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
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将
皇甫规之侄,雁门太守
皇甫节之子,中国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重要将领。
人物生平
将门孝廉
皇甫嵩的叔叔
皇甫规是东汉名将、
凉州三明之一,父亲
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
边将。皇甫嵩少年时便有文武志介好诗书,熟习弓马。最初被察举为
孝廉、
茂才。为
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太尉
陈蕃、
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都没有应召。汉灵帝以
公车征辟他为
侍郎,迁任
北地太守。
平定黄巾
光和七年(
184年),因叛徒
唐周告密,
太平道教主
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史称“
黄巾之乱”。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
东汉朝廷对此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首先,
汉灵帝命各州郡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
小平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接着,任命
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
羽林军屯驻都亭;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和中常侍
吕强的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另外,灵帝起用
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
朱儁为
右中郎将,各
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
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
屯骑、
越骑、步兵、长水、
射声五校尉所将
宿卫兵)三河(
河东、
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
颍川(郡治
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朱儁先与黄巾军
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只得退守长社(今
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军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数量多少。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我出兵攻击,四面合围,
田单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获胜的功劳就可以实现。”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
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再战,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皇甫嵩被封为
都乡侯。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
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
彭脱,都取得了胜利。黄巾军或降或散,三郡全部
平定。
八月,皇甫嵩在仓亭击败黄巾
卜已部,擒获卜已,斩首七千余级(一作万余级)。这时,
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此前
卢植出征为宦官所诬,被召回,减死罪一等。继任的
董卓也因攻黄巾不利而征回,减死罪一等。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其弟
张梁继而守卫广宗。十月,皇甫嵩在广宗与
张梁军大战,张梁的部队精勇,皇甫嵩不能攻克。第二日,皇甫嵩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黄巾军稍微松懈。当夜,皇甫嵩整顿军队,在鸡鸣时分,率领汉军杀出,直杀向敌阵,双方大战至晡时,皇甫嵩大破黄巾军,斩杀张梁,斩首三万级,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黄巾军的老弱妇幼全部被擒,皇甫嵩缴获甚多。皇甫嵩将张角的坟墓挖开,剖棺戮尸,将首级传送至京师。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
郭典攻克下曲阳(今河北
晋县西北),杀死张角弟
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在城南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
京观”。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
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
食邑共八千户。(另一说皇甫嵩担任车骑在大破张梁后。)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
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朝政日非,海内空虚。汉阳人
阎忠当时罢去信都令一职,他对皇甫嵩说:“难以得到又容易失去的是时间,时间一旦到来,转瞬间就会逝去的就叫作时机。因此圣人经常顺时而动,智者乘机而行。如今将军遇到了难得的运气却不抓住,有着容易变化的机会却不利用,怎么保全自己的名声呢?”皇甫嵩问:“这是什么意思?”阎忠说:“天道无亲,百姓举能,因此有高功的人不受庸主的封赏。现在将军暮春受命讨贼,到冬末就收功,行军如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像电一样扫除寇乱,摧破强敌易于折枯,消化坚冰易于融雪,席卷七州,屠三十六方,夷灭黄巾之师,铲除邪害之患,封尸刻石,向朝廷汇报,威德震本朝,声名扬海外。所以群雄回首,万民仰望,即便是汤武之举,也没有比得上将军的。现在将军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又有高人的品德,而北面奉侍庸主,怎么求得安全呢?”皇甫嵩又问:“我夙夜为公,心不忘忠于朝廷,怎会不安?”阎忠说:“不,当年
韩信不忍背弃一餐之遇,而丢掉三分天下的好处,拒绝蒯通的忠谏,忽视鼎足而立的大业,等到利剑扼喉,才发叹后悔,最终见烹于儿女,这是失了时机,谋划又错误的原因。如今主上弱于刘、项,将军的权柄重于淮阴侯,指挥足以振起风云,叱咤足以兴起雷电。赫然奋发,在危困之时抗击敌军,以恩安抚先来归附的,用武力威震后降服的。如果征召冀州之士,发动七州之众,羽檄在前,大军震响于后。踏过漳水,饮马孟津,举天网包罗京都,诛杀罪恶的宦官,消除群众的愤怒,化解倒悬之危。如此则进攻遇不到坚守的城池,不招降敌人也会迅速归附,就算是小孩子也会为我们空手奋斗,妇女也会
褰裳用命,况且率领智能之士、鞭策熊罴的兵卒,趁着疾风之势,则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到时功业已成,天下已顺,再请呼上帝,表示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汉于定祚,这实在是神机的关键,起事的良时。有道是‘朽木不雕’,汉朝衰败难以辅佐。将军虽然想要效忠于难以辅佐的朝廷,但雕刻朽败的木头,犹如上坡走泥丸,迎风行船,这是不可行的。况且现在宦官群居,同恶相求,圣上不得自由,诏命出在宦官手中。庸主之下,不可久居,将军有不赏之功,小人忌嫉,如不趁早图谋,必会后悔,到时再也来不及了。”皇甫嵩听后恐惧,说:“非常之谋,不应该在有常的形势下施行。创图大功,岂是庸人所能做到的。黄巾小儿,比不上秦朝和项羽,他们新结合起来,容易离散,无济于功业。况且人民并未忘主,上天不佑叛逆。如果徒然想成达不到的功业,加速祸害的到来,不如尽忠本朝,恪守臣节。虽说谗言多,不过遭到流放废弃,还有好的名声,死也不朽。反常的言论,我不敢听从。”阎忠知道计策不被皇甫嵩采纳,就逃走了。
遭陷被贬
黄巾起义的同年,湟中(今青海湟原)胡人
北宫伯玉和
先零羌起事,杀护羌校尉
泠征,又拥金城人
边章、
韩遂为帅,共杀金城太守
陈懿。
中平二年(
185年),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等人侵
三辅地区,朝廷诏令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家园陵。(谢承《后汉书》记载皇甫嵩“拜车骑将军,讨平凉羌胡,选将士枭骑万队,戎车三千,公卿百僚皆祖送于平乐观,大会。既御天下命,又临虏廷,扫殄羌贼,靡有孑遗,卒整二州,献捷振旅。”)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
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
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计破王国
中平五年(
188年)十一月,凉州叛军首领
王国包围
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在此用人之际,汉灵帝又任命皇甫嵩为
左将军,督领
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士兵拒敌。二人于十二月屯驻右扶风。
中平六年(189年)正月,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他说:“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不迟疑。现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会破灭。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此时,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皇甫嵩却说:“不对。善用兵者以全军为上,破军为次。百战百胜,不如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故速战为下。所以先要做出不可获胜的样子,用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敌人防不胜防,而我郡军进攻则非常主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有余的,好像动于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现在陈仓虽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坚固完备,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国军队虽然强,但进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势。没有九天之上的形势,进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会被攻破。王国现在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兴兵动众,收到全胜的功,为什么要救呢!”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
王国围攻陈仓从中平五年冬到六年春二月,已有八十多天,但由于城坚守固,最后也未能攻下,部众都疲劳不堪,只好解围撤退。皇甫嵩立即起兵追击。董卓劝阻说:“不可以,兵法上说,被击败的敌人,不要追赶,撤回去的部队,不要逼迫。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撤回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
蜂虿有毒,何况大军呢!”皇甫嵩则说:“不对。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进击,是等到敌人衰弱的时候。我们进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
堂堂之阵,进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作追
穷寇。”说完,便独自率兵追击,而命董卓殿后。皇甫嵩连战连捷,大破王国的部众,斩杀一万多人,王国败走后去世(一说皇甫嵩军斩杀王国,另一说王国败走后被废)。董卓又惭愧又遗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入朝沉浮
中平六年(
189年),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
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从子
皇甫郦当时在军中,对皇甫嵩说:“大汉政治混乱,天下受倒悬之苦,世间能扶危定乱之人,唯有大人您与董卓。如今您和他已结下仇隙,不能并存。董卓受诏应当放弃军队,却上书自请,这是抗命不遵。他眼见京师不宁,踌躇不进,这是心怀不轨。董卓所做的两事不容宽赦,且他残暴无情,将士不愿归附。大人身为元帅,倚仗国威讨伐罪臣,上能体现忠义,下能铲除奸凶,这正是当年齐桓、晋文的做法。”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增怨恨。
初平元年(
190年),董卓为防后院起火,征京兆尹
盖勋为
议郎,皇甫嵩当时统精兵三万驻扎在
右扶风,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但董卓同时也召皇甫嵩为
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
梁衍劝说:“汉室衰微,宦官祸乱朝纲,董卓虽然受命诛杀宦官,然而不能尽忠报国,反而寇掠京师,妄存废立之心。如今征召将军,祸大则将军会有性命之忧,祸小则将军会蒙受董卓羞辱。而今,董卓依然在洛阳,天子来到西京长安。以将军统率的兵力,派出三万精兵,迎接至尊,奉令讨伐逆贼,向海内发出檄文,征集精兵。袁氏从东逼迫董卓,将军从西压迫董卓,可将其一举擒获。”皇甫嵩不听,盖勋因自己兵弱不能独立,也回到雒阳。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员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将他交付审判,想把他杀掉。
皇甫嵩的儿子
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董卓。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
御史中丞。
终于乱世
初平三年(
192年)四月,
董卓被杀后,朝廷任命皇甫嵩为
征西将军。令皇甫嵩前往郿坞攻打董卓的弟弟
董旻,屠灭董卓宗族。曾有人向司徒
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
陕县进行安抚。王允拒绝此议。
五月,皇甫嵩升任车骑将军。六月,董卓旧部
李傕、
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八月,因李傕出力,皇甫嵩担任太尉一职。皇甫嵩曾想把太尉的位置让给
士孙瑞。
同年十二月,因流星出现(一说因日有重珥),皇甫嵩被策免。此后,又任
光禄大夫、
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
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
骠骑将军印绶,任命他家里一人为
郎官。
建中三年(
782年),礼仪使
颜真卿向
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槐里侯皇甫嵩”。及至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皇甫嵩。在
北宋年间成书的《
十七史百将传》及明代成书的《
广名将传》中,皇甫嵩亦位列其中。
主要影响
军事
皇甫嵩平黄巾之乱
厥功至伟。他先以火计在长社大破黄巾
波才部,斩杀数万人,趁势与
朱儁平定
汝南、陈国等地,并在苍亭击败黄巾
卜已部。随后他受命接替
卢植围攻广宗,闭营示弱,趁黄巾首领张梁放松警惕后,攻克该城,杀死张梁,使黄巾军受到沉重打击。广宗陷落后,他又麾兵攻克下曲阳,杀死张角弟
张宝,俘杀十余万人。至此,黄巾主力被消灭殆尽。
中平五年(188年),皇甫嵩又奉命解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之围。他以疲兵之计静待围城的凉州
王国叛军困乏不堪。待王国于次年(189年)主动撤围时,皇甫嵩果断率军出击,连战连捷,斩杀叛军一万多人。
政治
皇甫嵩兼领冀州牧时,正逢战乱之后。他要求朝廷减免冀州一年田税,受到百姓的称道。
历史评价
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阎忠:“今将军授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甚于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
皇甫郦:“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
东观汉记》:“皇甫嵩上言,四姓
权右,咸各敛手也。”
范晔:①“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斯诚叶公投袂之几,翟义鞠旅之日,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岂天之长斯乱也?何智勇之不终乎!前史晋平原
华峤,称其父光禄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乱,而能终以归全者,其致不亦贵乎!故
颜子愿不伐善为先,斯亦行身之要与!”②“黄妖冲发,嵩乃奋钺。孰是振旅,不居不伐。”
欧阳询:“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于槐里,司徒胙土于耏门。”
何去非:①“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
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②“皇甫嵩讨贼梁州,董卓副之,贼平,诏卓以兵属嵩,卓不受诏,挟兵睥睨。人皆劝嵩诛之,嵩不欲其专诛于外也,而以状闻。卓因遂其凶逆,卒以不制。夫嵩之舍卓者,非出于他也,盖以
卫青不戮
苏建,获恭厚之誉,遂系迹而求践之。不知所以舍卓者,于今为纵寇也。”
张预:“
孙子曰:‘凡火攻,必应火变而应之。’嵩外方纵火而出兵以奔其阵。又曰:‘强而避之。’嵩则闭营休士以观其变。又曰:‘
不战而屈人之兵。’嵩不救陈仓而走王国。又曰:‘
避其锐气,击其堕归。’嵩初不击贼,及其走而击之是也。”
陈普:“几多孟德总欺孤,底事山头独望夫。不听阎忠听
梁衍,未应魏阙便当涂。”
郝经:“嵩儁有大将之略,昧匡时之几,遂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终。”
陈元靓:“蛾蛾乱常,扰我四方。公出奇计,谋旡不臧。名震天地,志定雪霜。忠为令德,史策昭彰。”
胡三省:“嵩前不能从兄子郦之言,今又不徒衍之策,自揣其才不足以制卓故也。”
李贽:“夫退让者,盛德事也。持此为君,则汉文其选。持此为将、为相,则天下归心,众谋毕集,将国势实赖而何有于一家乎。是乃古今天下,建功立德保国定家之第一着好棊子也。惜乎,人人皆知而不能下也。古今天下惟一留侯(
张良)知之,是以功成而遂辟谷不事,使淮阴(
韩信)早知此义,族其可得而赤耶。然则韩信之不听
蒯彻之说也,未为不是也,独其所以居功者,未是耳夫。当功业烜赫之日,封爵在前,富贵在后,独能退让,不居推功,与人似若不知有身家之念、子孙之遗者,不知正所以深念其身及其家而远遗子孙也……彼皇甫义真者,独能知而下之,岂不诚可贵乎,范氏之推之也固宜。虽然,义真之不受阎忠之说也,宜也。若子郦之说梁衍之说咸弃不用,则身家之念起矣,是退怯也,非退让也,是又安足贵也。吾故因范氏之论而推明之曰:尔知身家之不足系乎,非不足系也,爱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爱其身家者,正所谓善保其身、善保其家者也。呜呼,皇甫义真之不死于辈卓之手者,幸也。”
黄道周:①“舍命豹袖之下,即独行安之,如张然明(
张奂)、皇甫义真其人矣。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②“皇甫将军,初为郎将。命讨波才,寡难众抗。嵩曰不然,方略为上。草结贼营,火攻即丧。束炬乘风,霎时扫荡。再讨张梁,闭营观望。潜夜勒兵,至哺犹壮。既斩梁头,宝头照样。请租赡饥,歌安非妄。贼围陈仓,卓请急向。九地九天,嵩先论量。避锐击疲,其成实当。卓奸专诛,是权伎俩。嵩忠不听,大祸果酿。流血叩头,笼鸟始放。奸定遭殃,忠终无恙。”
蔡东藩《
后汉演义》:①“黄巾之平,皇甫嵩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与皇甫嵩齐名,而谋略不及皇甫嵩,颍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陈国之平贼,亦赖嵩为主帅,而儁得分功,至移讨宛城,两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谋破贼,然亦幸遇
赵弘韩忠之犷悍无谋,乃得为儁所算耳。”②“皇甫嵩用火攻计,燔烧贼众,此为兵法上之所易知者;但施请乌合之贼,即此已足。波才小丑,原不足道;而张角之破灭,亦借此为先声之举,莫谓皇甫非良将才也!”
轶事典故
个性
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谋略、胆识过人。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或有所补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亲手书写,而且毁掉草稿,一点也不宣露于外。
在军旅中,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兵曹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还对他说:“你素来清廉,必定是缺钱才接受的。”于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竟至于自杀。因此众人都愿意为皇甫嵩效死。皇甫嵩虽位列三公,但以身起于汗马,常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人称扬他,纷纷归附。
与董卓
初平二年(
191年)董卓到长安时,公卿百官在道边迎接。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都要迎拜在车下,想用此来屈降皇甫嵩的意气。然后,搓着手问皇甫嵩:“义真,你害怕了没有?”皇甫嵩笑着道歉,董卓才释怀。
关于皇甫嵩在被征召后与董卓的对话,《
后汉书·皇甫嵩传》
李贤注引《
献帝春秋》及《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
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是:当董卓在和皇甫嵩出征
边章、
韩遂时,二人相互争雄。等到皇甫嵩拜服在董卓车下时,董卓问:“可以服我了吗?”皇甫嵩说:“怎么知道明公您会到这地步?”董卓说:“鸿鹄自然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皇甫嵩:“当初与明公您都是鸿鹄,没想到明公您今天变成凤凰啊!”董卓说:“你早服我,今天就不用拜了。”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
张璠《后汉纪》又记载:是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问:“义真,你害怕了没有?”皇甫嵩回答:“倘若您用盛德辅佐朝廷,大的祥庆正将到来,有什么可害怕的?倘若您滥用刑罚,逞其私志,那么天下都要恐惧,而不单是我一个人!”
人际关系
父辈
后代
皇甫郦,曾建议皇甫嵩诛除不奉诏的董卓,后奉命劝和李傕、郭汜。
皇甫童灵,皇甫谧之子。
史料索引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
三国演义》中。皇甫嵩形象与正史相似。于
黄巾起义时,以中郎将身份讨伐黄巾,用火攻大破
张梁、
张宝。后接替董卓进攻张梁,连胜七阵。掘
张角墓,拜左车骑将军、冀州牧,因拒绝贿赂宦官而被免职。董卓死,王允命其与
吕布等共至
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皇甫嵩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