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附子为
毛茛科植物
乌头(栽培品)的
旁生块根(子根)。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 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
芽痕,上身肥满。
药品简介
盐附子(《本经》)为
毛茛科植物
乌头(栽培品)的
旁生块根(子根)。
植物形态详川乌头条。
瓜叶乌头 藤乌(湖北、四川),草乌(四川、湖南、湖北),
羊角七、乌毒(湖北西部),盐附子(河南)
块根圆锥形,长1.6-3厘米,粗达1.6厘米。茎缠绕,无毛,常带紫色,稀疏地生叶,分枝。茎中部叶的叶片五角形或卵状五角形,长6.5-12厘米,宽8-13厘米,基部心形,
三深裂至距基部0.9-3.2厘米处,中央
深裂片梯状菱形或卵状菱形,短渐尖,不明显三浅裂,浅裂片具少数
小裂片或卵形粗牙齿,侧深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浅裂;
叶柄比叶片稍短,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
总状花序生茎或分枝顶端,有2-6(-12)朵花;轴和
花梗无毛或被贴伏的短柔毛;下部
苞片叶状,或不分裂而为宽椭圆形,上部苞片小,线形;花梗常下垂,弧状弯曲,长2.2-6厘米;
小苞片生花梗下部或上部,线形,长3-5毫米,宽约0.5毫米,无毛;
萼片深蓝色,外面无毛或变无毛,上萼片高盔形或圆筒状盔形,几无爪,高2-2.4厘米,下缘长1.
7-1.8厘米,直或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近圆形,长1.5-1.6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唇长5毫米,距长约2毫米,向后弯;
雄蕊无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5,无毛或偶而子房有柔毛。
蓇葖直,长1.2-1.5厘米,喙长约2.5毫米;种子三棱形,长约3毫米,沿棱有狭翅并有横膜翅。8-10月开花。
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北部、安徽西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生海拔1700-2200米山地林中或灌丛中。
模式标本采自湖北
房县。
采集方法
夏至至
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 ①盐附子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
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
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②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
黄糖及
菜油制成的
调色剂,使附片染成
浓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③
白附片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药材性状
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
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
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
盐霜。
体重,
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
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
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
纵走的筋脉。
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
无臭,味淡。
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
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
气味同黑顺片。
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
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炮制方法
将切好晒干的附子浸泡于盐水中,至尝时感觉到咸味即可
①《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附子),子文武火
中炮令皴坼,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
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东流水并
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干用。
……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②《纲目》: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
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
去火毒入药。
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
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热,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③《
本草备要》:水浸面裹煨令发坼,乘热切片
炒黄,去火毒。
性味
辛甘,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李氏:苦,有毒,大温。
归经
入心、脾、肾经。
②《
本草经疏》:入手厥阴、命门、
手少阳,兼入足少阴、
太阴经,亦可入足太阳。
功用主治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
风寒湿痹,踒躄拘挛,
阳痿,
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用于
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
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
肾阳。
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
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
百药长。
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
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
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
胃寒蛔动;治
经闭;补虚散壅。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
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
肿满脚气,
头风,
肾厥头痛,
暴泻脱阳,久痢脾泄,
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用法与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恶蜈蚣。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④《本草汇言》:若病
阴虚内热或
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
选方
①治
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伤寒论》
四逆汤) ②治伤寒
阴盛格阳,其人必燥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
(《传家秘宝方》
霹雳散) ③治
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
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
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
济生方》回阳散) ④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
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
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
冷痛,
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上合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局方》姜附汤) ⑤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
煮研如面糊,米饮下。
(《
经验方》) ⑥治一切厥心痛,小肠
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
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
(《宣明沦方》
辰砂一粒丹) ⑦治
七疝,心腹冷痛,
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
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
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
济生方》
玄附汤) ⑧治
休息痢及
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鸡子二枚(去黄取白)。
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
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
(《圣济总录》
附子丸) ⑨治
脏寒脾泄,及老人
中气不足,
久泄不止:
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
为末,粥丸,梧子大。
(《
纲目》) ⑩治
脾虚受湿发肿,一切
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
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
糊丸如梧子大。
(《朱氏集验医方》) ⑾治肿疾
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
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
水煎服。
(《朱氏集验医方》
沉附汤) ⑿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
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寒论》
甘草附子汤) ⒀治
少阴病,身体痛,
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附子汤) ⒁治
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简易方论》
羌活散) ⒂治风寒
流注,偏
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
高良姜,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
(《
三因方》必效散) ⒃治
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
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
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
(《澹寮方》蝎附丸) ⒄治
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
(《传家秘宝方》) ⒅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
为粗末。
(《简易方论》
小温经汤) ⒆治吐血:生
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
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
成膏,取出附子焙干)。
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
(《朱氏集验医方》地黄丸) ⒇治
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
每末二
大钱,好
川椒二十粒,用
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
(《本事方》
椒附散) (21)治
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
(《
普济方》
附子散) (22)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
用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
先煮
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
令病人发微汗。
用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
先煮
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
令病人发微汗。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
外热,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
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
此方名脉四逆汤。
(25)
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
体虚的现象)。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
分次服下。
(26)阴盛格阳(病人燥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
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用生
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
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28)风病瘫缓(手足软垂,
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
用
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
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
用香
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
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
空腹服下。
用生
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
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用生
川乌头(去皮脐)一两、
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用
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
雄黄八分,共研为末。
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用
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
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
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34)多年头痛。
一天换药两次。
又方:
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
小豆在。
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7)虚寒腰痛。
用
鹿茸(去毛,酥炙
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
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
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
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用
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
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
(40)阳虚吐血。
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
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用熟附子研为末。
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
每服三钱,水煎服。
用
川乌头(炒)、
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
留头。
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
药干再涂。
(46)手足冻裂。
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临床应用
治疗
心力衰竭用熟附子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附子2克),
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3~4次。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三级心力衰竭13例,包括
心原性休克1例,用药后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心率减慢,
呼吸困难、
肝肿大、
浮肿等亦相继减轻。
少数病例应用后,有周身拘急、发热的副作用,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
附子中亦含
乌头碱,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者却屡见不鲜。
其原因除与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及机体对药物的
敏感性等有关外,与药物品种及服法等也有密切关系;曾有1例用云南
腾冲所产附子3钱煎后连渣服下,即引起严重中毒。
中毒表现与
乌头基本相同,如
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
呼吸暂停,
心电图显示
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二氏综合
征象。
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
此外,曾报道1例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
接触性皮炎,可能系过敏所致。
名家论述
①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
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②《
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
味辛太热,为
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③
朱震亨:
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
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
补药误矣。
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
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④《伤寒蕴要》:附子,乃
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且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⑤
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
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
补血药入
血分,以滋养不足之
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⑥《
本草蒙筌》:
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
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
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
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
风疹之神妙也;乌喙,共气
锋锐,宜共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⑦《纲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
温脾逐寒;
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
乌头。
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
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
盖阴寒在下,
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
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挑性便发,而
病气随愈,不违共情,而致大益,此
反治之妙也。
昔
张仲景治
寒疝内结,用
蜜煎乌头;《近效方》治
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
朱丹溪治
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团寒用也。
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
有人才服
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
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
硫黄,如此数岁。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
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沦也。
又《
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⑧《
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
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
寒噤,温中
强阴,暖五脏,回阳气,
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
大能
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
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⑨《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
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
真阳不足,
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凡属阳虚阴极之侯,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⑩《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
考《
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
即
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
误药大汗不止为
亡阳,仲景用四逆汤、
真武汤等法以迎之。
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
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
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
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
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用附子之辛,亦有
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
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
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
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⑾《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
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
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
必以干姜、
吴萸等相助为现,方
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
寿颐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
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
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气太烈,非敢
操必胜之券矣。
贮藏
盐附子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黑顺片及
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