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河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河下游排洪河道
新沂河,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位于江苏省北部,中运河以东与废黄河以北。1949~1952年建凿。1987年续建完工。新沂河西起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与徐州新沂市之间骆马湖东岸的嶂山闸,经宿迁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入黄海,全长146公里,流域面积60000平方公里(以《山东省志水利志》为准)。主要汇入或相交支流有山东河、路北河、柴沂河、总沭河(沭河南支下游)、新开河、淮沭河盐河等。
形成变迁
沂、沭、泗水系诸河均位于废黄河以北,跨越山东、江苏两省,河源都在山东沂蒙山区。泗水(泗河)是这个水系最主要的河流,发源于山东新泰太平顶,原来是循今南四湖流路进入江苏,经徐州、宿迁、泗阳到淮阴市入淮河,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沂水(沂河)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向南经郯城县、邳州市,在睢宁县古邳镇汇入泗水,是泗水主要支流。沭水(沭河)亦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水县,与沂水平行南流,过郯城在宿迁汇入泗水再入淮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徙夺徐州以下泗水和淮阴以下淮河干流入海,由于河床淤高,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后,形成现代废黄河,使泗、沂、沭诸河失去入淮通道,泗水逐渐潴积为南四湖,并以中运河为泄水尾闾。沂水除潴水为骆马湖外,还经常泛滥于废黄河以北、骆马湖以东广大地区。沭水受阻后,在今新沂南、沭阳县西折东而行,分为二支,北支东经沭阳县城北,东北向入青伊湖,下流称蔷薇河,由临洪河入海州湾;南支经沭阳县南,分为数汊,一汊折东与盐河汇合;一汊称武障河,向东北向流去与其他数汊汇合,经响水县响水镇入灌河而后入海。
建国后,经过整治,沂、沭二河方有了各自入海的河道,即新沂河及新沭河。新沂河自山东流入江苏后,除部分来水经华沂闸过窑湾入中运河外,主要来自华沂闸经新辟的新沂河入骆马湖,出嶂山闸,经沭阳、燕尾港,由灌河口入海。江苏境内沂河全长190公里。沭河分二路入江苏,一路沿沭河旧道,由山东临沂南下江苏,经新沂到沭阳入新沂河归海;一路由临沂另辟新沭河入江苏,入石梁河水库,出库后沿东海、赣榆界上的沙河故道,在连云港的临洪口入海州湾,全长71公里,而石梁河以下的新沭河长38公里。
干流概况
新沂河,是建国初期沂沭泗水系下游人工开挖的主要排洪通道,从华沂经骆马湖至海口入黄海海州湾。原以华沂闸(徐州邳州市、新沂之间新、老沂河分流处)算起,长186公里。1980年代水利部门将华沂至骆马湖口的苗圩一段列入沂河范围,新沂河从嶂山闸向东至燕尾港,《江苏省水利志》称长146公里,《江苏省地理志》称144公里,《江苏省志·交通志》称160公里。干流起自骆马湖嶂山闸,沿新沂、宿迁(宿豫区)界东行,穿沭阳县境,沿灌云、灌南县界至燕尾港入黄海。承担的排洪流域面积,包括区间汇水的7000多平方公里,总共近6万平方公里。
除嶂山闸下6公里为切岭开挖外,全线修筑南北大堤,束水漫滩行洪,沭阳以西堤距1100~1300米,沭阳以东堤距1300~3300米。北堤长144公里,南堤长131.6公里;堤顶超高2~2.5米;近水面块石护坡113公里,护岸17公里,防浪林台24公里;堤距从0.9公里扩至3.3公里;是沂河下游排洪入海河道。河宽1~3公里不等,河面由南、北排水偏泓各一道和中间河水面三部分组成。
水文特征
新沂河设计泄水量6000立方米/秒。在沭阳附近,河宽约为1300米,其中:南偏泓宽150米,北偏泓宽180米,中间水面宽970米。流量为4000~6000立方米/秒。南、北偏泓之间是河滩,河滩为季节性排水河道,非洪水季节可以耕种农作物,汛期漫滩排洪。
主要支流
沭阳以上南岸有山东河、路北河、柴沂河等支流汇入,北岸有总沭河、新开河汇入,至沭阳城西,南会淮沭河,沭阳以下与盐河相交。
山东河,是一条具有行洪、排涝、灌溉综合功能的河道,全长14.48公里,河口宽约15米至20米,途经市湖滨新区井头乡、晓店镇,以及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等地。
柴沂河,原名为柴沂截水沟,将沂南地区15米高程以上高地雨水截入新沂河排出,减轻沂南地区洼地排涝压力。上起宿豫区大坡墩附近的无通沟,下至沭阳县吴庄附近汇淮沭河入新沂河。全长27.3公里。
沭河,古称沭水,发源于山东省沂山南麓,平行于沂河南流,原为入淮支流。自黄河夺泗入淮后,入淮通道淤塞,向东另辟出路,尾闾与沂河尾闾串通,从临洪口、埒子口及灌河口入海。1949年,山东省政府和苏北行署分别兴办“导沭整沂”、“导沂整沭”工程后,在山东省临沭县大官庄北,建沭河拦河坝和人民胜利堰,向东开挖一条入海河道,南支总沭河汇入新沂河。总沭河过山东省郯城,于红花埠流入江苏邳州,纵贯新沂县于口头汇入新沂河。沭河自源头至口头全长300公里(江苏境内47公里),流域面积6400平方公里(其中源头至大官庄4519平方公里,大官庄以下1881平方公里)。总沭河河道弯曲,河槽窄小。沿线东岸有黄墩河、西岸有新墨河汇入,均为跨省支河。
岔流新开河,位于沭阳县西北部,是沂北地区高低分治的高水河,上游承泄新沂市的淋头河及阿湖水库、大沙河及高塘水库来水,在沭阳县潼阳镇岔流村西汇合向南至桐槐树后又汇虞姬沟,至沂北闸处入新沂河,全长28.84公里。新开河支流有:淋头河、大沙河、引龙河、马岭河、虞姬沟、小马庄地涵,流域面积873公里。沭阳县处于岔流新开河流域内的面积共有80.51公里(新沂河与岔流新开河夹滩地区)涉及沭阳县潼阳、颜集、新河、扎下四个乡镇。
淮沭河,是分淮入沂、淮水北调中工程最大的一段。自淮阴杨庄西南中运河北堤起,至沭阳城西北的新沂河南堤,长66.1公里。设计灌溉流量440立方米每秒,灌溉694万亩;排洪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校核4000立方米每秒。堤距1440~1500米,滩面高程约7~11米。主要建筑物有淮阴闸、沭阳闸、钱集闸、柴米闸、淮沭河船闸、淮柴河闸和六塘河地下涵洞等。
淮沭新河,在江苏省东北部。1958~1960年新辟沟通淮河和新沂河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从洪泽湖二河闸引水,经杨庄、沭阳,穿新沂河至吴场,达新浦,全长173公里。分三段:二河段自二河闸到杨庄,长30公里,堤距500~1500米,堤高约10米,东堤顶宽7.5米,西堤为洪泽湖大堤顶宽35米。淮沭河段自杨庄到沭阳新沂河,长66公里,堤距1400米,分东西偏泓,设计泄水量3000立方米/秒。沭新河段自沭阳到新浦,长77公里,河底宽10~30米,设计泄水量70立方米/秒。二河和淮沭段以排洪为主结合灌溉、排涝和通航,沭新段以灌溉为主结合城市用水。
盐河,古名官河。在淮阴与连云港境内。唐垂拱四年(688)始凿,历代屡加疏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开。历代用以转运淮北盐而命名。黄河夺淮前和北徙后为主要盐漕运道,夺淮其间为宣泄黄水兼利航运之用。该河西起淮阴市杨庄,穿六塘河、柴米河、沂南河、蔷薇河、烧香河、车轴河、灌河、新沂河、古泊善后河等,经临洪河入黄海,全长153公里。建国后经多次治理,沿河建有盐河节制闸、朱码节制闸、朱码越闸、盐东控制闸四座,盐河、朱码二座船闸。灌溉面积150万亩,排涝面积743平方公里,是淮阴,连云港二市排涝、灌溉和航运的主要河道。
建设维护
工程背景
沂河,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经沂源、沂水、沂南、临沂、兰陵、郯城,于江苏邳州的齐村进入江苏省境,至新沂华沂,从窑湾入中运河,经骆马湖滞洪后,由中运河六塘河下泄,分流入海。由于上游河床比降大,下游比降小而平直,形成源短流急、洪峰高、历时短的洪水特点。
沂河原是淮泗水系的一个支流,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后,沂河出路受阻,滞积为骆马湖。明代中叶,沂河洪水即在山东境内江风口分泄一部分入武河,在江苏邳县芦口又分泄少量洪水入城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河臣张国维曾奏请沂水改道由芦口出徐塘口以济泇运。明清之交,骆马湖渐淤,不足存储大量沂洪。清康熙年间,凿断马陵山断麓,开辟六塘河,但出路甚微。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芦口建碎石坝,分沂水七分入骆马湖,三分经芦口入城河,与武河分泄之沂水相会,分别由徐塘口、二道口、沙家口入运。其后,沂河河槽淤塞,由芦口坝入运流量增多,碎石坝已废,以致来水由此泄入下游。民国期间,沂河下游南、北六塘河等河道经常溃决,不得不进行堵口、复堤、疏浚等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连年遭受水灾的苏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于1949年11月底,按照华东水利部确定的“先沂沭而后汶运”、“沂沭分治”的方针,以沂河临沂洪水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作为导沂设计标准,开始“导沂整沭”工程,重点进行沂河治理。从华沂向下至骆马湖和嶂山至燕尾港新开辟一条长达186公里(嶂山至燕尾港为146公里)的新沂河,并在华沂筑束水坝(1955年改建为华沂节制闸),使沂河分东、西两支,东支称新沂河,西支为原沂河古道,称老沂河。同时,辟骆马湖为临时拦洪水库,进行嶂山切岭等工程。之后,先后兴建邳苍分洪道、嶂山闸,并对沂河和新、老沂河堤防进行多次修复加固。经过38年的不断治理,沂河有了自己的单独入海水系。新沂河按设计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嶂山切岭已按照湖水位22.5米时泄洪5000立方米每秒施工完成;省界到华沂的沂河堤防按泄洪6000立方米每秒进行加固;华沂以下的老沂河自1960年开挖官湖截水沟后作为内部排涝河道,不再承担排沂河洪水;邳苍分洪道建成后,曾经多次分洪。
工程建设
建国初期开始的“导沂整沭”工程,要求新沂河行洪标准,在嶂山水位23米时下泄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连同总沭河来水2000立方米每秒,合计设计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堤距为:沭阳以西1100~1300米,沭阳以东为1300~3300米。堤身断面为:顶宽6米,堤顶超出设计洪水位(简称“超高”)1.5米,堤坡1∶3。
全部工程分四期进行,1949年11月至1950年春兴建第一期工程,主要兴建嶂山至燕尾港的新沂河筑堤工程,嶂山切岭按行洪710立方米每秒施工,骆马湖堤防加高加固,筑皂河束水坝,小潮河以及新沂河沿线穿越河道打坝等相应配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冬季雨雪较多,天寒地冻,技术人员奇缺,工作非常艰苦和困难。在8~9月查勘新沂河路线时,沿途是一片积水,沭阳徐口以东,途中“洪水茫茫,望无涯际,平地行舟,良田均成泽国”《新沂河年鉴》。在进行骆马湖地形测量时,冰雪连天。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参加查勘、测量人员,不畏艰苦,住窝棚,吃粗粮,身背背包,涉水勘察,破冰测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为新沂河施工创造了条件。
中共淮阴地委和专署,在当时连续五年遭受水灾,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灾区人民缺衣少食,灾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群众,采取“以工代赈,治水结合救灾”,冬春两季动员睢宁、宿迁(今宿豫区)、泗阳、灌云、淮阴、沭阳、新安、邳睢、涟水、淮宝等10个县和苏北军区、淮阴军分区共55.5万多人次,投入新沂河工程的施工。几十万人云集工地,没有施工机械,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硬是靠肩挑、人抬、小车推,以无比英勇和热情,展开了空前巨大的导沂工程。施工中克服了天寒地冻、积水未消及小潮河坝四堵失败、滨海堤防积淤沉陷、嶂山切岭的坚土和砂礓、皂河束水坝时间匆促等困难,凭着一股敢于战胜水患的干劲和精神,历时一个冬春,顺利地完成了新沂河嶂山至燕尾港146公里的束水漫滩行洪的工程。春季工程完成后,即进行全面验收,发现有些堤防尚有不足之处,为迎接汛期,麦收后又动员25万民工突击加固。累计完成土方3700多万立方米,发放“以工代赈”粮食1.125亿公斤(折合人民币3600万元)。这是苏北人民战胜水灾的重大胜利,在整个中国水利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新沂河施工中,数十万民工和干部为战胜沂河水患作出巨大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治水功臣等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计特等功臣4人,一等功臣48人(其中干部13人),一等先进集体共12个中队、9个分队、30个小队。著名的导沂特等功臣王大锹(王兆山)、赵金科、王大筐(王兴业)、尤庆兰(女、干部)就是导沂英模人物的代表。特别是荣称“十县第一、淮海闻名”的王大锹,1950年国庆节代表江苏治淮战线广大职工,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向毛泽东主席敬了酒。
第一期工程刚刚结束,1950年7月就遇上了沂河洪水。新沂河先后经受了5次洪水考验,发挥了显著效益。8月16日沭阳水位9.46米,流量达2551立方米每秒,新沂河安全渡汛,避免了洪水漫流,保护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是沿线的地区河道,仍有多处决口,部分地区水灾仍很严重。新沂河也因原来设计堤身断面不够,超高不足和滩地行洪水流混乱等,亟待继续进行治理。因此,从1950年冬开始至1952年又连续进行了第二、三、四期工程,继续完成原计划未完成的工程。按骆马湖水位23.0米,泄洪1500立方米每秒要求继续扩大嶂山口门,兴建新沂河华沂至骆马湖的草桥段堤防工程(堤距760~1880米,堤顶超高1.5米,顶宽6米,中泓底宽120~150米),新建盐河南、北闸及沭阳西关涵洞等穿堤建筑物。建华沂束水坝,以控制沂河入老沂河流量,同时对嶂山以下新沂河大堤又全面进行复堤加固。
经过3年多治理,“导沂整沭”工程基本上达到了原来设计要求。3年多来共动员民工243万多人次,完成土方1.08亿立方米、石方18万多立方米、混凝土2.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197万元。随着工程的进展和完成,1953年2月“苏北导沂整沭工程司令部”改为“江苏省导沂整沭工程委员会”,1953年12月,根据淮委的通知撤销。
沂沭泗流域的治理,原由华东水利部领导,“导沂整沭”工程基本结束后,从1953年起划归淮委领导,当年9月1日淮委在蚌埠召开沂沭汶泗区水利工作座谈会,9月3日会议移至上海市举行,9月8日结束。会议肯定了“以沂沭为重点,以防洪排洪为内容的导沂整沭方针”,除布置流域规划工作外,要求巩固和改善已有工程。并提出沂河临沂最大流量可能达到8000立方米每秒(1956年又调整为11000立方米每秒),山东分沂入沭和江苏嶂山切岭未按计划流量做足,要考虑适当加大。此后,根据水情的变化和淮委3次规划的成果,新沂河进行了4次加固续建工程。
第一次续建,根据1954年11月淮委提出的《沂沭汶泗流域洪水处理初步意见》,要求加强沂河堤防,安全通过5000立方米每秒,嶂山切岭行洪从15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3000立方米每秒,新沂河排洪4500立方米每秒。因此,对沂河、新沂河、骆马湖堤等进行了整修加固。淮阴专区组织新沂河沿线有关县8.4万多民工,对新沂河工程进行加固,完成土方524.1万立方米。
第二次续建,1957年沂沭泗地区发生大洪水,微山湖湖西大堤漫决,蔺家坝洪水大量下泄,骆马湖以上运河两岸以及邳苍地区一片汪洋。骆马湖蓄洪后,为确保皂河以下中运河和骆马湖大堤的安全,于7月17日凌晨主动将黄墩湖掘堤滞洪,新沂河最大流量达3710立方米每秒。根据这一情况,淮委1957年3月编制的《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在大水后又作了修正规划,要求新沂河行洪标准按照6000立方米每秒设计,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省人民委员会(简称“省人委”)鉴于大洪水中工程上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1958年1月31日批准新沂河排洪设计标准由原规定的45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6000立方米每秒,对堤防进行全面加固加高。由淮阴专区动员12万民工,于1958年2月开工,奋战两年多,至1960年完工,共完成土方2142.2万立方米。沭阳县口头以东到灌河口两岸244公里长的堤防,在背水坡加做了戗台,并对盐河南、北闸进行局部加固。为了控制新沂河泄量,1959年10月又开工兴建嶂山闸,于1961年4月建成,在骆马湖水位22.5米时,嶂山闸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1959年淮沭河与新沂河接通后,新沂河又有相机分泄淮河部分洪水的任务。
第三次续建,1963年8月沂沭河发生洪水,骆马湖最高水位达23.87米,新沂河最大行洪流量4150立方米每秒,虽然经过沿河干群全力抗洪抢险,保障了安全,但新沂河堤防因土质不好仍出现很多险工、险情。省人委和省水利厅于1964年8月和11月先后向国务院和水电部报送新沂河续办工程设计任务书和总体设计。要求遭遇10级台风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全面加固堤防和沿线涵闸,增设防浪设施,清除滩面行洪障碍,消除险工险段。经国家计委、水电部同意,从1965年起新沂河进行必要的加固与改建。淮阴专区成立了“新沂河工程指挥部”,于1965年12月开工续建,原计划1967年完成,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先后动员了7个县民工54万人次,历时7年,到1972年才完成,共完成复堤264公里,新建防浪林台147公里,块石护坡123公里,处理口头至龙堰段堤基砂层渗漏险工和对沭阳以西河泓进行整治等,完成土方3213万立方米,石方64万立方米,新建涵闸16座、偏泓桥70座、电排站6座,国家投资4417万元。为排泄新沂河区间桃汛和滩地涝水,1966年7月建成小潮河闸,设计流量440立方米每秒。
第四次续建,1974年8月沂沭泗流域又发生大洪水,骆马湖最高水位达25.47米,超过设计水位0.47米。在紧张的抗洪斗争中,根据当时上游雨情、水情,在上游无雨、天气晴好、又无风浪、海口潮位不高的情况下,省委决定加大新沂河泄量,黄墩湖暂不滞洪,新沂河沭阳站最大洪峰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超过设计标准900立方米每秒。虽经数十万军民抗洪抢险,险渡汛期,但大堤水毁严重,很多堤段堤防危急,大小陆湖、沭阳西关涵洞和沭阳以西程圩段,堤基渗水严重。1978年大旱,新沂河堤身在长达91公里多的范围内发生裂缝。这些问题,都急需妥善解决。
1982年10月,省水利厅根据国务院1981年12月治淮会议关于扩大淮沂沭泗下游洪水出路的要求和新沂河泄洪情况,编报了《新沂河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水电部1983年3月批准实施。加固标准,按照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为争取7000立方米每秒创造条件。新沂河全线堤防除沭阳以西南岸11.5公里岭地外,其余两岸279.3公里长的堤防(其中北堤148公里,南堤131.3公里),全面进行加高加宽。堤顶高程,按6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超高2.5~3米,顶宽8米,个别堤段最窄6米、最宽10米。并根据不同复堤条件,堤身加筑前戗或后戗,宽8米,前戗高出6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1米,后戗平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线。
这次除险加固工程,从1983年11月开工,至1987年基本完成。由徐州、淮阴、连云港三市组织新沂、沭阳、灌南、灌云等县民工25.6万人次,并调配铲运机、推土机等施工机具858台次。淮阴市还成立“新沂河工程指挥部”,各县成立“工程团”,以加强施工领导。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成复堤加固工程,并对沿线盐河南北套闸、叮河涵洞、口头涵洞、团结涵洞、大马庄涵洞、东友涵洞等24座建筑物进行加固、改建、扩建或接长,对大小陆湖、沙湾段、颜集段、沭阳西关涵洞等历史上几处主要险工地段进行处理,铺设防汛路面120公里,增建、接长偏泓生产桥111座。完成复堤等土方2228万立方米,块石护坡152.6公里,石方25.3万立方米,防浪林台长124公里,混凝土2.4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114万元,征用土地8114亩。
1987年新沂河堤防现状为:北堤,嶂山闸下到口头,堤顶高程30~22.8米,堤顶宽8米,有前戗台,高出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1米,宽8米,坡比1∶3;口头到沭阳大桥,堤顶高程22.8~14.1米,顶宽8米,有后戗台,平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宽8米;沭阳大桥到小潮河,堤顶高程14.1~9.3米,顶宽8米,做后戗;小潮河到河口,堤顶高程9.3~7.5米,顶宽8米。南堤,宿迁县境堤防高程23.72~21.85米,顶宽6米,没有戗台;口头至淮沭河口,堤顶高程22.8~14.2米,顶宽8米,没有戗台;淮沭河沭阳闸下东西堤高程15~13.8米,顶宽8米,西堤有后戗,东堤有前戗;沭阳到小潮河堤顶高程14.2~8.7米,顶宽8米,做后戗;小潮河到河口堤顶高程8.7~7.5米,顶宽8米。至此,新沂河工程基本完成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设计的计划项目。新沂河各控制点,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洪水位为:山东河口21.22米,口头19.35米,沭阳10.75米,盐河7.2米,小潮河6.1米,东友涵洞5.7米,河口4.5米。
工程效益
据统计,嶂山以下新沂河自1950年春建成至1987年的37年中,行洪3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10年,行洪4000立方米每秒(含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5年,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1年。在消减水患、促进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河道建筑
嶂山闸,是骆马湖控制工程之一,闸下就是新沂河。在“导沂整沭”期间,骆马湖原计划辟为临时拦洪水库,利用开挖峒峿山、嶂山之间马陵山断麓,以控制下泄入新沂河流量。1958年骆马湖批准为常年蓄水库后,决定兴建嶂山闸,并扩大嶂山切岭,增加下泄新沂河的流量。嶂山闸于1959年10月开工兴建,1961年春建成。共36孔,每孔净宽10米,闸身总宽428.97米,闸底高程15.5米,闸顶高程28米,设计上游洪水位25.1米,下游设计水位15.5米,最大泄量8000立方米每秒。要求骆马湖水位22.5米时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
为发挥嶂山闸排洪、蓄水的作用,必须相应地扩大嶂山切岭。建国初“导沂整沭”期间,曾进行过3次切岭工程,共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1959年兴建嶂山闸,嶂山切岭段即为上下游引河,全长8.5公里。闸上2.5公里,河底高程15.5米,底宽600~430米;闸下6公里,河底高程15.5~14.3米,底宽430~90米。为了闸河配套,嶂山切岭工程从1962年起,按湖水位23.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扩挖。历时5年,到1966年完成,共完成土方800万立方米。1972年冬又根据淮委编制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规划要求,按照湖水位22.5米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再次扩大,于1978年基本完成,完成土方648万立方米,投资1324万元。由于闸下引河达不到设计标准,据1974年行洪实际情况推算,在设计条件下少泄500立方米每秒。
沭阳南北偏泓闸,位于沭阳城北新沂河干流上。南泓为九孔闸。
沭新闸,是沭新干渠的渠首工程,位于新开河入新沂河交叉口处的新沂河北大堤上,是分淮入沂综合利用工程之一。承担着向沭阳县、东海县约6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及向连云港提供工业、生活用水等任务。工程建成于1971年5月,共4孔,单孔净宽6.0米,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2013年12月,经省水利厅安全鉴定,评定四类闸,2020年10月11日开工拆除重建。采用原址原规模拆建方案,新建沭新闸共3孔,单孔净宽8米。工程等别为Ⅱ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1级,防洪标准按新沂河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批复经费4411万元,工期18个月。12月20日完成底板浇筑,2021年2月10日完成排架及工作桥浇筑,4月初完成启闭机及闸门安装,4月15日前沭新闸初步设计批复的水下验收工程已全部完成,5月8日顺利通过省厅组织的水下阶段验收。
沭阳闸,位于沭阳县张圩,上承淮阴闸分泄的淮河洪水进入新沂河,在淮沭河不分洪时,可挡新沂河洪水倒灌,保护淮沭河滩地种植作物,并调节灌溉水位及分泄新沂河桃汛入柴米河及北六塘河。沭阳闸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节制闸,下层为涵洞,涵洞负担淮沭河西大涧河流域排涝。沭阳闸25孔,每孔净宽10米,总宽288.15米,闸底高程5米,闸顶高程15米。涵洞为22孔,每孔3×3米,中间6孔洞底高程为1.4米,其余各孔进出口洞底高程亦为1.4米,中部降低为0.5米。当涵洞进口水位7.5米,出口水位6.78米时,排水360立方米每秒。该工程由省水利厅工程局二区队负责施工,于1958年8月开工,次年10月完成。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石方3.85万立方米,混凝土7.81万立方米,投资1243万元。
盐河北套闸,位于灌云县侍庄乡境内的新沂河北大堤92.3公里处,盐河北闸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与盐河南闸共同构成了盐河穿过新沂河的航道。工程主要作用为挡洪、通航、灌溉(向沂北地区提供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盐河南套闸,位于新沂河南堤92+000处,担负着防洪、灌溉、航运及向连云港市输水的任务。该闸为单孔,净宽8米,净高11米,反拱底板结构,上下游均为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自1969年完建运行以来,两岸翼墙多次出现严重渗漏现象,危及工程安全运行。
燕尾挡潮闸,位于灌云县燕尾港镇五灌河入海口,属海堤建筑物,中型水闸,海堤达标时按2级建筑物加固设计,具有排涝、挡潮、蓄水灌溉、航运交通等功能。原设计标准为排涝五年一遇,设计排涝流量332立方米/秒,与五灌河挡潮闸共同承担排涝面积746平方公里。该闸挡潮标准为100年一遇,200年一遇校核。工程于1972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8月竣工投入运行,2008年该闸被列为第二轮海堤达标项目实施加固处理,2009年完成。闸孔共6孔(其中南侧通航1孔)、每孔净宽6.0米,总净宽36.0米,闸身总长43.0米;闸底板、空箱岸墙、翼墙基础下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闸底板为140#钢筋混凝土平面底板,顶面高程-2.0米(废黄河零点高程基准,下同);闸墩高程2.7米以下为100#浆砌石结构,以上为后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游翼墙为100#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翼墙顶宽0.5米、顶面高程为2.5米;上、下游混凝土铺盖、消力池标号为140#,护底为浆砌石、干砌石护底;闸门为钢闸门,启闭机为2×10T卷扬式启闭机。交通桥现状标准为公路-Ⅱ级,桥面宽4.5米,桥面高程7.3米,采用预制空心板简支结构。
参考资料
三、沂、沭、泗水系—.《江苏省志·地理志》.
一、 沂沭泗水系—.江苏省志·水利志.
四、 骆马湖控制—.江苏省志·水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1 13:29
目录
概述
形成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