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
中国古代郡名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市宁县)。西汉时北地郡治马岭县(在今甘肃庆阳庆城县的马岭镇)。东汉时郡治富平县(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在今陕西泾阳县三原县附近)。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迁回原地(富平县)。永和六年(141年)春,将北地郡迁至冯翊郡(郡治高陵,今陕西高陵区西南)。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迁徙到彭阳县界,这时已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落户在陕西怀德,这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县。
徙迁情形
基本情形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
“富平,秦置。治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属北地郡。东汉为北地郡治。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迁冯翊,复置富平县于今陕西富平县西,郡县分置。”(《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M〕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编纂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919)
北地郡始设于秦代,为秦统一天下所置36 郡之一,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西汉武帝开疆拓境,分天下为13 州,将原属雍州的北地郡划归新置的朔方刺史部①,郡治很可能北迁至马岭(今甘肃庆城县西北)。
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 年),“省朔方(郡)入并州”(《晋书·地理志上》),罢雍州而置凉州,北地郡归入凉州所辖,郡治为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东汉末之北地郡,寄治冯翊郡界(渭河以北地区)。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年),“省凉州刺史,以并雍州部”②,北地郡又成了合并雍、凉二州为雍州后的22 郡之一。三国魏豁冯翊之祋祤县为北地郡的实土(今陕西耀县、富平、同官),北地郡由寄治变成了实土。魏晋二代,雍州虽先后分割出凉州、秦州③,但北地郡一直属雍州不变,④郡治改在泥阳
北地郡治于东汉、魏晋时期先后设在富平、泥阳。西汉时北地郡治由义渠北迁马岭,应与北地郡领地向西北拓境至今宁夏灵武以远有关。
汉书·地理志》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即西汉未年天下户口领地情形,记载北地郡领县十九。其中西北方向辖有富平,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北;东南方向有泥阳、义渠道,在今甘肃宁县东西,与今陕西省交错毗接。
东汉初,北地郡属陇右军阀隗嚣势力范围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 年),北地等边郡“郡民归于本土”,“城郭丘墟,扫地更为”(《通鉴》卷四四)。
安帝永初五年(111 年),北地郡内徙池阳(今陕西三原县北);
顺帝永建四年(129 年),还治旧土;
永和六年(141 年),又徙居冯翊郡境。
此后直到傅玄死, 100 多年间,北地郡再没有恢复旧土失地,始终寄寓在原冯翊西部,夹在冯翊、扶风二郡之间。东汉一朝,北地郡三次内徙,即便还治旧土,城郭已遭战乱破坏,“丘墟”而“更为”,显然再不能据西汉地名所在按图索骥了,变动是毫无疑义的。
首先,东汉时北地郡所领的富平、灵州二县治,绝不可能仍归故地。《后汉书·郡国志五》出北地郡有六城,户3100 多,口18000 余,领县不到西汉时的1/3,人口与西汉相比(户64000,口21万有余),竟不够1/10。“六城”中就有富平(郡治所在)、泥阳、灵州。《郡国志》是根据永和五年(公元140 年)的领地作统计的,此前此后,北地郡均曾内徙。
统计情形说明,北地郡采用的是内徒冯翊后的实际簿籍状况。因为《郡国志》还记载了各郡距离京都洛阳的里程。北地郡在“雒阳西千一百里”,京兆在“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安定郡在“雒阳西千七百里”。这说明,北地郡治富平距京兆长安很近,当在长安西北的冯翊境内,而距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径川县北)尚有600 里之遥。富平、灵州二县,西汉东汉的北地郡属地均有其名,具体的地点却因时制宜,不能因袭而用。
① 顾颔刚《两汉州制考》(载前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 祝论文集》)有详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分幅图采用了 顾氏结论。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献帝起居注》。
魏文帝登基(220 年)后,雍、凉分治。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 年), 雍、凉二州之间新置秦州。
④ 《三国志·傅嘏传》裴注引《傅子》曰:“李丰与(傅)嘏同州。”李丰是冯翊人,居三辅之地,属雍州;北地郡内徙冯翊境,就由凉州改属雍州了,故二人可称“同州”。
其次,东汉初年北地郡第一次内徙又复治旧土后的“灵州”,已不在西汉时的灵州旧地,而新置于西汉时郡治马领一带。《通鉴》卷五○记载,安帝元初三年(116 年),邓遵先零羌于灵州。李贤注“灵州”曰:“故城在今庆州马领县西北。”即甘肃省庆阳县西北。①直到曹魏嘉平五年(253年)司马昭率军平新平羌,“耀兵灵州”(《晋书·文帝纪》),也能说明东汉以后所称“灵州”,已不在原地附近,而在“新平”以北的西汉时马领一带。
最后,魏晋时北地郡内徙冯诩,郡治泥阳县也不再是两汉时故地。泥阳县故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因处泥水之阳得名。东汉永和六年(141 年)北地郡失守后,内徙冯翊,魏晋时长期未变。《晋书·地理志上》载:北地郡“统县二,户二千六百”。所统二县为泥阳、富平,泥阳为郡治所在,即今陕西耀县东南;富平即今陕西富平县。泥阳、富平均属以旧名称新地。至于北地郡的户口,显然比东汉时又见减少。
富平三迁
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汉时期,宁夏境内的吴忠大地上有个富平县。
学现代地理的人又发现:古代富平从宁夏地图上消失了;而在今天的陕西地面上又出现了一个富平县
据考证,今天陕西地面上的富平县就是从古代宁夏吴忠搬迁过去的那个富平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将蒙恬受命北逐匈奴,收复包括宁夏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吴忠平原及其周边“肥饶之地七百里”命名为“新秦中”(以与秦中”即陕西关中相区别),同时沿河筑44(一说34)县城。富平县就是在那一年设置的。
富平是宁夏北部设置最早的一个县,距今已有2218年的历史了,比“灵州”(也是设置在吴忠地面上的历史古城,设置时间:公元前191年)的历史还早23年。
史学界一般都认定:富平的具体方位就在今天吴忠金积附近,其根据就是北魏刁雍奏表所述“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及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说:黄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艾山”就是今峡口山与牛首山的泛称,“上河峡、青山峡”即今之青铜峡,它们与金积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恰与刁雍和郦道元所述相符。
富平县背山带流,地理形势十分重要,进可以辖治整个宁夏平原,退可以据守待援;又有黄河“枝津”灌溉之利,农业开发较早,是个极为富庶的地方。
富平三迁”是发生在东汉的事情。
第一迁:池阳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亲政,决定要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凉州一带的归附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戌他乡,不能回家,便起兵造反。东汉王朝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带兵征讨。结果在汉阳之平襄打了一仗,任尚军战败。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夺取了富平。于是,在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其中,将北地郡的富平县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边塞四郡内迁”,也是“富平首迁”。
元初四年(117年),是年冬天,与羌人叛军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战斗,两军相持60多天。在激烈的战斗中,叛军失败逃走,任尚军共斩杀羌人5000多,俘虏了1000多人。至此,历时11年的羌乱遂告失败。但此次也给东汉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十余年问,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努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汉顺帝,认为包括富平在内的边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仍迁回原地。汉顺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还旧县,修复城郭,大兴屯垦。于是,富平县在迁出吴忠18年(111—129年)后,又在这一年迁回原地。
永建五年(130年)十月,汉顺帝亲临富平等地巡视,慰问了戍边的军士。
第二迁:冯翊
永和四年(139年),也就是在第一次羌乱刚结束10年之后,又激发了第二次叛乱。这一次,东汉政府派马贤率军镇压。马贤与他的两个儿子在一次战斗中战败身亡。北地郡太守贾福(驻富平县)守不住了,又仓皇将富平县迁往冯翊(今西安郊区高陵)。这一迁,就再也没有回来!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这次起义战火波及的面比上两次都大。不仅宁夏地区全被战火覆盖,而且还波及到三辅(西安附近)和凉、并二州。东汉政府又起用固原皇甫规张奂采取招抚的办法,使羌人20万人投降、归顺。段颍先后在灵武谷(贺兰山口)、泾阳、瓦亭山(今固原南)追杀羌族叛军,血洗三辅、北地、安定。羌人的第三次起义终于被镇压。
第三迁:怀德
汉灵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富平县在过了46年“寄理”的日子后,终于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移到彭阳县界就走不动了——这时已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落户在陕西怀德,这就是今天的富平县。
现在的富平是全国著名的“墨玉之乡”、“石刻之乡”、“陶艺之乡”、“奶山羊之乡”、“柿子之乡”、“柿饼之乡”、“琼锅糖之乡”。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部分。
秦朝
辖区范围
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府州地,汉义渠,在今甘肃宁县西北。
行政区划
王蘧常先生的考证,秦辖县可考者有:朐衍县 直路县 除道县 泥阳县 郁郅县秦惠文王时置。 义渠县,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置。
西汉
辖区范围
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治马领,在今甘肃环县东南。
行政区划
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有户64461,人口210688。领县19:
马领县 直路县 灵武县 富平县 灵州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 昫衍县 方渠县 除道县 五街县 鹑孤县 归县 回获县 略畔道 泥阳县 郁郅县 义渠道 弋居县 大要县 廉县
郡守
李广,汉景帝时。
张延寿(?─前65年),迁太仆。
杜延年(前65年─?)
谷永(前12年─前10年),迁大司农
东汉
辖区范围
后汉徙置,治富平,在今宁夏宁夏吴忠市西南,后几经迁徙,富平县内徙至今陕西富平县。
安帝永初五年(111 年),北地郡内徙池阳(今陕西三原县北);顺帝永建四年(129 年),还治旧土;永和六年(141 年),又徙居冯翊郡境。此后100多年间,北地郡再没有恢复旧土失地,始终寄寓在原冯翊西部,夹在冯翊、扶风二郡之间。
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富平县在过了46年“寄理”的日子后,终于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迁徙到彭阳县界就走不动了,这时已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落户在陕西怀德,这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县。
行政区划
据《后汉书》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户3122,人口18637。领县6:
富平县 泥阳县 弋居县 廉县 参县,旧属安定郡, 灵州县。
郡守
冯异(30年─?) 廖信(?─68年),贪污被免。 廖□,汉安帝永初中因西羌乱免。 曹凤,汉安帝时任。 盛包(?─115年),在任时被羌人所杀。 贾福,汉顺帝永和六年见在任。 刘瑰,东汉中叶任。 边韶汉桓帝时任。 皇甫嵩,汉灵帝初任。 夏育(?─174年),迁乌桓校尉。 范津,汉灵帝时任。 王季然,汉灵帝时任。 段煨,东汉末期任。 索湛。
曹魏西晋
辖区范围
泥阳泥阳县),亦侨置,在今陕西耀县(现在改为耀州区)东南。三国魏豁冯翊之祋祤县为北地郡的实土(今陕西耀县、富平、同官),北地郡由寄治变成了实土。
行政区划
据钱仪吉及杨晨三国会要》记载,曹魏时领县与西晋相同。据《晋书》记载,西晋时有户2600,人口不明,领县有2:泥阳县 富平县。此时的泥阳即今陕西耀县东南,富平即今陕西富平县,泥阳、富平均属以旧名称新地。
隋唐
隋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治定安县(今甘肃宁县治)。 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大业八年,改豳州为北地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此后不复置北地郡。
相关史料
《晋书·地理志》:“北地郡统县二,泥阳、宣平。”泥阳为今耀县和同官南部。
隋书·地理志》:华原、同官、宣平“原魏置北地郡。”
《后魏书·地理志》:“北地郡,魏文帝分冯翊祋祤置。”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曹魏于其他置北地郡。”
宋·宋敏求长安志》:“汉祋祤县,魏文帝自彭原县界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
续通典》:“耀州华原同官县,本汉祋祤县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08:40
目录
概述
徙迁情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