、
梅花、如意、竹节……。常见为方形、圆形。大骨,一般分花式和素式两大类。花式以曲折型,素式为平直型区分。两类均有
宽窄、长短之分。
折扇的品种甚多,由于使用的对象不同,场合各异,而各取所需。如男式以九五·十六或九五·
十八;而女式较小,为七寸·卅……。
扇头,亦称“端”。其造型是折扇中最具特色与魅力的。据乾隆《
吴县志》载:“马(勋)圆头、李(昭)尖头、柳(玉台)方头、蒋(苏台)沈(少楼)方圆井精、各擅其巧。”而流传至今的扇头形式,可谓琳琅满目、枚不胜举。其实,对扇骨的收藏重视要数苏州。扇骨作为民间工艺品,在苏州不仅流传很多,而且在50、60年代制骨名手云集。特别是文博系统的一批老专家,本身就是工艺美术家与
文物鉴定家。在他们手中进出的扇骨均可以“万”来计数。为
苏州博物馆征集了一大批成扇、扇骨。同时他们还常将自己家藏的,或刚征集到的,结合馆藏的扇骨、成扇来进行比较,商讨,鉴别。通过切磋琢磨,区别仿造与新创作的,并定期举办一些小型鉴赏会来提高鉴赏水平。甚至举办多次成扇、扇骨展览。将部分典型的、具有
代表性的扇头按时代绘成
示意图展示。有些专家家藏的扇骨之精,扇头之美,难以言表。讲到扇头的变化无穷,佳构百出,妙趣无比。其发展有一个
连续性、继承性,有些扇头虽然为元、明时期的,而在清代民国还在继续使用,仅将扇面换之。特别是仿造,各时代都有,直至如今。
扇钉及其工艺:“画龙点睛”,小小扇钉,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那么的重要,称之谓“扇骨尾部之枢钮工序”。先打眼,贯入牛角钉,再用火烫
加帽。而要烫成帽,也不那么容易。一般用“钳烫”和“钻烫”方法,这样不仅钉轴不会脱销,还能有“鼠眼”,俗称“一粒椒”、梅花等多种花式出现。特别是,有些讲究者,为了点缀扇骨,在鼠眼上加上螺盖。还有些为了美化扇头,将一些扇头面积大的,如
松枝圆头、花鼓圆头、开肩茄圆头、大圆头、
葫芦圆头、正圆头、荸荠圆头、
琵琶圆头等。在大骨头部外,将一些圆形、环形,菱花形及其他图形的翡翠、
白玉、
宝石,各色的
料器或金、银、铜的薄片镶嵌。然后烫钉。有的在钉梢上加
帽钉,通称螺盖。其螺盖和镶嵌物或相映成趣,或画龙点睛,或浑然一体。使扇骨整体色调和谐,明快。特别是一些髹漆,嵌螺甸的扇骨更讲究扇钉的点缀。
诗句集萃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扇
【唐】李峤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扇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扇上画牡丹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扇
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
有时池上遮残日,承得霜林几个蝉。
咏破扇
【唐】唐怡
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
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
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古扇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咏扇
【唐】徐夤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
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咏破扇
【唐】杨凌
粉落空床弃,尘生故箧留。
先来无一半,情断不胜愁。
代秋扇词
【唐】郑谷
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
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
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
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
秋扇词
【唐】刘禹锡
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
竹扇诗
【晋】许询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
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
扇诗
扇子解招风,本要热时用。
秋来挂壁间,却被风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