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
中焦,同为“
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
化生气血的重任,是
后天之本。
疾病简介
中医中的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脾胃 pí wèi ㄆㄧˊ ㄨㄟˋ
(1).胃主消化,旧说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故每并称。
《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
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
云笈七签》卷三六:“﹝仲秋﹞是月肝藏
少气,肺藏独王,宜助
肝气,补筋,养脾胃。”
《警世通言·
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回归寓中多喫了几杯生酒,坏了脾胃,破腹起来。”
(2).比喻人的脾气、性格;习性。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他们觉得这文章正合他们的脾胃,说出了一些他们可以感到而不能体味的苦闷。”
马烽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七回:“ 孙老汉见
李有红 做事爽快,就有五分合了脾胃。”
草明 《乘风破浪》十八:“刘明智这才算已摸准了 陈家骏 的脾胃:别看他不太懂技术,但是他会抓问题。”
(3).便宜;随心趁意。
《
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但是赎身孤老要歇时,别的客只索让他,十夜五夜,不论宿钱;后来若要娶他进门,别不费财礼,又有这许多脾胃处。”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扬州城中那个不晓得 杜子春 是个大财主,纔说得声,东也送至,西也送至,又落得几时脾胃。”
重要性
中医的
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
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
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
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
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
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等,都是说明饮食物中
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即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的运化
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
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现
腹胀、
便溏、
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
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
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也就是
脾虚生湿,
脾为生痰之源和
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
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
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
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所以,
李中梓在《
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
谷气,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
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2)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
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
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升和降是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浊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
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
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正如李东垣所强调的脾气升发,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
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脾气(
中气)下陷,则可见
久泄脱肛,甚或
内脏下垂等病症。
(3)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实际上也就是指脾有统血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
固摄作用。如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
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便血、
尿血、
崩漏等称作
脾不统血。
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
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
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臻于健壮,正如《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因此,人体肌肉的壮实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关,脾胃的运化
功能障碍,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这也是《素问·痿论》所说:“
治痿独取阳明”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和升清,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而活动也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
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
营养不足,可见倦怠无力,甚或萎弱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
(4)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而增进食欲。所以《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
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
口淡无味、口甜、口腻、
口苦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胃简介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
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
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主受纳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
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
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上诊治疾病,亦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主通降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
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
浊气在上而发生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
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浊气在上,则生真胀。”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
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关系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
胃喜润恶燥,
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故《
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
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
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
食滞胃脘,
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真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脾胃保养
要预防脾胃疾病,关键在于保护脾胃正常功能的运转。因此平时应注意保养脾胃:
一、
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
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
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二、
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
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俗话说“十个
胃病九个寒”。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
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
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四、要坚持参加适当的
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适当的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
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
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
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每晚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双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 50遍,可以助脾运,去
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养脾
从
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春、夏、长夏、秋、冬中五季分别对应着养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由于脾五行属土,居中央,所以养脾不仅仅在长夏这个季节,而是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都要将养脾胃放在首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养护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在这里我们介绍几个
自我按摩简单有效的养脾胃的方法。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
顺时针、
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
带脉3~5分钟,即双手
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
自身耐受为度。
方法四:沿足
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
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
足内侧缘,当
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
内踝尖上3寸处、
阴陵泉位于
膝关节内侧,胫骨
内侧髁凹陷处及
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
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
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
丰隆穴小腿前外侧,
外膝眼与
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
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
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对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
器质性疾病如
肿瘤、
溃疡病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