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楚国灭
方国庸(今湖北竹溪一带)而置
汉中郡(汉水之中之意),另设武陵县;武陵之名源于竹溪境内的武陵河(今
堵河,
汉江最大支流)。后
秦灭楚,楚人南迁,武陵,
大庸等地名也随之南迁至
湖南常德武陵山一带,这也是西汉武陵县与
武陵郡异地同存的原因。西晋,武陵郡撤销,仅存武陵县。据《后汉书·郡国志》载“
秦昭王取楚六百里地置汉中郡,辖
南郑,武陵,长利,
上庸等县。”
历史沿革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西汉初年。《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湖北省)。(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
武陵区、
鼎城区、
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
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
公安县与湖南
安乡、
澧县、
津市、
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
桃源县地)、
沅陵(今沅陵、
泸溪、
吉首、
麻阳等县地)、镡成(今
洪江市、
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
贵州省境)、无阳(今
芷江、
新晃、
怀化等县地,错入今
贵州省境)、
迁陵(今
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
辰阳(今
辰溪、麻阳、
花垣、凤凰等县地)、
酉阳(今
永顺、
龙山、
古丈等县地,错入今
重庆市境)、义陵(今
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
长阳县地)、零阳(今
慈利、石门、
临澧、
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
桑植县地)” ①。
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
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
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
秦昭王置,名
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西汉
武陵郡治,历来有二说。一曰治索县,持此说者、如:宋
欧阳忞《
舆地广记》②、清
段长基《历史沿革表》③、同治《武陵县志》。他们持此说,或许是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所领十三县,
索县置于
诸县之首。按该书惯例,郡治亦多置于辖境各县之首,故以索县为武陵郡治。二曰治义陵。持此说者,如:唐
魏王泰《
括地志》④、唐颜师古《
汉书注》、《嘉庆常德府志·舆图考沿革表》、《湖南省通志·地理志》,新编《常德县志》、《常德市志》。笔者亦同意此说。理由是:西汉武陵郡为
汉高帝改原秦黔中郡地所置。据《
元和郡县志》云,秦黔中郡治,在今辰州
沅陵县西二十里。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⑤。秦黔中郡,本是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伐楚,取
巫郡及
江南地为
黔中郡⑥。在此之前为楚黔中郡⑦。秦置黔中郡,主要是从军事、政治上加强对巫、黔中及江南地区的控制。把郡治设置在沅陵县,是因沅陵处于沅水中游,上溯可达贵州
牂牁,下游可迳入洞庭,沅、澧二水及湘西、北地区都在掌握之中。从经济方面讲,贵州
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
油茶、
苞茅、生漆,尤其是
辰溪的
丹砂和
麻阳ˆ等县丰富的铜、锡、铅等矿产,都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亟需的重要
物资资源。黔中郡设置在此,对经营整个西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⑨。汉取黔中郡后设置
武陵郡,把郡治设置在离
沅陵县不远的
溆浦,其用意不言而喻,是对前朝在这里所作的一切,都将取而代之。
颜师古注《
汉书》,汇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释。他学识渊博,又有
秘书省藏书可资利用,所注《汉书》,深为学者所重⑩。他在《汉书》注释中说:“旧治义陵,非郡名义陵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他对前面所讲的此中奥秘有深刻理解,故而作出“武陵郡旧治义陵”的论断。不过,我又认为
索县改
汉寿县作
荆州刺史治所之前,可能作过一段武陵郡治,时间也许是在义陵县作郡治之后。因为它若未作过郡治,不具备设置较大军事、政治、
经济中心的条件,刺史治也不会迁移在那里的。
关于
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虽《史记·
高祖本纪》所记,“高祖二年,项羽弑
义帝于江南,三月为义帝发丧”。与武陵郡改名“义陵郡”,似乎时间较吻合。但从当时
楚汉战争形势分析,高祖二年,汉王
刘邦的主要力量,是将攻占之地,设置
陇西、
北地、
上郡、
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之外,置
河南郡(治洛阳)、
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汉王自己进兵东下,在
彭城灵壁东,被项羽打得大败,连父母妻子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好不容易陆续收聚士卒,加上诸将所率和
关中的兵力,才于
荥阳破楚兵于京、素之间11。而对南方或西南地区设郡,此时根本无法顾及。至于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在这一年里,项羽自杀于乌江;汉王即皇帝位,都洛阳;封
衡山王吴芮为
长沙王、越王
无诸为
闽越王12。此时,在原秦黔中郡故地设置
武陵郡,可谓顺理成章,适得其时。
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
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
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
汉寿[西汉
索县,
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
零陵、充、
沅陵、辰阳、酉阳、
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置,即今
桃源县地,故城在今桃源县西南70华里]、
作唐(分西汉孱陵县置,今
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13。郡治临沅(即今
常德市城区。《水经注·沅水》云:“临沅县,县南临
沅水,因以为名”)。此后,临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武陵”一名的来历,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赵厥问主簿
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
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
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见《方舆览胜·常德府》)“
武陵郡”之名取之于《
左传》与《
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潘京的对话没有说完全。也许是仓促间对话,忘了说出最初取名,经过改名又复名的全过程。故有本末倒置之嫌。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
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
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
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
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
南阳郡、
南郡、
江夏郡、
零陵郡、
武陵郡、
桂阳郡、
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
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遗迹犹存。城由大、小二城组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城垣残高3—4米,宽12—1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四角有高7—10米的暸望台,城外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护城河,城内残存
汉砖汉瓦,遍地皆是。城外东南方有汉墓群14。唐
刘禹锡《
汉寿城春望》一诗,即写此处。
三国时的
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
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
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
充县地设
溇中县、分
孱陵县地设
南安县、建立
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
慈利县西和
大庸县地)15。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
江陵。武陵郡所辖只有
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
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
沅陵、辰阳、
黔阳、迁陵、镡城、酉阳、
舞阳等县,而不再辖有
澧水流域各县。
西晋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本上无大变化,东吴时的吴寿县此时已恢复为汉寿县旧名。
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
武陵郡所辖地区仍无大变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
郢州(州治
武昌县)(见《宋书·州郡志》);
萧齐(479—502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见《南齐书·州郡志》),
萧梁(5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见《
隋书·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
读史方舆纪要》)。
陈朝(557—589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的
沅陵、辰阳、
黔阳、迁陵、镡成、酉阳、
舞阳设置
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
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其间,陈
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设置的武州改称
沅州,下辖武陵、南
义阳、
南平、药山等郡。
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辖区已大为缩小。此后,隋唐
朗州、
武陵郡、宋
鼎州、元常德路、明清
常德府的辖区,基本上都与陈朝武陵郡相同。
溯源
提起“武陵”的来历,对武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马上会想到约1500年前南北朝梁代著名学者
刘昭所注《
后汉书》时引录的《先贤传》中的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如是说:
晋朝时,蜀人赵厥来荆州赴任
武陵郡太守。初来乍到,赵厥突然向时任郡主簿的当地人
潘京提出一个颇有些棘手的问题:“贵郡何以名武陵?” 潘京虽是武陵郡人,但压根就不知道武陵是什么意思。不过,潘京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于是急中生智,回答说:“鄙郡本名义陵,在
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
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
有学者认为:
潘京的回答引经据典,似有道理。但是,真正了解武陵郡建置沿革的人,就会发现潘京的解释乃无稽之谈。刘昭引用这段故事后就马上指出:“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所谓“前书”就是指
班固所著《
汉书》。刘昭的意思也就是说,早在汉朝初年高祖
刘邦时就已经有了武陵郡,你潘京这不是在胡说八道么?查《
汉书·地理志》,其中确实有这样的记载:“武陵郡,高帝置,[王]莽曰建平。属荆州。” 不过,刘昭虽然能够指出潘京的错误,但也无法给出武陵的正确含义。自此之后而至于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1500年,由于再
无学者对武陵的含义进行其他解释,潘京的荒诞解释倒以讹传讹,几成正解,实在让人无语!显然,武陵的含义问题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古地名难题。
“武陵”之所以不得其解,是因为
解释者历来都把它当成汉语地名,而从来没有想过武陵可能是楚秦时代蛮夷
少数民族语言的汉字
记音地名。事实上,在
楚国时代,今湖南一带属于“南夷”地区;在汉代,今沅澧流域属于“武陵蛮”
活动区。汉人进入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往往都喜欢采取“从其俗”的方式进行统治。因此,对于
少数民族地区的既有地名,汉人一般也都是采取汉字记音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历史文献中同见的汉代武陵郡境内的“
五溪蛮”与“
武溪蛮”名,为同一名称的不同写法。这意味着,武溪、五溪地名应是当地同一蛮夷语言名称的不同汉字记录。因此,同在该地区的武陵,像武溪一样,应该也是当时蛮夷语地名的汉字记音。
如果“武陵”是当时湖南一带蛮夷语汉字记音的推测不错,那么,要获得武陵的正确含义,只能从当时的蛮夷语言中求索。按汉晋时代的长江,当时有“大江”、“乌江”之名,前者为汉语地名,后者似为汉夷语结合的地名,即其中之“乌”字来自蛮夷语。以此,“乌”的含义当为“大”,而汉晋时代乌、武、五的读音相近,故武、五的含义也很可能是“大”。又比如,众所周知,汉代南方蛮夷把山称为“领”,也就是汉字“岭(岭)”的字源,而汉晋时代“陵”、“领”二字的读音亦近同,故“陵”的含义可能就是山岭。于是,二者结合起来,武陵名称的含义应该就是大山。武陵山脉,纵贯湘、鄂、渝、黔四省市,也确实是南方雄伟高大的山脉。
又有学者指出:
缘何取名“武陵”,有的学者认为因山而得名,并被当今大多学者认同,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通览浩瀚中国史书和
地理志,除《
清史稿》曾把平山又名为武陵山外,在之前的数千年历史方志记载中均未曾发现
武陵山名称。而且当今学者认为的武陵山就是指武陵山脉,但山脉的概念是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才从西方引进的一个现代
地理学概念,在古代就根本
无从谈起。在史书上出现武陵的最早记载是汉朝人撰写的《
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就史料看,作为一个郡名,这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武陵作为一个地名来讲,历史却要比这早得多。
楚威王(公元前339-329 年)在位,正值楚国强盛时期,四处扩张领土,其中一起对历史影响深远的事件,就是楚威王派将军
庄蹻占领了今武陵地区,置楚
黔中郡,有的学者认为郡治在
溆浦,为武陵县。为弄清这个事实,考古界老前辈禹经安先生专程赴湖南考古研究所,力求从
里耶竹简里破解武陵名称之谜。
里耶简牍其实就是秦朝的政府档案,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2 年到210 年。在里耶简牍上出现不少“武陵”和“新武陵”,其中有一句“令新武陵布四道”,令就是命令的意思,要求新武陵县将公文传至新武陵辖区的道,当时的道可能是乡镇一级行政机构,也有可能是驿站,到底是什么意思,尚需相关专家学者破解。据张春龙教授推测武陵和新武陵都指现今溆浦,约在楚威王时期建立了武陵县,公元前227 年秦将
白起、张若占楚黔中郡,因战事频繁,仍沿用楚武陵县建制。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重新分建
郡县,武陵被改为新武陵县。郡改置为武陵郡,郡治设新武陵县,郡名以县名命名。《
史记》载“
项羽弑
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
招屈亭,髙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至此,新武陵县改为
义陵县。《
辞海》载“武陵, 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 今湖南
溆浦)。”
方言
武陵地区语言本与
湘方言同为古
楚语,由于当地河川平原广阔,气候适宜居住,在六朝(汉末三国以及
五胡乱华)时期以及以后中国北方历次大乱时大量北方汉人南迁到此,逐渐形成了带有部分湘
方言词汇的新方言——湖广话(即湖南湖北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西南官话),随后明末四川又遭清军屠戮,十室九空,湖广一带人迁往四川,成就了汉语方言中使用群体最多的方言。武陵地区因行政上长期和荆州等地在一同行政区内,属
荆湖北路,故语言与湖北相近。
文学
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
孟浩然的《
武陵泛舟》、
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
司空图《武陵路》、
曹唐《武陵洞》、五代
王建《
武陵春日》、宋梅尧臣《
武陵行》、
张斛《武陵春晓》、
唐庚《
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武陵源
张家界市武陵源位于湖南西北部
武陵山脉中段
桑植县与
慈利县的交界处,是
张家界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区,由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张家界地质公园、
索溪峪、
天子山、
杨家界四部分组成。总面积三百六十九平方公里,其中,中心景区面积二百六十四平方公里。属
砂岩峰林地貌。素以峰、谷、水、林、洞著称。
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命名为“
石英砂柱峰”地貌。武陵源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原始次
森林覆盖率达88%,有国家中国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19种。
木本植物就达到770种,武陵源拥有28种国家级
保护动物,还生长着著名的
大鲵(娃娃鱼)
珍贵动物,还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金钱豹等大型猛兽。
武陵源,美在神秘,美在天然。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是纯朴的
田园风光。
武陵源是
土家族、
白族、
苗族等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块块梯田,一间间房舍星星点点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绿树四合,炊烟袅袅,假如有缘赶上当地节日,还可欣赏到民族歌舞。它们与武陵源的大山、密林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原始苍茫的天然画卷,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自然博物馆”和“地球纪念物”,是一个能让诗人惊叹不语、让画家无从下笔的绝妙
自然生态世界。
丰富的
旅游资源为张家界武陵源
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和
湖南省委、
省政府对张家界武陵源
旅游经济发展都
寄予厚望。江泽民同志1995年3月视察张家界时亲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
张家界武陵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