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
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建立的割据政权
闽国(909年—945年),五代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府(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历七主,共五十三年。
国号
闽国的国号来源于无诸时期的闽越国,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正式建立闽国。
历史
发迹漳州
家住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世业农,颇以赀显”,成年后的王氏兄弟,“俱以勇侠霸于一乡”。其中王潮被选拔为固始县佐史(协助县官管理政务的小官),在乡里颇有威望。中和五年(885年),寿州人王绪起兵攻陷固始,听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勇猛有才,便召到军中,并让王潮担任军校
王绪兵少势薄,为站稳脚跟,他投靠据守蔡州的秦宗权。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攻打黄巢起义军。王绪迟迟不肯发兵,秦宗权便兴师问罪攻打王绪,王绪寡不敌众,领部众向南逃窜,所到之处以抢掠为生。从南康进入临汀,于光启元年(885年)进入福建,攻陷了漳浦,王绪自称汀州刺史,拥有部众数万。
王绪南下时,光寿军民举家同行,“有众数万。”王潮三兄弟带着老母亲和家属一同南行,辗转来到福建。这时,王绪部众遇到了缺粮问题。然而,面临这种形势,王绪不是激发众人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而是下了一条严酷的军令:不准携带老弱病残家属,违者斩!企图用这个方法来加快行军速度。这条命令非常不近人情,光寿移民扶老携幼南下,他们中间有许多老弱病残,假使把他们抛弃在异乡,除了死,他们还有什么路可走?于是,王潮兄弟违抗军令,将老母亲藏在军中。然而,这事很快被王绪发现了,他将王氏三兄弟招人中军大帐,责备他们:“军队皆有军法,没有法就没有军队,你们违反我的军令,我的军法还能执行吗?”王潮气愤地回答:“每个人都有母亲,将军为何让人抛弃自己的母亲!”王绪看他们敢顶撞自己,大怒,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母亲。王潮兄弟答道:“你既然要杀我们的母亲,还请先杀掉我们三人吧!”这时,众将士都为王潮兄弟抱不平,他们恳请王绪宽恕王潮兄弟,王绪见众怒难犯,只好怏怏地放了王潮三人。这一风波虽然结束,它的影响却是很微妙的,过去王绪对王潮很信任,他不仅把财务大权交给王潮,有时还让王潮代表自己巡阅军队。然而这件事发生后,两人之间就产生了裂痕,对王潮兄弟来说,王绪显然不是可以终身依靠的人,不管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他们都必须另找出路。
王绪起兵前原为寿州城中一霸,起兵之后,一跃为光州刺史,身居高位,经常疑神疑鬼,生怕别人取而代之。有一个江湖术士告诉他:“军队中有‘王者之气’,将来会有人突然高升取代你。”王绪越发不安,开始以各种借口诛杀部属,凡是被王绪认为才略、勇力超过自己的人,或者仅是外貌出众的人,无不遭到毒手。甚至和他一起起兵的妹夫刘行全也被他杀了,这搞得王绪军中人人自危。于是,军中反王绪的势力开始秘密串联。光启元年(885年)八月,在军队开往南安的途中,王潮找到前锋将对他说:“我们这些人离开祖先的坟墓和妻子儿女做强盗,都是王绪逼迫的,可是,今天王绪滥杀部下,军中杰出的人几乎都被他杀光了,你的须眉如画,骑射技术超人,又担任了前锋将,我实在为你担心。”前锋将被王潮说出心中事,不禁流下眼泪,他硬咽着握住王潮双手,请他出个主意。于是,王潮筹划了一个兵变计划,他和前锋将率几十名精兵埋伏在竹林中,待王绪来到,发动突袭,捉住王绪囚禁在军中,后来王绪自杀身亡。
攻克泉州
在兵变后,以前锋将为首的众将一起推选王潮当了军队主将。王潮执掌军权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他整顿军纪,约束军队,秋毫无犯,声称要打回家乡光州。于是,他们继续北上。部队行及沙县境内,被一队携带牛酒前来慰劳的百姓赶上。原来,泉州百姓在刺史廖彦若的压榨下,苦不堪言,他们“闻潮治军有法”,便派出张延鲁等人前来邀请王潮攻打泉州,赶走廖彦若。王潮慷慨允诺,率军掉头南下,围攻泉州。经过整整一年的战斗,王潮终于在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杀死廖彦若,控制了泉州与漳州大片地方。
在王潮攻打泉州期间内,福建观察使陈岩态度十分重要,他若发兵支援廖彦若,王潮很难攻下泉州。然而陈岩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整整一年内,他按兵不动,看着廖彦若被消灭,实际上支持了王潮。攻占泉州后,王潮马上派人晋见陈岩,表示愿意听陈岩的号令。陈岩也不愿与王潮为敌,他上表朝廷,封王潮为泉州刺史。从此,王潮对泉州的统治便合法化了。王潮担任过“县佐史”,对吏治有丰富的经验。在统治泉州的期间,他“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泉州开始出现安定的局面。所以,泉州老百姓得以在战乱后返家,经济开始恢复。王潮尽量减少大的工役,并注意根据贫富均摊赋税,这就使百姓得以休息。
统一福建
大顺二年(891年),福建的政治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死,他的妻弟护闽都将范晖策动士兵拥自己继位,自称观察使留后,控制了陈岩原有的统治范围。范晖骄横不法,目空一切,陈岩的老部下对他很失望,其中一些人便来投靠王潮,劝王潮举兵攻打范晖,统一福建。
景福元年(892年)三月,王潮委任堂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率领泉州兵攻打福州。这是一场顺应民心的统一战争,老百姓纷纷自请为大军送粮,“平湖洞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经过几个月的角逐,福州逐步合围。在这场战争中,年轻的王审知崭露头角,他的长相十分俊美,因为他常骑着白马作战,便得了一个雅号——“白马三郎”。王审知作战十分勇敢,每仗冲锋陷阵,无坚不克,敌人望见“白马将军”的旗号,闻风而溃。
可是,泉州兵在攻打福州城时遭到挫折。福州城墙分外坚固。九龙军凭城坚守,王彦复和王审知久攻不下,信心发生动摇。这时,他们又听说与陈岩有姻亲关系的浙江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派出援兵前来支援范晖,便向王潮要求撤军,以图后举,王潮拒绝了两人的请求。王审知又请求援兵,让王潮亲自去督战。王潮回信“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二人无奈,只好继续进攻福州城。为了鼓励疲劳的士卒,他们冒着箭雨,亲临城下指挥攻城肉搏战。范晖在泉州兵的攻击下,终于坚持不住了。景福二年(893年)五月,范晖因城内粮尽,弃城而逃,被海边的民间武装杀死。王潮进入福州后,自称福建观察使留后,十月,唐朝廷正式授予王潮都团练观察使,王潮以王审知为副使。
王潮攻克福州以后,福建境内已没有能与他相抗衡的力量。长期在观望中的汀州刺史钟全慕便顺应大势,投降了王潮。剩下的建州也很快发生兵变,建州刺史熊博站在范晖一边。迄至范晖被杀,建州人徐归范起兵击杀熊博。此后,徐归范降于王潮,被封为建州刺史,福建完全统一。
王潮统一福建之初,境内尚有二十多股独立的武装,这些武装大多是因饥荒被迫起义的百姓,也有些是据险自保的乡族武装。对这些武装一律采用武力镇压是不明智的,因此,他派出王审知等人去招抚他们的首领。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二十多股割据武装纷纷接受招安或自行解散,福建很快出现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局面。
乾宁元年(894年),黄莲洞(今建宁)的少数民族武装起事,包围汀州,王潮派大将军李承勋率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出击,在浆水口大败敌军。以后,长达三十三年的时间内,福建境内再无大的动乱。
审知掌权
乾宁三年(896年)九月,唐朝廷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年,王潮患病。
乾宁四年(897年)四月,唐朝又封王潮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十二月,王潮逝世(898年初),葬于晋江盘龙山(今属惠安)。王潮临终前,任命三弟王审知知军府事,将权力交给了王审知。王潮死后,王审知曾请王审邽担任节度使一职,王审邽坚辞不受,于是,王审知自称节度使留后,并上书唐朝廷请封。
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廷封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刑部尚书。五月,加封他为盐铁发运使。十月,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兼任三司发运使。王审知执政后,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大举进贡。王审知因此多次受到恩宠,被加封为尚书左仆射,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被封为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到了天复初年,他又被赐予私宅门戟的荣誉,并加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晋升为开国公,食邑增加到两千户。一年后,他又被特别加封为司徒太保,晋封为琅琊郡王,食邑达到四千户,实际享受的封地有一百户。天祐二年(905年),皇帝还特意下令为他建立德政碑,立在府门的西侧。
朱温代唐自立后,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王审知为侍中。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派人向后梁王朝大举进贡。当时福建至中原的陆上交通被割据江淮的吴国阻断,王审知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登莱再到开封,因此而坠海溺死不少人,但王审知仍坚持进贡。对新建的后梁王朝来说,能得到王闽政权的进贡,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意义。因此,后梁王朝不断给王审知晋爵加赏。开平三年(909年),朱全忠封王审知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食邑七千户,实封五百户”。次年,晋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二年(916年),梁末帝赐给王审知“忠勤保安兴国功臣”的称号。
龙德三年(923年),后唐灭后梁。王审知得知消息后,于次年向后唐进贡。五月,后唐封王审知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福建节度使。十月,为了祝贺万寿节和后唐皇太后入京,王审知又进贡“金银、象牙,犀珠、香药、金装宝带、锦文织成菩萨蟠”等贵重礼品。作为回报,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春,后唐晋封王审知为“扶天匡国诩佐功臣,食邑一万五千户,实封一千户”。同年底,王审知逝世。
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通过招引贤才、办学兴教、减刑省役、降税利农、睦邻通商等一系列政策,使闽地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因他对福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史称“八闽人祖”或“开闽圣王”。
延翰建国
同光三年(925年)年底,王审知逝世,他生前安排好后事,让长子王延翰代理政务,并上表后唐朝廷。王审知去世后,王延翰在大臣的拥戴下,自称威武军节度留后。
同光四年(926年),后唐正式任命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加授同平章事
天成元年(926年)十月,王延翰取出《史记》中有关闽越无诸的记载给文武官员传看,并说:“闽自古就是王国,我今天不称王,还等什么!”于是,众将士、官吏纷纷上表劝进。不几天,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设置百官。不过,在对外方面,他仍然奉行后唐的号令,沿用后唐年号,所以,一时并未引起大的矛盾。其次,后唐王朝此时发生政变,唐庄宗被刺,朝廷一时大乱,众臣皆无心去管远在海隅的事变,所以,闽国政权倒也安然无事。王闽政权存在多年,至此才正式建立闽国。王延翰建国后,大建宫殿,并挑选民间少女入宫。
王延翰诸般作为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泉州刺史王延钧上书兄长劝谏,王延翰大怒,双方关系恶化。王延翰采择少女的文书来到建州,也受到建州刺史王延禀的抵制,王延禀复书言语不逊,王延翰怀恨在心。王延禀任建州刺史多年,在地方有深厚的势力。在建州豪族的支持下,他有心出兵福州问罪,但又不敢贸然行事,便派出使者到福州,窥测王延翰的动静。使者在福州时,王延翰待他彬彬有礼,末了,还派国子祭酒、御史大夫湛温为其送行,暗地里却下令湛温用毒酒鸩杀使者。湛温是一个厚道的长者,他不愿唇齿相依的福、建二州兵戎相见,便将毒酒自行饮下,倒毙于桌上。建州使者见状大惊,返告王延禀,王延禀便下决心要扳倒王延翰,他与泉州刺史王延钧订立攻守同盟,决心合兵袭击福州。王延钧为王延翰之弟,同为黄氏夫人所生,他原在福州任闲职,手中并无权力。王延翰登位后,厌见王延钧,将其打发出福州,任泉州刺史,不料王延钧因此得到军队指挥权。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王延禀和王延钧各自率兵奔袭福州。建州在福州上游,王延禀顺流而下,很快抵达福州城外。王延翰急派指挥使陈陶迎敌,仓促之间,被打得大败,陈陶自杀。夜晚,王延禀亲率壮士百人登城,打开福州西门,建州兵一拥而人,一口气打到王延翰寝宫门口,王延翰急忙躲起来。天亮后,建州兵搜出王延翰,王延禀将他斩杀于宫城门外。
王延钧从泉州出发,走的是陆路,中途多大河险川阻梗。待其赶到福州城下,建州兵进城已有一天多了。这时王延禀已控制了整个局面。然而,王延禀想到自己是王氏家族的义子,不便接任闽王之位,而王延钧又是现存王审知嫡子中最年长的一位,犹豫再三后,王延禀终于下决心拥王延钧登基,自己率兵退还建州。
天成二年(927年)正月,王延禀退回建州,临行时,王延钧为他饯行。王延禀教训王延钧:“好好继承先人的志向,不要累老兄下次再来!”王延钧口中唯唯诺诺,千恩万谢,心里却认定王延禀是他最大的政敌。王延钧鉴于王延禀的教训和王延翰的前车之鉴,即位之初,他以威武军节度使留后的名义继续向后唐王朝进贡。后唐封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并赐予琅琊王爵位。
天成四年(928年),后唐遣吏部郎中裴羽右常侍陆崇入闽,封王延钧为闽王。
王延钧一直把建州的王延禀当作最大的威胁。他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极力奉承王延禀,不断给他升官,数年内升王延禀为“奉国军节度使,知建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侍中”。另一方面,他竭力拉拢掌有兵权的宿将,改组军队,将来自光、寿二州的王审知老部下编组为拱宸、控鹤二都,驻扎福州,并派自己的亲信掌握军权。
王延禀对王延钧的用意也不是一无所知,天成四年冬十二月(930年初),王延禀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自请退休,并上奏后唐将建州刺史的职务交给他儿子王继雄继任。长兴二年(931年)四月,王延钧诈病,消息传到建州,以王延禀为首的建州地方势力认为这又是显示自己实力的大好时机了,便调发军队,奇袭福州,不料,正撞在王延钧的阴谋网中。王延禀与王继雄父子乘船而下,分头进攻福州,王延禀进攻福州西门,王继雄继续乘船东进,试图绕道攻打福州东门,以收两路夹击之效。在南台江面上,王继雄遇上了福州楼船指挥使王仁达率领的水军。王仁达见到王继雄水军开来,便命令士兵树起白旗,假装投降。王继雄不知是计,登船抚慰王仁达,却被王仁达船舱中的伏兵击杀,并消灭了这路建州兵。接着,王仁达将王继雄的首级砍下,悬挂于福州西门。这时,王延禀正在攻打福州城,忽然见到儿子的首级,不禁失声痛哭,心中大乱。王仁达乘机发兵反攻,王延禀被追兵捕获,一个月后被杀。王延禀率领的建州兵主力被消灭,建州余部已无力抵抗,王延均派遣使者赴建州招安,王延禀旧部杀死使者,保护王延禀的两个儿子逃往吴越国。不久,福州兵在都教练使王延政的带领下进入建州。
延钧称帝
在除掉王延禀之前,王延钧在内政方面颇有成绩。但在除掉王延禀之后,王延钧处理政事不再那么谨慎小心,他开始更多地考虑个人享受,闽国政治开始腐化。在杀死王延禀的第二个月,王延钧下令建造大规模的道教宫殿——宝皇宫。宫殿落成后,王延钧请道士陈守元入宫主持。
长兴三年(932年)夏,王延钧上书后唐朝廷,要求朝廷将已故吴越王钱镠的封号转授给他,后唐不予理睬,他便以此为借口拒绝和后唐的往来,图谋称帝。
长兴四年(933年)春,有人说王延钧登王位前所住的“真封宅”有黄龙出现,王延钧便将这所宅院改名为“龙跃宫”。同时,他下令造东华宫,每天役使上万工匠,宫殿造得极为华丽。落成后,王延钧举行仪式即皇帝位,国号大闽,建元龙启,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鏻”,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机构,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同年七月,王延钧起用薛文杰为国计使,主管财政。薛文杰知道王延钧喜好奢华,便千方百计地为他搜刮财富。他的办法是瞄准有钱人家,收集他们的材料,然后用酷刑迫使他们招供“莫须有”的罪名,没收他们的财产,供王延钧使用。这一方法在大地主与大商人之间引起着普遍的恐慌,平民也因薛文杰加赋加税而恨之入骨。
闽国的巫师在政治上有很大权力。巫师盛韬对王延钧说:“陛下左右多有奸臣,如果不通过占卜向鬼神询问吉凶,他们将作乱。”于是,王延钧让盛韬等人通过占卜考察大臣。盛韬便和薛文杰合谋铲除政敌。薛文杰和盛韬等人还劝说王延钧要削弱宗室的势力,这引起宗室普遍的不安。王延钧堂侄王继图企图谋反,事泄被杀,连坐下狱的有千余人。宗室王仁达在打败王延禀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王延钧一直很忌妒他的才能,诬陷其谋反,将他全家杀死。
龙启三年(935年),王延钧改元永和,册封王审知的婢女陈金凤为皇后。王延钧宠幸男宠归守明,称之为“归郎”。归守明可以随意出入宫廷。王延钧晚年多病,手足麻痹,行动不便。陈金凤便乘机与归守明通奸,并通过归守明结识了百工院使李可殷,丑闻百出。陈金凤一伙不仅鱼肉百姓,还欺压其他官员,甚至对太子王继鹏无礼;同时,百工院使李可殷在王延钧面前百般低毁皇城使李仿。于是,王继鹏便与李仿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陈金凤。
永和元年(935年)十月,王延钧病重,王继鹏想到自己马上可以继位,十分得意。皇城使李仿也认为王延钧这下没治了,便派遣壮士数人持棍击杀李可殷。陈金凤听说情人被杀,伤心之至。次日,王延钧的病稍有起色,陈金凤向他泣诉这一案件。王延钧在爱妻的催促下,硬拖着病躯上朝,追究李可殷一案。李仿见王延钧还能上朝,大惊,他干脆带兵杀入宫殿,与王继鹏汇合,杀死陈金凤一伙。王延钧闻变,藏匿于九龙帐中,叛兵用长枪乱刺,王延钧身负重创,却一时不死。宫女和太监不忍心看他受苦,帮他结束了生命。王延钧在位八年十个月,谥号惠宗。他死后,由太子王继鹏继位。
王昶继位
王继鹏继位后,改名为“王昶”,改元通文。对外他仍然自称威武军节度使,派遣使者向后唐进贡。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后唐大臣裴羽再次奉命使闽,封王昶为闽王。王继鹏大赦境内的囚犯,企图缓解百姓对闽国政权的不满。
王昶和李仿合伙搞政变,上台后,他封李仿为判六军诸卫事,掌管军队的最高权力。然而,李仿有轼君之罪,心不自安,在家中豢养了许多死士,意图不轨,王昶对他十分担心。于是,他和拱宸都指挥使林延皓设计对付李仿,于该年冬十二月(936年初),将李仿斩首示众。铲除李仿这一心腹大患后,王昶的地位基本巩固,他任命其兄王继严为“权判六军诸卫”,另一名兄弟王继恭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两人分掌军权。他还颁发诏书,说李仿有轼君之罪,把政变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他,洗刷自己。王昶骄奢淫逸、诡诈凶残,十分类肖乃父。他一继位,便立李春燕为贤妃。李春燕原是王延钧的宫女,很受宠。王昶在做太子时与李春燕私通,王延钧病重时,王昶向王延钧索要春燕,王延钧虽然很不高兴,最终还是给了他。王昶十分迷恋李春燕,即位后,抛下结发妻子不管,整日和李春燕饮酒作乐,后来干脆立李春燕为皇后。王昶对道士的崇奉,远远超过他的父亲。他即位不久,即封道士陈守元为天师,并听从他的话,在宫庭中盖三清殿,用黄金数千斤铸宝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像,奉陈守元居于宫中。凡是任免官吏,裁决政事,王昶都要通过陈守元祷告宝皇大帝,于是,陈守元乘机广收贿赂,干涉政事,闽国政治日益混乱。由于王昶大盖宫殿,奢侈浪费,国库日益空虚,人不敷出。为了弥补亏空,王昶除了增收赋税外,还实行卖官鬻爵。他命侍判三司蔡守蒙挑选官员都以缴纳贿赂多少为准,所收取的钱,上交王昶享用。王昶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交钱可以当官,另派亲信医生陈客到外面兜售盖有印章的空名证书,只要添上名字便可上任,搜刮了大量财富。
王昶和其父一样,把宗室看作心腹大患。即位后,便设法消除宗室的权力。通文三年(938年)四月,巫师林兴装神鬼,说神谕传言王氏宗室将有人谋叛,王昶便命令林兴率士兵杀死其叔父王延武王延望及他们的五个儿子。王昶的堂弟王继隆在酒宴上失礼,便被推出斩首。王昶之兄王继严掌管军队,王昶听说他能得军心,便怕他有朝一日取代自己,下令革除了王继严的职务,并强令他改名王继裕。王氏宗室在他的迫害下,忧心忡仲,朝不保夕。任职左仆射、平章事的王延羲干脆装疯卖傻,要求出家做道士,王昶顺水推舟地赐给他一套道士服装,送他到武夷山道观当道士。后来想想王延羲出家的地方太僻远,不利于自己控制,便又召回王延羲,将他幽禁于家中。
王昶上台后对拱宸都和控鹤都极不信任,因此召市井屠夫创立了宸卫军,所给赏赐都是其他二都的两倍。王昶用这个方法来培植可靠的武装力量,由此得罪了拱宸、控鹤二都。有人告诉王昶,二都士兵有怨言,要他小心。于是王昶策划将二都调离福州,分散安插漳泉二州。二都官兵听到这个消息,对王昶的怨恨就更深了。二都的首领是拱宸军使朱文进、控鹤军使连重遇。王昶对他们很不信任,经常在公开场合侮辱朱连二人。朱连二人由此记仇,二人常在军队中挑唆士兵对王昶的不满,二都士兵的怨恨情绪一触即发。通文四年(939年)七月,王昶的宫殿失火,这场大火明显是有人故意放的,但纵火贼始终抓不到。王昶怀疑连重遇知道放火的人,想乘机除掉他。不料这一机密计划却被人泄露给连重遇。连重遇便下决心挺而走险,发动叛乱。这日,恰好轮到连重遇入值王宫,他便乘机率士兵焚掠长春宫暴乱,王昶闻讯,急率亲信逃往宸卫都避难。宸卫都忠于王昶,但人数较少,控制不了局势。叛军连夜请出王延羲当新皇帝,卷入叛乱的人越来越多。天亮后,拱宸都和控鹤都联合进攻宸卫都,放火烧城。宸卫都无法坚守,余众千余人带着王继鹏和皇后李春燕等人逃出福州北门。众人见大势已去,纷纷逃散。王昶身边的人越走越少,而追兵逐步逼近。王昶知道无法逃走了,盛气凌人地责问追兵头领一一前汀州刺史王继业:“你做臣子的节操何在?”王继业冷冷地回答:“国君不守国君的道德,臣子哪会有臣子的节操?”王昶语塞,只得垂头丧气地跟随王继业踏上归程。半途中,王继业以酒灌醉王昶,将他绞死,同时被处死的还有皇后李春燕等人。王昶在位仅三年十个月,庙号康宗。
兄弟相争
王延羲是闽王审知的第八子,为黄氏夫人所生,和王延翰、王延钧、王延政是同母兄弟,排行在王延政之前。王延钧死后,若从王氏兄弟中挑选继承者,他本是第一选择。因此,在王昶在位时期,他就有政治野心。后来,他在王昶的逼迫下装疯卖傻,自行出家当道士。但王昶仍不放过他,对他控制很紧,不让他随意走动。他知道,王昶迟早要来对付他的,一直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连重遇发动兵变,他事先并不知道,当叛军开到他家请他做皇帝时,他还以为是王昶派人来杀他,吓得躲进厕所里。叛军四处寻遍,找不到他。后来王延羲自己走了出来,叛兵一见大喜,拥他到皇宫,就在一片瓦砾场中拜他做皇帝。王延羲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王继业追杀王昶。随后改名为“王曦”,改元“永隆”。
王曦作为宗室的一分子,对王昶迫害宗室极为不满,上台后即下令诛杀妖巫林兴。然而,他一旦大权在握,便害怕宗室中会有人取代自己,经常找借口打击宗室。王氏宗人在他的淫威之下,无不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王曦的核心大臣多为异姓官员,且几乎都是军人。其中,连重遇和朱文进是发动兵变的野心家,王曦对他们无疑是又恨又怕,可是,他已没有王昶的魄力,不敢在即位后便杀死兵变策划者。在这种形势下,王曦理应团结宗室把矛头对准这些骄横跋息的武人,但他却仍把宗室视为眼中钉,建州刺史王延政最遭他忌恨。
王延政于王延钧时期出任建州刺史,他稍有政治头脑,经过八九年的经营,网罗了一批人才,渐渐有了政治资本。王曦上台后,不敢声讨发动政变的骄兵悍将,而是报复与他有仇的宗室和大臣,王延政对此极为不满,他多次写信劝谏王曦,要他痛改前非。王曦在回信中痛骂王延政,于是,兄弟两人便成了仇敌。永隆二年(940年)正月,王曦派遣亲信业翘任建州监军,又派教练使杜汉崇去统帅驻扎在福、建二州边界的南镇军。业、杜二人知道王曦想算计王延政,争相告发王延政的不轨行为,双方关系日益激化。有一天,业翘与王延政议事不协,仗着王曦的势力呵骂王延政:“你想造反么?”王延政大怒,欲杀业翘,业翘逃往南镇(今南平),王延政便发兵进攻南镇的福州戍兵,戍兵一触即溃。二月,王曦派遣大将潘师逵、吴行真领兵四万讨伐王延政。福州兵一路进展顺利,很快打到建州城下。他们兵分二路,潘师逵驻扎在城西崇阳溪畔,吴行真驻扎在城南松溪南岸,两军夹河而阵,声势浩大。王延政见势不妙,一面派人向吴越国求救,一面选拔精锐,出城迎战。不料,福州兵一触即溃,被斩杀千人,建州兵士气大振。几天后,王延政遣敢死队千人涉水夜袭潘师逵大营,福州兵溃散,潘师逵被建州勇将陈诲所杀。次日晨,建州兵乘胜进攻城南的吴行真大寨,吴行真阻水扎营,利守不利攻,然而当建州兵刚出现在河对岸,福州兵便一哄而散,吴行真带头逃走,在建州兵追击下,有一万多人被杀。原被福州兵占领的永平(南平)、顺昌二城,也被建州兵收复。这次战役结束后,王延政巩固了在建州的地位。
四月份,吴越的援军开到建州城下,他们共有四万人,战斗力很强,由仰仁铨率领,驻扎于建州西北的高地上。王延政认为福州兵已经败去,便以酒肉犒赏吴越军队,请他们早日回去。不料仰仁铨非但不肯退兵,反而挖掘工事,整顿军备,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王延政害怕了,便低声下气地派人向王曦求救。吴越兵若攻下建州,对王曦也很不利,于是,王曦派出新任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率兵二万,援救建州。并致书杭州的吴越王,谴责他们发兵进入闽境。此外,他还派出一支轻装步兵,抄袭吴越军队的粮道。当时的福建与浙江之间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道路十分难行。吴越国通过这些羊肠小道向仰仁铨军队输送粮食,本来就很困难。因此,仰仁铨军队的存粮较少,粮道一旦被切断,加上天降大雨,吴越军队很快就断粮了。五月份,王延政大举进攻,饥饿的吴越兵体力下降,无法抵挡,死伤和被俘的达万人以上。仰仁铨见势不妙,率领残部退回吴越境内。
王延政与王曦合兵击败强大的吴越军队,当时二王部下的大臣无不盼望二人言归于好。就连邻国的李昪也希望他们兄弟能和解,以免吴越从中渔利。于是,他派出客省使尚全恭到福建,劝说王曦与王延政和好如初。六月,王延政派出一名牙将和一名女奴拿着誓书、香炉来到福州与王曦在王审知墓前焚香起誓,言归于好。然而,这不过是表面文章,暗地里兄弟俩仇恨如故。七月,王曦修筑福州西城墙,以防备建州兵。而王延政不久也扩建建州城。
王延政要求王曦将威武军的称号转让给建州,并封他为节度使。威武军本是王潮、王审知统治福州时的一个称号,王延政若取得这个封号,岂不成了王审知的正统继位者吗?王曦不肯给,改授建州为镇安军,并于永隆三年(941年)正月封王延政为镇安军节度使,晋升富沙王。王延政嫌镇安军名字不好,将它改为镇武军。
王延政很想把他的势力向泉州、汀州扩张,王曦则竭力防范手下的人倒向王延政。四月,王曦怀疑汀州刺史王延喜与王延政通谋,便派出大军前赴汀州,将王延喜捉回福州,后来查无实据,但也不放王延喜,将他软禁起来。六月,王延政写信招纳泉州刺史王继业,消息走漏,王曦也不管王继业有否上钩,将他和他的五个儿子通通处死。王审知的老臣杨沂丰在王继业手下任过事,有人诬告他是王继业的同谋,王曦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全族人杀死。继任泉州刺史王继严,善于抚众,能得到士兵的爱戴,王曦怕他造反,将他调回福州,暗中用毒酒鸩死。七月,二王之间的战争重又爆发,双方伤亡惨重。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王延政见进攻福州没有进展,便掉转方向,亲率大军进攻汀州,企图先攻克汀州等南方重镇,形成对福州的包围。然而,新任汀州刺史许文稹很能打仗,他利用地形和建州兵对抗,双方交战四十二次,王延政竟占不了便宜,迫不得已,他只好退兵。为了支援汀州的作战,王曦派出两支军队,一支直接援助汀州,一支进驻尤溪口,威胁建州重镇一一南镇。驻扎尤溪口的福州水军首脑是黄敬忠,此人极为迷信,每事必卜。建州兵前来迎战时,占卜者说时辰不利,黄敬忠便按兵不动。于是,建州兵乘机展开兵力,水陆夹攻黄敬忠,获得大胜,俘斩福州兵二千人,黄敬忠也被斩首示众。
八月,在多次失利后,王曦派遣使者给王延政送去金器九百、钱万贯、将吏敕告六百四十通,请求讲和。王延政自以为取福州易如反掌,拒绝求和。不久,王延政发动强大攻势,一直打到福州城下,大将陈望一度突破西城,形势很好。但是,在野战中懦弱无力的福州兵这时为保卫家乡而战,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他们一个反攻,把建州兵打出城外,陈望见攻城无望,只好率军退回建州。
闽殷对峙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他升将乐县为镛州,升南镇为镡州,任命潘承佑为吏部尚书,杨思恭为兵部尚书。不久,又升潘承佑为同平章事,升杨思恭为仆射、录军国事。不过,在对外方面,王延政仍用镇武军节度使的礼节。殷国辖地狭小,虽然号称三州,实际上只有将乐、昭武(即邵武)、建阳、建安、浦城等五个县。自从内战发生后,建州军费开支浩大,人民负担是很沉重的,因此,百姓对王延政早有怨言,更有一些将领因不满王延政而叛投他国。潘承佑为此上谏王延政,全面批评殷国政治。然而,王延政一点也听不进潘承佑的金玉良言,反而将他撤职,软禁于家中。
王曦在福州同样搞得一团糟,他置国计民生不顾,每日饮酒作乐。王曦外甥李仁遇貌美,成为王曦男宠,被任命为左仆射中书侍郎。王曦与大臣夜里喝酒,白天睡觉,整日昏沉沉,行事颠三倒四。他喜欢在酒宴中查人细过,滥杀宗室、大臣。一次,他的侄儿王继柔不胜酒力,偷偷地把酒倒掉一些,便马上被推出斩首。几年内,因酒过被杀的臣僚不计其数,宫廷上下笼罩着一片恐怖的气氛。
永隆六年(944年)三月,王曦在酒醉中杀死控鹤指挥使魏从郎。魏从郎是朱文进和连重遇的同党,这引起朱连二人严重的不安。王曦上台后,忙于诛杀宗室与王延政作战,与朱连二人倒也相安无事。随着时间推移,言语不慎的王曦时时漏出对朱连二人的不满。一次酒宴上,醉酒的王曦嘲弄起朱连二人,二人当场被吓得浑身发抖,他们痛哭流涕,跪下来连连叩头,声明自己决无谋反之心。王曦既不相信他们的申辩,也不采取措施对付二人,听了二人的话,毫无反应。朱连二人回家后,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正在这时候,王曦的皇后李氏派亲信挑拨朱连二人:“皇上恨极了你们二人,你们要早做打算啊!”王曦晚年娶金吾使尚保殷之女为贵妃,对她十分宠爱,王曦酒醉中,尚妃指使他杀谁就杀谁,李皇后十分忌妒。王曦即位不久,便立李氏所生的儿子王亚澄为太子,并封他为长乐王,担任中书令,判六军诸卫,掌管文武最高权力。李氏的如意算盘是策动朱连二人杀死丈夫王曦,扶其子王亚澄继位,她好垂帘听政。有了皇后的支持,朱连二人更加肆无忌惮,不久,皇后的父亲李真患病,王曦前往探望。半途中,皇帝的护卫拱宸马步使钱达刺杀了王曦。王曦在位四年八个月,死后谥号为景宗。
王曦既死,连重遇召集百官会于朝堂,说道:“太祖昭武皇帝亲冒矢石,光启闽国。今子孙淫虐,荒坠厥绪,天厌王氏,当求有德,以安此土。”众臣在死亡的威胁下沉默无言,连重遇遂扶朱文进登上皇位,并率大臣跪拜朱文进。朱文进不敢称王,自称闽主。连重遇统帅六军,兼任礼部尚书、判三司,掌握大权。朱连建立新政权后,怕王氏宗人反扑,下令屠杀王氏宗族五十余人,野心勃勃的王曦皇后李氏,也被处死。朱文进上台后,想实行一些善政争取民心,他下令罢除许多工程和百工院,并放宫女还家,诛杀卖官爵的蔡守蒙。
自杀害王氏宗族后,朱连二人在闽国极为孤立,大臣郑元弼曾公开指责他们,被罢黜回乡,后来,郑元弼又打算逃往建州,事泄被杀。为了加强对泉州、漳州的控制,他们派出羽林统军使黄绍颇任泉州刺史,左军使程文纬任漳州刺史。汀州刺史许文稹看到这种局面,主动投靠朱文进。
朱文进派出使者赴南唐,告以闽国政局的变化,南唐扣留朱文进使者,一些大臣提出要讨伐朱连二人,后因故中止。与南唐关系无法发展,朱文进便以威武军留后的名义向后晋进贡。后晋封朱文进为威武军节度使,知闽国事。不久,又晋升朱文进为同平章事,闽国王。
王延政在建州闻悉福州发生兵变,王曦被杀,马上派大将吴成义领兵攻打福州城,未克。天德二年(944年)十月,王延政派陈敬全带三千士兵进占尤溪和古田,另派卢进带兵二千进占长溪县,对福州构成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朱文进对泉州等地的统治并不十分巩固。这些地方的驻军长期以来都另成系统,随着王延政的军队逼近福州,泉州驻军内部人心浮动,几个中高级军官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是散员指挥使留从效。他对同事董思安、王忠顺、苏光诲等人说:“朱文进屠灭王氏家族,派遣亲信分掌各州。我们这些人原是王氏的部属,王氏待我们不薄,现在我们成了叛贼的部下,将来富沙王延政平定福州,我们这些可就死有余愧了。”众人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们将军中的好友招致家中饮酒。众酒酣耳热时,留从效骗众人道:“富沙王已平定福州,密令我们征讨伪刺史黄绍颇。我看你们这些人的相貌都不是久处贫贱的人,你们听从我的话,马上可以得到富贵,否则,大难就要临头了。”随后,留从效说出兵变计划,并提出组织敢死队,结果有副兵马使陈洪进等五十二人报名。留从效带着他们乘夜爬进泉州城,捉住黄绍颇,将他斩首,很快控制了泉州。留从效等人自称统军兵马使,派陈洪进带上黄绍颇的首级前赴建州,向王延政投诚。王延政大喜,他派长子王继勋任泉州刺史,并给发动政变的官兵都升了官,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陈洪进都被升为都指挥使。漳州军队统帅程谟听说这一消息,立刻杀死刺史程文纬,立王氏宗亲王继成为漳州刺史,汀州刺史许文稹顺风转舵,主动投靠王延政。这样,泉、漳、汀三州轻而易举地转入王延政名下,王延政势力大为扩展。
朱文进听到泉州兵变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原有的军队都在与建州兵对峙,不可轻动,便以重赏从平民中募兵二万,前往攻打泉州。王延政闻讯,也急忙调遣二万大军增援,于是,泉州兵与建州兵合力抵御福州兵,二军会战于泉州城外,福州兵大败,两员统帅一死一俘。该战结束后,王延政大将吴成义率战舰千艘围攻福州,朱文进走投无路,只好向吴越国请求援兵,并派子弟前去做人质,但是,吴越自攻打建州失败后,将福建视为畏途,迟迟不敢发兵。然而,南唐军队却不请自来,天德二年十二月(945年初),南唐发兵进攻建州王延政。吴成义听说这个消息,反而派人到处宣传说:“南唐出兵帮助我们征讨福州的叛臣贼子,大军现在已经到了。”福州城内的兵民不明底细听说这一消息,心情更为慌张。就连朱文进也沉不住气了,他派遣宰相李准将闽国的玉玺送往建州,企图与王延政讲和。在这种混乱局势下,福州城内发生了第二次兵变。
福州内部有一些来自建州的官兵,南廊承旨林仁翰即为其中的一个。有一天,他把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们世代为王氏的部下,今却受贼臣控制,一旦富沙王延政来到福州,我们有什么去脸见他?”于是,他带了三十名勇士穿上恺甲,手持兵器,前去攻打连重遇住宅。林仁翰手持铁塑直向连重遇冲去,勇不可当。而连重遇的卫兵亦无心力战,经过几个回合的格斗,林仁翰杀死连重遇,并砍下他的头示众,说道:“富沙王马上就要到福州了,你们这些人罪大恶极要受惩罚,现在连重遇已被我杀死,你们为什么不去杀朱文进赎罪?”大家听了有理,便合兵去攻打朱文进,将他杀死,打开福州城门,迎接吴成义大军进城。朱连二人死后,王延政统一了福建,但这时南唐军队已在大举进攻建州,闽国危在旦夕。
南唐灭闽
南唐元宗李璟闻知闽内乱,欲乘机扩土,遂遣军入闽。南唐保大二年(945年初)十二月,南唐以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翰林待诏臧循为谋臣,随枢密副使查文徽率数千唐军自洪州(今江西南昌)进取建州。不少建州将领投降南唐军队,建州百姓争先恐后地伐木开道,欢迎唐军。唐军很快进抵建安县边境的盖竹乡,逼近建州城。然而,这时福建形势大变,泉、漳、汀、福等州皆降于王延政,而镛州刺史张汉真也率兵八千增援建州,王延政一个反击,把查文徽击退。分攻邵武的臧循受到建州兵袭击,全军溃散,自己成了建州的俘虏,后被斩首。然而,南唐又迅速派遣大将何敬洙、祖全恩率兵万余入援,查文徽军队很快恢复元气。查文徽故意隐瞒唐军的实力,他用减灶的战术制造唐军大批逃亡的假象,使建州兵误以为唐军不堪一击。王延政为假情报所迷惑,派大臣杨思恭催前线将领陈望进攻。陈望老成持重,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轻易出战。但杨思恭只懂得以权势压人,陈望被杨思恭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率闽军涉水进攻唐军。结果被唐军腹背夹击,闽军大败。陈望战死,杨思恭仅以身免。陈望的部下是建州兵的精锐,他们被消灭之后,建州兵的实力大打折扣。不久,唐军乘胜追击,很快进抵建州城下。在这种形势下,福州又发生兵变。
福州的地方势力与王延政敌对多年,最终迎接建州兵入城,这是迫于形势的选择,他们内心是很矛盾的,生怕王延政损害他们的利益。
闽天德三年(945年)正月,闽国文武大臣派代表前赴建州迎接王延政入都,于是,王延政取消殷国的称号,仍称闽国。然而王延政的统治中心在建州,加上南唐军队大兵压境,他无意离开建州,便将福州改名为南都,派侄儿同平章事王继昌镇守南都,并派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任镇遏使,率一支军队保卫王继昌。林仁翰前往建州谒见王延政,王延政对他的大功视而不见,赏赐很少。不久,王延政又将福州兵中的精锐甲士一万五千人调到建州,一切措施都使闽国大臣失望。
王延政派驻福州的王继昌整日饮酒取乐,不管士兵的死活。福州城内人们对王延政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厚,加上王延政在前线吃败仗的消息传来,福州人心浮动。王曦在位时期,李仁达叛投王延政,担任将领。朱文进篡位后,他又叛投福州;陈继珣原是王延政手下的官员,后来叛投王曦,任著作郎。王延政进入福州以后,李陈二人生怕王延政清算他们,惶惶不安。天德三年(945年)三月,南唐军队围攻建州城,王延政危在旦夕。李陈二人便潜入福州,劝说掌握闽军实权的大将黄仁讽发动政变。他们对黄仁讽说:“今唐兵乘胜进攻,建州被围,富沙王眼看保不住建州,安能保有福州?从前王潮兄弟不过是光山布衣罢了,他们攻取福建易如反掌,我们乘此机会起事,还怕不如王氏兄弟吗?”黄仁讽和陈继珣是老乡,他作战勇敢,在政治上却没有头脑,被李仁达的鼓动所迷惑,竟参与他们的谋反行动。于是,李仁达组织了一帮敢死队乘夜袭杀王继昌和吴成义。天亮后,叛军控制了福州,李仁达请出神光寺和尚卓俨明做皇帝,并派人向后晋王朝进贡。
王延政闻悉兵变的消息,下令诛杀黄仁讽全家,并派出统军使张汉真率水军五千,会合漳泉军队进讨卓俨明。四月,张汉真部队抵达福州,攻打福州东门。黄仁讽听说全家人都被杀了,打开城门拼死战斗,勇不可当,建州军大败,张汉真被俘杀。王延政夺回福州的希望完全破灭。黄仁讽痛定思痛,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悔恨,他私下对陈继珣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忠信仁义的道德,我过去是富沙王的部下,现在背叛他,是不忠,富沙王将侄子王继昌托付给我,我却同其他人合伙杀死继昌,是不讲信义;与建州兵作战,所杀的都是乡亲和老朋友,是不仁;抛弃妻儿,害他们被杀,是不义,我真是死有余辜啊!”说罢,抚胸痛哭。陈继珣、黄仁讽在福州的部属较少,根本比不上李仁达的势力,因此,兵变发生后,大权落在李仁达手中,陈黄二人寄人篱下,朝不保夕。对这种局势,陈继珣是很清楚的,所以,他马上恳劝黄仁讽:“大丈夫求功名还管什么妻子儿女!还是把这事丢开吧!小心惹火烧身!”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谈话很快传到李仁达耳中,李仁达便派人诬告黄陈二人谋反,将他们斩首,从此以后,福州完全被李仁达控制。
五月份,李仁达又策划了一次兵变。他借检阅军队的机会请卓俨明出宫。检阅中,一部分军队突然哗变,他们冲上高台杀死卓俨明,李仁达故作惊慌地逃走,被士兵追回,哗变的士兵拥他坐上卓俨明的位子。于是,李仁达自称威武军留后,公开掌握福州大权。李仁达一方面向后晋王朝进贡,一方面又派人出使南唐,自称愿做南唐的藩臣,起用南唐保大年号。唐主李璟大喜,封李仁达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并赏赐给他一个新名一一李弘义。这样,建州的王延政便处于前后夹击中,形势日益危险。南唐军队在建州城下遭到激烈的抵抗,于是他们采取先扫清外围的办法,分兵攻略汀州及建州属县。他们相继攻克浦城的西岩山军寨,以及南部的镡州,建州日益孤立。建州城内,闽军人心离散,福州兵一万五千人自调到建州后,损失很大,剩下八千士卒也不愿为王延政卖命。有人告诉王延政,福州兵在策划兵变,王延政便抢先行动,他派人告知福州兵将:只要缴出武器,便放他们回福州。福州兵听了欢天喜地,都抛弃装备,徒手排队回家。结果王延政在半途埋伏了一支军队,将福州兵全部杀死,并残忍地割下他们的肉,晒成肉脯,做士兵的于粮。八月,唐军前锋王建封火烧建州外城,顺着火势突入城内,大军随后一拥而进,攻克建州。王延政被俘获,后被解送金陵。九月,汀州、漳州、泉州相继向南唐投诚,闽国就此灭亡。
王氏以唐光启二年(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刺史开始确立对福建的统治,经六十一年至天德三年(945年)丙午岁,闽被南唐灭亡,标志着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丙午年属马年,因而在闽民间流传着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
疆域
行政区划
闽国的势力范围在唐的江南东道,相当于今福建省。最强盛时有建、镛、镡、泉、漳、汀六州及南都长乐府(福州升)。
国都
闽国以福州为都,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开挖护城濠,并新建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在福州主干街的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开河通沃桥浦,引闽江潮水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等。王审知还扩建夹城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称。
政治
官制
王审知时期,福建官吏较少,王延钧自称皇帝后,建立了一整套官僚机构,其官职和名位,大体仿造唐制。主要机构是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兵部、工部。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唐代李世民以尚书令登上皇位,以后尚书令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掌管省务。王延钧比较看重尚书省,任命亲信李敏为左仆射,太子王继鹏为右仆射。尚书省下辖六部,分掌政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其他有郎中、员外郎等官员具体负责。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职为侍郎,其他官员有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内学士等等。中书省的职责为起草皇帝诏书,追至唐末,三省权力渐以中书省为重,中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掌权宰相。五代各国的宰相多名为“同中书省平章事”,或简称平章事,其副手有“参知政事”“判三司”等。王延钧的平章事是其次子王继鹏。而王继鹏继位后,叶翘任其“参政事”。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副职为侍郎,官员为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门下省的职责为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文件。唐末的门下省作用不如唐初,其长官多流为荣誉性称号,王延禀便得到过侍中的职称。而郑良士早在王审知时便任左散骑常侍。
闽国在三省之外,还设立了内枢密使,协助皇帝掌管军务,这是晚唐五代才开始流行的制度。其原因为晚唐五代时战争不已,军务繁忙,文人出身的宰相大都不懂军事,而且,统治者也信不过他们,因此,有了枢密使之设。这一制度到宋代演变为枢密院制。王延钧的枢密使为吴勖。
设置国计使是闽国最为特殊的制度,这是一个主管财政的官职,他国所无。王审知时期,以张睦领榷货务,官职三品。张睦在王闽政权内部威望很高,闽国建立后,自然要设立一个和他职权范围相应的机构,于是,国计使一职便应运而生。国计使掌管闽国的财政命脉,相继任这一职务的薛文杰、陈匡范、黄绍颇都有很大权力,他们的官风直接影响到闽国的命运。
闽国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据福州的《坚牢塔铭》石刻,闽中六军为:左右龙虎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它们的长官为左军使、右军使、都指挥使、都监等,通常他们的职务之上还加有各种封号:上将军、大将军、许多人还被赐予公侯等封爵,地位、权力远在文官之上。他们之间的权力角逐,对闽国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闽国的地方行政分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统辖文武官员。闽国境内共有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福州直属闽国朝廷管辖,其他各州都设有刺史,其中建州人口众多,由于战略地位重要,驻扎的军队也多,它的刺史权力最大,对闽国影响也大,王延禀即是以建州刺史的地位与王延钧分庭抗礼的。
县是闽国地方的基本管理机构,设有县令、县承、主簿、县尉等官员,自唐以来没有变化。县之外设有场,也是沿袭唐代的制度。场是后备县,随着人口增长,许多场升格为县,例如,桃林场升为桃林县(后改名永春县),感德场升宁德县,归德场为德化县,如此等等。
五代时福建和其他各地一样,设有许多镇,镇分布在交通咽喉地区,例如:浦城县的临江镇、长溪县的黄崎镇、闽西的归化镇、闽中的永平镇(今南平)等等。这些地方商业较发达,有些镇以后升格为县,例如,归化镇升为归化县,永平镇甚至升格为剑州。镇的管理者多为武将,“考五代时,节度使常补亲随为镇将,以有所凭借,肆为非法”,可见,这些人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政策
王审知针对唐末五代时期的吏治腐败现象,“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任用一批廉洁、正直的官吏,尤其注意任用闽人,如任用福清人翁承赞为相,莆田人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节度推官,仙游人郑良士为左散骑常侍等等。
整顿吏治
王审知在建立政权后,很注意肃清吏治,重振法纪。首先,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王审知有错,王潮亲自给予鞭答。王审知执政后,“令比秋霜之严”,严格约束部下。他们还选用了一批执法严明的官吏,如张庑,“官至殿中侍御史,弹劾百僚,甚有风采”。贾郁,“峭直不容人过,正身奉法,以风赇吏,吏多畏惮之。”这些人活跃于王闽政权内部,抑制了腐化势力的发展。
赋税政策
王闽政权的第一代人都有很强的自约能力,他们带头厉行节约,压缩政府开支,这就为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打下了基础。
一、农业赋税
唐代中叶以后实行两税法,按田亩数量征收赋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晚唐政府开支增加,田税征收额也不断上升,唐末情况更为严重,“凡列土疆,悉重征税”。王氏昆仲反其道而行,王潮在泉州“均赋缮兵”,所谓均赋,就是消除大户偷税、小户税重的不均现象。进入福州后,他们“按其程课,令以权衡,尽叶旧规”。这就是说,取消两税之外的附加税。可见,王氏政权并未滥征赋税。在徭役方面,王审知比较注意使民以时,尽量把徭役安排在农闲时候。和其他统治者相比,他兴建大型土木工程相对较少,也很少调发军队出外作战,所以,福建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二、商税
闽王立政之初,任用陈岘,实行“补利市官”的政策,商税是相当沉重的,不过主要是造成了富人的困扰,并非针对穷人。而后有所变动,陈岘之后,王审知的财政由榷货务张睦掌管,张睦从不滥征税收。张睦主管财政一直到年老退休才被薛文杰取代,这时王审知已故世多年。薛文杰上台后,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在闽国继续实行了“补利市官”的政策。
三、贡赋
唐末藩镇都要向朝廷贡纳土产,唐初福建的贡品不多,仅为橄榄、蜡烛等土产,福建地方官向皇帝贡纳这些土产,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而王审知执政后,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大举进贡,例如,同光二年十月,王审知“进万寿节并贺皇太后到京金银、象牙、犀珠、香药、金装宝带、锦文织成菩萨蟠等。”同时,福建进贡物品的种类也多了起来,例如,长乐县有一块“闽王禁石” , “周围十余丈。石产紫菜,纤而味美。闽王审知时岁以供贡,禁民私采,今广石澳是也。”王审知扩展贡品种类与数量,增加了百姓负担。
宗教政策
王氏大力推崇佛教、道教乃至民间神灵崇拜,这对王闽政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一,建庙封神,默许民间的神灵崇拜。古代的福建信巫尚鬼,创造了许多神灵,这些神灵在儒教和佛教看来,都属于“淫祀”,历来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发展有限。王氏入闽以后,“州邑闾井,许民咸得立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政策,因此,这一时期福建城乡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入三教的祠庙,许多地方性的传统祠庙也屡屡受到王氏统治政权的封赐。
其二,利用道教宣传“君权神授”,为王闽政权披上神秘的外衣。王闽割据政权把自己和福州古代的一个道士联在一起。大约在萧梁时期,福州有个名叫王霸的道士在怡山修行。按民间的传说,他后来成仙飞升。王审知围攻福州期间,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名叫徐景立的道士在怡山挖地,挖出七口瓷瓶,瓷瓶很大,每口可容七升水,里面装了炭,瓷瓶上盖了一个大青砖,上面写着王霸留下的两首谶语:“树枯不用伐,坛坏不须结,未满一千年,自有系孙列。”“后来是三王,潮水荡祸殃,岩逢二乍间,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徐景立是当时一个小有名气的道士,他这两条谶语以王霸的口气预言王潮会取代陈岩,王氏政权会在福建一代代地传下去。对王氏政权的巩固起到莫大作用。
其三,崇信佛教。王潮在泉州时,就建造过几座庙宇,来到福州之后,他还缮经三百藏,派人送交泉州开元寺收藏。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为开元寺塑造四尊佛像,并重造钟楼。他还为该寺修过藏经楼等建筑。王审邽死后,其子王延彬继任泉州刺史,他崇奉佛教更胜于其父,曾捐十万石良田给佛刹。王审知对佛教的迷恋程度更深于他人,他上台不久,便将名僧义存请到福州为他说法,并舍钱五十万贯,为义存在雪峰寺大盖房屋,修理寺庙。王审知对佛学有一定修养,常与名僧谈论禅机。他与义存之间的友谊很深,义存年老病危,他专门派医生送去药丸;义存逝世,他专门派义子王延禀前去祭奠。义存葬身之塔是义存生前亲自绘图设计的,图样完成后,义存派人交给王审知,王审知马上挑选工人建造,其中一些石材,还是他派人千里迢迢从江西采购而来的。王审知对僧人非常优待,他曾在开元寺举办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设二十万人斋,招待四方僧人。唐末五代,北方经历了“唐武宗灭佛”“周世宗灭佛” , 僧寺免税、免役的特权基本丧失;然而,福建寺院仍保持着这一特权。王审知还为福建境内的寺院大盖庙宇,他在位期间,福州诸县共增添166处寺院。此外,还有许多废寺都是他修复的。王审知还为寺院购买了大量田地,鼓山涌泉寺“创自五代,闽忠懿王所施。膳僧之田,多至八万四千亩”。福州之外,福建境内的许多寺院也受惠于王审知。因此,福建历代的僧人普遍感激王审知。
总之,王氏昆仲的宗教政策成功之处在于安抚了百姓,并巩固了统治基础,可是,他们过分迷恋佛教,也导致财政开支大增,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这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军事
军队
王氏军队的数量不多,以光寿兵为核心,收编了许多民间武装。王氏昆仲善于抚恤士卒,他们治军严整,军纪较好,军队出动时,“耕织无妨,歌谣满路”,因此,保持有较大的战斗力。
军屯
在和平期间,王审知仿效古人军屯的战略,调发军队驻扎军事要地,开垦农田。福清大塘即为王审知调发士兵修筑的,可“溉田种三千六百石”。
修筑战备工事
为了防御外敌人侵,他在各地修筑了许多战备工事。例如浦城的西岩山,控制了江西、浙江进入福建的要道。自唐末以来,西岩山就有地方豪族武装驻守。王闽政权建立后,这些豪族武装被收编。不久,王审知选派浦城人章仔钧任西北防御使,在西岩山扎寨驻守。经过章仔钧进一步整修,西岩山成为闽北最为重要的军寨。王审知在福建边境各要隘,都设置了军寨,福建号称山国,易守难攻。加上王氏军队重兵驻守,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在重要城市,王审知大力修建城墙。王延彬曾扩建泉州城,孟威在建州“添筑南罗城”。福州城在王审知时期两次扩建,占尽险要。
海防
唐末五代,福建沿海有许多海盗,他们对沿海居民形成很大的威胁,王审知拥有战舰千艘,经常与海盗作战。大致说来,王氏的海上力量足以保护沿海人民的安全。所以,福建海上道路畅通,许多外商放心地到福建交易。
经济
农业
王审知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除了委派颜仁郁管理农业外,还派得力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据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时,垦田一万四千一百四十顷一十六亩有奇,白配钱二万三百八十四贯四百奇,斛牛九万二千七百余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采取与民休养生息、轻摇薄赋等政策,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王延政在治理今南平地区时,十分重视茶业种植,不仅在产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在质量上也有较多的提高,建州腊面成为贡品茶中的佳品。正是由于王氏兄弟治闽以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茶叶种植及其加工,最终将闽地发展成为盛产茶叶的基地,以至于进入北宋后竟然屡屡出现了茶叶生产供大于求的过剩状况;兴修水利工程,亲自主持兴建了福清、长乐沿海大堤,泉州六里陂、九溪十八坝,连江东湖,晋江40余华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员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重要水利工程,数十里农田得以灌溉。由于水利灌溉能够保障农业生产得以稳步增长,所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同时,他带人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大力推广双季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闽境荆榛”变成了“时和丰年,家给人足”的繁荣局面。
贸易
王审知充分发挥福建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为了使福州“水陆无滞”,他取消闽江流域关卡,畅通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他躬身踏察海湾,辟建码头,开辟黄岐澳“甘棠港”。从此,福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当时的甘棠港,北通日本、高丽,南联南洋诸岛,甚至远达阿拉伯地区,是著名的货物集散地。他还支持扩建和改造泉州港,使福州、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为了便于贸易,他简化通关手续,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收获巨丰。王审知还设立“榷货务”一职,由忠于职守而擅长经营的张睦担任此职,“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既通过精简繁琐的交易程序来促进交易的实效性,又通过国家政府层面设置的管理机构来保障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张睦在榷货务任上时,贸易成效十分显著,做出的政绩更是朝野交口称赞,因此榷货务的地位也随之大大提升。后至闽政权末又将榷货务更名为市舶司,并将其官署移至泉州处理公务,自此拉开了宋元时期泉州发展成为世界著名商港的序幕。由于福建地处海滨,交通方便,加上王审知的诸多优惠政策,很多外国商人都来闽经商。福建出产的陶器、铁器大量销于国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也返销中国。此时,还有许多伊斯兰教徒经常来泉州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手工业
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在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当时的冶炼、铸造业也很发达。在福州西南,建炉冶13所,安溪是银、铁的主要产地,晋江、德化、南安、惠安等地是冶铁基地。为了促进商品流通,王审知于贞明元年(915年),在汀州宁化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龙德二年(922年),又在福州铸造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鉴于陶瓷和铁器是主要出口物资,因此在王审知主政时期,福建的陶瓷业得到了发展。泉州是福建制瓷的主要地区,所制作的白瓷青瓷和其他色釉,品种丰富,造型精美,很快闽地的制陶技术就传到了国外,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的陶瓷技艺交流。此时的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的闽地能制造长20丈、载数百人的航海大船,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
水陆交通
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外广筑罗城40里,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并挖有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桥等。城区面积扩大后,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区、商业区括入城中,最终形成内外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这些平民居住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当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北夹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夹城与罗城连接起来,使福州城的规模比旧城面积扩大7倍之多。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在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他还开河通活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再次在罗城南北两端扩建夹城。夹城建成后,把屏山、乌山、于山、白塔、乌塔等制高点全部连在城中,提高了福州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对福州的江河、沟渠进行一番改造和整理。黄滔的《毗沙门天王碑》云:“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达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岸泊宗艛。”可见,经过扩建和疏浚,福州水陆交通更加便捷,从而为福州经济、文化以及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雄厚的基础。
货币
王审知在福建开炉铸钱时铜钱、铁钱、铅钱三种都有铸造。可福建当时几乎没有铜矿资源,铁矿资源也很稀少,且还要优先供应军需,而当时钱币需要量极大,这迫使王审知另辟蹊径。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闽国境内汀州宁化县发现铅矿,王审知当年就设置了铅场,将铅矿纳入官办体系。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这是中国最早上市流通的铅钱。因开元铅钱又大又软,很容易磨损,甚至使劲捏都能捏变形,故又被称为“大糯钱”。
文化
教育
首先是大力延揽各方才俊,办学兴教,发展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王氏所建的闽政权,王氏兄弟相继致力于创办高等学府学校。如王审知既以“好礼下士”之举招揽四方才俊,又以“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四门之学完全沿袭中原地区的尊儒崇学之风,旨在延揽、储备和培养高端人才。二是为了提升社会文化层次,就必须要发展基础教育。于是,以照搬中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四门学的设立,既培养了大批的本土儒士,又为中原传统文化在闽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早在唐乾宁元年(894年),即王潮进驻福州之后的第三年,在福州四门设置义学,开创王氏兄弟在闽办学兴教之路;又至王审知执政时期,又积极倡导各州县开办相应等级的地方学校,继而大力支持乡村设立私塾进行初等的文化普及教育等等。再如王审邽一脉在今泉州西郊北峰镇设招贤院,为王氏政权延揽天下名士:“中原乱,公卿多来闽,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询,翰林承旨制诰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就因为处于乱世之下,泉州一时成为群贤广聚之地,也成为名至实归的文化大都,故闽地因此而被誉为当时的“海滨邹鲁”。
而后又是借助寺观传播中原传统文化。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虽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但其内包含大量的内化后的佛教文化,尤以世俗更甚。王氏兄弟崇信佛教,在闽地当权时期,兴建和修复了福州雪峰寺、涌泉寺白塔乌塔等266座寺塔,仅泉州一地所建寺院就有五十余座,足见福建的佛教寺庙及道教观宫,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
此外,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祐元年(904年),他命管内各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
文学
王闽政权建立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延纳士人,闽地很快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一时之间,安宁稳定的闽地成为北方士人南迁的重要选择,王闽政权所在地福州汇聚了大量北方士人。入闽的外来文人前后大概有十六七人之多。这些士人都是朝廷中较有名望的文学之士,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东南闽地。他们投身于福州文坛建设中,把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福州,促进了当时福州文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外来士人是当时福州文坛的重要组成。 返乡闽籍士人也活跃于王闽政权之中,扮演着福州文坛主力军的角色。其中,最活跃的当属黄滔、徐夤、翁承赞三人。在归闽之前,他们与中原文士和本土文人的交往就比较紧密。归闽后,他们作为东道主,与入闽中原文士交流更多。黄滔有多篇祭文述及与这些外来文人的友情。
本土文人群体是福州文坛又一重要成员,相较于外来士人和返乡文人而言,其文学创作成就并不太高。他们人数众多,文学传承不一,是福州文坛的基石,是支持福州文坛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外,从《全五代诗》所收福州诗人来看,比较突出的还有两个群体:一是王氏诗人。王审知雅好文学,重视文化教育,王室之中出现不少文人,代表有王继鹏王继勋及泉州王延彬等。二是诗僧群体。王审知笃信佛教,福州文坛亦涌现了不少诗僧,代表有慧稜、常雅、文炬、清豁耽章等。他们与文人之间交往十分密切,福州文坛禅风亦相当兴盛。
王审知治闽期间,在外来文人与福州文人的合力下,福州文坛完成了从初具面目到特色鲜明的转变,元白现实主义诗风、韩愈平易文风、贾岛苦吟诗风、晚唐清丽诗风在当时的福州文坛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力于入闽士人和归闽文人的共同努力,在五代文学衰颓的大背景下,中晚唐文风在闽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史学
闽国前后福建出现了几部史学著作《闽川名士传》《闽王列传》《闽中实录》等,它表明福建史学开始萌芽。
黄璞于大顺二年中进士,授尚衣监主簿,转任文阁校书郎,退职返闽。《闽川名士传》应作于返闽后。该书为唐代福建名士作传,起自神龙年间及第的薛令之,共收录54人。该书明代尚流传于民间,今已散佚。黄璞撰写该书,志在记录乡贤事迹,福建籍学者的材料,因而赖之流传。
《宋史》艺文志著录《闽中实录》一书,为蒋文怿所著,共十卷。蒋文择何人不详。按照闽国的制度,朝廷应设有史官,记载皇帝言行,死后撰成实录,《闽中实录》应是这类书籍。同类性质的书还有林仁志的《王氏绍运图》,见于《宋史·艺文志》,该书今已散佚,内容不详。该书应是研究王氏闽国的基本史料。这类书的撰成,保留了闽国的基本资料,使后人对闽国的历史有较深刻的理解。
陈致雍和《闽王列传》。陈致雍在闽国做过官,对闽国历史了解较细,加上他丰富的写作经历,《闽王列传》 应是写得不错的。该书今已失传,但福建许多地方志都载有闽王传记,这些传记的共同特点是:王审知的传记较略,而审知之后的其他诸王的传记都很详细,而且细节一致,应是参考了最早的闽王传记的缘故,所以,陈致雍的书对后世是有影响的。
宗教
道教
闽国统治者把自己和古代神仙联系在一起,自称是梁朝古仙人王霸的后裔,道士们利用谶语为王潮夺取福建政权大造舆论,并证明王氏政权是上天授予的,对王氏政权的创立与巩固有重要的意义。从此,王氏统治集团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延钧在位时,在怡山大盖道观——“宝皇宫”。“宝皇”即王霸,以他命名的宝皇宫,当然由王霸居于首位,而其他神灵只能站在他的两旁,这种布局反映了王延钧妄自尊大的愿望,也是他称帝的前奏。宝皇宫宫主是陈守元,他是一个著名道士,在民间有许多信徒,王延钧封他为“洞真先生”。自从当上“宝皇宫”宫主,他更加以“宝皇”的代言人自居,将王延钧玩弄于股掌之中,幕后操纵政治。陈守元是最早劝王延钧称帝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利用王延钧“酷信神仙术”的弱点,伪托“宝皇”传语延钧,要他避位修道数月,以后“当为天子六十年”,王延钧遵行不疑,居然真的出家当道士,取道名为“元锡”。王延钧复位后,遣陈守元问宝皇:“当六十年天子后怎样?”陈守元的传语是:“六十年后成为大罗仙主”。于是,王延钧十分得意,开始筹划称帝。其次,陈守元与王延钧太子王继鹏是政治上的同盟者,对王继鹏巩固太子的地位出过很多力。王继鹏在王延钧的几个儿子中排行第二,他能在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与陈守元有相当关系。长兴二年冬,陈守元伪托“宝皇”之命,劝王延钧避位修道,在这期间,王继鹏以威武军节度副使的身份代理政事;龙启元年五月,福州地震,王延钧再次避位修道二月,政事仍交给王继鹏管理。王继鹏还在陈守元支持下任宝皇宫使,来往于宝皇宫与皇宫之间,传达宝皇之命。这样,王延钧在位后期,许多权力都落入王继鹏手中。因此,当王继鹏发动政变杀入宫内,王延钧几乎没有抵抗。
王继鹏即位后,封陈守元为“天师” , “凡更易将相、刑罚选举,多与之议”。陈守元乘机接受贿赂,买官卖官,权倾一朝。为了更方便地参与政事,陈守元劝王继鹏在皇城内修三清殿。“以黄金数千金铸宝皇及元始天尊老君像”,陈守元从城外怡山宝皇宫迁居宫内三清殿,“政无大小,皆传宝皇命决之”。他还哄劝王继鹏向宝皇求大还丹,“旧焚龙脑、薰陆诸香无算,作乐台下,昼夜不辍”。陈守元与一班道士从中渔利,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连重遇发动兵变,陈守元易服出逃,被乱兵杀死。陈守元生前在贵族中广结关系,他不仅对王继鹏有很大影响,其他王氏宗亲也奉之若神。王延羲被王继鹏幽禁于私第时,就曾与陈守元往来。一天,王延羲的庭院中有一股白烟升起,逾时方散。迷信的王延羲偷偷地请来陈守元为其攘灾,陈守元说:“这未必不是好兆头啊。”不久,连重遇发动政变,迎王延羲称帝,以故,王延羲对陈守元也是很欣赏的。可以说,倘若陈守元不死于兵变,他在延羲朝仍然吃得开。此外,王延羲和道教的缘分很深,王继鹏在位时,他曾在武夷山出家做道士。后来,王继鹏对他不放心,又把他迁回福州,幽禁于家中。结果,王延羲竟以道士的身份当上皇帝。这在五代十国中是没有先例的。总之,闽国时期,道教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对王氏集团的权力更替与分配,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
王审知与黄滔等统治阶级十分清楚佛教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因此,他们对唐末五代福建的崇佛热潮采用鼓励的态度,大盖寺院,超度僧人,对福建佛教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第一,大盖寺庙。在这一时期,福建的统治者无不大盖佛寺,老百姓也积极捐助佛寺的建设,许多人将家园施舍为僧宅。闽国前后时期,福建的寺院数量极多,其中福州有781所,建州有964所,再加上泉州、漳州、汀州、剑州诸县,估计福建寺庙总数有三四千所。
第二,超度僧人。中原政权对剃度僧人控制较严。梁开平年间,王审知为祝贺新建的梁朝,专门建立一所“万岁寺”,为后梁祝福。然而,尽管这座庙具有重要的意义,梁朝也只允许万岁寺“度僧四十九人”。吴国和南唐也限制僧人剃度。因此,福建、浙江之外,僧人数量有限。然而福建境内却毫无限制地剃度僧人。例如,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于福州乾元寺开戒坛,度僧2000人;天复二年(902年),他又于开元寺度僧3000人。王审知的子孙也仿效他的做法,天成三年(928年),王延钧于太平寺度民 20000为僧;永隆二年(940年),王延羲度僧“万一千人”。闽国仅根据以上几项不完全的数字,剃度僧人即达36000人。
第三,缮修经典。唐末五代福建僧人积极搜罗佛教经典,使福建成为佛教文献中心之一。各种经典的流入,是福建成为佛教发达区的必需条件。闽国的几个统治者都很注意缮写经典。王潮成为威武军节度使之后,“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架以白马十乘”,送至泉州开元寺藏经楼收藏。王审知曾经“藏佛经于寿山,凡五百四十一函,总五千四十八卷”,他还为福州开元寺制作了许多经典。王延钧自称皇帝后,“缮经二百藏”,他们这些行动使福建佛教文献大备,佛学研究条件大为改善。五代以后,福建一直以佛经收藏著称于世。宋代福建寺院两次印刷《大藏经》,这显然是以五代闽国的藏经为基础的。
第四,僧人著作层出不穷。唐五代时期,福建僧人著作不少,泉州开元寺僧叔端著有“《义苑搜隐》《宗镜》《四缘诸抄》凡数十卷”;释净、释筠编撰了《祖堂集》,是为禅宗历史上的名著之一;释道昭注《成唯识论》,凡 80卷;义存的弟子宝闻著《续宝林传》四卷,是福建重要的僧史著作;义存著有《真觉语录》,行修著《语录》 、而名僧曹山本寂整理老师洞山良价的思想,发表于世,除此之外,他“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其时,一般的名僧皆有《语录》传世,僧人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
戏剧
福建戏剧源远流长,是中国南戏的发源地之一,在戏剧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唐末五代是福建戏剧的萌芽时期。福建戏剧萌芽和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北方音乐、舞蹈艺术南下。闽国前后北方人口南下,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技术,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北方艺术。史书记载:王延彬“宅中声妓皆北人,将求妓,必图己形而书其歌诗于图侧,题曰:才如此,貌如此。以是冀其见慕” 。声妓即是唐代艺人,她们能歌善舞,有的还兼演“参军戏”,这是戏剧在唐代的雏形。一般贵族官僚都在家中豢养声妓,王延彬是有名的风流太守,当然会在家中养声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延彬招揽声妓必选北方人,这标志着北方歌舞表演艺术南下,从而充实了福建原有的表演艺术。其二,唐末福建已出现了“百戏”,它是福建的土生艺术。玄沙师备的传记写到:“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来日,师问小塘长老:‘昨日许多喧闹,向甚么处去也?’”这里提到的“百戏”应为福建的原始戏剧。它的作用,原是娱神,在神灵的生日,将神抬出来游行,并在空旷处演戏,取乐神灵,祈求丰收。这是古代福建极为流行的习俗。玄沙师备是唐末五代的高僧,人们用“百戏”来迎接他,应是出乎他意料之外,不过,这表明当时福建已有戏剧萌芽。
艺术
雕塑、绘画
唐代的闽人已有相当不错的雕塑、绘画水平。五代的王审知造像让人赞叹。明代王审知墓被发掘,出土了一幅王审知的画像,画中的审知“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俨然可畏”。可见,这一无名画家的作品十分传神。唐末五代福建的艺术品主要以佛教为题材,黄滔有一句话:“以诸佛菩萨,其或铸成、塑成、刻成,其或壁绘、幅绘乎,像不可胜纪”。反映了当时的佛教热中,人们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佛像艺术品。梁贞明五年(919年),闽王审知梦见“梵僧数百,奕奕在光”,于是,在侯官县修筑了五百罗汉寺,寺中雕塑五百罗汉。此外,福建各地数千座佛寺中,不知塑了多少佛像。福州乌石山下的坚牢塔也雕有多尊佛像,惟惜高处浮雕历经岁月,已严重风蚀,底层一周佛像保存较好,这些佛像多是阴刻,似有后人加深过。佛像的线条较为洗练,富有表现力。
陶俑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福州市郊的战坂乡莲花峰下,发掘了王延钧妻刘华的墓,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陶俑。陶俑的造型,承袭了唐代的写实作风,并有所创造。其塑工的严谨、比例的准确、肌肉的丰满实感等,都具有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特别是那些高髻女俑脸部的塑造,虽保持了唐代那种肥硕的风格,而塑工更精,又如扶杖老人俑,比例准确,脸部肌肉刻划细致,神态生动,为唐俑中所少见。比南唐李昪、李璟出土的陶俑,在塑造方面要精致得多。
科技
闽国在福建立国,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商贸,所以更重视造船和海道的开辟。由于航海商贸的需要,福建的造船业不断发展。在原有造船的基础上,再加上白水郎带来的更加适于航海、具有水密隔舱构造的尖底船的融入,终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福船。发展到北宋末期,即12世纪时,就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海船了。福船发展到元明以后,衍生出不少的船型。因其优良的适航性和坚固的船体,福船不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主要商贸船,还被用作驰骋海疆的战船。
民族
人口
唐末以前,福建人口长期停滞,开元年间,福建约有108,998户,元和年间仅剩74,467户,呈现负增长。唐末五代的北方移民促进了福建的开发,北方人口南下使福建各地人口都有较大增长。中原汉人流行多子多孙的习惯,他们来到福建后,也把这种习俗带到了闽中,以故,闽国时期闽人的观念改变,都以子孙多为福气。人的繁殖力提高,使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长,以泉漳为例,唐元和年间,二州共有36,914户,迨至陈洪进献土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二州户口上升到巧151,978户,净增三倍。但因闽国户籍散亡,现已无法知道当时的总人口数。
族属
唐末五代,福建人以北方南下汉族为主体。此时,福建的少数民族,是有椎髻习俗的洞蛮,或称“洞獠”。还有蜑家人(古称“白水郎”,或“泉郎”,以船为家,人类学家一般认为即闽越人的后裔)。
外交
与中原王朝
闽国外交可以分为两段王审知在位时(909年—925年)和王审知死后(926年—945年)。《资治通鉴》也说王审知“自以国小地僻,常谨事四邻。”奉行交际诸方、保境息民的策略。
首先,以侍奉中朝正朔为主。除了上表称臣和上供后梁,得到后者的官职封册之外,乃至一些小事也刻意巴结,如请朝廷封敕地名、庙宇等。甚至为了维护与中朝关系,不惜同其他政权绝交:开平二年九月,“淮南遣使者张知远修好于福建,知远倨慢,闽王审知斩之,表上其书于梁,始与淮南绝”;上供不计成本:即使军阀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挡了进贡的通道,他也让人走海上到达山东的登州或莱州,再到开封,没有间断。他还开辟位于闽江口的甘棠港,便于将贡品通过海道献给中央统治者。但在当时条件下,每岁出闽江口渡大洋,“没溺者十有四五”。但王审知不因这些困难而中止。
王审知死后,诸兄与诸子夺权,并争相对后唐称藩,而后唐天高皇帝远,无力止息其内斗,只好两不得罪,谁取得控制权,就赐谁节度使或闽王(王延钧、王延政),而对其他人也照样封官(王延翰、王彦禀等),这种策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闽国的内乱。到后晋时期,闽主的所作所为已经不为中朝所容忍。通文四年(939年)二月,后晋所遣的闽王册礼使左散骑常侍卢损到达福州,而闽王王昶却称疾不见,十分无礼。随后王昶遣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回使,郑元弼被下狱。后晋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王昶的傲慢无礼,还因为当年七月,王曦已经自称闽国王,并遣商人间道奉表称藩于后晋,说明后晋对闽政权的执掌者还有第二人选。所以,虽然后来将郑元弼放回,王昶也被闽人所杀,事情不了了之,王曦做了皇帝之后照常上贡,但这件事足以证明闽政权从此被抛弃,连臣事中朝的权利也求而不得了。
与南唐
李昪即位时,曾遣使至闽国告即位,闽国有回使;然后闽国每年仁寿节(李昪生辰)都会遣使礼贺。李璟即位第二年(944年),因为擅自干涉闽国的内部争斗,闽与其绝交。
与吴国
吴国的创建者是杨行密,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朝封为吴王。天佑三年(906年),杨行密之子杨渥发兵江西,逐步攻占江西各州县。此后,吴国直接与福建交壤,构成对闽国极大的威胁。王审知不断向中原王朝进贡,和吴越国结成盟友,目的都是为了牵制吴国。由于这种显而易见的敌对关系,两国之间的往来较少,在不多的几次来往中,吴国的使者通常是盛气凌人。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七月,吴军消灭了占据江西抚州的危全讽;八月,吴国使者张知远来闽,出言不逊,王审知大怒之下,将张知远斩首,与吴国断绝关系。贞明四年(918年),吴国派兵进攻江西虔州节度使的谭全播,谭全播向闽、楚、吴越等国求救,于是,三国军队一起出动,进援谭全播。然而,吴国军队实力强大,不久,吴军攻克虔州,擒谭全播。江西全境被纳人吴国。王审知面临强敌,进一步加强与吴越的联盟,携手抗敌。
与吴越
闽和吴越有共同抵抗吴国的战略利益,所以,双方关系发展很快。天复元年(902年)九月,钱谬母亲秦国夫人水丘氏去世,王审知闻讯,马上派出使者致祭。贞明二年(916年),钱谬派人借道福建,绕道江西、湖南向后梁王朝进贡。同年冬,闽与吴越结为亲家。王审知第二个女儿出嫁钱谬第五子钱传响,钱传响亲自来福州迎新娘。贞明四年(918年),双方还共同出兵江西境内,支援谭全播抗击吴军。
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后,闽国诸(弟)子争斗,造成长期内乱,吴越几乎变成了收留王氏诸子和叛将的避难地。从闽国逃归到吴越避难或求救的有:长兴二年(931年)四月王延禀之子王继昇、王继伦;清泰二年(935年)十月李仿之部众;天福四年(939年)七月王昶宸卫都余部;天福五年二月、开运二年(945年)三月王延政两次求救;开运元年(944年)三月朱文进遣子弟为质求援。
与南汉
闽与南汉之间很早就有了联系,王审知的节度使推官黄滔曾访问岭南,与南汉官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双方关系较深。闽与南汉之间正式互派使节首见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其时,王审知派员外郎崔某出使南汉。次年刘隐死,这位不知姓名的使者又被派到南汉国悼祭死者。双方还缔结了婚姻之约,七年后,刘隐之女刘华出嫁王审知第三子王延钧。双方关系日益密切。
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闽和南汉之间突然发生了一场战争,史册对这场战争记载极为简略,乃至前因后果都不很清楚。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南汉皇帝刘岩在术士的怂恿下,到与福建交界的梅口镇(今属广东梅州市程乡县)避灾。闽驻汀大将王延美突然发兵袭击刘岩。在闽军距离梅口镇仅有几十里路的时候,终于有个南汉国的间谍抢先赶到梅口镇,把消息告诉刘岩,刘岩急忙逃命,在追兵的追逐下,刘岩部众丧尽,仅以身免,狼狈万分。刘岩脱险后大为恼火,两年后,他率领军队前来报复,两军交战于边界,汉军大败遁归。大战一场后,双方都没有进一步扩大事态,闽军虽取胜,却没有乘胜向南汉境内发展,刘岩也没有再来报复。双方关系渐趋缓和,以后直到闽国灭亡,两国之间未再发生战争。
社会
宗法制度
闽人宗族世世代代同居的习惯,与他们的宗法制度有关。福建的宗法制度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祭田制度,祭田即为祭祖之田,从理论上说,祭田收入应用作祭祀祖先的香火费用,在这方面主要开支有:修祠堂、祭祖、扫墓等等。对闽人而言,这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直到民国时期,福建农村的各姓家族内还很盛行这种制度。闽人各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每年以祭田的收人为主,辅之以自愿的捐献,进行扫墓、祭祖等各项活动。除此之外,祭田收人还用作族内公共事业,例如,贩济人贫穷族众、奖励读书人等等。这对维护族众的团结极有好处。有些祭田还可看成是小农的“保险费”,这类祭田在设立之初就规定不再分割,它的收入由子孙轮流享用,例如,今年的收成归甲所有,明年的收成归乙掌握,后年的收成归丙处置……。不论子孙有多少,都是这样轮替当主人。于是,有些家庭会隔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获得一次祭田收人,这类收人对他们来说都是额外收人,每轮到一次,都能使家庭经济大大改善,欠债的小农可以还掉债务,开支浩大的婚嫁丧葬大事,可以安排在轮收年份办理,因此说,有了祭田收人,许多小农免于破产。由于祭田等宗法制度发挥作用,从唐末五代以来,福建聚族而居的习惯日益加强,而这种习俗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奠定的。
信仰
五代福建的民间信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祖先崇拜。祭拜祖先是汉族很流行的习惯,也可以说形成了汉族文化的一个特点。但是,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大多在族祠与家堂,福建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是将祖先牌位放在寺院里。对一些家族来说,有大功的祖先会被当作具有神通的神明,甚至扩展为地方性神灵。在这方面最为显著的是漳州的陈元光,他生前曾任漳州刺史,对开辟漳州有重大的贡献,死后被奉为神,漳浦有陈将军庙。
其二,英雄崇拜。这也是唐末五代福建最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尤其是为民众而战死的英雄,一向受到百姓最热烈的崇拜。例如,唐末闽北有纪念在抗击黄巢战役中战死者的生祠。如李彦坚、张谨等人的庙宇在闽北较流行。他们以雄劲之气鼓舞百姓抗敌抗灾,是当地百姓的精神支柱之一。
其三,乡贤崇拜。乡贤是百姓祭祀最多的神灵,建阳与崇安交界处有五夫庙,名章山庙,“又名感应王庙。神姓蒋,讳仲贤,兄弟五人,五代时俱为大夫,所居里以是名。五夫既卒,乡人分祀之五所,而神在章山。神之段也,葬在五夫。一夕风雨晦冥,墓前香瓶移上兹山。众创亭祀之,祷求皆应”。建阳还有石湖成神的传说。这类人物大多生前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所以,死后又被奉为神。
其四,清官崇拜。一些清官也受到百姓祭祀,“郭显忠,固始人,伪闽王延政时为墉州刺史。政尚清简,化民以德,民有丧不举者,捐傣膊之。岁歉,辄发凛贩贷,民不知饥。及卒,立祠祀焉”。德化县有忠应庙,祭祀唐代当地的归德场长一一颜仁郁。他们在生前泽惠苍生,死后被奉为当地保护神。
其五,仙灵崇拜。崇拜仙灵是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福建秀丽的山水往往和仙灵的传说相伴。莆田县有罗隐庙,“莆故老云:昔海中浮大木数百,尽镌‘罗’字。乡人获而铲之铲逾明,相顾惊异。数日,见一人峨冠黄袍,屹立山下,曰:‘我罗仙也,行来居此’。言讫不见。于是乡人为立庙。南唐封光济王。海商祈风,分帆南北’”。据此,在当地妈祖信仰尚未兴起前,罗隐被当地视为海神,他的庙成为祈祷顺风之地。
其六,法师崇拜。古代福建盛行佛教,其中有一些佛教人物具有“法术”,他们和巫师一样念咒施法,具有莫大的法力,被人称作瑜伽教,又名密宗。对唐宋时期的闽人来说,他们从北方来到福建,经常遇到瘟疫、怪兽的袭击,他们将这一切都视为森林中的精灵在作怪,因此,要降伏这些精怪,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获得生存权。而瑜珈派法师的出现,满足了民间的要求,如连江有肖孔冲,“唐庄宗时中甲科,不乐仕进,人兑峰削发为僧,志行坚苦,能伏虎豹,既没,连江人祀之”。在普通民众看来,只有法术在身,才能驱虎豹,而肖孔冲能够驱虎豹,便说明他有法术。而且,肖孔冲是一位僧人,民众认为:是佛教赋予他降魔伏怪的法力,所以,他们崇信佛教,崇拜法师。于是,有些僧人为了发展佛教,往往借重驱邪镇魔之类的法术宣扬佛法无边。
其七,医神崇拜。有一些神明在百姓看来是以医道通神的,他们被百姓视为医神。如瓯宁县(今属建瓯)有石矶灵佑庙,“先是,有张暹者,在唐之季,里有妖邪为虐,且疾疫盛行,逞一日于灵佑庙焚香祝曰:‘暹生不能救民,愿死为神,以拯乡厄。’遂卒。乡人因塑像于立于神侧附祀之,甚著灵响”。
其八,母亲崇拜。古代福建多女神,人们对她们的祭祀实质是崇母情结在神灵世界的释放。例如,仙游县境有三座女神庙,“一、顺济庙……本泥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段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一、昭惠庙:本兴化县有女巫自尤溪来,善禁咒术,段,为立祠。……一、兹感庙:神姓陈氏,本汾阳人,生为女巫,段而人祠之,妇人妊娠者必祷焉,神功尤验”。这类女神多以保护妇女生产与小儿成长为其基本功能。
其九,行业神崇拜。中国的行业神以明清最盛,起源于五代的不多,而戏神雷海青可以作为代表。对雷海青的研究始于福建戏剧界,雷海青是唐代皇室乐工,遭安禄山之乱,骂贼而死,后被奉为戏神。闽中乐工祀行业神已有很久的历史,以后逐步传向全国各地。
此外,存在于这一时代的民间信仰还有龙、蛇、青蛙等动物神崇拜,以及榕树、樟树等植物神崇拜。
福建地区随处也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最流行的泰山崇拜、泗洲佛、石敢当信仰,都由唐代中原移民带入福建,从而成为福建最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泰山神是齐鲁一带的冥司之神,在北方的传说中,人死后首先要在泰岳庙中受到审判,因而,民间非常重视泰山神的崇拜。泰山神由光州、寿州移民带入福建,福州最大的泰山庙是由闽国宫殿改建的。其后,东岳泰山成为福建最普遍的神庙,几乎每个城市的东面,都有泰山行祠,民间所建泰山行祠也随处可见。在房前屋后树立泰山石敢当也是北方传来的习俗。南方民间相传有一种名为“煞”的恶气,它会影响人的生活。南方阳宅风水理论的一个重要支,就是避开煞气。倘若避无可避,一种选择便是在煞气袭来的方向树立一块“泰山石敢当”,传说泰山石敢当是一位勇敢的将军,有他在此,任何煞气都无法作恶。树立泰山石敢当原是北方的习俗,原用于镇邪驱恶。北方移民来到南方后,他们知道了南方有煞气这一精怪,便树立石敢当来对付煞气。这种习俗,在福建一直流传至今。
世系
(以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7:43
目录
概述
国号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