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
汉语词语
公车(拼音:gōng chē),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即称“公车上书”。
基本信息
词目:公车
拼音:gōng chē
注音:ㄍㄨㄙ ㄔㄜ
基本解释
(1) [bus]∶公共汽车
西门町到公馆,坐公车要二十分钟
(2) [cars provided by an organization]∶公家的车辆
(3) [name of government office in Han dynasty]∶汉代官署名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即称“公车上书”。
乾隆丙子,有闽士赴公车,岁暮抵京,仓卒不得栖,乃于先农坛北破寺中僦一老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史记·东方朔传》
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汉书·张敞传》
(4)ACG界或小说界与“私车”相对指无节制乱搞的女性或男性,同移动公厕。
(5)有人将公共汽车叫做“公车”,这说法虽简便,便是容易和其他概念混淆。比如,公车是和私车相对的词,“公车”是公家之车,不是私家车,所以,国家的、集体的、公司的车都可叫“公车”。
1、君主的兵车
《诗·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郑玄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孔颖达疏:“公之兵车有千乘矣。”
2、官车
周礼·春官·巾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郑玄注:“公,犹官也。”《后汉书·霍谞传》:“服阙,公车徵,再迁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 唐元结《黍官引》:“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 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
3、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
史记·滑稽列传》:“ 朔初入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汉书·丁鸿传》:“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李贤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唐元稹《高端婺州长史》:“尔等皆执艺术,待诏公车。”《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伏望诏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诣公车对策;如司马光苏辙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
4、举人应试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王晫《今世说·雅量》:“﹝李梦兰﹞弱冠举孝廉,公车不第,策蹇南归,务益砥砺读书。”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家 西涧 先生说:‘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连上公车不第,因就朱方旦问之。’” 清王韬《<日本杂事诗>序》:“而君时公车北上,以此相左。”
5、借指应试的举子。
《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闱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相关典故
应试举人为什么称为“公车”呢?
出处《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书·张敞传》:“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后来,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顺治八年作出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与盘费。”即应试举人的路费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给,路费的多少,因路程远近而不同。广东琼州府最多,每名三十两白银,山东最少,每名只有一两。其余地区,由三两至二十两不等。另外还规定,云南、贵州和新疆的应试举人除了每人发给白银三两,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车上插一面“礼部会试”黄布旗。这样,“公车”就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了。
“公车”可以说是公共汽车的前身,但已不是公共汽车的含义了。最早出现了上述皇家公车,当然只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普通老百姓是无缘乘坐的。后来出现了俗名“跑车”的公车,注意,这“跑车”可不是如今的法拉利或林宝坚尼呀!是类似公共汽车的马车。准确来说,应当说是公共马车。它以骡子或是马为动力,拖着辆当时非常讲究的双轮车。骡马膘肥体壮,冬有衣夏有遮;车子有蓝黑纳花儿的布篷子,铜活装饰;车把式(马车夫)穿中式紧身裤褂,羊肚手巾包头,手执槟榔木杆的马鞭……颇有几分江湖豪气!
北京的真正公共汽车问世前,这类“跑车”的生意红火,据说风行了足有三百来年!我小时候早有公共汽车了,不过我也坐过出租马车,因为凡汽车不到之处,马车可去。坐在欧式古典马车上颇为神气,大有时光倒流之感呢!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公车的解释.汉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3:5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