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
航空工业成飞、成飞),原名“国营132厂”,是隶属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工业)的
特大型企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是中国重要
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发展历程
1956年4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
苏联援助中国156项
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
航空工业19项的
协议书,132厂
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
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成都
青羊区黄田坝。1958年7月,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132厂第二厂名为“峨嵋机械厂”。10月18日,132厂正式动工兴建。
1959年5月,遵照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废除“
一长制”的决定,工厂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
厂长负责制。1961年,根据
歼5甲型飞机试生产的需要,工厂建立了“四师一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
行政管理体制,即在工厂设立总
工艺师、总机动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和生产长;厂、车间二级管理、两级核算。该
管理体制对工厂顺利完成歼5甲型飞机和
歼教5型飞机的试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部颁发了总会计师试行工作条例,工厂开始实行以总会计师为首的
经济责任制。
1964年10月,132厂基本建成,全厂占地面积507.4公顷,
房屋建筑面积300525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349台/件,
总投资1.8亿元
人民币,职工10485人。11月,歼5甲飞机首飞成功,至此,国内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试制的高亚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在132厂诞生。
1966年5月,工厂自行改型设计的首架歼击
教练机——歼教5型机成功首飞,工厂的
军品生产由测绘仿制转变为改型试制。
1965年6月,三机部指示132厂在进行
歼5甲型机批生产和
歼教5型机改型设计的同时,开展试制
歼7型飞机的工作,并决定对132厂进行技术改造。1966年,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于1968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386万元,具备了生产歼7飞机的能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于厂内群众组织纷纷“夺权”,厂党委和
行政管理机构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之中。
196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32厂成立第一届
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工厂权力,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2月,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革委会
一元化领导。期间,大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被下放车间劳动。这一举动,造成了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严重混乱。由于厂内
武斗和派性纷争不断,工厂局势长期处于混乱之中,企业连年亏损,成为全国闻名的“
老大难”单位,1966年至1976年,工厂累计亏损高达5815万元。1972年,132厂成立厂临时党委,结束了军事
编制管理。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132厂开始了从恢复、整顿到
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工厂革委会撤消,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时对
产品质量和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厂临时党委对全厂体制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装配、机加、钣金钳焊、锻铸、工装、机动等6个分厂和试飞站,实行
厂部、分厂、车间、工段四级管理。工厂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科研和生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70年3月,歼7I型飞机成功首飞,1975年歼7II型飞机
设计定型,
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其作为新一代机种被列入航空
工业发展规划,工厂为适应大上歼7飞机的需要,开始对工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至1985年,全厂共建成厂房面积80642平方米,新增设备1045台,综合
生产能力接近年产歼7飞机200架的水平,比改造前提高了150%。1978年12月30日,经过整整10年的研制,歼7I型飞机的改进型歼7II型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
1979年,132厂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工厂的军品生产开始由
军援转向外贸出口,
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向
军民结合多品种生产方向发展。12月,工厂成立了民品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厂民品生产和开发工作,支柱民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初具规模。1980年,经三机部批准实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工厂
经营管理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982年,航空工业开展
全面整顿,132厂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整顿企业。在全面整顿过程中,132厂按照“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
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加强
计划管理,扩大了工装、机加、民品、锻铸四个分厂的权限,开始形成
生产经营、
独立核算实体,调整人员构成比例,实行定员定编。
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
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
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5月,
国防科工委明确了新歼击机总体
设计单位定点611研究所,新歼击机制造单位定点132厂。10月,部以航计函(1984)1216号文确定132厂和611所组成
科研生产联合体,名称为“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工厂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保军转民”、“转轨变型”的方针,对企业内部的
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分厂级单位陆续调整为14个专业厂。为适应军品生产的需要和进入
国际市场,工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装备,加快新机研制速度,先后研制生产了歼7A型、歼7IIA型、歼7B型、歼7M型、歼7III型等型号的飞机,并出口到10多个国家。1984年研制生产的歼7M型飞机,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轻型歼击机之一,并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
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军品生产
质量保证体系,产值、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成飞公司进入了军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公司还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确定了
轻型汽车、摩托车、干洗机、
千斤顶、铝门窗、板式
家具连接件和
模具加工为企业的支柱民品。
1986年,工厂第二厂名变更为“航空工业部成都
飞机公司”。随着国家
战略方针的调整,公司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面对困境,公司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
战略转变,至此,成飞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1987年,公司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
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初步为军民品分线生产、分线管理创造了条件。成飞
汽车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纳入国家重点
技术改造项目,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
1988年,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
生产领域,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
MD80机头的合同。汽车模具制造中心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程,由此,工厂的民品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司为西南轻型汽车
联营公司总装
定点厂。12月,汽模中心研制的依维科汽车
主模型获
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制造高水平
汽车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合作成员单位和CIMS应用实验基地。
1989年7月,132厂与611所合并,组建
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了科研、
生产一体化。
1990年,公司晋升为国家
二级企业。1991年,公司被国家批准为
机电产品出口
基地企业;以干洗机、
家具五金件、千斤顶及MD机头热处理技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专项贷款技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型号工程全尺寸金属样机完成总装并通过国家评审,新机研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首架MD机头成功交付,公司开始具备生产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军机开发和生产为主体、麦道机头和机电产品为两翼的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4月,汽模中心
法人代表与公司签订了《汽模中心承包经营责任书》,成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
经营实体。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将千斤顶厂、摩托车厂划归民品部,随后又将民品部组建成机电产品总公司,确立了机电产品发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确定为航空工业
大型工业企业。
1993年,公司改革现行
等级工资制,实行
工资结构多元化的
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工人、
干部身份界限,实行
企业职工制度,推行干部
聘任制。经过改革,公司定编减少22.3%,人员减少11.9%,处级编制由原来的97个压缩到68个。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较完整的汽车模具生产经营体系。
1994年,
公司名称由“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变更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公司进一步改革劳动
用工制度,推行
全员劳动合同制,用法律
形式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995年,公司进一步加强
国际合作,拓展了转包生产项目,先后与美国麦道公司、
波音公司、
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签订转包生产合同,开创了转包生产的新局面,同时为公司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司进入国家
特大型企业行列。在抓好航空产品生产的同时,公司狠抓非航空产品的
市场开发和
产品开发,在原有
洗涤设备、汽车模具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
包装机械等具有
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以及
PVC低发泡
板材、光纤、光缆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
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1997年,公司对型号工程、波音技改
专项工程、洗涤设备和包装机械“双加”工程以及PVC等
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近3亿元,是建厂以来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将人员、设备、厂房等
生产要素向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方面转移,提高了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经贸委批准为省级
企业技术中心。
1998年,按照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
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通过
责权利相统一的
责任制度,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大人事、用工、分配
制度改革,引入
竞争机制,建立岗位公开
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行
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资二级考核
动态分配机制,使效益与职工贡献挂钩,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
空客A320(后
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
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
平尾实现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飞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1998年,型号工程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技术。汽模中心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推荐企业”,成为我国
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2000年,公司与浙江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共同创立四川
成飞集成科技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波音757-200飞机48段实现首架交付;歼7E型飞机
生产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考核排序、
动态管理、合理流动、末尾淘汰”;实行技术带头人技术津贴和科研与开发项目责任津贴,逐步建立起稳定、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的新机制。
2001年,歼7E型飞机优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
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
成都市
高新企业、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列入
四川省工业
结构调整规划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
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1999~2001年洗涤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示范单位”、“四川省
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等称号。新开发的
技术合作项目——
磁悬浮列车项目、
柴油机电喷装置项目、通用小型飞机项目,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2年,型号工程(即
歼-10)领先试用批实现军检移交,树立了国产第三代歼击机装备部队的一座丰碑;与
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超7/FC-1(即
枭龙)首架原型飞机完成部分机身段初装,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机在研制中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促使公司新机研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歼7G型飞机实现首飞;与法国
达索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隼-2000EX”
公务机3号油箱的合同;柴油电喷项目
单体泵样件试制成功;美式磁悬浮列车项目被成都市列入重点培育项目。
2023年7月26日晚间,中航电测披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草案显示,中航电测拟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航空工业成飞100%股权,发行股份数量为20.86亿股,发行价格为8.36元/股。本次发行完成后,航空工业集团在公司的直接持股比例将由0.62%升至78.07%,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仍为航空工业集团不变。
2024年4月,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投产并正式交付。
2024年6月25日晚间,中航电测发布公告称,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已获得深交所的审核恢复。此次重组涉及公司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份,以购买其持有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公司简介
航空工业成飞,地处四川省
成都市黄田坝一五计划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主要基地、航空武器装备出口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为国防建设和
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空工业成飞先后荣获了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
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
全国质量奖五一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奖、
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40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
军民结合发展战略,利用航空的
先进技术积极开拓非航空
产品市场,确立了军机、民机和非航空民品齐头并进的
产业发展格局。军机产品以
歼-10飞机、
枭龙飞机和
歼-7系列飞机为主,民机产品包括
C919、
ARJ21机头研制和
B737、
A320/340等民机部件转包生产,非航空民品有汽车模具、柴油电喷、
磁悬浮列车等项目。2010年公司
营业收入达到101.9亿元。
航空工业成飞先后研制生产了
歼-5系列、歼7系列、枭龙、歼10等数十种型号3000多架飞机,为国家航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业绩。公司军机外贸在国际军机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据2011年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报道,成飞近10年
出口销售战机90架,名列全球军机厂家第三。
在民机研制方面,航空工业成飞承担了国内
支线客机ARJ21-700机头、登机梯、登机门、服务门和国内大型客机
C919机头的研制生产。民机转包方面,生产了
波音787方向舵、
波音757尾段、
空客A320/340登机门、达索油箱等民机大部件,航空工业成飞累计生产交付民机转包产品一万多架份。航空工业成飞是法宇航公司AAA级供应商、波音787方向舵唯一供应商。公司
A320成飞集成中航锂电,进入极具
发展潜力的新能源领域;交付了我国首辆高速磁浮国产化样车,试运行时速达到430公里;
柴油发动机电喷系统被列入国家
技术创新项目,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航空工业成飞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辐射周边经济,合作建设航空高科技产业园,强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现任领导
董事长
总经理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蒋敏。
主导产品
成飞集团的产品线包括军用航空产品和民用航空产品以及非航空产品。
民品主要有飞机零部件转包,包括为波音、
空客、麦道和法国达索提供
民用飞机的零部件,此外还涉及摩托车、洗衣机、
汽车模具、柴油
电喷、
磁悬浮列车等。
成飞纪事
1958-1966初创基业建成大西南第一个飞机生产基地
1958年10月18日,132厂正式破土动工兴建。
1964年11月11日,第一架
歼击机歼5甲飞机首飞成功。
1966-1976十年动乱排除干扰坚持生产
1978年12月30日,歼7Ⅱ型飞机首飞成功。
1981年底,首个外贸机型歼7A型飞机实现出口。
1983年8月31日,歼7M型飞机首飞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歼10飞机研制定点成都。
1988年7月6日,与麦道公司签订
MD80系列飞机机头转包生产合同。
1989年8月24日,被确认为国家
自动化领域CIMS工程的第一家重点应用工厂。
1990年5月18日,歼7E型飞机首飞成功,成为厂校合作的典范。
1995年12月14日,成功承揽
波音757-200尾段转包生产合同。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首飞成功。
1999年6月28日,中、巴两国签订关于合作研制超7/FC-1(
枭龙)飞机的合同。
2000-至今潜心务实激情进取实现腾飞
2002年6月28日,歼7G型飞机首飞成功。
2003年8月25日,超7(枭龙)飞机首飞成功。
2006年12月20日,首架国内支线客机
ARJ21机头交付。
2008年,克服5.12大地震的困难,辉煌五十年,勇闯百亿关。
2009年12月25日,首架
C919大型客机
工程样机机头交付。
企业文化
“一拳——集团理念”:航空报国 追求第一
体现了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体现了
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航空人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追求第一”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研制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提供一流的服务及树立一流的形象。
“五指——实施集团理念的五个渠道”
质量文化:以人为中心的质量
管理思想、
管理理念,是集团文化的切入点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其
质量方针为用户至上,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不断改进,质量
行为准则为
诚实守信,精益求精,一次做好缺陷为零。
一流环境:通过实施新“6s”(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管理,建色文明、整洁、有序、高效、安全并达到当地最好水平的工作和
人文环境型号攻坚:是“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最直接的体现,是航空人的
历史使命,也是振兴航空主业的标志和渠道。
VI 推进“六统一”:理念统一、
司徽统一、名称与标准字体统一、
标准色统一、司旗统一、司歌统一。
集团信誉:集团以人为本,人以诚信为本。打造
企业品牌和
产品品牌是集团信誉的最高层体现
所获荣誉
2008年11月,获
亚洲制造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奖”
2008年11月,获
中航工业颁发的“中航时代杯自主创新奖”
2001年,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100强
2001年,四川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企业最大规模首强
2001年度集团公司财会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10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
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四川企业百强榜第35位
2021年,获“四川省企业
数字化转型优秀成果”奖。
2021年7月,入选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
标杆企业名单。
2021年11月1日,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
企业名单。
2021年12月29日,入选“2021四川企业100强”名单。
2022年1月,入选2021年度四川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名单。
2022年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2021年(第28批)新认定及全部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的通知显示:该
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2022年5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团委被授予“成都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5月,入选四川省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
园区建设
成飞工业园是成都
华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组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成飞工业园主要依托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身的实力和发挥航空制造技术、资金、人才、项目的优势,以
民用航空设备、
机电设备、仪器、仪表等
高科技产品为龙头,把开发的
军转民项目积极推向社会,融入社会。同时,整合
四川航空工业的资源,建立以航空为特色的机载产品、附属产品和配套产品的产业链;建立以交通为特色的汽车大型覆盖件、柴油
电喷系统等
交通设施配套产品的
产品链;建立以航空产品为特色的出口基地,走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形成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园区位于成都市西郊,东临火车西站、三环路,西接
温江机场、绕城高速,南接成温邛高速公路,北接成飞(集团)公司、清江
仪表厂,临羊西线(成灌高速),
区位优势明显。园区交通十分方便,13路、32路、78路公交车直通市区,火车西站、三环路、绕城高速、成温邛高速和成灌高速围绕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
交通网络体系;
配套设施完善,园区东北靠
清水河,
绿化覆盖率高,环境优美。规划总面积3.7
平方公里。
园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招商引资方案体系,以高效、规范、务实、诚信的理念运作,大力发展各类企业,扶优扶强,为企业提供多项奖励政策和优质、高效、廉洁服务。
技术实力
监督检测
西南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是成飞(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中心从美国引进了全套
电磁干扰自动
数据采集系统和全套
电磁敏感性自动测试系统。有为外场测试服务的专用
电磁屏蔽车和
远场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设备,能满足目前最新版的
国军标、国标、航标以及适航标准的测试,也能满足国外F25部、MIL、
CISPR等标准要求。对各类军用及民用电子、电器产品进行
传导发射、
辐射发射、
传导敏感度、
辐射敏感度、
静电放电、电源
浪涌、
电磁脉冲检测,以及
滤波、屏蔽吸波特性和电磁
环境测试,还能承担大型系统的内、外场
电磁兼容性试验。中心先后为航空部、航天部、机电部生产的箭载、机载和舰载电子、电气产品的电磁兼容性(简称EMC)进行了检测鉴定,并对民用产品如电视机、收放机、通讯
信息设备和机动车辆等多项产品进行了电磁兼容测试研究。
中心通过了
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拥有国家法定的
电磁兼容性检测和监督授权资格,并获四川省技术监督局
委托授权EMC检测和仲裁测试资格,成为省
质检所电磁兼容鉴定检测定点站。中心拥有研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5名、国家EMC审核员1员、
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生5名。长期与
电子科大、
西工大、
南航、
北航等院校进行合作,研究EMC课题。与中航总301所、中航总、电子
部标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修订和新编EMC类国军标、国标,航标,并翻译出版美国军用
电磁兼容标准。
二十多年来,中心先后进行了上千次设备、
分系统的EMC试验、几十次大型
系统试验。其中,1987年在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对
长征三号火箭进行了分系统和整系统(火箭待发状态)的EMC试验,提供了完整准确的测试
分析报告,获得美国专家和航天部有关领导的好评,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中心对多个机种进行了整机系统
EMC测试:
F-7 I型机、FT教练机、F-7 II型机、F-7 III型机、
运八(Y8-C)气密机、歼X型机、
歼八II型机、海军
预警机、F-7 M型、F-7 P型机等,以及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全机系统EMC测试研究,具有丰富的EMC测试经历和经验,完全有能力承担整机和任务系统的各项EMC测试。
技术中心
成飞技术中心是四川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前身是成飞设计科、设计所,在1993年厂所合并时更名为工程发展中心分部,后成立成飞产品开发部,2000年12月成立企业技术中心。
成飞企业技术中心至今已经走过43年的历程,先后为国防工业研制出十多个型号的数千架飞机,逐步从测绘、试制发展成为能够自行预研、设计、试验新型歼击机的飞机设计部门。成为集科研、设计、试验能力为一体的企业技术核心。先后改进、改型和自行设计了如下产品:
J7E 飞机: 该型飞机相对于原有的歼7系列飞机而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带前
机动襟翼的双三角机翼;换装了
寿命延长且推力加大的
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了
平视显示器等先进的
航空电子设备;增加了
电子对抗系统;增强了机载武器的火力并扩大了飞机的外挂能力;改进了飞机的可靠性、
维修性和后勤
保障系统。这样在既保持了原歼7飞机重量轻、体积小、灵活机动等优点的同时,又大大提高了飞机在
现代战争环境条件下的
适应能力。
J7FS 飞机: 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近研制的轻型歼击机。采用
下颌式
进气道、
三角形机翼、全动的
水平尾翼和大
后掠角的
垂直尾翼。座舱
风挡为整体式圆弧风挡。
F-7MG 飞机: F-7MG 飞机是单座、单发、全天候
轻型战斗机,在1996年11月的首届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和(珠海航展)中,作为航展主展机首次展出,并做了精彩的飞行
特技表演,引起了众多
发展中国家客户的注目。飞机采用双
三角翼和前、后缘机动襟翼,同时采用推力大、寿命长的WP-13F发动机,飞机的机动性能和起降性能比过去的F-7系列飞机有显著改善。拥有先进的机载航空电子设备,能适应现代
电子战的环境。采用英国GEC公司研制的具有下视下射和扫描功能的SSR雷达,提高了空战能力。拥有5个外挂点,可以进行100个外挂武器方案的搭配。同时提高了对地攻击能力。座舱采用现代化的红光照明,使座舱布局得到了优化。改进了
燃油系统,为
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飞机的
续航能力得到提高。在使用维护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
F-7M 飞机: 轻型战斗机。曾荣获国家授予的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
F-7P 飞机: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出口型飞机。
FC-1 飞机:是CAC通过国际合作正在研制的全天候轻型战斗机。研制采用了较先进的
边条翼气动布局,具有较高的
升阻比和升力特性,中低空
机动性好,航程远,外挂能力强,有较强的对地、对海
作战能力,能全面满足用户提出的
战术技术指标,并有一定的
发展潜力。
在民用产品方面,成飞技术中心承担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放大器是竞标项目,凭借我们的科研实力和集团公司强大的研制能力,我中心一举中标、并圆满完成试制批的设计和制造。
中国科学院
合肥等离子体所承担HT-7U
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是国家重点工程。我中心经过竞标,承担了整个装置结构
工程分析,包括结构静强度,动强度,
疲劳强度,
温度场,热传递等的计算和分析。
四川长虹厂的
机载雷达振动试验,由于振动夹具的原因,多次试验
不成功。我们承接该项目后,充分利用我们的强度计算设计手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一次设计、制造和试验成功。
先后为沱牌酒厂及
邛崃某酒厂做厂区
布局效果设计。为
乐山市
市标,重庆
朝天门码头标志建筑作
工业设计。
为
九寨沟研制电瓶
游览车。为成飞公司机电产品总公司研制成功自动
熨烫折叠机。
试飞站
成飞(集团)公司试飞站是从事歼击机试飞、新机研制试飞、各类
机载设备试验及性能试飞、飞机喷漆和转包生产发运等工作,集科研、生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部门。全站有各类科研技术人员26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0余人,中级
专业技术职务80余人,本科以上学历12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人),技术力量雄厚。建站以来,已成功实现了F-5A、FT-5、F-7系列十多个型号飞机的首飞、
调整试飞、定型试飞、研制性试飞、机载设备的性能试飞,并向用户交付了2000多架军机。
试飞站还积极发展
民用航空调节器地面检查仪和FJ-1D/E飞参快速处理系统等
高新技术产品,有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试飞站负责管理的
成都温江机场是国家
4C级机场,已取得民航局机场
使用许可证,并向民用航空开放。在西部大开发中,该机场具有巨大的民用开发潜力。将为
西部地区的
通用航空、
支线航空运输、
公务航空机队及经营
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加快温江机场作为成都第二
航空港的建设步伐。
试飞站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飞行
测试设备,并配套开发了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
测试软件,具备各类
飞机试验的测试条件和手段,具有完成国家级航空产品定型试飞的能力。
飞行试验中心现有较完备的
软件开发室、
计算机应用网络系统、飞行适时监控/
显示系统等,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
课题研究测试的能力;GNALS系统、A/GDAS数据采集系统、
GPS地面
基站设备、MLS
微波着陆系统、FTA-43空中战术
导航系统、384S中远程警戒
引导雷达等各类设备不仅为飞行试验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试飞站的发展、促进民用航空
技术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