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
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
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包括
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政策简介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
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
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包括综合性的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等。
政策定义
1、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
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西方国家战后的实践来看,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
国际收支平衡等。
2、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它对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如下作用。
3、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运用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各种
宏观经济变量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4、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
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
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
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和
消费资料(食物、衣服、住房、日用品等)。
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即IS—LM模型。该模型说明了商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
利息率和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并且指出了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变动会对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该模型是分析
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效应的工具。
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垂直三种形式。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
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主义区域。
在凯恩斯区域,IS变动对
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
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主义区域,IS变动只影响
利息率,不影响
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最大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基本原则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
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远期战略相一致的政策组合。
政策目标
简介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3、物价水平稳定;
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
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
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
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
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
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
价格指数来衡量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
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
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PPI)和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
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
顺差也不存在
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
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
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
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
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
汇率稳定,
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
国际收支帐户上
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
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
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
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
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
通货膨胀,就必须
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
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
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由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政策工具
工具简介
宏观经济
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以
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
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
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
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
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
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供给管理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
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
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
收入政策、
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
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
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
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
工资指数化。二是
税收指数化。即根据
物价指数自动调整
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
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
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
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
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
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
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政策认识
简介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相关音像信息
名称: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音像解读)作者:中共中央党校 韩保江 谢鲁江 梁朋
单 位: 套
类 别: 党群 组织— 音像
出版单位: 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它介绍: 2010年12月/3盘DVD光盘/3讲/每讲时长约100分钟
定 价: 480元
内容简介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
为了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专家、教授对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析,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汇到讲座中,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每讲题目与主讲人
第一讲: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韩保江
第二讲:2011年宏观经济走势及经济工作重点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谢鲁江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博导 梁朋
主讲人简介
韩保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和编著20多部。对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有独到研究。
谢鲁江:在中共中央党校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
工业化道路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多部学术著作。
梁朋: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
货币政策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部个人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