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
江苏省宿迁市辖县
沭阳县,简称“沭”,江苏省宿迁市辖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三个省直管试点县之一,为苏北地区唯一县级Ⅱ型大城市,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总面积2298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2月,沭阳县6个街道、23个镇、1个乡,另辖1个经开区,县人民政府驻沭城街道。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常住人口166.01万人。
历史沿革
沭阳西周时,境域属青州
春秋时,属鲁国,鲁成公9年(前582年),在今县西北建中城邑。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全国后,初属薛郡,后改属郯郡。
西汉景帝封卫绾于建陵,在境内首立侯国,建陵今属新沂市。武帝时,始设厚丘县,隶属东海郡,县治为厚镇。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阴平始为侯国。东汉除侯国,置阴平、建陵二县。
三国时魏黄初年间,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
西晋武帝裁阴平县,封鲁芝于阴平。阴平由县变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4年(427年)省厚丘,并入襄贲,另置僮县,隶属南下邳郡。刘宋势力在南方,故僮县为侨县。宋孝武帝大明4年(460年),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僮县遂属南彭城郡。南齐复置厚丘县,寻废,置僮县。梁武帝天监5年(506年),废僮县,置僮阳郡。
北魏正光5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县。东魏孝静帝武定7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兼置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隶属沭阳郡,复置建陵县。东魏还置临沭郡并县,寻废。陈宣帝太建5年(573年),命吴明徵、裴忌领兵10万进攻江北,击溃北齐,占领沭阳郡,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并入怀文县。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北周废建陵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县治迁入郡治,隶属海州。隋炀帝大业13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阳为沭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厚丘县。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改属泗州。咸亨5年(674年),还属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间,沭阳从海州析出,隶属淮安府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属海州。
民国2年(1913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较大变动。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与泗阳部分地区合并,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西北置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北与东海铁路南地区合并,建立东海县(铁路南)抗日民主政府;县东和柴米河以北,划归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所置县皆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行署。民国34年(1945年)8月,沭阳属苏皖第六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5月,撤销东海(铁路南)、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2011年11月,沭阳县列为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在维持试点县(市)行政区划、统计口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省政府直接领导试点县(市)政府的工作。试点县(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接受省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沭阳县行政区划明代以前无考,明代沭阳县的行政区划为9乡81里。
清初,沿袭明制,清顺治10年(1653年),为9乡17里。
民国元年(1912年),沭阳县区划为9市1乡。
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废道存县,沭阳县改为10个行政区,即原来的9市改为一至九区,将1乡改为第十区。
民国23年(1934年),沭阳县364个乡镇合并为162个乡镇,设区公所、乡公所。
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需要,曾在各县边境,设立县级行政权限,这些县级行政权限,大多以两县首字和边境比较重要的地点命名,如泗(阳)沭(阳)县、潼阳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县级解体,所辖区域大多并入原属县,但也有一些划到其他县等情况。
1950年,沭阳县调整“区”行政区划,整合为14个区,计252个乡镇。
1952年,撤销十字区、增设李恒、胡集、房山、庙头、丁集5个区,此时沭阳县共计18个区,193个乡镇。
1953年,沭阳县版图缩小,沭阳县所辖的安峰、房山、瓦基3个区,计33个乡,共180个村划归东海县。
1954年6月,撤销庙头区,原庙头区所辖的庙头、花园、聚贤、陈渡、沭河等5乡划入颜集区,其余乡划入龙庙区;马厂区的太平、陶码2个乡划入李恒区;李恒区的马屯乡划入章集区;并将塘沟乡改为塘沟镇;同年7月,沭阳县版图扩大,原淮阴县文科区的纪荡、严荡2个乡和葛荡乡2个村以及宋集区的效佐乡划入沭阳县;同年10月,又增设十字区、撤销丁集区,原丁集区的涧西、鲍荡2个乡划入刘集区,原丁集区的蔡圩、汤圩、项荡、胡圩4个乡划入新设的十字区,原丁集区的丁集、新集、临河、张园等乡划入胡集区,沭城区的8个乡划入十字区。此时,沭阳县共14个区、计164个乡镇。
1956年,沭阳县又将区划整合为8个区、1个镇、83个乡;沭城区的东关、建陵、东兴3镇合并为沭城镇。
1957年,撤区并乡,各乡镇版图开始组建,但因沭阳县版图较大,沭阳县又成立了4个“伪区”(刘集、马厂、湖东、阴平),这些“伪区”没有区政府,系沭阳县派出机构;同年,将原来的83个乡镇,合并为36个乡镇,共辖580个农业社。
1958年,环城乡并入沭城镇,此后逐渐实行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第1个成立人民公社的为桑墟乡,成立人民公社以后称桑墟人民公社,简称桑墟公社,其余乡镇相继改为人民公社制。
1959年,撤销4个“伪区”,又将整个县行政区划,改为7个“片区”,分别为沭城、马厂、塘沟、陇集、湖东、滥洪、庙头;丁集人民公社撤销,与陇集人民公社合并,称丁陇人民公社;滥洪人民公社更为为青伊湖人民公社。
1962年,沭城人民公社复原名,称沭城镇。
1965年,丁陇人民公社又将原丁集人民公社所辖区域析出,恢复其原所辖区域,称丁集人民公社,同时恢复张圩、官墩2个人民公社建制。
1981年,增设万匹人民公社;城郊公社更名为南关荡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制,人民公社逐渐恢复为乡、镇,南关荡人民公社改为南关乡。
1986年,陇集、华冲、塘沟、庙头、韩山5个乡,撤乡建镇。
1999年,沂涛、桑墟、钱集、胡集4个乡,撤乡建镇。
2000年,颜集、阴平(改称潼阳)、高墟、龙庙、扎下、李恒、刘集、悦来、十字、耿圩、七雄、汤涧、章集、新河、贤官、青伊湖、湖东、吴集18个乡,撤乡建镇,同时撤销南关乡建制,其辖域全部并入沭城镇。
2001年,青伊湖农场由国营改为沭阳县管理。
2005年,撤销七雄镇、章集镇、十字镇,设立七雄社区章集社区十字社区,这些“社区”由沭城镇管辖。
2013年,撤销沭城镇,设立沭城、梦溪、南湖、七雄、章集、十字6个街道。至此,沭阳县下辖6个街道、25个镇、8个乡、1个农场,以及1个经开区。
2021年3月,撤销章集街道、东小店乡,设立新的章集街道;撤销钱集镇、张圩乡,设立新的钱集镇;撤销塘沟镇、周集乡,设立新的塘沟镇;撤销韩山镇、官墩乡,设立新的韩山镇;撤销桑墟镇、茆圩乡,设立新的桑墟镇;撤销李恒镇、汤涧镇,设立新的李恒镇;撤销高墟镇、湖东镇,设立新的高墟镇;撤销耿圩镇、北丁集乡,设立新的耿圩镇;撤销贤官镇、万匹乡,设立新的贤官镇;并将青伊湖农场划入青伊湖镇行政区域。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2月,沭阳县辖6个街道、23个镇、1个乡,计480个社区(村),另辖1个经开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沭城街道境内,办公地址为苏州东路4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5千米。东邻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南连淮安市涟水县、淮阴区,西靠宿迁市泗阳县、宿豫区,北接连云港市东海县徐州市新沂市,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总面积22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沭阳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
气候
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4.1℃,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8.9℃;历年最低气温一般在-4℃—-5℃左右,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8.0℃。年平均降水量91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480.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62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46.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年平均雷暴日数28.3天,年平均暴雨日数3.6天,年平均大于等于35℃高温日数4天。
水文
沭阳县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32条河流纵横境内。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沭阳县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非金属矿9种,能源矿1种,其中蓝晶石水晶云母矿以及黄砂陶土等都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总户数50.71万户,户籍总人口196.63万人。其中,男性102.98万人,女性93.6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9.96:100。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46.9万人,占23.85%;18-59岁人口112.17万人,占57.05%;60岁及以上人口37.56万人,占19.1%。全年出生人口1.1万人,出生率5.69‰;死亡人口1.3万人,死亡率6.74‰。年末常住人口166.0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62%,较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
政治
经济
综述
历史上,沭阳县是革命老区、传统农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经济弱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全省“谷底”。1996年,步入新世纪以来,沭阳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23年,沭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列苏北20个县(市)第一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3.55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618.96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669.16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43.8:47.4,分别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6%、50.9%、42.5%。
2023年,沭阳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4%。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1%。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69.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8%。
2023年,沭阳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49.43亿元,增长3.6%。其中税务部门135.44亿元;财政部门13.98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1亿元,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50.76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75.7%。完成财政总支出193.75亿元,增长4.1%。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2.85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84亿元,增长5.4%;教育支出27.78亿元,增长1.2%;科学技术支出3.59亿元,增长8.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9亿元,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6亿元,增长20.1%;卫生健康支出17.62亿元,增长6.3%;节能环保支出1.99亿元,增长7.1%;城乡社区支出8.51亿元,增长29.5%;农林水事务支出24.69亿元,增长7.9%;住房保障支出5.5亿元,下降5.3%。全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五项民生支出合计103.25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2.3%。
第一产业
2023年,沭阳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82亿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166.42亿元,林业产值6.1亿元,牧业产值24.4亿元,渔业产值6.2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3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8.17亿元,可比价增长5.6%。粮食播种面积278.18万亩,增长0.12%;粮食总产量129.57万吨,增长0.56%。生猪出栏量72.23万头,增长9.1%;年末生猪存栏44.47万头,下降1.3%;年末家禽出栏1484万只,增长20%;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17.5%。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6.85亿元,增长15.5%;实现工业用电量59.66亿千瓦时,增长18.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8.4%。分企业规模看: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351.91亿元,增长14.7%。其中,大中型企业为420.40亿元,增长40.3%;小微型企业为931.51亿元,增长5.9%。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75家,比上年增加31家。分重点行业看: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业实现产值351.15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190.64亿元,增长56.6%;规模以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88.26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产值105.13亿元,增长150.7%;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实现产值75.91亿元,下降4.2%。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共有资质等级以上在库建筑企业16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5.8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竣工产值97.92亿元,增长27%。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7.9万平方米,下降9.3%。
第三产业
2023年,沭阳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5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9亿元,同比增长23.2%。分行业看,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类增长271.9%;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类增长163.6%;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增长69.5%;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类增长12.1%。
2023年,沭阳县实际使用外资9233万美元;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96.43%。新设外资项目7个,完成对外直接投资额1300万美元;新设对外投资项目5个,完成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5383万美元。年末累存外资企业68家,其中当年新批外资企业7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73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出口总额15.88亿美元,增长8.1%。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7.58亿元,增长18.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97.55亿元,增长15.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5.07亿元,增长13.1%;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59.11亿元,增长8.3%。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沭阳县新投用学校4所,增加学位9300个;资助学生89733人次,投入资金0.91亿元;新招聘、引进教师686人。其中,研究生26人、“双一流”师范类毕业生8人、江苏师范大学毕业生93人、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96人,沭阳籍师范类院校毕业生151人,推动沭阳县1.8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持续实施“点亮名师”工程,11人晋升正高级教师,目前沭阳县共有正高级教师28人,26人获评特级教师,拥有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人、省教学名师6人、市名教师30人、市名校长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达258人。成立名校长工作室(站)6个,名师工作室11个,300位学员参与。建成“昆沭智慧校园”提升项目1个,沭阳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站1个、校园“心剧场”1个,“昆沭”名师工作室5个、名校长工作室3个,湖东中心小学诗词馆1个、心理咨询室1个,高墟初级中学计算机网络1个、话剧社团1个,华冲高级中学名师工作室1个、校园文化项目1个。
2023年,沭阳县各高分段人数均占比全市半数左右;本科达线率66.70%,一本达线率33.73%,同比提升5.68个百分点,考取清华北大16人,占全市60%,考取华东五校56人,其中南大45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沭阳县研发投入(R&D)支出24.61亿元,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省级乡村振兴项目1项、省科技副总项目12个。完成市“5321”工程高科技成果转化68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24家。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新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有剧场、影剧院数15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馆、文化馆(站)32个。全年新建贤官、桑墟乡镇文化站2个,“乡村书场”固定点位8个;改建乡镇小剧场6家。扎下镇综合文化站、青伊湖镇文化站入选江苏省2023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650场,送戏下乡达150场,书法美术展览活动10期,惠及群众达50万余人次。
医疗卫生
2023年,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装修改造工程建设中、马厂人民医院新建住院部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年度创成中医馆12个、中医阁10个,建成中医药文化知识角8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6个;创建省级以上卫生乡镇5个,新增4个甲级村卫生室,培训1800名村医,创建“便民药店”,为老弱妇孺人群提供健康筛查、健康管理服务,实现省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覆盖,实施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基础设施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城市道路面积1315.6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32.4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78.4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4.01%。年内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3.84万平方米,建成民生园林9个、主题公园2个、口袋公园3个,成功入选省生态园林城市。清华路等4条道路“一路一景”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向“月月有花、季季有景”转变。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文华路北延、智慧体育公园、创智南路、淮河大道南延工程(二标)、城区部分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等6项工程顺利完工,快速路二期工程、苏州西路跨淮沭新河大桥及引线工程、京沪高速胡集连接线工程等18项工程等正在施工,快速路二期工程(西南区域部分)、园西路、溪月路南延等21项工程正在办理开工前期各项手续。
2023年,沭阳县对7个乡镇18.3千米管网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对城区4个居民小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新建12座二次增压设施。实施庙头水厂四期扩建工程,新增供水规模6万吨/天。实施城区下穿泵站维修改造工程,缓解城区下穿隧道内涝风险;实施城区河道流域性整治工程,对王洼大沟、台州路、徐沭河等片区内排水户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城区雨污水管网设施维护管理,累计排查雨污水管网480余千米,疏通雨污水管网370余千米,清掏雨污水检查井6950余座。
社会保障
2023年,沭阳县保障城乡低保6.03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54亿元;特困供养4235人,累计发放供养经费3903.98万元。实施困难群体分层分类临时救助,共计临时救助15662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91.07万元。落实困难残疾人保障政策,全县享受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4.8万人次,累计发放补贴1.3亿元,精准发放率达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8人次、未成年11人次、寻亲成功1人、护送返乡40人(省内36人次,省外4人次)。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打造县级公办养老服务发展中心(大数据中心)、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中心;建成运营公办敬老院32家;建设2000平方米城市花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2023年,沭阳县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工伤、失业参保达14.12万人、56.87万人、12.3万人、9.2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208元/月。立案查处投诉263件,涉及农民工1083人、1286.17万元;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022件,涉及劳动者4262人,结案金额达8867.39万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超88.35%。
交通运输
概述
截至2023年末,沭阳县公路总里程3843.55千米。公路客运量72.66万人,增长19.2%;公路货运量10591.88万吨,增长16%。13个列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2.22亿元;京沪高速沭阳段扩建工程、连宿高速一期工程、连宿高速南互通连接线等重点工程实现提前通车;完成宿连航道一期工程军屯河枢纽、沭新河南船闸主体工程,航道二期先导段古泊河船闸至华冲朱贵桥6千米段已进场施工;农村公路项目完成建设90千米、危桥改造7座、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千米。建成“主干支微”城乡畅达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城乡公交线路7条,延伸城市公交到乡镇运营里程60千米,40台氢能源公交车上线运营。
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阳县而过,并设有4个互通出入口(潼阳、沭阳北、沭阳、胡集)。205国道324省道326省道245省道穿境而过。
铁路
途经沭阳县的铁路主要有新长铁路,境内设有站点—沭阳站。淮沭新高铁正式列入国家《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沭阳迎来“高铁时代”。
航运
高墟港位于沭阳县高墟镇境内古泊河上,有7个泊位。
历史文化
方言
沭阳县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海泗小片沭阳话,县内各地语言、语调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淮海戏、童子戏等,还有琴书、快板、鼓锣等曲艺品种。
文化活动
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发源于沭阳,流行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以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地区和皖东北一带。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沭阳县2019年获评“中国淮海戏之乡”。
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公鼓锣”,是源自江苏北部淮海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故又称之“淮海鼓锣”。明末清初,工鼓锣在江苏沭阳一带基本形成,清嘉庆(1796年)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宿迁、连云港、淮安、徐州、盐城等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形成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四大门派。它以表演方便、形式独特、唱腔优美,说表自如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童子戏
沭阳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汉族祭祀舞蹈演变,以“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现已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自在沭阳诞生以来,一直发展于沭阳,鼎盛于沭阳,并曾流行于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已有上千年历史,在钱集镇、胡集镇、塘沟镇、韩山镇、西圩乡、湖东镇、十字街道等地得到传承。
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民间俗称“打扬琴”或“打蛮琴”, 是以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在故事情节进入角色时,一人多角色进行表演的一门说唱艺术形式。苏北琴书在沭阳县主要分布于沂涛镇的王圩村,马厂镇的厂南村、厂北村、大单庄村、老黄庄、丁庄村,七雄街道的高树村、田桥村、夹滩村、桃园村、条河村、双河村、道口村、陈河村、何庄村,章集街道的鲍庄村、丁庄村、葛老村、小穆庄村、戚庄村等,周集乡、张圩乡等。
据史志记载,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苏北琴书运用沭阳方言,有说有唱。伴奏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有时配醒木为辅助导具。演出形式分一人、二人及多人表演,一人称“单脚梆”,二人称“鸳鸯档”,三人以上称“群口琴书”,以二人表演最为普遍。其音乐结构属板腔体,主要唱腔调式有四句牌、二板(慢流水)、垛子口(快流水)、悲调(俗称哀怜口)等。
文物古迹
沭阳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新石器时期的万北遗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时的孟墩、殷墩,前汉时的厚丘、阴平方城遗址,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业与虞姬诞生地有关的虞姬沟、虞姬庙、九龙口、霸王桥等;明代抗倭将领刘綎筑的营垒,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遥厅,以及沭城东关口的四眼井。
城市标志
县花:石榴
沭阳是中国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优质驯化过渡地带,自古就享有“花乡”美誉。据史料记载,沭阳花木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小说《镜花缘》中有“沭阳石榴甲天下”的记载,如今石榴成为沭阳的县花;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新河周圈花园闻名遐迩,老一辈革命家李一氓誉之为“胡家花园秀,淮海第一家”,相传乾隆皇帝御赐的“卧牛望月”和“二龙戏珠”两株树桩盆景,至今仍然虬枝劲节,枝繁叶茂。当年在沭阳大地指挥战斗的陈毅元帅,也留下了“浪迹天涯烽烟路,唯见沭地马前花”的美好诗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分别于2004年、2009年亲临沭阳视察花木产业,对沭阳大力实施花木富民、兴农、强县的发展战略给予充分肯定,为沭阳花木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沭阳县是传统的淮扬菜地区,传统美食极具地方特色。本地菜注重刀工,口味清淡,不嗜辛辣。烹饪善用火候,擅长炖、烧、焖;选料尤为注意鲜活、鲜嫩。传统菜品有软熘长鱼红烧狮子头、墨鱼蛋糕等。
著名人物
沭阳县历史悠久,从考古已发掘的古遗迹和古墓葬可以看出,从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战国、汉、唐等重要历史时期沭阳境内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相传秦末沭阳人虞姬,文武兼备,随夫项羽南征北战,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晋末赵伦之起兵协助刘裕建宋,官至领军将军。
荣誉称号
沭阳县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县城 、江苏省园林城市等众多荣誉称号。
2013年8月,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2015年9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国内首个“中国盆景培训基地”称号。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0月,沭阳县获授“中国淮海戏之乡”的称号。
2021年12月,中国楹联学会正式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
2022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称号。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古城地名)。
2022年12月,入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第72。
2023年5月,入选壹城智库“2023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55。
2023年7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县,排名第62。
2023年9月,入选“新华指数·高质量发展百强县(2023)”,排名第58。
2023年9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沭阳县“中国摄影创作基地”。
2023年11月,入选赛迪顾问“2023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排名第50。
2023年11月,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8。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稷夏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56。
2024年7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县,排名第60。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8。
2024年10月,入选壹城智库“2024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52。
友好城市
参考资料
关于命名第四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09: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