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
北京市市辖区
东城区,隶属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市东部中心区域,东、北与朝阳区接壤,南与丰台区相连,西与西城区毗邻,介于东经116°22′17″—116°26′46″,北纬39°51′26″—39°58′22″之间,东西最大距离5.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总面积41.8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东城区下辖17个街道。截至2023年末,东城区常住人口70.3万人。
历史沿革
东城区区境初属,后属
秦置蓟县
王莽时期改名伐戎县
东汉复名蓟县。秦汉至隋唐区境属蓟县、伐戎县。
会同元年(938年),改名蓟北县,属蓟北县。开泰元年(1012年),改名析津县,属析津县。
贞元二年(1154年),改名大兴县
1914年,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同时设京都市政公所,统辖城区,郊区部分属京兆地方大兴县。1925年,设郊四区,城郊部分属东郊、南郊、北郊3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设北平特别市,20个城区合并为11个,辖区属内一区、内三区、外一区、外三区全部,内五区、内六区与外五区的东半部,城郊部分仍属东郊、南郊、北郊3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内七区,东半部在今辖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郊四区改为郊八区,城郊部分分属郊一区、郊二区、郊三区、郊八区。按数字排列,城区属第一、第三、第八、第十4区全部,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二4区东半部,郊区属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二十4区。
1949年后,治安区改行政区。1950年5月,内城并为5个区,外城并为4个区,辖区属第一、第三、第七3区全部,第五、第六、第九3区东半部。1952年7月,撤第五区,东部划归第一区、第三区;9月,第一区改名东单区,第三区改名东四区,第七区改名崇文区,第六区改名前门区,撤第九区,东部划归崇文区。1954年12月,东单区划分为15个街道;东四区划分为21个街道;崇文区划分为18个街道。1958年5月,东单、东四区合并,成立东城区,辖10个街道;撤前门区,其东半部划归崇文区,崇文区辖7个街道。
2010年6月,东城区、崇文区合并,仍名东城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东城区下辖17个街道。东城区人民政府驻景山街道钱粮胡同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北部、东部与朝阳区相连,南部同丰台区接壤,西部与西城区相接,介于东经116°22′17″—116°26′46″,北纬39°51′26″—39°58′22″之间。东西最宽处5.2千米,南北最长处13.0千米,总面积41.84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东城区地处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形地的脊背从西北山区向东南缓慢下降的开阔平原上,地势由北向南缓倾。地形为缓倾斜冲积平原区。境内最高点位于南锣鼓巷,海拔49米,最低点位于龙潭东湖东南,海拔36米。
气候特征
东城区气候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1.5℃,1月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20℃;7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40℃。最低月均气温-10℃,最高月均气温25.9℃。平均气温年较差29.8℃,最大日较差24.2℃(2000年3月26日)。年平均日照2556.9小时,年总辐射4937.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为62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71.2天,降雪最多达24天(1986年冬季),最少为3天(1982年冬季)。极端年最大雨量813.2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66.9毫米(199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尤其7月下旬、8月上旬多大雨、暴风雨。
水系水文
东城区境内河道属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1条,即通惠河,为跨区县河流,境内长6.1千米;三级河有亮马河、前三门护城河、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4条,均为跨区县河流,境内总长12.7千米;四级河只有金水河1条,为区县内河流,总长2.1千米;五级河为筒子河,境内长2.3千米。河流总长度23.1千米,河网密度0.55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通惠河,从永定门桥入东城区,沿南二环流经景泰桥、王蜓公园,至玉蜓桥进入丰台区,再从左安门桥西匝道桥入东城区,沿东二环流经龙潭公园、广渠门桥、东便门桥向东入朝阳区,全长56.3千米,流域面积297.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前三门护城河、北护城河、东护城河等。境内还有龙潭东湖、龙潭中湖、龙潭西湖、青年湖和柳荫湖5个湖泊,总蓄水面积0.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东城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93.56公顷
100%为城市用地。
(二)交通运输用地88.49公顷
其中,铁路用地81.59公顷,占92.20%;轨道交通用地6.90公顷,占7.80%。
地热资源
东城区境内主要自然资源有地热资源,分布呈南西—北东走向,以朝阳门—前门斜线的东南面最为丰富,涵水层较浅,在1000米—1600米之间;西北面涵水层稍深,在2000—3000米之间。地热温度在40—70℃之间。
人口
截至2023年末,东城区常住人口 70.3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万人,降幅为 0.14%。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4.9 万人,与上年持平,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21.2%。常住人口密度为16802 人/平方千米,比上年末减少 24 人/平方千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9.6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东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7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512.7 亿元,增长 5.6%,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6 亿元,下降20.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1.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8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7.2万美元)。从主要行业看,金融业是占比最大的行业,实现增加值1053.9 亿元,增长6.2%,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9.5%。
2024年,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左右;在重点行业税收大幅波动情况下,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东城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54.4%。
财税收支
2023年,东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0.5 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增值税完成 59.3 亿元,增长43.9%;企业所得税完成 56.8 亿元,增长 6.5%;房产税完成24.2 亿元,增长3.9%;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 11.2 亿元,下降0.5%。
2023年,东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不含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92.3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城乡社区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方向,分别支出34.3亿元、55.2 亿元、70.8 亿元,占比达到54.8%。
人民生活
2024年,东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
2024年,东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18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
第一产业
东城区为北京市中心城区,故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亿元,比上年下降4.2%。
建筑业
2024年,东城区具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7.3%。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4年,东城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4.8亿元,比上年下降2.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1204.4亿元,比上年下降1.9%;餐饮收入90.4亿元,比上年下降4.9%。
对外经济
2023年,东城区实现进出口额2061.6亿元,增长 51.6%。其中,进口额1817.6亿元,增长52.3%;出口额244.1亿元,增长46%。
招商引资
2023年,东城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7家,其中,中外合资14 家,外商独资18 家,合伙企业5家。全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0.5%。
房地产业
2023年,东城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 265.0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6.1 万平方米。2023年,东城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住宅销售额200.5亿元,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4.9亿元,其他房屋销售额2.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4%。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东城区中资银行实现存款余额3007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其中,单位存款19201.9 亿元,个人存款5455.1亿元,其他存款 5419.8亿元。全区中资银行实现贷款余额13544.8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6%。其中,境内短期贷款4148亿元,境内中长期贷款 7990.2亿元。
交通运输
东城区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枢纽;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已建成的地铁1、2、5、6、7、8、13、14号线和首都机场线贯穿东城。
截至2023年末,东城区实有道路1050条,道路总里程425千米,道路总面积(不含步道)474万平方米。其中,快速路9条,快速路里程16千米,快速路面积29万平方米。年末全区实有步道长度652千米,步道面积165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东城区输出技术合同4684项,合同成交总金额1000.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 684.3亿元。全年专利授权量814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309件。
教育事业
2024年,东城区启动教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全覆盖,新增3个教育集团、1个九年一贯制项目。顺利完成“双减”三年任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新建汇文中学北校区、东直门中学育群校区,扩充中学学位5000个,新增公办园托位600个。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文化事业
2024年,东城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位于东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至4项。打造文物活化新范例,钟鼓楼点亮“中国时间”,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石埭会馆重装亮相,古建艺术季举办,“运河往事”主题游径解码历史变迁。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对37处文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非遗“焕新计划”荣获“长城奖”年度品牌优秀案例。
举办文化金融创新大会,推出“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机制落地实施,文化产业规模近1500亿元。4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均居全市第二。推广文化产业园区“主理人”模式,“园来有戏”等文化消费品牌持续升温,“故宫以东”成功入选北京旅游十大推广品牌。认定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领航站、联络港7个。“大戏东望”影响力日益增强,“王府井戏剧谷”建设初见成效,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等轮番亮相,全年各类演出近3万场。打造东城形象宣传片《爱相融》,推出《寻古访今话东城》等精品力作。阔别四年的地坛、龙潭文化庙会成为春节“顶流”,“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火爆金秋,“胡同里的电影院”等校地合作项目持续落地,惠民文化活动近6000场。
体育事业
2024年,东城区建成青年湖体育公园,东四文体中心整体升级并实现社会化运营,932场体育赛事活动贯穿全年,东城输送的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斩获3金1银1铜。
卫生事业
2024年,东城区打造以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为核心的南北2个综合医联体,连续8年荣获全市基层卫生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睦家中西医结合医院重装开业,区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一期建设,52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
社会保障
2024年,东城区提供岗位9万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86%,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满意率达100%。成立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率先启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建设。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8亿元,“普惠健康保”覆盖全部“两低一特”困难群众,完成1500个无障碍点位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率先实现社区全覆盖。筹集建设保障房源2833套,配租公租房1120套,发放补贴1.9亿元,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连续4年提升。望坛项目剩余回迁楼全部交付,4300多户居民圆梦新居,核心区最大体量棚改工程取得标志性进展。
2024年,东城区率先推行党群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中心共建模式,整合资源建成6家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家庭照护床位1000张、助餐点17家。开展百岁老人“福寿颐养”温暖行动,为744户高龄独居老人安装应急呼叫系统。首创“慈孝守护”行动,为近千户家庭提供智慧养老服务。
基础建设
2024年,东城区落实“双控四降”,推进第二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市区级年度任务200项。实现住宿业“关转提”20家,拆除违法建设5万余平方米。完成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环境整治提升,在长安街以北形成“两纵两横”健步悦骑林荫景观大道。“十四五”期间核心区首座11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
2024年,东城区在皇城景山街区探索授权经营、地上地下一体化改造新路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累计腾退整院206个,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启动运营。前门东西区一体化更新有序实施,三眼井片区启动区、西总布片区试点院落建成投用。完成申请式退租1004户,实施13栋直管公房简易楼差额协议腾退,25栋简易楼实现公益利用。老旧低效楼宇改造4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92万平方米,老楼加装电梯28部,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承办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钟鼓楼片区保护更新等2个项目获评“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全面启动花园城市建设,首都市民花园节在龙潭中湖公园精彩亮相,东单、南馆等公园实现无界开放,晏清园等口袋公园串珠成链,区内环二环绿道和滨水步道全线贯通。
环境保护
2024年,东城区细颗粒物浓度实现同比下降,累计降尘量连续五年城六区最优。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质监测治理,三里河获评“北京市幸福河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承办“922绿色出行暨慢行交通大会”,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40万平方米。
安全生产
2024年,东城区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1.23万个,建成信达中心、幸福路小型消防站,实现“一街道一小型站”全覆盖。消除地下管线隐患287项,完成供热“冬病夏治”98项,
平安建设
2024年,东城区利用大数据模型开展风险预警研判,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铁路”建设,刑事立案下降20%。
历史文化
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占北京市的37%;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占全市的24%;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著名的新北京十六景中的“天安丽日”、“紫禁夕晖”,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宗禅林雍和宫、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左祖右社”的太庙、社稷坛、探索天空奥秘的北京古观象台、鸣金擂鼓报时台的钟鼓楼、正气浩存的文天祥祠、北大红楼等早已名扬海内外,此外还有毛泽东茅盾老舍宋庆龄等一批名人故居。此外还有北京居民四合院。
文物保护
截至2022年末,东城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92处。
文化街区
东城区的历史街区有18.5片,面积达10.35平方千米,这就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1/4,是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地区。除了拥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市、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4处,其中国家级35处,市级71处,区级58处,另有普查登记项目193处。各种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北京的中轴线,7.8千米都在东城区的辖区之内。
风景名胜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共33片,东城区共有18.5片。
对外交往
韩国首尔市钟路区
韩国首尔市中浪区
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市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本拿比市;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市二区;
德国柏林夏洛特堡-威尔姆斯多夫区;
俄罗斯莫斯科市西南区;
俄罗斯莫斯科中央区;
法国巴黎大区上塞那省伊西·莱·莫利诺市;
日本东京都目黑区;
日本东京都新宿区;
奥地利维也纳第九区。
荣誉称号
2016年,东城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区
2017年,东城区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18年度北京市健康城市建设排名第一位
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2020年1月9日,入选“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8月,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公示名单。
2021年9月2日,入选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1年12月,被全国爱卫办表彰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2022年4月17日,授予北京市东城团区委建团100周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
2022年10月10日,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名单。
2022年11月,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年12月,获评“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称号。
2023年12月,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13: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