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
鱼脍、
脍或
鲙,是以新鲜的鱼
贝类生切成片,蘸
调味料食用的食物。其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鱼生可追溯到公元前823年。据传是西周周宣王专门命人制作“脍鲤”,用以犒赏凯旋将士。随着客家人的迁徙,鱼生来到南方。后传至
日本、
朝鲜半岛等地,在
日本很流行。
历史发展
先秦时代脍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
汉书·
东方朔传》:“生肉为脍。”《
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
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
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
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
白水县之内)迎击
猃狁,凯旋而归。大将
尹吉甫私宴
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
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
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
论语》中又
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
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
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晰嗜羊枣,而
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
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关于中国南方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
赵晔的《
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所载,
吴军攻破楚郢都后,
吴王阖闾设
鱼脍席慰劳
伍子胥,吴地才有了
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虽然《
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
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
秦汉之后,牛、羊等
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
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东汉时,
广陵太守
陈登很爱吃生鱼脍,因为过量食用而得
肠道传染病及
寄生虫一类的重病,后经名医
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鱼脍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东汉
应劭在《
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
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代表了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祝阿人这个习俗一直坚持到
隋朝,在《
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三国魏的
曹植也喜欢吃生鱼,他的《
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着小
虾酱吃。南北朝时,出现
金齑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称出现于北魏
贾思勰所著《
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
白梅、熟粟黄、
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
鱼脍。
隋朝时,
隋炀帝到
江都,吴郡松江献
鲈鱼,炀帝说:“所谓
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
鱼脍。除了蘸酱
佐食外,亦有并用各种
生菜拌食的食法,这种食法还很讲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视觉美感。
唐是食用生鱼片的
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
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 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
王维在《
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
王昌龄的《
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
白居易的《
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
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鲙
红鲤”;晚唐夏彦谦的《
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鲙”;五代
后蜀君主
孟昶宠妃
花蕊夫人的《
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生鱼片亦是于唐代传至
日本。
宋朝时食用
鱼脍依然很普遍,文献中有名可吃的鱼脍达三十八种,如“
鱼鳔二色脍”、“
红丝水晶脍”、“
鲜虾蹄子脍”、“
鲫鱼脍”、“
沙鱼脍”、“水母脍”、“三珍脍”等。相传
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
欧阳修知道后每就常常带鲜鱼找那位女佣为他做鱼生。此外,
苏轼与陆游都喜欢吃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
鱼脍有关的诗词就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
苏轼的《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列举了湖州的美味,其中一句是“吴儿脍缕薄
欲飞”,就是指湖州的生鱼片。
陆游《秋郊有怀四首》提到“缕飞绿鲫脍,花簇赬鲤鲊”,又有《
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写道“野鱼可脍菰可烹”。
金朝女真人亦有食用生鱼片的习惯,据南宋史家
徐梦莘的《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于入主中原前就有以生鱼片作为菜肴:“止以鱼生、獐生,间用
烧肉”。金朝末年的名医
张从正在医书《
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女真入主中原后的饮食,他说:“又如北方贵人,爱食
乳酪、牛酥、羊生、
鱼脍、鹿脯、猪腊、海味甘肥之物”就是女真贵族,入主中原后仍然喜爱生鱼片。
元朝时宫廷也有生鱼片菜肴,蒙古太医
忽思慧的《饮膳正要 聚珍异馔》篇著录了他几代
元朝皇帝的菜谱,其中一道菜就是
鱼脍,是以生鲤鱼片,加入
芥末爆炒过的姜丝、葱丝、萝卜丝和
香菜丝,经胭脂著色,用盐、醋提味。而《食物相反》、《
食物中毒》、《鱼品》诸篇亦论及
鱼脍。元曲中亦有关于
鱼脍的内容,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就有谭记儿乔扮渔妇,为杨衙内切脍的情节。刘可久的《南吕·阅金经·湖上书事》有“玉手银丝脍”。
明朝
刘伯温把鱼生的制作方法写进《
多能鄙事》一文中:“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
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
芥辣、醋浇。”但当时
鱼脍流行的程度已经大为降低,虽然不少
白话小说如《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喻世明言》、《
二刻拍案惊奇》等都有描绘食用生鱼片,但都是前朝之事,不能确定是原始话本的遗存,还是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而其他明代长篇小说如《
金瓶梅》、《
西游记》、《
封神演义》及
短篇小说集如《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初刻拍案惊奇》里,都没有提及鱼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亦远低于在唐宋诗词。但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仍有记载
鱼脍:“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
姜醋五味食之”。
约在明清之交,禽、兽肉脍已经消失了,但仍然有
鱼脍的记载,
高士奇的《西苑侍直》诗有:“沾恩馔给银丝脍”,所记的是
康熙十八年与十九年(1679和1680年)夏天的事,可知清宫中有生鱼片供应。生活在
江浙一带的名医
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
随息居饮食谱》里也对
鱼脍进行了论述。
李调元《
南越笔记》亦记载:“粤俗嗜鱼生,以鲈以(鱼奥)以鰽白以
黄鱼以青鲚以雪龄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 而鲥与嘉鱼尤美。”清
乾隆《
潮州府志》说潮州人:“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鱼生、虾生之类,辄为至味。”反映鱼生以残余的型态继续流行于江南和
岭南地区。
制作方法
近现代现代中国北方
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南方某些汉族聚居区亦遗留吃生鱼片的习俗,但是大多数海内外华人的意识里,生鱼片是
日本料理,很少人知道它起源于中国。
客家鱼生
客家鱼生是
客家地区的一种特色美食,如
广东梅州、
五华、
河源龙川等地。鱼一只或多只,视吃的人数而定,一般一斤半以上,如果有多人喜欢吃的话,大鱼最好,如
草鱼(即鲩鱼)。如果是
罗非鱼,一定要选水库的野生罗非鱼,由于这类鱼个头一般比较小,可用多只。姜、蒜白或葱白、
芫茜、
紫苏叶、
鱼腥草、
香茅草等,
花生米,如果喜欢,还可以加上只生木瓜;纯净
花生油(这个很重要,鱼生的香、味很大程度
上取绝于用油,不可用别的油代替。),盐、生抽、白砂塘,最后最重要的是:醋,醋要选新鲜的
米醋,不要用
醋精,不要用
陈醋,如果能买到乡下
酒坊自酿的米醋那是最好的,这个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后成品的口感。
先用
刀背在鱼头和身子结合处用力敲一下,把鱼敲晕,马上放血。放血的方法是剥掉
鱼鳃,然后将鱼倒吊起来,一定要将血放干净,不然做出的
鱼肉发红,
有腥气。等到血放干净时,将鱼鳞刮净,用干净的
消毒毛巾或
吸水性强的纸将鱼身抹干,但不要将鱼开膛。
要求所用刀要利,砧板要干净,不掉屑的。将用
吸水纸包好的鱼肉剥去,不要在鱼肉上留下
纸屑。
鱼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斜着下刀,将鱼肉切成大片、极薄(约2毫米厚)的薄
肉片,另处放入盘中,
鱼肚处的肉较薄,不能切片,就切成细长的丝。
五华多数的做法是将切好的鱼肉片放入盛有
蒜蓉醋的碗中先浸泡片刻后捞起,再放入倒有纯净的花生油的碗里,然后各自夹到一定份量到各自的确定里与各人所需要的配料如花生米、姜丝、鱼腥草、香茅草、葱白、椒等混合起来吃。然后再饮上一小口
米酒以压腥,另一说法是去菌。
潮州鱼生
潮州鱼生也凭借极致的刀工、轻薄的形态、极鲜的口感,在
潮汕地区流传千年。采用当地草鱼,也称之为鲩鱼,在进行鱼生切片的过程中,干燥是保持鱼生生鲜嫩口感的前提。鱼生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厚度不会超过0.5
毫米、薄如蝉翼的
鱼片;一种是刀痕密集、切而不断、厚而不柴6
平方厘米大的厚切鱼块;还有一种肉质弹滑、口感饱满的纤细的条状鱼生。
除了鱼生的刀工,潮州鱼生的酱料也最为讲究。一片鱼生,上十种配料、七八种颜色,包括
萝卜丝、蒜头、
萝卜干、姜丝、
小米椒、洋葱、芹菜、
金不换、香菜、炒熟的
芝麻、花生、
泡椒、葱丝、
柠檬叶、
杨桃片等,再淋上由
豆酱、
芝麻油、沙姜末、
鱼露、
香油等调和而成的酱料。
顺德鱼生
顺德鱼生一般以
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
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 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
淤血的
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
爽滑和有甜味。
进食时蘸以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酱油、
花生碎、
芝麻、
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鱼皮则可凉拌。配料
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粉丝、炸芋丝、
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
尖椒丝、
朝天椒、
榄角碎、酸
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
白砂糖、
白醋、花生油、盐、
胡椒粉。
日本刺身
日本生鱼片称为刺身,一般都 是用新鲜
海鱼、
海贝制作,蘸以酱油、山葵等,是
日本菜中接近最清淡的菜式,也是具有
代表性的菜式之一。
生鱼片(日语中叫“刺身”)是
日本料理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食品。
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
鲷鱼、
鲆鱼、
鲽鱼、
鲈鱼为材料,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后,肉呈红色的
金枪鱼、
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日本人把
贝类、
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刺身”。其中
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
切
生鱼片的刀是特制的,且不能沾水,烹调师傅能用这刀把鱼肉切得很薄。选择的鱼肉一定要新鲜,不少日本人认为生鱼片真正好吃是在杀了数小时之后。这是因为
氨基酸在死鱼僵硬后达到最高点。当然也有日本人认为用生鱼宰杀后马上做成的生鱼片好吃是由于僵直前的鱼肉有脆感。
吃生鱼片要以绿色
芥末和酱油作佐料。芥末是一种有特殊的冲鼻
辛辣味的调料,既杀菌,又开胃,深得日本人的喜爱。生鱼片盘中还经常点缀着白萝卜丝、
海草、
紫苏花等,体现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食文化。
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每年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鱼虾,一年人均吃鱼100多斤,超过大米
消耗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
国宴或平民请客以招待生鱼片为最高礼节。
日本人称生鱼片为“沙西米”(さしみ 刺身)。一般的生鱼片,以
鲣鱼、鲷鱼、鲈鱼配制,最高档的生鱼片是金枪鱼生鱼片。开宴时,看到一缸活鱼,
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美不可言。
下面介绍一下生鱼片的制作方法。其实,只要掌握了生鱼片的选料、刀工、装盘、佐味等
基本工序,制好生鱼片并不难。
选料
制作生鱼片的原料较为广泛,但以深海产的
鱼类及其它海产品为主。如鱼类有
三文鱼、
旗鱼、
鲈鱼、
鲔鱼等;
甲壳类有
海胆虾、
龙虾等;贝类有
鲍鱼、
牡蛎、
赤贝、
北极贝等。生鱼片的选料非常严格,应保证原料的新鲜、洁净、无污染。
刀工
加工生鱼片的刀工颇为讲究,所采用的刀法应因料制宜,灵活掌握。但无论采用哪种刀法,都必须顶
刀切,且刀与原料要呈90°夹角。例如,取一块无
骨刺、无皮的
三文鱼肉,平放在砧板上,左手按住鱼肉,右手持刀垂直向下,用推刀法顶刀将鱼肉一片片切下。注意,切鱼片时不可在切到一半时回刀,以保证鱼片的整齐、光洁、美观。标准的生鱼片以厚约3毫米为宜,且每片的重量在8~10克之间。
装盘
美观的造型是生鱼片的一大特色,故装盘这道工序尤为重要。生鱼片多选用
半圆形、船形或扇形等精美餐具作
盛器,再以新鲜的
番芫荽、紫苏叶、
薄荷叶、
海草、
菊花、黄瓜花、生
姜片、细萝卜丝、
酸橘等作配饰料。这些配饰料既可作装饰和点缀,又可起到去腥增鲜、增进食欲的作用。例如, 先在盘
中铺好紫苏叶或
生菜叶,再将切好的
三文鱼片以5~7片为一组一人量,摆在紫苏叶上,旁边用细萝卜丝、
番芫荽、黄瓜花等错落有致地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佐味
芥末和日本
浓口酱油是生鱼片的主要佐味调料,常用的绿芥末又有粉状和膏状两种。粉状芥末的调制方法是,将粉状芥末与水以1∶2的比例调匀,再密封3分钟,待产生芥末独有的刺激辣味时,即可盛入
味碟内。膏状芥末是成品,使用时直接挤入味碟内即可。
这里顺便谈一下生鱼片的食用方法:装好盘的生鱼片上桌以后,食者先取一只小的空盘,再取一只装有绿芥末的味碟和一只装有日本浓口酱油的味碟,然后
用筷子夹一片生鱼片放在空盘中,先将少许绿芥末涂在鱼片上,并将鱼片折叠,再将鱼片蘸上少许浓口酱油,然后送入口中即可。
下面以一款“日式
三文鱼生”4人量为例,讲讲生鱼片的具体制法。
原料:
挪威三文鱼净肉300克、生姜2片、日式姜2块、紫苏叶或生菜叶、黄瓜花、
番芫荽、日本绿芥末膏、日本浓口酱油各适量
制法
1.
三文鱼净肉切成厚约3毫米的片,呈扇形叠摆在铺有紫苏叶的盘中;生姜
切细末;日式姜切成片状,浸泡在冰水中备用。
2.把切好的姜末撒在盘中生鱼片上,在鱼片旁边摆上沥净水分的日式姜片,并用黄瓜花、番芫荽稍加点缀。
3.将日本绿芥末膏挤在一个味碟内,再把日本浓口酱油装入另一个味碟内,然后随装好盘的生鱼片一同上桌,即成。
文化内涵
鱼品
鲤鱼是最常用的
鱼脍材料。上面提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
鱼脍是生鲤鱼片,而有文字记录的最早进入
饮食市场的鱼脍也是生鲤鱼片。辛延年的《
羽林郎》诗,描叙西汉大将军
霍光的家奴调戏在酒店中打工的胡女,受到胡女严拒的故事。这首诗说明,在东汉时期,
鱼脍已经在餐馆里出现。
到了唐朝,皇帝姓李,“鲤”字和“李”字谐音,
唐明皇于715年和731年前后两次下令禁捕鲤鱼,事见新、旧《唐书·玄宗本纪》。《
全唐诗》里面,就有数以十计的与捕食鲤鱼有关的诗歌。第一道禁令发布后一年,少年
王维在《
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全不给李家天子一点面子。
唐敬宗宝历二年秋天,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到辖区内的松江亭观赏打鱼,他不但不阻止渔民捕捉鲤鱼,而且自己还吃了鲤鱼,有他的《
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诗为证:“朝盘鲙
红鲤,夜烛舞青娥”(白天吃生鲤鱼片,晚间看
歌妓跳舞)。
名气最大的
鱼脍材料是鲈鱼。西晋末年,
吴郡(治所在今
苏州市)人
张翰在洛阳的
司马冏齐王府中任职。
晋惠帝太安元年秋天,正是司马冏权势高涨,独揽朝政的时候,张翰看到满天飞舞的
黄叶,忽然想起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生鲈鱼片搭配
莼菜羹下茭米饭的滋味何等鲜美,禁不住
高歌一曲:秋风起兮木叶飞,
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唱罢,随即辞官回乡吃鲈脍解恨去了。不久,司马冏在皇族内斗中被杀,他的许多下属受到株连,张翰侥幸逃过一劫。秋风鲈脍自此成为一个典故,当有人思念故乡时,或憧憬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时,或感觉仕途风波险恶有意急流勇退时,无论老家产不产鲈鱼,都使用这个典故。
但鲈鱼并不是
鱼脍的顶级材料。传说
孙权曾与术士
介象讨论什么鱼做生鱼片最好,介象推荐
鲻鱼。鲻鱼俗称子鱼、
乌鱼,鱼肉与
鱼子都以鲜美闻名,曾是
南宋御膳房中的珍肴,但在古代捕获量稀少,平民百姓难得品尝。唐人
杨晔对
鱼品另有一说。他在《膳夫经》中把适合做生鱼片的鱼分成三个等级:列入头等的只有
鲫鱼,次等的有鯾鱼、
鲂鱼、鲷鱼和鲈鱼,再次等 的包括
鲚鱼、味鱼、魿鱼、
黄鱼和
竹鱼。
杜甫吃过
鲂鱼做的生鱼片后,曾赞美“鲂鱼肥美知第一”,
北宋诗人
刘攽也称道“鲂鱼如玉鲙第一”,而清代名医
王士雄主张做生鱼片“
青鱼最胜”,“沃以
麻油椒料,味甚鲜美,开胃析酲”。
上面提到的鱼类当中,鲻、鲷、魿是海鱼,鲤、鲫、鲂、青、鯾、味、竹是河鱼。
黄鱼为咸、淡水两栖鱼类。鲈、鲚也是海鱼。
斫脍与刀艺表演
日本料理中的刺身,多数是生鱼肉条块,只有
河豚刺身等几种,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
中国古代的
鱼脍,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脍缕”。
曹植在《
七启》赋中形容
切出的生鱼片薄得像蝉翼、縠(音“hu2”,一种有皱纹的丝绸),松散得像雪花,轻得能随风飘扬:“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切生鱼片专用一个术语:“斫脍”。“斫”字音“zhuo2”。斫脍的时候,砧板上面要铺上白纸,以吸收脍刀压出的
鱼汁。表面不湿的生鱼片,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子里,无论观感和口感都好。
刀功高明的
大师傅,不仅生鱼片切得极薄极细,而且白纸上几乎不沾汁水,杜甫为此有诗赞叹道:“落砧何曾白纸湿”。斫脍的刀法很早就有专著出现。
明末
李晔在《
紫桃轩杂缀》里报告,他读过一本“文极奇古”,可能是唐人撰编的《斫脍书》,书中列举的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
柳叶缕、对翻蚨蝶、千丈线等名目。《斫脍书》已经失传。
斫脍曾是古代文人创作的 素材。西晋
潘岳在《
西征赋》中写道:“饔人(厨师)缕切,
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杜甫和
苏轼也分别有诗句:“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是大师傅从厨房里走出来,在宾客面前表演刀艺,作为进食前的开胃节目。“运肘风生”、“左右挥双刀”,动作夸张,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有时,表演者还使用挂有小铃铛的刀具-鸾刀,更使斫脍增添
音响效果。《
西征赋》中“靃靃霏霏”(“靃”音“huo4”)四字一语双关,既描绘切得极薄的生鱼片纷纷飘落的景像,又摸拟鸾刀敲打在砧板(俎)上的节奏和音响。
斫脍也是古代画家创作的题材,在
中国美术史料中,著录有三幅有关的古画。第一幅是
东晋顾恺之的《
吴王斫脍图》,据北宋
董逌《
广川画跋》的记叙,描绘的是上述介象故事的下半截:介象钓出鲻鱼后,孙权令厨师当场表演斫脍,并把加工好的生鱼片分赐给殿中的大臣。第二幅是佚名画家的《
王右军斫脍图》,从苏轼的题跋可知,画的是
王羲之观赏斫脍的情景。根据画面内容,这两幅画的更贴切的标题应当是“吴王观斫脍图”和“王右军观斫脍图”。第三幅是唐人
杜庭睦的《明皇斫鲙图》,著录于北宋大内藏画目录《
宣和画谱》;北宋灭亡后,一度流落民间,后来又回到南宋
宫庭。有关史料光说《明皇斫鲙图》中的人物画得如何神妙,却没有说明谁在斫脍。唐明皇风流倜傥,
表演艺术的造诣极高,梨园行业尊之为祖师爷,或许会亲自秀一秀刀艺也未可知。这三幅画都已经不知所终。
其中,以顾恺之的《吴王斫脍图》最为珍贵,其价值不下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表现斫脍的古代美术作品,仅存两块宋人
画像砖,其中之一为北京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人称《妇女斫脍图》。
金齑玉脍
鱼脍当中最著名的菜肴叫“
金齑玉脍”。“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i1”,原意是细碎的菜末,这里作调料解,金齑就是金黄色的调料。
金齑玉脍的名称,最早出现北魏贾思勰所著《
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
贾思勰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金齑共用七种配料:蒜、姜、盐、
白梅、
桔皮、熟栗子肉和
粳米饭。其中,需要解说的是白梅。
白梅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醋发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调料,做
羹汤时必不可少。东晋梅颐编造的《
古文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梅就是白梅。
在醋发明以后,白梅与醋长期共存,后来终于为醋完全取代。白梅的做法,是把没有熟透的
青梅果实在盐水里浸泡过夜,次日在阳光下曝晒,如此重复十遍即得。苏州等地出口到日本和
韩国,每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盐渍梅胚”,正是白梅的低盐改造产物。
日本料理中用一种
咸梅,是青梅经盐和紫苏
叶子腌制的产物。白梅与咸梅之间或许存在渊源关系。把白梅与其它六种配料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就是金齑。在同一节里,贾思勰还描述了
芥末酱的做法。
《
齐民要术》文中,没有限定玉脍用什么鱼。当时,金齑玉脍还是 一个
集合名词,凡是银白色的生鱼片搭配金黄色的调料,都可称为金齑玉脍。金齑玉脍用作单一菜肴的专用名词,出现于北宋初期
李昉等人编辑的《
太平广记》里。
特色品种
三明鱼生
三明鱼生是福建
三明宁化的传统名菜,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三明宁化客家生鱼片入选“福建十大名菜”。鱼生的做法还是比较讲究的,首先是选鱼。鱼有许多种,最常见是
四大家鱼:鲤、鲢、草、鲮,还有花鱼、罗非鱼、
大头鱼、鲫鱼等等,实际上,凡是有鳞的鱼都可以用来做鱼生,但无鳞的鱼就不宜做,如
塘角鱼、
鲶鱼等就不宜做,主要是因为这些
无鳞鱼都会有一些粘液,很难处理。拿鱼迅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
芥辣即可食用。
五华鱼生
五华鱼生不同于日本鱼生片,广东五华客家人做的鱼生用的是江鱼,淡水鱼。五华鱼生一般选用草鱼来做鱼生,鱼的处理也颇为讲究。先是要去鳞除内脏脱皮剔骨抹血水,切好的鱼片一般会放在圆形
竹编的
簸箕上,切好的鱼生均匀放在
筛子上。用蒜蓉和醋做成的蒜蓉醋把鱼生过一遍,浸泡完蒜蓉醋的鱼生捞起来再放到一个装有花生油的碗中,调好自己喜欢的配料,可以放花生米、
辣椒、
九层塔、姜丝、
白芝麻等
作料将鱼生搅拌均匀入口。
八宝鱼生
广东河源龙川客家地区一些乡镇都有吃鱼生的习惯,龙川鱼生有几百年历史,许多地方都能吃到。龙川的八宝鱼生,主料是鱼生片,一般选用的是三斤多一点的皖鱼来做,外搭茶油、盐粉、姜丝、
蒜泥、芝麻、鱼腥草、
炒饭粒、花生米等八种配料,所以又称“八宝鱼生”。
大塘鱼生
大塘鱼生是
赣南信丰县的非遗美食,鱼肉一定要选取鲜活的草鱼,首先是杀鱼放血,然后去骨剥皮,将鱼肉片成二指宽、蝉翼薄即可。小米椒和蒜头配食盐捣碎,加入米醋拌匀。萝卜丝、姜丝、大蒜丝切好,榨干水分腌制一会儿,淋上热油即可,吃的时候夹起鱼肉包裹“三丝”蘸上佐料。
潮汕鱼生
清
嘉庆《
澄海县志》记载的:“澄地多鱼,人善为脍,披云镂雪,洁白可爱,杂用醋齑等物,食之谓之鱼生……其余如蚝生
虾生大率仿此。”1934年出版的《汕头指南》,共记录汕头市区的“鱼生糜饭业”20家,以吃食淡水的草鱼生和草鱼糜(粥)为最大特色,从中也可以看出潮汕人对鱼生的喜爱程度。
多以养于沙塘中的草鱼为食材,重三斤左右 最为适宜。早上把买回来的鱼放在清水里养着,到下午才去
鱼鳞、开膛,掏出内脏后将一层鱼皮削去,然后沿脊骨取下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擦干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让鱼被风吹至
富有弹性。晚上就可以切片食用。佐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豆酱拌
小磨香油;甜的则是
三渗酱、梅膏酱,另备有一碟生切萝卜丝或杨桃片。可谓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鱼生会喝
鱼头汤和吃鱼片
稀粥。
顺德鱼生
顺德鱼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鱼脍,是
中国饮食文化的“
活化石”,食鱼脍的传统,在
珠三角的
桑基鱼塘之乡得以延续。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
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和有甜味。进食时蘸以蒜片、葱丝、洋葱丝、酱油、花生碎、芝麻、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
鱼皮则可凉拌。
佛山九江鱼生
以拌(
粤语称为“捞”)的形式食用,故又称“
捞鱼生”(
拌鱼生)现时的制法可追溯至清末,通常以海鲩为食材,买回来后养一个月,期间不喂食,让鱼体内的废物排出,并减掉多余脂肪。然后杀鱼、放血、开膛,之后不能冷藏,要现做现吃。上桌时在鱼生的表面放上柠檬叶丝,吃时鱼生会有一股清香。配料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
尖椒丝、
指天椒、
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盐、胡椒粉。冬季先放鱼肉再放配料搅拌,让鱼吸收配料的香味。夏季则先把配料拌匀再放鱼肉,保持鱼肉鲜美。鱼肉以外的配料,放下去的 先后也有一定程序,比例也要掌握得好,双手各持一双筷子,先把油、盐、胡椒粉拌一下,然后把葱、芝麻等配料倒下去再拌几拌,再放油、盐、胡椒粉拌几下,再下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等脆口配料,再拌几下。进食时以筷子把拌匀的鱼肉和配料一同挟进口。
兴宁生鱼脍
与五华鱼脍相似,制法和吃法略有不同,其中以
大坪鱼脍为极品。把
鲜鱼去鳞后,切开放血,然后剖开、去骨,再切片,鱼片较五华鱼脍厚。把鱼片放在竹筛上面上桌,以高山茶油调味。
赫哲族生鱼脍
聚居于中国
黑龙江省和中俄边境一带的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对于鱼皮、
鱼籽、鱼肉、鱼
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加入蔬菜的
凉拌生鱼称为他勒卡。
制法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
(2)用盐、醋及
辣椒油蘸着吃,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招待客人,原汁原味,乡情浓郁。
食用建议
引发疾病
生鱼片味道鲜美,但防疫专家提醒,生鱼片寄生有
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
性寄生虫;主要能引起的疾病有:华支睾吸虫
寄生虫病、
颚口线虫病、
肺吸虫病、鱼绦虫病。
生鱼片虽然味道鲜美,但防疫专家提醒,生鱼片中寄生有
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性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会导致
肝细胞坏死,诱发
肝硬化和
肝癌。
据
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林金祥介绍,食用生鱼片、
涮鱼片等很容易感染
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华支睾
吸虫进入人体后就寄生在胆囊内,会引起胆囊发炎和胆道堵塞,从而使肝细胞坏死,诱发肝硬化和肝癌。食用生鱼片还会感染
异形科吸虫、
棘口科吸虫、
东方次睾吸虫等寄生虫病。食用生鱼片主要在广东沿海一带,因食用生鱼片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病例已大幅上升。
据介绍,食用生鱼片和未煮熟的鱼还会感染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内脏到处移行,引起
发烧、局部
肿块,钻进脏器则会引起严重病变。全国感染
颚口线虫病例已经增加3倍多。为了防止食入
寄生虫及
病毒,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不要吃生的肉类。
专家建议
专家表示,许多人认为,生吃鱼片、
海鲜等蘸点芥末就可以杀死各类病虫,起到防治作用,其实不然,芥末可以消毒,但无法杀死
寄生虫。对于
鱼类身上的寄生虫问题,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的亚历山大·布龙
施泰因教授介绍说,无论是淡水鱼还是
咸水鱼,它们的身上都携带着寄生虫,因此当人们大量食用没有进行适当消毒的生鱼片后,身体内是很容易被鱼类
寄生虫感染的。卫生
专家建议,人们在食用鱼肉时最好将其煮熟,如果非常喜欢吃生鱼肉,那么事先应该把生鱼肉冷冻到零下4
摄氏度左右进行低温消毒,这样鱼类寄生虫就会被冻死,从而使得人们进食生鱼肉变得更加安全、卫生。
衍生含义
一旦抓到了鱼,在第一时间内就要将其以高价出售给第一流的日本豪华餐馆;如果不幸难以脱手的话,就只能在第2天以
半价卖给二流餐馆了;到了第3天,这样的鱼就只能卖到原来1/4价钱;而此后,就是不值钱的“
干鱼片”了。以此类推,在电子产品的开发 与推广之中,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在
市场竞争展开之前把最先进的产品推向市场,放到零售架上。这样,通过打时间差就能赚取高额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