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王审知墓,俗称王审知墓。在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边,位于莲花峰南麓的斗顶山南坡。闽王墓原在风池山,后唐
长兴三年(932年)迁于此,时称“宣陵”。
历史沿革
后唐
同光三年(925年),
王审知去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
后唐
长兴三年(932年),其子
王延钧迷信风水之说,嫌山岗不利,于九月十九日把王审知及任内明迁葬莲花峰下,建莲花、永兴二寺,遣八僧守冢,颁田15顷为香灯。
明
宣德五年(1430年),闽王王审知墓被30名屯军盗掘,挖出王审知像、玉带、玻璃碗等器物。
明万历三十年(1608年),王审知裔孙王亮重修闽王王审知墓。
1981年,福建省和福州市的考古工作者联合对墓室进行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花纹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王审知墓志一合、王审知之妻任内明墓志一方。
建筑特点
闽王王审知墓南向,平面呈钟形,砖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27米,纵深31米。最高一层墓埕中部并列两个宝顶,宝顶近似长方形,环砌青砖及椭圆形青石,内填碎石杂土,高2.6米,长11.1米,前宽4.9米,尾部收敛为弧形,两宝顶相间2.03米。
墓室建造在宝顶之下,石构,券顶,两室并列,每室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左为王审知墓圹,右为其夫人任内明墓穴。两墓室前均有地下斜坡墓道,墓道长8.8米,宽2.25米,坡度5°。两墓道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均0.2米的石砌排水沟与第一层墓埕边沿相通。
文物遗存
墓道
闽王王审知墓前正中有一条长63米、宽3.7米的露天石墓道,墓道两旁有石翁仲、石兽左右分立,翁仲中有文臣武将各一对。文官高冠秉笏,均高223厘米,宽67厘米。武将披甲,按剑,均高161厘米,宽72厘米。石兽有石虎、石羊、石狮各一对。石虎俯卧,高35厘米,长137厘米,宽58厘米。石羊俯蹲,高48厘米,长130厘米,宽45厘米。石狮盘踞,高70厘米,宽38厘米。
墓碑
闽王王审知墓封土后侧山坡上竖立一块高287厘米、宽94厘米、厚20厘米的墓碑石。碑额琢有双龙戏珠浮雕,碑面正中楷书“唐闽忠懿王墓”。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字径分别为35厘米和12厘米。
墓志
王审知墓志位于棺床前,黑色页岩,周刻十二生肖像及龙凤牡丹图案,高146厘米,宽121厘米,底厚19厘米。楷书,字径15厘米。由门史福建管内盐铁副使翁承赞撰文,将仕郎前守河南府文学王倓书丹。铭文记载王审知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被封为琅琊王,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敕封闽王,从而纠正了志书对王审知为王时间的种种错误记载。墓志铭还记述王审知的12个儿子、7个女儿及其家族的情况,并具体记载王审知死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
任内明墓志》立于棺后石壁前,黑色页岩,高198厘米,宽102厘米,厚14厘米。楷书,字径2厘米。
翁承赞撰书,详细记载任内明生平,与王审知基志一起陈列于福州市闽王庙内。
文物价值
闽王王审知墓出土的《王审知墓志》《梁魏国尚贤夫人墓志》等,均是五代闽国史的珍贵史料。
历史文化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唐末,从其兄
王潮随
王绪起兵。唐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唐光化元年(898年),任福州
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封瑯琊王。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受封为闽王。审知治闽实行保境安民政策,整肃吏治,轻徭薄赋,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兴办学校,招纳中原名儒硕士,福建经济、文化由一向落后,开始出现繁荣景象。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迁葬今址。
保护措施
1961年,闽王王审知墓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闽王王审知墓在福州晋安新店镇斗顶村边,位于莲花峰南麓的斗顶山南坡。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闽王王审知墓:从福州站出发,路程大约6千米,约需1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