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是
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王府
建筑规模、样式、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
礼制建筑的,等级差别十份明显。明朝时留有规定,九五之数为皇帝专用,官吏平民的房屋都不准建九五开间的。
歇山转角、重檐重栱、绘画
藻井、朱门红窗等都是皇宫、庙宇专用的,不准在官吏平民们住宅中采用。
概况
北京王府
王府建筑规模、样式、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
礼制建筑的,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等都是皇宫、庙宇专用的,不准在官吏平民们住宅中采用。
清代的王府里住的是王公、王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辛亥革命后,王公的后代沦落为平民,王府也变成了民居。清朝的亲
王府大门为五间,正殿为七间,后殿五间,
寝宫两重,各五间。公侯的宅邸明朝规定为前厅、中堂、后堂共七间,大门三间,梁栋、斗拱、檐角用彩色绘饰,门窗仿柱用黑
漆油饰,门上有
金漆兽面锡环。一至
五品官,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用
绿油兽面摆锡环。六至
九品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
百姓的房屋总的间数不限,但正房不能超过三间,清朝政府对房屋的建制基本上沿袭明朝的制度。明朝时皇帝的儿子部要
封王北京城内也没有多少王府。在明代倒是有一些公、侯、伯府在北京城里。北城的定阜大街就是当年定国公府的所在地,
东直门内北小街的永康胡同是永康侯府的所在地,
广宁伯街则是广宁伯府的所在地。
到了清代,连明朝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各位亲王、郡王只有接受了爵位,而无“国”可就。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王府的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
继承权。如果王爷的某个儿子袭封,自然可以在王府里继续住下去,如果王爷没有子嗣,或者是被废黜
王爵,王府就要被收回,再由皇帝分给其他王爷居住。清朝的亲王和郡王都是皇子,他们在未成年时都住在
紫禁城内,成年时才移居城内的各王府中。据统计清朝有亲王、郡王封号的皇子将近70个,而北京城内的王府只有40个左右。这是因为有的皇子死得早,还没到分府的年龄就去世了,有的甚至是死后追封的,还有的王府先后住过几个王爷。清朝的宗室
封爵有十二等。即: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贝子、
奉恩镇国公、奉恩
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爵位的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世袭罔替”,即亲王、郡王的后代中总是有一人袭封爵位。
袭爵的人如果犯了罪,爵位仍然可以由其他人袭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府为
礼亲王府、
睿亲王府、
豫亲王府、
顺承郡王府、庄亲王府、
郑亲王府、
肃亲王府和
克勤郡王府。后来又有雍正皇帝的兄弟允祥、咸丰皇帝的兄弟奕訢、道光皇帝的儿子奕譞、乾隆皇帝的重孙奕劻分别被封为
怡亲王、
恭亲王、醇贤亲王、
庆亲王,享受世袭罔替的最高待遇。第二种继承方式是“世袭递降”,即儿子的爵位比父亲的爵位要低一等,父亲如果是亲王,儿子就袭封郡王,孙子袭封贝勒。但最初封为亲王的,降到
镇国公就不再降了,最初封为郡王的降到
辅国公也不再降了。皇帝的儿子既有封为亲王的也有封为郡王的。只有亲王、郡王的住宅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的住所称为“府”,高级官员的住所只能称“宅”称“第”。
王府的建造形制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违反。亲王府的大门为五间,
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左右各有一扇角门,也叫阿司门,府门外有
石狮、灯柱、
拴马桩、
上马石,门的对面有
影壁。王府的建造形制,东、西路可以自由配置,中路一律相同,主要有府门(又称宫门,亲王府5间,郡王3间)、影壁、大殿(又称
银安殿)、二府门、神殿、
后楼、家庙等。
江苏王府
沭阳县汤涧镇王府,
王府村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明朝的时代,王府村(原名已无从查起)原来只的姓王、梁、吴、周、陈等几大姓组成,他们都是群居在一起,此处王府人都称之为老大庄,实是王府人的 发源地。在
王姓的
大族中有一个年青的后生在应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皇帝赐他
黄金万两,回原籍王府村修建王府,谁知时过不久,王状元突发身亡。故王府修到半途而废之。后因战乱,王府的院落被全部损坏而夷为平地,后人为记念此状元故更名为王府村。
儿时记得邻居
陈姓家的猪栏中有一人工雕刻过方石,此方石为下面大,上面小的等腰形方形体。下面宽约80厘米,上面宽约50厘米。高约50厘米。合二三个壮汉之力方可勉强抬动。听长辈们说,此乃当年王状元插旗杆用的旗斗。在我七八岁时,我邻居陈姓家出现一些情况,后来有一个算命的先生说,是此旗斗导致他们家不吉利,后来被运此老大庄西边的河沿边,搭建在此处供人洗手洗脚之用。
王府村人下田干农活时经常会挖出一些古城砖瓦之类,还有王府人的发源地老大庄现有人家寥寥无几,后辈皆已搬到别处居住,也因为此处地下水的碱味太重,让人无法下咽,而老大庄一河之隔的西庄地下水就味甜无比。故老大庄经常猜测是不是此地下有什么玄机不成。
也望有学之士,对王府进行一些考证。
建筑结构
王府建筑品级高,规模大,一般由中、东、西三路组成。中轴线上有府门、正殿、后殿、后楼等。王府有严格的定制。《
大清会典》规定:
亲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7间,前夕护以石栏,殿内设屏风和宝座。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凡正门殿秦均覆盖绿琉璃瓦。正殿脊安吻兽、压脊7种。
门钉9纵7横63枚。其余楼房旁庑均用筒瓦。
郡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正殿内不设
平座,门钉45枚,压脊5种。王府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进院落,在住宅后面或侧面附有花园,有的还有马号和家庙。
贝勒府和贝子府的定制略低,王府属于皇产,由
内务府统一管理,一但撤爵,就会被收归内务府。清代诸王有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袭爵者如因罪削爵,可选同宗承继,爵位始终不变。世袭递降者爵位与其王府不符时,
王府会被收回,需另择别府居住。因此,这种王府便存在一府多主的变化。
如果王府
中出了皇帝,王府就成为潜龙邸,要改建成宫殿,不能再居住,原王府主人由内务府另赐新府。
西城区的王府中有8座世袭罔替的王府,为清代
早期封的
礼王府、
郑王府、庄王府、克勤
郡王府、
庆王府;2座潜龙邸,即光绪帝的出生地
醇亲王府和宣统帝的出生地
摄政王府。北京共有3座潜龙邸,还有1座是
东城区的
雍和宫。西城区内有3座蒙古王府:
土默特王府、
阿拉善王府、达么苏王府。
分府
肃亲王府
肃亲王府位于
东城区正义路东侧。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
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只存垣墙。其地现为北京市政府。
肃亲王名豪格,清
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尔衮争皇位,当多尔衮得势后,倍受迫害,顺治五年(1648)将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狱中,顺治皇帝亲政后,复肃王爵,追谥“武”。此后,豪格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肃亲王封号世袭。
睿亲王府
睿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在
东华门大街迤南
普渡寺一带,一在
外交部街。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人大铁帽子王之一。进京后,选明南宫为王府,遗址在东华门大街南侧。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
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
石狮两座。
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
赵登禹路。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
张作霖入据
北京时,占用王府作为
大元帅府。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
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
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
铜狮、龟、鹤,于顺治四年(1647)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府邸建成后,历代袭王有所修缮或扩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的扩建。园名“惠园”,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及
肃顺等同为“
顾命八大臣”,“
辛酉政变”后被赐自尽籍没家产,同治十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庆至,复为郑亲王府。民国后,先是将王府抵押给
西什库教堂,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为校址。郑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东部
前躯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数武,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现存建筑,只东部残留,有街门,面阔3间;正门面阔5间,前出踏步之间,浮雕丹陛犹存;正殿面阔5间,台阶间亦存丹陛;并存东
配楼面阔5间,西配楼只剩靠北面阔3间;最后为正寝,面阔5间。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西部花园现另建
二龙路中学。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庄亲王府
庄亲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仓,向北直到麻状元胡同。
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庄亲王载勋曾在王府设立拳坛。
八国联军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
北洋军阀李纯及其弟馨买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筑,在此建房,称为
平安里。“平安里”门额砖雕保存在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后在此地又开辟为平安里
大街(并入
地安门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两区。今太平仓西口路北。为庄亲王府的前部遗址。
礼亲王府
礼亲王府位于
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
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
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
礼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
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
康亲王。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
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
礼王府。
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
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
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
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
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
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
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
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
熊希龄和夫人
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位于
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淳亲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原府邸街门面临
御河,其建筑布局分为3路,中路是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前为宫门5间,大殿5间,后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馆占用时期所建的英式楼房。东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
中国式古建筑楼房一座。西路原属花园,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楼房。1949年后曾归英国
代办处使用。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那王府
那王府在
宝钞胡同内
国祥胡同甲2号。是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扎萨克和硕亲王
那彦图王府。国祥胡同甲2号的两个院落是原王府中路最北边的两个并排的院子。院中有2座
太湖石,石座高1.85米。南房3问,西厢房3间,
西厢为过厅,北房5间。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大公主府
大公主府原位于东城区。乾隆二年(1737)建。为康熙皇帝第24子诚亲王允秘的王府,同治八年(1869),改做为咸丰皇帝女儿
荣安固伦公主的府邸,后又转赐给荣寿固伦公主,
荣寿公主是恭亲王的长女,故称“大公主府”。1985年按原格局迁建到
密云县白河郊野公园,占地2.1万平方米,建房屋130多间,分门殿、正殿、寝宫门、
寝殿、后罩楼五进院落。
和敬公主府
和敬公主府在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原
铁狮子胡同)。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
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
和敬公主(1731—1792)系
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
科尔沁部辅国公
色布腾巴勒珠尔。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
附属建筑。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定亲王府
定亲王府位于
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东、颁赏胡园以南。清高宗第一子,名
永璜,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追封为定亲王。全府占地40余亩。西墙就是今沙锅居饭庄一带,东到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所在地,房屋400余间。府内设有管事处、买办处、庄园处、随侍处、回事处等,负责管理财政、征收地租、跟班等事务。此外还有马圈(今阜城门)。
九三学社办公用房是王府仅存的部分建筑。
循郡王府
循郡王府在
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名
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
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间(已拆除),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棍贝子府
棍贝子府位于西城区
新街口东街。先为诚亲王新府,即贝子弘景府。
嘉庆年间,又赐给
仁宗四女庄静公主,又称四公主府。后为棍贝子府。嘉庆年间引玉河水入府,在
积水潭之
南和西岸存有花厅,潭东有土一座。积水潭医院在此。
醇亲王府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
永瑆为
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
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邸,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为区别,醇
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
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
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
王府花园,一九四九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
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五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五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三间
过厅入,正面是正房五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九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号。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是
醇王府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它从属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属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分府出宫,居
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晋
醇亲王。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三间,两侧有
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占用。为西城区保护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载湉嗣位,年号光绪。因此
光绪十四年(1889),醇亲王府迁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永瑆,以书法出名,与
翁方纲、
铁保、刘镛并称四大家。明珠(1635—1708),康熙宠臣,
武英殿大学士,后被贬。其子
纳兰性德为清著名诗人,是红梦楼研究专家注意的对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绪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载沣(1883—1951)奕譞子,光绪十六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
仪亲王府
仪亲王府位于西城区
西长安街路北、
府右街以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高宗第八子永璇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晋仪亲王。能源部、
北京市文化局等处是仪亲王府的旧址。
端郡王府
端郡王府位于西城区
平安里西大街路北,
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所在地。此地先有
诚亲王府和
果亲王府东西并列。诚亲王为清圣祖第三子允祉,
果亲王为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礼。诚亲王府雍正年间改赐慎郡王允禧。慎郡王为清圣祖二十一子,其嗣子
永瑢封质亲王,又为质王府。光绪时,尚存其后裔镇国公
溥龄。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时被焚。果亲王府,于嘉庆年间改赐瑞亲王绵忻为邸,其嗣.孙载漪封端王,八国联军入侵时府遭焚毁,府址后改为北京师范学校,
北京工业学校,后又改为北大工学院。今北京77中学校址是王府的马号。端王府内东北角的土山上建有“三。一八惨案烈士纪念碑”一座,呈三角柱形,高2.85米。
恭王府
恭王府位于西城区
前海西街。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
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由于
恭王府及花园设计富丽堂皇,因此传闻认为这里是《红楼梦》中的
荣国府和
大观园的原型。和珅(1750—1799),
满洲正红旗人,纽枯禄人。字致斋。
乾隆宠臣,
文华殿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
和珅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嘉庆帝把和珅府第改成王府,赐给庆郡王
永璘。咸丰初年,恭王奕訢分府,此府给奕欣作为恭王府。奕訢(1833—1898),
爱新觉罗氏,宣宗六子。
同治元年(1862)任
议政王,后任
军机大臣,参与
慈禧辛酉政变。
英法联军之役,签订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之和议,也是奕訢主持的。府邸恭王居住时期,王府的总出入门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在现存的正门外,有两组并列的院落;西侧院落在正门前纵列着四排房屋,院南侧有两排
倒座房,为当时王府的办事机构;东侧院落南边也有一排倒座房,驻护卫的旗兵,北面有一座四合院。正门两重,
南向,大门三开间,前置石狮一对,二门五开间,均在
中轴线上。二门内是正殿及
东西配殿,其后为后殿及东西配殿,后殿悬“嘉乐堂”匠额。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屋顶都用绿
琉璃瓦、脊吻兽,配殿屋都用灰
筒瓦。东路
前院正厅名“多福轩”,后院正厅名“乐道堂”;西路前院正厅名“葆光室”,后院正厅“
锡晋斋”。葆光室与锡晋斋之间有
垂花门一座,上悬“天香庭院”匾额。垂花门南有竹圃,北有
西府海棠两棵。在三路院落的后部,有长一百六十余米、贯连五十余间的两层后罩楼环抱,东边悬“瞻霁楼”、西边悬“宝约楼”匾额;楼前檐出廊,后檐墙上每间上下各开一窗,下层窗长方形,上层为形式各异的会锦窗,窗口砖雕精细,楼梯原为木假山形。楼中间偏西原有一间下层是过道门,通向府后的花园。萃锦园恭亲王所建,正门在园南,为西洋式石雕花
拱券门。门内左右都有青石假山,正面迎门耸立一座柱形
太湖石,顶刻“独乐峰”;石后为一蝙蝠形
小水池,旧名“福河”。水池后面是一座五开间的正厅,名“安善堂”,其东配房名“明道堂”,西配房名“棣华轩”。堂后一方形水池,池后一组叠成龛形的假山,中嵌康熙御笔福字碑一座。假山上一座
盝顶敞厅,名“邀月”,厅两侧都有爬山廊通向东西配房:西配房名“韵花移”。中轴最后为“养云精舍”5间,两侧各接出折曲形的
耳房,屋顶形式特殊多变,形如蝠之两翼,因得名“福殿”。东路第一进院前有一座垂花门,右前方有一座
流杯亭,名“沁秋亭”。门内东房一排八间和西房三间,靠南边的三间东房名“香雪坞”,西房即明道堂之后卷。院北即为
大戏楼,为三卷勾连搭式,最北一卷就是”怡神所”。戏楼北边有北房五间,东房两间,传闻这里才是天香庭院。园东侧南北方向叠有青石假山。
花园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墙式的围墙,墙上辟券洞,额书“
榆关”。墙两端接青石假山。榆关内有“秋水山房”、“妙香亭”、“益智斋”等建筑,再北有一个较大的水池,池心有水座三间,名“诗画肪”。池北有五间两卷房,名“澄怀撷秀”,其东耳房名“韬华馆”,再北为王府的花洞。园西侧有南北向的
土山一座,从榆关以西一直延伸到澄怀撷秀的西侧。萃锦园的院墙为城砖砌成,原来没有门通往街道,只能从府后出入。
民国以后,恭王府及花园于二十年代被溥伟、溥儒(名画家溥心畲)兄弟抵押给
西什库教堂,1932年后,产权为辅仁大学所有。1937年辅仁大学收回府园作为女校校舍及司锋
书院。这以后,辅仁大学拆除了府邸门外的倒座房和后罩楼的木假山式楼梯以及花园西北角的花洞和花神庙建了楼房。
桂公府
桂公府在东城区朝阳门内
芳嘉园十一号。明代时名方家园,园废后建
净业庵。清代将领胜保在净业底旧址上盖此宅第。后来清廷转赐给慈禧之弟承恩公桂祥,故称桂公府。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庆亲王府
庆亲王府西城区
定阜街三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邸。奕劻是原庆亲王永璘的嗣孙,道光三十年(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奕劻迁至定阜大街原
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而贝子、而贝勒,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二十四年封世袭罔替亲王。辛亥革命后,奕劻于1912年逃
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
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三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一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最后是一座二层楼,俗称
梳妆楼或
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
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孚郡王府
孚郡王府在东城区
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
贤良寺,皇帝又另赐此地给第二代嗣王弘晓,为和旧府有别,习惯称其为怡亲王新府。当传至第六代袭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等同为
顾命大臣,被慈禧
皇太后夺爵赐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称
九爷府。奕譓死后,过继载澍为嗣,袭贝勒,因而此府也称澍贝勒府。府邸占地自朝阳门内大街向北直至东四三条路南。街门原在
朝内北小街。今之临街大门是民国年间所辟。院中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间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前列丹墀,护以石栏,殿前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是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座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是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霱公府
霱公府在
西绒线胡同51号。霱公即溥霱贝子绵勋之曾孙。公府是贝子绵勋于同治八年(1869)自安定门内宽街迁出后的新府。是现存较为完整的贝子级府第。分中路和东、西两路,在中路南北纵轴线上有府门,由五进院落组成。1959年在此开办四川饭店。
洵贝勒府
洵贝勒府在
西单北大街110号。宅第坐北朝南,西界
临西单北大街。现宅路北的垣墙和一组四合院均保存完整。洵贝勒即载洵,本
醇亲王奕澴第六子,出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加郡王衔。宣统皇帝即位后,协助其兄摄政王参赞中枢出任
海军大臣。
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在西城区
柳荫街27号。现已定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
贝勒府,称涛贝勒府。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
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原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辅仁大学主楼。涛贝勒府府邸改作原辅仁大学附中
男生部校舍,1952年辅仁男中改为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绵德府
绵德府在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乾隆十五年(1750)袭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镇国公,此处是封镇国公以后的住宅。府坐北朝南,
三进院落。第三进院后院有石制
元太祖成吉思汗纪念碑l座,是蒙藏
专门学校为纪念元太祖建立的。碑身为方柱形,下为石
须弥座,通高2.92米。院内还有l棵树干周长2.7米的古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