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
苏州市)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人物生平
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出生于长洲相城里(今属江苏省苏州市)。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
宣德八年(1433年),沈周七岁发蒙,从师于
陈宽学习诗文。沈周自幼聪颖过人,不几年,所作已在老师之上,陈宽于是主动逊谢。
正统四年(1439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
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
正统六年(1441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
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崔恭大加赞赏,比之
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
正统七年(1442年),伯父
沈贞约于此时开始教沈周绘画。
正统十年(1445年),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土木堡之变”发生,沈周听闻,作《已巳秋兴》诗,颇寓忧国之思。
景泰五年(1454年),苏州知府
汪浒举荐沈周为
贤良方正,并作书信敦促。沈周以
筮草和《易》书
卜卦,得
遁卦九五,曰:“嘉遁。贞吉。”表示应该隐遁,沈周便推辞了举荐。
景泰六年(1455年),沈周担任粮长一职,当时天灾人祸不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百姓大多无力缴纳田赋。沈周不忍强征,而知县却要求沈周赔垫田赋差额。沈周因此家中积蓄全无,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出去。然而还差500石,沈周于是入狱。后来,同乡郭琮帮他补了这500石,沈周才被释放。
天顺元年(1457年),曾策划“
夺门之变”的
徐有贞被
石亨等诬陷,贬到云南金齿。作为同乡的沈周,在其被贬金齿后,赠诗表示劝慰。
天顺二年(1458年),
刘珏奔母丧回乡,沈周为此作《刘秋官廷美奔母丧回》一诗。
天顺三年(1459年),沈周画艺渐进,间以画作赠与友人。
天顺五年(1461年),沈周摆脱粮长之职,大喜,创作了《息役即兴》等诗作抒发愉悦之情。徐有贞在去年十二月被皇帝准许回家乡苏州,沈周知道后,为此作《
喜徐武功伯召归》诗。同年,刘珏服丧期满,被派到山西做官,沈周作《送刘佥宪赴山西》为之送别。
天顺七年(1463年),
吴宽到相城访沈周,二人结交,成为终身的挚友。
成化元年(1465年),因吴宽介绍,沈周与
史鉴相识,二人言语契合,结为好友。
都穆约于此时跟从沈周学诗。同年,沈周游南京,仅待三日。
成化二年(1466年),与
文林(
文徵明父亲)订交。同年,徐有贞六十大寿,沈周与刘珏、
杜琼合作绘画,共五幅,作寿礼送与徐有贞。
成化三年(1467年),其师陈宽七十大寿,沈周作《
庐山高图》祝贺。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十三日,沈周与父亲、伯父、杜琼、徐有贞、
祝颢(
祝枝山爷爷)等赴“小洞庭”(刘珏别业)参与刘珏六十大寿。同年冬,沈周与刘珏、祝颢、
李应桢、陈述、
周鼎等拜访魏昌。在这场聚会中,沈周应他人请求,作《
魏园雅集图》以表现聚会盛况。
成华六年(1470年),为西禅寺明公作《溪峦秋色图》,并题诗。
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六日,沈周与刘珏、史鉴、弟沈召,共南下杭州,与居住杭州的朋友刘英、诸中、沈宣、归生共同游览杭州风景名胜。这是沈周第一次杭州之游,沈周留下了《
至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诗作,创作了《飞来峰图》(藏上海文物商店)《灵隐图卷》两幅画作。游杭州后,沈周修葺自己的“有竹居”,并作《葺竹居》一诗以自得。该年春天过后,弟沈召病重,卧床不起甚至昏迷不醒,而父亲沈恒也中风瘫痪。沈周奔波于父亲与弟弟之间,尤其是为了照顾病情凶险的弟弟,沈周把被褥搬来与弟同住。
成化八年(1472年)初,父亲与弟弟仍旧处于疾病中时,老友刘珏也已病重。二月二十八日,刘珏病逝。同年春,吴宽会试、
廷试均获第一,沈周喜而赋诗。同年秋,沈召也病故。沈周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二人离世之痛与对二人的追怀。
成化十年(1474年),刘珏病逝两周年,沈周在刘珏的《清白轩图》上跋了首七绝。题《清白轩图》后不久,诸中前来拜访。告别时,沈周赠诗与诸中。沈周又临刘珏《峦容山色图》,自跋中论及前代山水画家,以
董源第一,
巨然次之,
吴镇又次之。老师杜琼于此年去世,沈周作《东原图》纪念。同年,沈周拜访
吴宽之父吴融。
成化十一年(1475年),好友俞景明去世,沈周作《得俞景明讣》痛悼。吴宽父亲吴融亦逝,沈周访东庄(吴融庄园)作诗吊唁。同年,沈周出游
常熟。船经尚湖,沈周仰望
虞山,作七言诗。
成化十三年(1477年),父亲沈恒病故,沈周因此长期情绪低落。
成化十四年(1478年),沈周心境好转。正月,让长子云鸿套车带他访吴宽家。沈周与吴宽,宽弟吴宣三人共游后园。在“医俗亭”中,三人品酒赏花,谈论
花朝节之事。晚上沈周宿吴宽家,作《雨夜止宿图》。二人同房连榻,谈过世师友,不胜伤感。半个多月后,吴宽访沈周有竹居,二人共同品评沈周所藏书画金石。后云鸿打开沈周《有竹居图卷》,请吴宽题诗。二日后,二人放舟游虞山。三月谷雨后一日,沈周与吴宽、二女婿徐襄,按约定去庆云庵,主僧觉上人引他们到后院赏牡丹,后徐襄求岳丈画一《
牡丹图》,沈周挥笔而就,并题诗。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愿到远方游历。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此时沈周也年近八十岁。
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
主要影响
综述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
元四家之一的
王蒙画风、兼营南宋
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
倪瓒、
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
中期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
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
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晚期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沈周的《
郭索图》是幅淡墨写意作品,画幅中间部位的清水大阐蟹,有坚实如锯齿般的双螯,如钳子似的夹住稻穗,蟹壳尖楞突出,如一把把锐利尖刀,爬沙横行于水草之间。整幅画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
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艺术成就
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
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
吴门画派领袖。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
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
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开明代习黄书(黄庭坚书法)之先河。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
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
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历史评价
《
明史》:①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②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张舜徽《
艺苑丛话》:沈石田书画为有明一代大家,年又老寿,故墨迹流传甚广,而赝品充斥,昔人论之详矣。其山水画少承家法,长博习宋元名家,皆能出入变化,自成一体。四十以前率盈尺小帧,四十以后,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虽草草点缀,而高致绝人。……字仿黄庭坚,道劲奇崛,视山谷书又变化矣。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
沈周侍奉双亲十分孝顺。父亲去世后,有人劝勉他做官,他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我母亲得靠我维系生命吗?我怎么能离开她的膝下?”他一直厌烦进入城市,在外城外面购置了可暂时住下的安适住所。如果有事的话,就去那里一下。到了晚年,隐藏自己踪迹只担心不够幽深,前前后后巡抚王恕、彭礼都用礼节恭敬地对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官府里,但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
甘做画工
一年,长洲新来的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于是衙门里当差的征召沈周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
此时,
内阁大学士李东阳,
文渊阁大学士、
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其后每天到太守府画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
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李东阳。李东阳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
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
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自京城回到苏州,曹太守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
沈周作画
一次,某太守向沈周求画。古代太守出行,常用五马驾车,所以“五马”成了“太守”的代称。可这位太守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这一知识点。当他看到沈周为他画的画中只有五匹马时,觉得太小家子气,直言道:“岂无一人相随耶?”沈周赶紧又为他画了六个随从,以增排场,还开玩笑:“无奈绢短,只画仪仗前导三对。”意为:这画画的绢布短了点,如果长点的话我就能为您画上更多的随从了。太守表示满意。
默写山居图
沈周极喜欢
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花重金购得。但这幅旷世杰作被一个朋友借走后,便下落不明。换成别人那肯定是不依不饶了。但沈周没有。一段时日后,他发现此画竟在市面上流通。这时,沈周完全可以告官,追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至宝。但他不愿让朋友身陷囹圄,并没有打官司。可同时他又深爱此画,怎么办呢?他凭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富春山居图》给“默写”了出来。
不拒索画
世传沈周性情温和、宽厚大度,别人索画从不拒绝,他的书案上和箧笥中堆满了纸张和绢素。有些索画者和沈周并不相识,只拿一条丝巾或其他微不足道的礼物,就要连索数幅作品。约定时间一到就上门催画,沈周无奈地说:“吾在,此债不休。吾死,则已矣。”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应对求画者,沈周采取了拖延和代笔两种方法。对于距离远且用书信催画的人,他不回信,只是一个劲地拖延。对于亲自登门者,他就让学生代笔,因此,传世的沈周假画和托名之画很多。关系一般的人可以拖延和让人代笔,对于亲戚朋友这办法就失灵了。比如沈周的朋友兼亲戚
刘珏,他对沈周的作品索求无度,他的几个儿子也有同样的嗜好。沈周虽然知道他和自己互为知己且还是亲戚,但有时也免不了觉得厌烦,曾在题画的文字上半真半假地进行讽示:“廷美不以予拙恶见鄙,每一相见辄牵挽需索,不问醒醉冗暇、风雨寒暑,甚至张灯亦强求之……”
也有使出浑身解数的索画人。沈周的老乡
朱存理是一位能将丰厚田产全部变成藏书而不管家人维生的考据学者。他索画施展的本领就是一个缠字。对于朱存理这样的人,沈周的拖延法和代笔法都失去了作用。朱存理可以亲自驾舟前往,沈周想躲都躲不过去。朱存理满口委婉的谀词,文雅而恳切,听得沈周不由得心动。一看他送来的纸张,沈周不由得目瞪口呆——上好的宣纸粘连在一起有四丈多长,而朱存理也不管沈周是否答应,一面抻纸,一面磨墨。沈周无奈,只得随便画上一尺左右。而朱存理对于这样的收获似乎已经心满意足,收起画卷之后等待下一次的机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纠缠,沈周才断断续续完成了这幅设色长卷。
沈周的内侄陈三郎也时常送来纸张求画。三郎平时很少来姑母家请安,沈周在题跋中故作恼怒地写道:“三郎不来拜汝姑,乞画辄恼姑之夫。况持长卷费手腕,雨气昧眼成模糊。”多年后沈周的夫人陈氏已经仙逝,三郎得到的长卷也换了酒钱。沈周不忘亲情,又为陈三郎画了一幅,并将这诗重题其上。
沈周虽然高致绝人但却平和近人,即便如农夫牧翁或引车卖浆者流索画,他也从不拒绝。甚至有人持鹰品请他题款,沈周也乐然应之。相传有一位穷书生因母亲病重,无钱医治,便认真临摹了一幅沈周的画,并登门求其题字,好多卖几个钱。沈周见此十分同情,就在这幅画上稍加修饰后题款盖印,后来那画果然售得高价。
人物关系
沈周家族本来世代籍贯吴兴(今浙江
湖州)。元朝末年时,移居到苏州相城,从此成了苏州人。沈家历代布衣,族无显宦,但却是吴中(苏州古称)望族。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画作
《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1473年)、《
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
卧游图》《
东庄图》《牡丹》《
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
庐山高图》。
沈周的代表作品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
仿董巨山水图》轴、《
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
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沈周精品,其中有《
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
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
庐山高图》轴。
文作
诗作
【咏帘】
【送允晖】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栀子花】
【溪亭小景】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史料索引
《明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工诗善画。祖澄,
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牧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
白居易、
苏轼、
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
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
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
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后世纪念
沈周墓和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故里和沈周墓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相城区阳澄湖镇。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病逝,葬于相城西笺圩(今阳澄湖镇西宅里),由
文徵明写
行状,
王鏊撰
墓志铭。
沈周墓占地5亩,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
罗城,
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故孺人徐氏墓志铭)。1928年
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
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
1956年,沈周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20世纪八十年代,
吴县文管委出资修缮了沈周墓。1990年起,相城区阳澄湖镇成立文物管理小组,加强“沈周墓”保护、管理。2002年,阳澄湖镇政府也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
沈周书画传承馆
2017年3月28日,
阳澄湖镇湘城小学举办了以“传启南书画,承沈周艺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沈周像揭幕、举行书画捐赠仪式、启用沈周书画传承馆。沈周书画传承馆由湘城小学筹建。作为陈列沈周生平事迹、展览沈周高仿书画代表作品、展示学生获奖作品的平台。
后世研究
阳澄湖镇一直注重收集整理沈周书籍、画册。共收集到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石田》画册、198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沈石田》等两本早期画册,以及多套《沈周书画集》《沈周·山水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和《沈周·中国好丹青大师条幅精品复制》等多册文献资料。在对沈周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深入研究后,阳澄湖镇筹划成立“沈周研究会”。
沈周品牌
在湘城小学设立以传承
吴门画派为主题的“启南书画苑”,邀请多位当代“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定期来校指导,并在成立“沈周书法社”“沈周绘画社”“沈周文学社”等学校社团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为期一周的“沈周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沈周文化”的传承成果;2016年起,阳澄湖镇开设“沈周讲堂”。开展“沈周好人”评选。2017年起,举办为期2-3天的“沈周文化节”。
2016年8月18日至19日,“2016苏州市沈周文化研讨会”在相城区举办。
2017年11月15日—19日,第二届苏州市沈周文化研讨会暨沈周文化节在阳澄湖镇举办。
2018年9月,阳澄湖镇与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签约成立“沈周文化研究院”;9月21日,沈周文化园举行3场沈周文化研讨会,包括“沈周文化产业”论坛、沈周的为人与家风、沈周的艺术造诣及在艺术界的影响力,20多名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专家和沈周文化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2019年9月20日,为期两天的全国首届阳澄湖艺术节暨第四届沈周文化节在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启幕。
2023年5月20日,“往来相城”——第二届沈周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在沈周故里阳澄湖镇开幕。现场,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与苏州市阳澄湖文化研究会签约,今后将在沈周研究工作坊的举办和沈周研究成果的出版方面进行合作。开幕式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20余位青年学者以沈周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