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脍,汉语二级字,读作脍(kuài),部首是月,本义指细切的肉、鱼。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脍kuài
⒈ 细切的肉:脍鲤。脍炙人口(喻诗文或事物受人欢迎,被人传诵)。
基本词义
◎ 脍kuài
〈名〉
(1) (形声。从肉,会声。本义:细切的肉、鱼) 同本义 [minced meat]
脍,细切肉也。——《说文》
肉腥细者为脍。——《礼记·内则》
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2) 又如:脍切(切细的肉或鱼)
词性变化
◎ 脍kuài
〈动〉
(1) 把鱼、肉切成薄片 [cut]
飞刀脍鲤。——张昭远《旧唐书》
(2) 又如:脍鲤;脍刀(切肉的刀);脍截(割切)
常用词组
脍炙人口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古外切,音侩。《说文》细切肉也。《玉篇》肉细切者为脍。《释名》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韵会》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礼·曲礼》脍炙处外。
又《博雅》脍,割也。
又《广韵》鱼脍。《诗·小雅》炰龞脍鲤。
又《韵会》国名。尧欲伐宗脍。宗脍,小蕃国。 《集韵》或从鱼。鱠。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康熙字典.汉典.
.千篇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7:23
目录
概述
现代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