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长治疗
时令病及
胃肠病,对于
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
冯仰曾医生在《
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个人履历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壮岁来京,悬壶京都五十年,名噪古都,成为“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
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
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
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
泊庐医案》等。
人物生平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
己丑年七月二十日)。毕生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一九三八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召倡导。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
瞿文楼,杨叔澄、
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
郭士魁、
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成就及荣誉
汪逢春精究医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
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
泊庐医案》一书序云:“汪逢春先生
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夫子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之,辄获神效。”
个人作品
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见有:《中医病理学》(1942年,
北京医学讲习所铅印本)《
泊庐医案》(1941年,
谢子衡等学员手辑,
华北国医学院铅印本)《今冬风湿症之我见,愿与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医药月刊》第二期(1939.2)《
猩红热与
痧疹之分辨》刊《北京医药月刊》第四期(1939.4)《为本市小儿科专家谨陈刍言,希鉴纳之》刊《北京医药月刊》第五期(1939.5)。
《泊庐医案》是门人弟子辑录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他去世后门人冯仰曾医师曾在《
中医杂志》一九五八年八月号中介绍医案数则。北京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授
赵绍琴医师曾在他所编著的《温病纵横》中洋为介绍其业师汪逢春治
麻疹经验。“麻疹初起,风热内蕴,肺先受邪,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夜寐不安,
小溲色黄,舌绛苔厚,脉象滑数。治以清风热而兼
透疹。宜避风
慎口,防其增重,疹不出者加防风三分。”“麻疹合并
肺炎,
风湿蕴热,互阻肺胃,势将咳逆致厥。治宜宣化肃降,清热化痰。”治
猩红热的经验:“温毒化热发斑,胃肠
积滞尚重,深恐
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需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语虽不多,字字珠玑,
理法方药护,无不悉备,堪为后世法。
出版图书
学术见解
时令病及胃肠病
汪逢春先生擅长治疗
时令病及胃肠病。诚如其弟子们所言;“盖吾师于诸杂病,经验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他认为
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五脏之精气皆赖脾胃运化、转输,皆需脾胃化生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则灾害至矣。经云:“有胃则生,
无胃则死”及“浆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就是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时令病或胃肠病,多因劳倦过度,饱饥无时,贪凉饮冷,恣食肥甘,过嗜辛辣,食饮不洁等引起。病势来之虽急,若治疗得当,邪去也速。如若迁延,累及
五脏六腑,祸不旋踵。汪逢春先生于时令病、胃肠病审其虚实寒热,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常用
淡附片、淡
吴萸、淡
干姜、鲜煨姜、紫油肉桂以温中,
党参、
薏米,
炙甘草、连皮苓、红枣、
秫米、
陈廪米,建
莲肉等以补益脾气、脾阴,焦
苍术、
川厚朴以
燥湿健脾,木香、枳壳、新会皮、
香橼皮,
玫瑰花、鲜藿佩
芳香化浊以
疏肝理气和胃,砂仁,蔻仁以
醒脾开胃,生熟
谷麦芽、枣儿槟榔、范志曲、
鸡内金等化滞和中,还常常喜用成药如
加味保和丸、
枳术丸、
越鞠丸、
香砂养胃丸等入汤剂同煎,以加强疗效。其
单味药用量在一钱至三钱之间,药味不过十味左右,成药入
煎剂不过三至六钱上下,方药并不奇特,皆医者习用之品,而且味少量轻,然疗效卓著,所谓“
轻可去实”,用药精良者也。
如《
泊庐医案》
王左泄泻案。患者六十七岁,大便泄泻,嗳噫
泛恶,胸闷不舒,
中脘嘈杂。辨证为老年中气已衰,脾胃两惫,拟以辛温和中,甘润疏化,所谓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处方为:淡
吴萸4.5克,淡
干姜2.1克,生热
苡米9克,连皮苓12克,
香橼皮4.5克,生熟
谷麦芽各9克,范志曲9克,
香砂六君子丸(
包煎)12克,
淡附片3克,
玫瑰花2.1克,北
秫米30克,潞党参、
饴糖各15克,煎汤代水。
二诊时,拟以温和摄纳,佐以补中之味;三诊时再以前法加减,病告痊愈。
又如,顾左
泄泻案:泄泻颇甚,腹胀且痛,
舌苔白腻,两
脉细濡,饮食失调,辨证为寒伤肠胃,势将转痢,亟以芳香
分利法。嘱生冷宜忌。处方:鲜
佩兰6克,制厚朴4.5克,花槟榔9克,木香、煨
葛根各3克,焦
苍术9克,
保和丸12克,枳壳片4.5克,鲜藿香4.5克,鲜煨姜2.1克,
焦麦芽,赤苓皮各12克,生赤芍4.5克,建泻片9克,
白蔻仁、落水
沉香各O.6克。二味同研细末,匀两次药汤送下。
二诊时,泻滞并下,次数已减,腹痛后重亦除舌苔白腻而厚,两脉细弦而濡,辨为:饮滞化而未净,拟再以升阳和中,推荡宿垢,饮食小心。前方稍事加减,服后立愈。
即使其它杂病治疗,也常喜于方中酌加各种曲类,范志曲,
霞天曲、
沉香曲等,以振奋
胃气,增加食欲,使
化源足气血充,体质增强。
湿温病
先生又
善治湿温病。湿温病治疗相当复杂,
吴鞠通医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荆芥、青蒿、
桔梗、杏仁、
郁金、连翘、银花,治身热面赤,肢微冷,
舌苔满布,口反不渴,在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
薛生白《湿温病篇》亦指出:“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
滑石、
大豆卷,
茯苓皮,
苍术皮、藿香,
荷叶,通草,桔梗等味。”又说;“湿温证初起,发热汗出胸闷,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
半夏,
菖蒲,
佩兰、
六一散”。汪逢春先生治疗湿温病效法古人,而不
胶柱鼓瑟。从其医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采用
清热化湿兼顾,斟酌湿偏重,还是热偏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法来分解病势。尤善以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见热清热,因此时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之局势。选方大略为
藿朴夏苓汤,
甘露消毒丹之属进退。他善用大豆黄卷,香青蒿、藿香、佩兰、荷叶、薄荷、
桔梗等轻清宣透、
芳香化浊,厚朴、半夏、苍术、蔻仁,菖蒲,甘辛苦温芳化,
山栀子、黄芩、丹皮,
连翘,银花、茵陈等清热,
木通、
滑石、
竹叶,通草、灯心、泽泻、赤苓皮、
猪苓、
苡米等淡渗清利,
酒军,槟榔缓泻。清、化、宣、利、泻并施,使湿清热解,诸恙得除。
即使对于
湿温重症,亦主张轻出轻入,高热病人也不宜苦寒之品过重,而选用芳香宣化之品,如大豆黄卷、山栀子、藿香、
佩兰、银花、连翘等。尤不主张用
生石膏,如邪在卫分,
恶寒未罢,而早用石膏,可有“冰伏凉遏”之弊。至于“三宝”,则认为可酌病情恰当选用,而且可以早用,认为“三宝”有芳香醒脑开窍之功,对于一些重症出现时昏时昧者,用之苏醒较快。
湿温病治疗虽如剥茧抽蕉之难,汪逢春先生积多年之临床经验,却得心应手,其治疗湿温病之经验,可师可法。仅举二案例,以见一斑。
身热头痛如裂,
项强一身拘挛,呕吐,大便七日未通,
舌苔垢厚,两
脉弦滑而数,重按无力。辨其:病甚重,势将痛甚致厥,姑以
金匮法加减备候。处方:煨
葛根3克,姜竹茹9克,
九孔石决明(
先煎)30克,连皮苓12克,鲜
佩兰(后下)、鲜藿香(后下)、枯子芩各4.5克,
紫贝齿30克,建泻片9克,龙胆草2.1克,丝瓜络9克,
川军炭(后下)4.5克,香豆豉12克,
白蒺藜9克,
羚羊角尖O.3克,研末分两次冲服。
九月七日
四诊时,头痛减而大便亦通,通而甚畅,呕吐不止,身热依然,
舌苔垢黄且厚,
小溲艰涩,两
脉弦滑且数,拟以辛香通腑为治。处方:香豆豉15克,制厚朴4.5克,
佛手片9克,
保和丸(布包)15克,赤苓皮12克,嫩前胡4.5克,
全瓜蒌15克,新会皮4.5克,花槟榔、
建泽泻各9克,鲜佩兰4.5克,姜竹茹、白蒺藜、焦
苡米各9克,
酒大黄、方通草各4.5克。羚羊角0.3克、太乙
玉枢丹O.6克、食盐O.3克,三味共研细末小胶管装用,鲜煨姜1.5克、佛手9克,煎汤匀两次送下,药先服。
七诊时,热亦退,头痛已止,据证辨为湿热蕴蓄中阻,再以芳香疏和,泄化余热等法。于十五诊时而病向愈。又以泻化余热,甘润和中法而收全功。处方:细枝川斛,
火麻仁、
甜杏仁、
鸡内金各9克,粉丹皮4.5克,
香砂枳术丸(布包)15克,
赤茯苓12克,冬瓜仁30克,香青蒿4.5克,南花粉9克,
全瓜蒌30克,生熟
谷麦芽各12克,鲜苹果(连皮去核切片)1枚。
例二,李景熙湿温案。四十一岁。
身热六日头痛掣及
左耳之后,两目懒睁,咳嗽甚微,恶心,舌苔白腻浮黄质绛,一身疼痛,寐则两手抽掣,大便自泄,两日之后,五日未通,
小溲色赤,左脉细小而滑,右弦滑而数。素嗜茶酒,外感温邪,治以轻香宣化佐以苦泻之味。病情危重,一日初诊。
处方:
白蒺藜(去刺)9克,家
苏子、制厚朴各4.5克,
苦杏仁、建泻片各9克,
省头草4.5克,
莱菔子6克,姜竹茹、焦
苡米、鲜佛手各9克,嫩前胡3克,像
贝母、香豆豉各9克,赤苓皮12克,真
郁金4.5克,鲜
枇杷叶9克,西秦艽4.5克,
保和丸(布包)15克,
白蔻仁O.9克,
酒军O.6克,后二味同研细末,以小胶管装,匀两次药送下。
二诊时,据证拟轻香宣解,苦泻通腑法,上方加减,三诊,又加以分渗化湿法,加
猪苓、
木通、茵陈。
六诊时,病已告愈。
热性病高烧达39.5摄氏度以上,而白细胞在15,O0O~20,O0O,汪先生也不主张用抗生素,仍用清热解毒的
金银花、
连翘、蒲公英、芦根,
白茅根等,颇能得心应手取效,使体温、
白细胞均趋于正常。
温热病后期养阴亦很重要,尤以口干等伤津者,常选用鲜石斛、鲜芦根、连翘、肥知母、牡丹皮、
生地等。服用激素二月以上,汪先生认为可致阴分大伤,选用
增液汤效好;增液汤为很好的养阴
增液剂,即由玄参、
麦冬、生地组成。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热性病四肢
厥逆,汪逢春不用四逆辈,而是用点扶正药即可
回阳。这些药都比较清淡,如
南北沙参、川浙贝母(尤其呼吸困难)等。如他治过一个外地患者,曾用过苏叶五钱,以致大汗淋漓,经用
生脉散加
浮小麦、
麻黄根少量以后(主用太子参)即可回厥。主张正不
胜邪时,甚至可以不用清解药。又心率过缓者(每分钟不到五十次),也是采用这种治法。
乙脑
汪逢春常说,查查病人的旧病历,了解一下以往症状很要紧,对于住院病人,尤其便于中医插手。讲究季节与发病的关系。如北京地区每年六至八月上旬,“乙脑”流行不论轻中重死亡率少,而八月中旬以后死亡率高。一般两周可以退烧,两个月以内治愈可以不留后遗症,半年以内意识完全正常,即为痊愈。其中在二至四个月内宜清热养阴,可以帮助好转。
又“
乙脑”病,疗效成人比小儿差。智力及记忆力尚未恢复者,用黑芝麻炒香与
四维葡萄糖合在一起常服,又黑芝麻、
何首乌,黑桑椹久服,对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临证用药
讲究炮制及处方用药注意药物间相须、相使、相杀、
相畏等关系。入
煎剂用时常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某药与某药同打烂,其药物伍用颇有“药对”之意。有的取古方,经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临证经验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颇具匠心。如香豆豉与焦山栀同炒,取栀子豉汤之意,清胸膈之热;厚朴和川连同炒,黄连之寒监制厚朴之温,意在宽中行气,苦以
燥湿,小枳壳与苦
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于肺失宣肃咳喘之证;
大豆卷与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泻虚热之功,绿茵陈与焦山栀同炒,取茵陈蒿汤之意,有清利
湿热之力;桑枝与丝瓜络同炒,宣痹以通络,
建泽泻与赤苓皮同炒,两者协同,建脾以利尿;
松子仁与大麻仁同炒,两者协同,甘润和中,
润肠通便;
全瓜蒌与
薤白头同打烂,仿
瓜蒌薤白白酒汤之意,有
宽胸通痹之功。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药之经验,今天仍可师可法。
善用药物粉剂装配胶囊使用,与汤剂同服。有的药物入煎后,破坏有效成分,影响药力发挥;有的药物价值昂贵,入煎需量大,有浪费之嫌,或患者也苦于负担过重;有些药物不宜入煎者,多装入胶囊,随汤吞服。这样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节约药材,又能充分发挥药效,简捷、方便、价廉,利民利病,又开辟了新的给药门路。据不完全统计,仅《泊庐医案》一书,使用胶囊装药随汤同服者,达七十五处之多。汪逢春先生常视病情出入,选定多种配方以随机应用。如治疗
湿温病供选配方;
羚羊角尖0.3克,太乙
玉枢丹、
白蔻仁各0.6克;白蔻仁、太乙玉枢丹、
酒军各0.6克,白蔻仁0.6克,生熟
大黄各1.2克;香
犀角、白蔻仁各0.6克,香犀角、真
郁金各0.6克,酒军、白蔻仁各0.6克。此多种配方,皆分研细末,装入胶囊,随
汤药分两次送服。镇惊
熄风,常以
琥珀抱龙丸,太乙玉枢丹各0.6克,
薤白头1.5克,研细末,装小胶囊中匀二次送下;
妊娠恶阻,饮水即吐者,以
明矾、食盐各0.3克,装入胶囊内服用,呕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
枯矾、食盐各0.3克,装入小胶管内服用,食后上泛者,落水
沉香0.3克、白蔻仁0.6克、食盐0.3克,共研细末,装入小胶管内同服。其中食盐以用大粗盐研细为好,精制盐、再生盐不用。因这两种盐服后舌根有涩感,不舒服,食盐不要炒用,如炒成胡盐,服之坠气。
泄泻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质量好的沉香)、
白蔻仁二分,同研细末后,装入胶囊,随汤服下。又凡口中粘腻苦涩者,可用
莲子心,沉香,食盐各一分,装小胶囊吞服效好。由此可见,其配方十分灵活,视病情而定,可谓变通有方,圆机活法。
喜用曲类。如
沉香曲、范志曲、
霞天曲,治疗肠胃病应用曲类自不待言,对一些杂病的恢复期,善后调理时尤多于方中加入曲类药物,意在振奋
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
善用药物鲜品。常用鲜藿香、鲜
佩兰、鲜
枇杷叶、鲜
菖蒲、鲜
荷叶、鲜
佛手、鲜西瓜翠衣、鲜
芦根、鲜
柠檬皮、鲜
竹叶、鲜煨姜等。鲜品有干品不可比的优点,一些轻宣疏解药物,鲜品芳香之气较大,取其
芳香化浊之力较强。鲜品其植物精汁尚较丰富,汪逢春先生认为暑温证及
温病滋阴尤以鲜品效佳。
成药入
煎剂。中成药取其适量入煎剂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协同或
佐药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单纯汤剂的某些不足。用汤剂以解决主要矛盾,
丸药入煎可解决次要矛盾,有主有从,并行不悖。常用入煎中成药有:
越鞠保和丸、
香砂六君子丸、
枳术丸等,不一而足。
社会评价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42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中医中药界培育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霍文楼、杨叔澄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
郭士魁就是当时的学员。他热心教育事业,提携后进,多所贡献。
重医德,轻自己
汪逢春先生注重医德,对于同道不贬低,不攻击。尝遇病人经前医治疗不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尝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
他从来不宣传自己,即使《
泊庐医案》之刊行,也是“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将“普通门诊所录方案之有效者,略分为内、妇、儿三科,简单分类,以便仿阅。”“意在存真,非为立言着说。”他从不登广告。记得曾有一学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诊的广告,他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群众会给以正确评价的。
严格要求学生
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不分中西。在西河沿行医时,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则停诊,讨论病例。凡遇疑难大症,有时也邀著名西医
刘士豪、
方石珊、汪国桢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恭听记录。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
赵炳南,他常说不能
抱残守缺,孤陋寡闻。
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讲《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
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
指导学生到西
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
窑台去看锯
鹿茸,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
当归、
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相关文章
《科技潮》 1998年11期
一代宗师汪逢春
【摘要】:汪逢春先生是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与
施今墨、
孔伯华、
萧龙友齐名。但关于汪逢春先生生平事绩的文献记载却甚少。笔者竭尽所能,收集到汪逢春先生的片段事迹,写成此文,愿能使读者对这位济世名医和
杏林宗师有一概略的了解。今年是汪逢春先生逝世50周年,作者并谨以此文表达对汪先生的缅怀和纪念。吴中学医京都悬壶汪逢春先生(1882-1948),名朝甲,号凤椿,出生于江苏的名门望族之家。自古吴中多名医。汪逢春幼年求学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先生门下,他学习十分刻苦……
兴趣爱好
汪先生一生信佛,喜读书,二者常结合在一起,自来京住在
江苏会馆起,
题书斋曰“五斗斋”。每早五时起床,即读佛经、打坐(气功)、读医书。每天食饮定量,作息按时,虽忙而不紊。临终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毫无痛苦。一生中收藏图书甚丰,且喜爱古玩字画,故后书籍归汉文阁,字画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生前曾与庞敦敏(细菌学家)、
韩世昌(昆曲家)等有诗文酒会的组织,每逢生辰、忌日举行,一方面消遣,一方面讨论交流对时事的看法,这是一种民间的爱国行为。当时政府在公共场所均悬有“莫谈国事”字条,而一些爱国忧民有志之士,均利用各种机会聚会交换意见。如一九二九年对付汪蒋政府取消中医的斗争,也是利用这种形式发起的。
其它信息
他有子名孟涵,虽不以医名,但为文史界知名之士,生前供职
中华书局为编审。
他的弟子很多,现尚健在者有吴子桢(原同仁医院中医科主任),
刘少章(北京市第四医院中医院主任)、
李鼎铭(北京市中医院妇科老大夫)、李君楚(原
宣武医院中医科主任)、
李建昌(原东四产院中医老大夫)、王植楷、
王华昌(广渠门医院中医老大夫)、
谢子衡(原平安医院中医科老大夫)、
赵绍琴(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等。 (
谢海洲胡荫奇协助整理)
经典药方
现摘要如下:
湿温重症
湿温重症,气郁不得宣畅,以致肠胃秘结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并佐以通腑之剂。一剂后头痛止而仍昏晕,形寒解而身热未净,斑疹和白囗出现甚多,再以清轻解热,兼通肠胃。三诊身热已退,斑疹渐退,
舌苔渐化,胸闷已舒,
小溲渐淡,表明湿温化而未净,再以泄化余热,兼治胃肠。
他善用
大豆卷、
香青蒿
芳香化湿浊,
山桅、丹皮清里热,杏仁、薏苡仁、蔻仁宣畅
三焦,
枇杷叶、厚朴、
半夏、
连翘。芦根、瓜蒌皮和胃化痰,散结滞,消胀满,通肠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如此则湿温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湿温者,可师可法。他喜用
沉香粉一分、
酒军二分、食盐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分两次以药汁送下。这样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节约药材,又发挥疗效。这里所称的一分相当于0.3克重,二分不过0.6克,三味加在一起仅有1.2克,胶囊不过装二三个,吞服下去到胃肠中直接发挥作用,比较汤剂用量小、收效大。这种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温病初起验案,病人感受时令之邪,
肺胃热盛(肺通于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为
中焦,受纳水谷,比肺略进一层而属里),先生采用表里兼治的方法,以
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
咳喘
咳喘属慢性支气管炎,遇寒而发,主以温运化饮,另附
白蔻仁二分、
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俟停饮已化,病后
气血两亏,宗《金匮》法用苓甘五味姜辛
半夏汤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
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
化痰饮,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几味合在一起发挥辛散苦降,一开一收,散寒温中,敛肺平喘)而收功。
痢疾
痢疾验案,属湿热各滞,蕴蓄胃肠,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
气恼伤暑
气恼
伤暑验案,采用芳香温中
分利,以
呃逆大作,引起剧变。俟呢逆止,以升降运中,调治胃肠,最后以
升阳益胃收功。其间亦佐以胶囊剂,初以
戈制半夏五分、
局方至宝丹一丸,二味匀两次,开水送下。继以戈制半夏五分、淡
干姜二分、食盐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着重清理胃肠。
以上几案,皆为善治之病,得心应手,药到病除,屡为群众所乐道。
个人传记
《汪逢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作者:汪逢春张绍重
刘晖桢市场价:¥9.00
基本信息
页码:18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156300X·
条形码:9787801563002 ·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产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汪逢春,原名朝甲,字凤椿。自幼随诸兄习举子业,兼从吴中名医艾步蟾先生读医书,后成著名医学大家。他是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其用药独特,耐人寻味。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了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目录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湿温治疗始终不离芳香疏化,通腑泄热
治痢强调升阳和中,涤荡夙垢
虚劳当分清阴阳气血,脏腑形质
肺痛治宜清热解毒,利气祛痰,化瘀排脓
诊余漫话
丸散膏方底簿
汪逢春用药特色
3.特殊加工炮制施药方法与对药(组药)
4.药粉冲服或入胶囊
5.同包、同先下、同后下
汪逢春的师承渊源史料
1.崇陵病案序
2.崇陵病卷二
附录一慈禧皇太后感寒化热方案
附录二记事
附录四王公大臣治验录
汪逢春与《北京医药月刊》
1.国医职业分会成立之历略
3.婴儿保养法
4.张冰若所遇之吐血奇方
汪逢春与医学讲习会
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