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郎
东晋末年发动的起义
东晋末年,朝政腐败,赋役繁苛,民不聊生。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在浙东发动起义,江南八郡纷纷响应,后被官兵击败,孙恩率领群众二十多万人退守海岛。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战败,投海而死。此后其妹夫卢循率残部转战福建广东,义熙六年(410)年乘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发兵进犯东晋都城建康,刘裕灭燕回师,随即发兵反击,大破卢循。后刘裕乘势进击岭南,卢循兵败自杀。余部流亡于广东福建沿海,史称白水郎。
发展历史
卢循农民军过闽 
东晋末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隆安三年(399)暴发了孙恩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转战东南地区,杀郡守县令,建立地方政权,后被官兵击败,退守海岛。元兴元年(402),农民军登陆进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一带),但孙恩战败,投海而死。农民军余部推举孙恩的妹夫卢循为主。卢循“雅有材艺”(《晋书》卷一百《卢循传》),自称征虏将军,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晋斗争,攻略永嘉(今浙江永嘉)、晋安(今福州)二郡(《晋书·天文志》及《宋书·天文志》均称,卢循“领孙恩余众,略有永嘉、晋安等地”)。
元兴二年(403)春,卢循派部将徐道覆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被晋建威将军刘裕打败。八月,刘裕乘胜进击永嘉,卢循又战败,率领农民军航海南下晋安。随后,刘裕带领官军入闽追击,农民军连连失利(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七《卢循之乱》称,刘裕“追至晋安,屡破之”)。为避开强敌,卢循遂引军渡海南进,于元兴三年十月攻克广州。当时东晋王朝刚平恒玄之乱,无力“征讨”,故封卢循为广州刺史。义熙六年(410),刘裕北伐南燕,卢循乘机重举义旗,分两路北上,进击东晋京都建康(今南京)。农民义军攻陷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时,晋安太守张茂度、建安(郡治在今建瓯)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当时晋安、建安二郡均隶属于江州)。刘裕灭南燕后迅速回师建康,农民军进攻受挫,卢循引军南撤,七年转战至交州(今越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时战败身亡,起义失败。
孙、卢领导的农民军,转战东南半壁,拥有大批船只,失败后,其余部漂泊闽粤江海,繁衍子孙。散居闽中沿海的称“泉郎”,亦称“游艇子”,成为泉州的夷户(隋至唐初,闽中置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从事渔业和海上交通贸易活动。唐武德八年(625)都督王义童招抚“泉郎”,授其首领为骑都尉。
《旧唐书·地理志》福州中都督府:“隋建安郡之间县,贞观初置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置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湖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二年(734年),罢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元和志》卷二十九福州:“武德六年(623年),改(建安郡)为泉州,八年(625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711年),又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福州都督府”,管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和汀州。按《旧唐书》所云贞观初置泉州,这与《元和志》、《新唐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不合,当有误。
白水郎与白水江
宋·《舆地纪胜·卷128·福州山川》载:“旧记云:闽之先,居于海岛者七种,白水郎其一也。”所谓“闽之先”,即闽越国人之先。
《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1·地理》引【(三国时)苏林注《严助传》曰:“冶,山名,今名东冶。”林,魏黄初人,当得之。】......旧时东越王只守泉山之险,今乃去之而南,可直指其巢穴而取之。盖谓所都之地。颜师古曰:“即今泉州之山”,谓福州也。自隋文平陈,改丰州为泉州。唐开元置“福州折冲(府)”,亦号“泉山府兵”皆即今瓯冶山为名尔。(据所述,泉山即冶山,亦即瓯冶池山。天泉池,或即瓯冶池之原名。泉山当亦因此得名。)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18 ·兵防类》——闽自无诸以兵从番君灭秦及助汉伐楚,非无兵矣。中更废徙。建安八年,孙策始立南部都尉于建安。吴景帝时有都尉营,在今开元寺东直巷,盖已分兵于此。晋因吴旧,既有典船校尉,又有温麻船屯,舟兵往往有之。
《八闽通志·福宁州》白水江旧记云:闽之先居海 岛有七种:卢亭、白水郎、乐山、莫傜、游般子、山夷、云家之属是也。此江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先是白水郎停舟之处,因名。按州志谓,昔闽人先居海岛者有七种,或云白水郎乃卢循余种,散居海上,以船为家,冲波逆浪,略无惧惮。唐武德中,招其首领降之。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6·地理》载:“官井洋港……潮,东至白沙,西至廉首,……白沙溪船至斜滩,廉首溪船至缪洋(即今穆阳)。”“松山港……潮,北行者至大桥,西行者至斗门。次西乌崎港……小船至饭溪,大船至杨梅潭。”“白露门,或曰即白水江也,白水郎停船之处,泊莆门寨前。……沙埕港(今宁德福鼎市沙埕镇)……船至桐山。白水江。《旧记》:县东北百七十里。《寰宇记》:“白水郎,夷户也,亦曰游艇子。或曰卢循余种散居海上。唐武德中,都督王义童招其首领周造、麦细陵等,授骑都尉。以船为居,寓庐海旁。船首尾尖高,中平阔,冲波逆浪,略无惧怛,名了鸟”。乾符间,有陈蓬者,驾舟从海来,家于后崎,号白水仙。有诗云:“水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头荦确高低踏,竹户彭亨左右闻。”尝留谶曰:“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松山沙径合,朱紫出其间。”蔡学士(蔡襄)《杂记》:“福唐(今福清)水居船,举家聚止一舟,寒暑、食饮、疾病、昏娅,未始去。所谓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欤?”
《霞浦县志》记载:“陈蓬,号白水仙。乾符(874~879年)间,驾舟从海上来,家于后岐(今霞浦县州洋乡后岐村)”。尝题所居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与林嵩有诗文之雅,后不知所之。嵩之孙秘书丞仲荀,有《地理志》得之黄忠老人,授于白水仙《阴阳书》七十二卷,《星图》一卷,皆其所作也。又留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后皆验。”
“《三山志》的记述还我们看到了当时闽东疍民(白水郎)的主要分布是在“官井洋港”、“松山港”和“沙埕港”一带,即包括今之宁德、福安、霞浦、福鼎的整个闽东沿海。其中“官井洋港”的溪船乘潮可到达长溪水域腹地的沿溪村镇,长溪干流自斜滩以下、支流穆阳溪(古称廉溪)自穆阳以下,都有疍民的分布。而且闽东疍民与福州地区的疍民(水居船)也有着密切的来往,活动范围延伸到福州南面的福唐,即今之福清、平潭两县兴化湾以北的广大水域。”
沙埕港流域之流江、就是当年卢家军队屯兵之所。罗唇(福鼎市佳阳乡罗唇村)为“卢屯”谐音演化,卢屯即“卢循屯兵之所”之意。不过卢循起义军在东晋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失败后,其余部散居闽粤沿海,繁衍子孙。沙埕港亦是其子孙散居地之一,明嘉靖版《福宁州志》明确记载:“白水江,在十九都。白水郎停舟之处。昔闽人徙居水中岛者,有七种。或云白水郎乃卢循余种,散居海上,以船为家。唐武德中招其首领而降之。”明时福宁州十九都为福鼎桐城山门底附近,可见白水江为现在八尺门以内周围海域,为沙埕港的内港分叉之一。”
了鸟船与五帆船
《太平寰宇记·卷102·江南道·泉州·风俗》载:“白水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曰游艇子,即卢循之余。晋末,卢循寇暴,为刘裕所灭,遗种叛逃,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唐武德八年,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得其首领周造、麦细陵等,并受骑都尉,令相统摄,不为寇盗。贞观十年,始输半课。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移徙,不常厥所。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
《宋书》“原丰(今闽县)令。晋武帝太康三年(286),省建安典船校尉立。”《元和郡县图志》“吴于此立曲郍都尉,主滴戍之人,作船于此。”韩振华教授认为“曲郍”可能 是“典郍”之讹。郍是越人长船,常与越人的另一种长船的鸼,合称为“鸼䑠”。《康熙字典》“䑠,《越绝书》越人呼船为须虑长,即䑠也。”《集韵》“䑠”了切,音乌。鸼䑠,船长貌”。《正字通》“船小而长日鸼䑠”。鸼䑠是越人的水战船。《梁书·王僧辩传》“及王师次南州,贼帅侯子鉴等,率步骑万余人于岸挑战,又以鸼䑠千艘,并载士,两边悉八十棹,棹手皆越人,去来趣袭,捷过风电。”这种头尾尖高的鸼䑠,又称了鸟船或乌船。魏晋时代在福州设典䑠都尉(典船校尉),其目的之一当然是要管辖福州的船户或䑠户。同时,在福州的温麻(今宁德)设有“温麻船屯”。“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以温麻船屯,立”。温麻船以合五板为大船,又称温麻五会船。其舟,则温麻五会........温麻五会者,永宁县出(今浙江永嘉),豫章合五板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也”。后来又演称为“五帆船”,把船称“乌船”或“五帆船”,五帆船即温麻五会船,是一种船底合五板而成的大船。
魏晋时代盛行军事屯田,福建水上蛋民同样被编入作为军事屯田的客户,建立 “温麻船屯”(霞浦县葛洪山古县村)。到了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废温麻船屯而建立郡县,蛋民便被迫转化为佃客。他们从此和一般的农民一样,除了缴纳户调田租外,又要分担徭役因此,在晋末的农民起义时,福建就有不少蛋民(白水郎或游艇子)参加到卢循起义军队伍。故相传蛋民为“卢循余党”。
宋朝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在福建的白水郎除近海捕鱼外,大多从事海上运输业,也有从事海上贸易成为海商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白水郎以船为家,“往往走异域,称海商。……盖孙恩、卢循之余习然也。”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101·漳州府风俗》云:“南北溪有水居之民焉,维舟而往,为人通往来,输货物,俗呼之泊水。”
清·光绪《龙溪县志·卷10·杂俗》载:“南北之溪,有水居之民焉,终岁舟居,俗呼之曰泊水。”
白水素女故事
清·道光《厦门志·卷15·俗尚》载:“港之内或维舟而水处,为人通往来,输货物。浮家泛宅,俗呼曰五帆。五帆之妇曰白水婆。自相婚配,从不上岸。”
清·施鸿保《闽杂记·卷9·五帆船》云:“兴、泉、漳等处海汊中,有一种船,专运客货与渡人来往者,名五帆船。其中妇人,名曰白水婆。”
《搜神记·后记·卷五》——晋安侯官人谢端①,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②,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
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③。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④。今道中素女祠是也。(卷五)
①晋安:郡名,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 侯官:今福州市。 ②始出居:才单独居住。《太平广记》引作“始出作居”。 ③天汉:银河。 白水素女:银河女神。《情史》卷一九作“白螺天女”。 ④令长:县令、县长。
此即著名的田螺姑娘故事之雏形。学界一般称之为“螺女型”。
此故事的文本记载较早见于西晋束皙《发蒙记》:“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
“天汉中白水素女”。天汉即天河、河汉。《博物志》云:“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槎](查)去来,往反不失期。”在海螺姑娘的故事里,白水素女自称来自“天汉”,盖借以喻指河、海。故其出自水上人家,当无疑问。所以,白水素女当与白水郎同属在滨海地域活动的水上人群。白水素女既来自水上,那么,螺壳就很可能是船的隐喻。在《搜神记》的叙述中,白水素女临去,将螺壳留给谢端,并嘱谢端除“勤于田作”外,还要“渔采治生”,显然是希望他使用小船捕鱼捞虾,以易米谷。白水素女来就谢端,据其所言,乃是受“天”或“天帝”之命。其所言之“天帝”,当即其所属水上人群的首领,即上引《太平寰宇记》所记武德年间接受王义童招抚、上岸受唐朝官职的夷户首领周造、麦细绫之属。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云:“晋安郡有一书生谢端,为性介诘,不染声色。尝于海岸观涛,得一大螺,大如一石米斛。割之,中有美女,曰:‘予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矜卿纯正,令为君作妇。’端以为妖,呵责遣之。女叹息升云而去。”
刘义庆《幽明录》云:“阳羡县小吏吴龛,有主人在溪南。尝以一日乘掘头舟过水,溪内忽见一五色浮石,取内床头。至夜,化成女子,自称是河伯女。”(《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太平御览》卷五二)此说虽未提及螺化女,然所述浮石化女,仍可视作其异型。
此后,此精怪故事往往粘附于地方风物而成为风物传说状态。《太平寰宇记》卷一〇〇《江南东道十二·福州·侯官县》云:“螺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搜神记》云:‘闽人谢瑞少孤,于此钓得一螺,大如斗。置之瓮中,每日见盘馔甚丰。后归,忽见一少女美丽,燃灶之次。女曰:我是白水素女。天帝哀君少孤,遣妾与君具膳,今既已知,妾当化去。留壳与君。其后,瑞常得其米,价资其子孙。因曰钓螺江。”
《舆地广记》卷三四《福州侯官县》云:“有闽山、螺江。昔闽人谢端钓得异螺,因名之。”
《东坡诗集注》卷四《虔州八景图·碧溪青嶂绕螺亭》尹师注云:“福州谢端,孑然一身,钓于江上,获一巨螺,其大如斗,置之于家,不以为异。出归则饮食盈案。端潜伺之,有好女子,具馔于室。执而问焉,女曰:‘我乃螺女,水神也。天帝闵君之孤,遣为具食,君已悉,我亦当去。’乃留空螺,曰:‘君有所求,当取于螺中。’因出门,不复见。后端有乏,探螺皆如意。传数世犹在。号江曰螺女江,洲曰螺女洲,庙曰螺女庙。其地在虔州西南。”(螺女庙位于福州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09: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