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出现。主要代表为美国的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认为各个经济
行为主体在作出当前的行动决策时,除考虑到当前有关
经济变量(如物价、
工资率及资产的
收益率等)的情况以外,还要对这些变量将来会有的情况作出“预期”。所谓理性的预期,是指,预期应与可得信息做出的最优预测相一致,但是这个预测并不一定准确无误的,导致理性预期
不准确的原因是可得信息不一定等于所有信息。由此得出结论,政府为了把
失业率压低到“
自然失业率”以下,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扩大
货币供应量的
政策措施是无效的,只能导致货币工资率和一般
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失业率则始终会保持在“
自然率”的水平上。主张
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越少越好。
流派简介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
货币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预期总是以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
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
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
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
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
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
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
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于适应性预期而言的,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
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代表人物
基本论点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论点是:人们在
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
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
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
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
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
通货膨胀而降低
实际收入。因此
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
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
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持
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
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
货币学派更彻底的
经济自由主义。
穆斯在《
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理论。他假定:
经济信息是稀缺的,
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
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阐发了其理论要点: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
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
理论预测一致;
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
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
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
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
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
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
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
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
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
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70年代后,
卢卡斯等人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性预期理论。
分析方法
理性预期学派首先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
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凯恩斯主义的分析前提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第一,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全世界都产生了
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形下,资源闲置已不复存在,从而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即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供给已无弹性,生产已达到潜在的水平,就业已达到自然就业水平,故
总供给已达到最大限度。
第二,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
凯恩斯主义的
总量分析侧重于
政府干预对
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没有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因而,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学派指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三,用
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
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指出,个人决策的作用是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因此,个人决策对
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决策依赖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所以,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影响客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
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具体反映在
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前提中,即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和
货币中性假说。
经济政策
简述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
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发生了以
原子能、电子
计算机和
空间技术为标志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
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延缓了
经济危机的发展。但进入70年代,西方
国家经济开始陷入“
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
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
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
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破产,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根据凯恩斯的
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
不相容。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需求过度才导致通货膨胀。若要刺激
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
社会总需求,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当被许多国家奉为圭臬的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时,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以理性预期方法说明
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兴起,盛极一时。
在经济学中,穆斯是指
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
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
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如
商品生产在进行
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产价格和
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在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一文中以
就业水平的分析,对
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
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预期范畴进行的。但他实际上并未明确回答预期如何形成及预期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问题。
凯恩斯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
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
罗伯特·卢卡斯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
宏观经济学派中,理性预期学派以其鲜明的有别于凯恩斯正统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引人注目。下面我们来考察预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
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蛛网理论是一种关于动态
均衡分析方法的
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
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变化。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
外推型预期
静态预期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失之于过分简单。
市场价格不会始终不变,商品生产者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会总结经验教训,修正以前对市场价格的预期。因而,1941年经济学家
梅茨勒(L.Metzler)引入了外推型预期,发展了静态预期。他认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
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适应性预期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根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
前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对
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穆斯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
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
(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
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
(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
(3)公众的预期对
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
重大影响(除非它以
内部信息为基础)。
穆斯认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同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在构建
经济模型时应假定预期的形成应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
(1)理性预期是
经济主体利润或
效用最大化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
(2)经济当事人的
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并不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也不要求每个人的预期都正确无误,但理性预期的误差平均为零。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
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但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窥知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
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
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想。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
自然规律。
自由市场制度能使
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
财政扩张和
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
增加就业。这与旨在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
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当前保守主义的新型自由经营论思潮。他们认为,
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能够保证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地发展,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克服经济危机,建立
自然秩序。
3.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指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
职业经济学家运用
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
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
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
预期效应。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
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
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
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今年来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战后大约30年里,
凯恩斯经济学成为正统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停滞膨胀)是指经济萧条、大量事业同严重的
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
经济现象.按照凯恩斯主义的
理论分析,西方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需求或
社会总需求的问题,重要的是政府实行
需求管理.在经济中出现萧条和大量失业的时候,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一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扩大产量,增加就业,最终实现充分就业.而在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则要实行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缩小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消除通货膨胀.
政府的这种一
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力解释这种现象,也拿不出有效的使经济走出困境的处方,凯恩斯经济许深深陷入危机之中.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
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的
经济学派于是,一些原来扮演次要角色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流派(如
货币主义学派、
新制度学派)一面批判
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一面宣扬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他们在批评凯恩斯经济学的声浪中,影响很大,对现行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性预期学派便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兴起的.60年代初,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杂志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
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
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判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理论体系-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
理性预期理论的提出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
基本观点
一、
理性预期假设.约翰·穆思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一文中,给理性预期下了这样的定义:
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由于相同的信息背景,趋向于理论预测的结果.换言之,经济活动当事者和理论分析,由于根据同样的信息背景,将得出一致的预期的结果.在进一步解释理性预期概念时,穆思指出,该假说断定下面三种情形:信息是稀少的,而且,一般说来
经济制度没有浪费信息;预期的方式特殊地依赖有关的经济制度;公众的预测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无重大的影响,公众的预测仅仅反映经济制度的运行趋势.与此相联系,理性预期模型有三个主要的相互联系的成分,一是关于
经济结构的假定,这个假定规定经济活动当事者对于市场活动的预期和其知觉间的
相关性,政府官员对
经济运行的
理解力和其确定财政和
货币政策间的关系,以及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和政府在决定包括产量、就业、失业等总量和通货膨胀率上的
相互作用.对于
理性预期假说是极为重要的有
两个关键的假设:
一是对于私人
经济活动当事者具有重要关系的信息,包括对
经济结构本身的特征的了解,对己为该结构证明为合理的过去和现在的一系列数据的了解;二是
自然率假说的应用性.理性预期的第二个主要的成分是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有效地收集和应用信息.这是理性预期模型的基本的突出的特征,也是其
一般性原理(或称理性预期要求).这个理性预期要求,把人们收集和应用信息的活动与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的其他活动同等看待.就此而言,效率意味着私人活动当事者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收集和应用信息,应用资源的数量标准为,资源的边际选择成本等于从信息中所获之
边际收益.理性预期模型的第三个成分则是对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特殊说明.在这里,要阐发信息问题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
商业周期性质问题的关系.在这方面,理性预期的研究结果,是形成一系列关于信息的假定,这些假定可以处理关于政府行为和商业周期的两个命题: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
二、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中性假说,或称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的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间的不同的时间类型(这种时间类型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成分)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在这里,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
名义变量,例如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非中性假说则恰好相反,认为商业周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依赖于货币和财政活动.但需要指出,首先,中性假说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系统的行为一般不能影响总产量和就业.该假说强调,政府的系统的行为首先改变微观的经济结构和总量的自然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它影响
经济总量.其次,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是不矛盾的.特殊地说,中性假说并不是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历史上在消除实际宏观经济波动上是不重要的因素,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勿宁说,中性假说仅仅意味着,系统的货币活动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连续的.就是说,它有时起到正的方向的作用,有时起到负的方向的作用,有时又不起任何作用.最后,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还同信息的假设有关.关于信息的假设主要是:1.私人
经济活动当事者,若实际观察和预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话,将充分了解经济结构,以正确地预测这些政策的平均的影响;2.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已经按照其设想和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3.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的反映,即使政府不宣布其行为类型,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也将把这种类型推断出来.就是说,政府的系统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是可以预测的;4.许多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既不易于预测也不易于设想.因为这些活动是基于具有不完全的信息的私人行为和对
通货膨胀的不正确的预期.5.有既定的不可预测或不可预料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状态的
不确定性的程度逆向地依赖于这种活动的数量和频率.换言之,货币和财政行为的变化越大,既定影响越小.在这5个关于信息的假设中,前
三个意味着三、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是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理性预期概念,自然率假说在该学派的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率假说是作为反对
凯恩斯主义的失业与通货膨胀负相关的互替关系,即所谓菲利浦曲线的批判的武器提出来的.在自然率假说形成之前,关于通货膨胀与
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人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接受一条稳定的菲利浦曲线的假说,把较低的
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
膨胀率联系起来,并暗含地假定,这个
交替关系同过去和现在的货币和财政行动无关.相应地,政府可以应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产量和就业保持在它所希望保持的水平上,若它愿意接受同其所选择的产量和就业水平相联系的通货膨胀的话.自然率假说反对这种常规的见解,它认为,在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而在这些经济总量同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其关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间的差别之间,则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更特殊地说,自然率假说认定,给定经济的微观经济结构,私人
经济活动的当事者,包括企业家、消费者、工人的基于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的预期的
经济行为预期通货膨胀率相联系的.自然率假说并不意味着,货币和财政活动不影响对产量和劳务的
总需求水平,它也不否认欧洲能够需求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但它意味着对政府行为,例如
所得税率的变化和失业补助金的变化,会引起整个时期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失业)的自然水平的变化.但是,自然率假说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影响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膨胀率间的差别,从而使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相对于其自然水平而发生变化.另外,若人们的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或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经验使得他们倾向于提高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产量和就业的自然水平便只是同一种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水平.产量和就业水平高于其自然水平,包含着预期的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稳定的增长.相反,预期的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则需要一萧条时期,这时的产量和就业水平低于其自然水平.这样,自然率假说便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使产量永久地高于其自然水平,或失业率永久地低于其自然水平.
四、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虽然可以不无理由地假定,政府的大量活动不是系统的,但并非是不可预测的.例如,所公布的测量货币价值的数据和财政变量及
价格指数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政策会逐渐丧失效力的原因.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政策,在其最初应用于经济生活的时候,人们还不熟悉它,尚不能对它做出理性预期,因而它显示了较大的效力.后来,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作出不断地、反复地在经济生活中应用,人们对它也逐渐熟悉起来,并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合理的预期,一致使它再也没有最初所显示出来的那样的效力了.这可以适用于对任何一种政策作用的说明.
分析方法
一、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
经济分析的对象.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指出,预期的形成本身就是
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确立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就像应用各种
经济学原理去分析
市场行为那样来分析预期的形成.在这里,预期的形成第一次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
凯恩斯也深知对未来的预期对于
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了企业的
投资函数是经济之所以发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在他的理论中,
企业投资决定于投资者的
精神状态,即其对于投资的未来的
利润率(即
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因此,活力、商业信心、投资者集团的
群体心理,成了凯恩斯经济分析的核心.虽然如此,但在凯恩斯的模型中,预期的形成却被置于心理学的领域而没有置于经济学领域,因而还不属于严格的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看成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所有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关于某个
经济变量的水平或变化率的明确的预测.换言之,预期的观念是一经济模型为基础的合理的经济预测.在这里,其独特之处在于向经济学家们展示了一个在自己的模型中处理预期的新方法.
二、把
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理性预期学派的
基本命题是:消费者和企业使许多信息对其有用,他们不仅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的对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预期的
经济行为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对
宏观政策的反应,决定着这些政策的效果.换言之,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政策的制定者一方,还在于作为
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充分了解并在制定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表明,在理性预期世界中,政府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是无效的.因为这一政策没有顾及到企业和消费者方面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影响.反过来说,由于没有考虑到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使得政府的
需求管理政策丧失了效力.这对于那些坚持
凯恩斯主义三、坚持新古典的信条.理性预期学派,从经济学范畴上划分,属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他强调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理性的
经济行为.理性预期学派的
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分析的扩展与补充,或者说,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进一步说,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分析中,始终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如下三个重要的信条:第一,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例如关于储蓄、消费或投资的决策,只取决于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或货币的因素;第二,在经济当事人的的有限信息之下,他们是一贯的和成功的最优先者,即他们连续地处于均衡中;第三,在评价
经济环境时,经济当事人不会犯系统的错误,即他们具有理性预期.在经济分析中,强调
经济变量的实际因素,对于经济当事人的决策的决定作用,以及强调经济当事人连续的实现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此外,新古典经济学还假定,人们进行
经济活动时已掌握完全的、充分的信息,因而,他们会随着
市场环境的变化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新的均衡.但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不重视预期的作用,在那里,人们的经济行为是随时根据信息进行调整的.以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对未来的
经济形势进行理性预期,从而决定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决策,这是理性预期学派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理论贡献.进一步说,它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
完全理性假定之下所做出的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新的理论分析.此外,理性预期学派在分析方法上还有一些重要的特点,例如,它强调经济活动的动态分析,每种经济变量都打上时期的烙印,考察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变化过程及
发展趋势,并把经济活动的动态分析同理性预期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具有理性预期的动态经济分析理论.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中,还大量应用
数学方法.在这里,几乎动用了一却可能动用的数学工具,因此,使其分析具有数量上的精确性.这也应该是它分析方法上的一大优点.但从另一角度上看,也是一个缺点,因为这样一来便使得一般缺乏严格数学训练的读者望而却步,使之不易为一般大众所了解.
理论观点
对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微观经济学中,由于引进理想预期的分析,将对传统的
帕累托最优的分析做适当的修改;在宏观经济学中,由于引进理性预期、
货币中性、
自然率假说,将改变传统的宏观经济
运行机制的分析,并将否定失业与
通货膨胀相互易位的关系,即
菲利浦斯曲线.在
经济学方法上,将较多的采用
经济计量方法,论述
随机变量在
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一、理性预期学派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作为
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是传统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制度和价格与产量决定的分析.
这种理论分析在分析方法上属于静态
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
一般均衡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对于传统的微观积极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理性预期的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反映了在动态的
一般均衡条件之下,经济活动当事者为实现其
经济行为最优先的基本要求.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因素,经济学应当进行一般
动态均衡的分析,并且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就
产品市场而言,不但要进行静态均衡分析,还要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对产品
市场均衡经济变量的变动及其打破均衡或形成均衡的状况.就是说,人们没有以理性预期预测价格的变动,并根据这种价格的预期来确定自己的产量的决策.为吸收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在微观经济学中,加强动态均衡分析的力度.就产品市场分析而言,要考虑影响
消费者行为消费理论劳动供给和
劳动需求的长期的、动态的因素,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绝地功能劳动的均衡.这里当然也要贯彻劳动的
边际收益等于劳动的
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规则,但这里是从长期的、动态角度对最大化利润规则的体现,这里要考虑工人对
工资率变动的预期,也要考虑
货币冲击对工人和厂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总之,要考虑理性预期及变动的经济事件对劳动市场的长期的、动态的均衡影响.
二、理性预期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颇大.这种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二是对原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观点的变革.1.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理性预期学派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以微观经济学取代宏观经济学,消除现存的宏观经济学.在他们看来,
宏观经济变量、
总供给、
总需求、总就业量,是由具体的微观的经济变量加总而成的.因此,要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规律,首先必须探讨微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规律.另外,再从理性预期假说、
货币中性假说、
自然率假说发挥作用的情况看,理性预期学派也必然将从微观的经济分析取代宏观经济分析.就
理性预期假说而言,惊醒理性预期的主体是一个一个具体的
经济活动市场均衡的分析,则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但在理性预期学派那里,这种微观经济分析是用来说明总量
经济行为的.2.宏观经济学的变革.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是与
凯恩斯经济学大相径庭的.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的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否定
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传统的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的分析,都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理性预期学派关于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则从根本是否定了这种有效需求理论.理性预期学派一理性预期否定这个有效需求理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行为,使其
投资决策是较为确定的,而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总能使
市场出清,即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没有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这里没有有效需求的问题.
虽然,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中,也有
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分析,或总供给或总需求的
均衡分析,但在这种分析中,与
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总供给的分析不同,主要是在微观层次上对
经济活动当事者的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消费与供给活动的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是作为经济活动当事者的供求行为的均衡结果而出现的.这和凯恩斯的
有效需求理论是根本不同的;对
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理性预期学派对传统的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变革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对表明失业与
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的根据,在于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和经济中的
自然失业率的存在.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使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价格的提高(通过通货膨胀)不能影响实际
经济变量的变动.正是这些实际经济变量的均衡,决定
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理论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活动也引起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更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抽象经济关系适用性.实际上,任何一种
科学研究新发现.理性预期学派在这一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他们提出的抽象的经济
模型检验某种政策效果的观点.
卢卡斯曾经指出,
理论经济学的作用之一是提供充分有说服力的假想的
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像一个化工厂那样起作用,利用这样的化工厂,使那些在实际经济中以惊人的花费才能实验的政策,能够以低得多的代价得以试验.这种以抽象的模型检验某种政策效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意.如果把决定某种政策在实际经济中将发挥作用的各种参数和
约束条件以一个经济模型显示出来,观察政策在这些参数的作用下和有关的约束条件之下所能得到的结果,也就等同于在实际经济中的检验.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中的那种科学实验的方法.只是在以往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
社会科学中尚未应用过这种方法.理性预期学派的这种以经济模型检验政策效果的方法,应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方法大大革新了
经济研究2.时间系列分析与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使经济分析具有动态的实感.
理性预期经济学家,尤其是卢卡斯,非常重视经济的时间系列分析.一切
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时间运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事件,不断出现新的经济扰动,人们总要努力对行将产生的经济事件、经济扰动以及各种随机的
经济变量做出力求准确的理性预期,以规范自己的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分析,从根本上说来,是时间系列的分析,又是对人们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分析,或者说,是时间系列的分析和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在理性预期学派之前,经济学已发展了一种以动态
一般均衡为特征的时间系列分析,利息功能预期学派的新贡献在于把理性预期进入时间系列,从而把以时间系列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与理性预期结合起来,跟完整、更准确地表述了经济活动当事者具有理性的经济说道的特征,使之更加具有动态的实感.这种分析方法,特别在分析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特征的
经济周期的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正是依照这个方法对经济周期现象的说明,使
经济周期理论更为充分地反映了经济现象的本质.3.全方位、多角度的
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实际上是
经济计量学家,他们所设计的各种抽象的、虚拟的或非现实的经济计量模型,都是经过经济计量充分论证的,他们所展开的时间系列分析、理性预期的分析,都充满了经济计量的分析.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如果说,战后
西方经济学有一种日益数量化的发展趋势,那么,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可以算作是这种数量化发展趋势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理性预期学派的
经济计量分析中,调动了包括微积分、线形代数、
概率论、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