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体操是一项广为人知,练习者众多的
体育运动。广播体操是一种
徒手操,不用器械,只要有限的场地就可以开展,通常跟随广播进行锻炼,也可以用口令指挥节奏。
发展历史
1950年8月,体总筹委会向前苏联派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出国访问的体育代表团,希望学习并效仿当时苏联的
体育制度。
1950年年底,一份手写的报告递交到了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内容是建议新中国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打报告的人叫杨烈,当时是体总筹委会的秘书。
1951年11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此时距离杨烈第一次提出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正好一年。这一套广播体操动作最简单,一节操基本只有一个动作。同日,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和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9个单位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同时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联合决定,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
广播体操节目,领导全国人民做操。
1951年11月25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播体操研究小组的文章《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体操节目从1951年12月1日开始播放,各地人民广播电台陆续开始播放。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
1952年6月20日,
全国体育总会正式宣布成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广播体操推广半年以来的丰硕成果。
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两年多之后,在群众的要求下,1954年7月,国家又颁布了
第二套广播体操。第二套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调整,增加了下肢
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呼吸运动”和“整理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觉得每节动作的操练中,都必然要进行呼吸。
由于前两套体操大量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内容,在1957年推出的
第三套广播体操中,融入了很多
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在创编中,也请来多位武术大师。这套广播体操中国特色更强,这一特点也在后来的广播体操中得以延续。
1963年4月15日
第四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广播体操配乐中有一个响亮的男声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
少数民族语言版。在动作上前三套广播体操的原则以简单好学为主,到第四套时候便开始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继续增加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
1971年9月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
第五套广播体操,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着模仿
生产劳动和
舞蹈形象的动作。
1981年9月1日,
第六套广播体操正式与公众见面。其动作新颖、舒展,并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
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来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该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
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1990年5月,
国家体委又继续推出了
第七套广播体操。还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
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其动作难度较大,不便于掌握。
1997年6月20日,国家体委公布了
第八套广播体操,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与第七套希望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抗衡的设计理念不同,第八套动作设计上删繁就简,设计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它,不至于因为动作太难而手忙脚乱。2007年停止播出,于2010年8月恢复播出。
2003年
抗击非典期间,《
大众广播体操》诞生。前面的九套广播体操都是大众可以锻炼的广播体操,但都不是以《
大众广播体操》命名的,真正叫这个名字的是天津体育局设计的一套
健身操,于因时间早于第九套,所以在第九套推出前,该操被民间广泛误传为“
第九套广播体操”,在真正的第九套推广后,因其强于第九套的新奇性和时尚性,又被传为是“第十套广播体操”。大众广播体操是在民间最受欢迎的广播体操,也是老、中、青都可以掌握的广播体操,它由
原地踏步加上8节徒手体操再加上深呼吸十节组成,共计4分45秒。它以“科学简便、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为原则,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
踢毽、游泳、保龄球及
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整套操动作幅度大,对人体产生的运动负荷呈现了由低缓高、中间调整的生理轨迹。它打破了以往广播体操动作过分强调横平竖直,在保持
基本体操特点,吸纳了以往广播体操的各种特点,有的一拍一动,有的一拍两动,还增加了方向的变化,左右、前后移动,动感强,做起来十分的轻松舒服。对锻炼者产生 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精神传导
系统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与第九套大众广播体操相比,其动作花样较多,做起来所需要的场地较大,不适于在
楼道等狭小地方锻炼,从
广场舞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套操继承了第八套操全身筋骨都能锻炼到的科学性又有自己时尚性和趣味性,既能健身又适合观看,及其适合做跳舞前的
热身运动,所以广受欢迎。
2005年3月,引入了游泳、武术、保龄球、射箭、踢毽、健美操等现代体育运动基本动作的《
大众广播体操》又一次刷新广播体操的历史。
2010年8月9日起,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
北京体育广播将会每天播出广播体操的音乐,频率为FM102.5。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将推行
第八套广播体操。
2011年8月8日推出第九套广播体操,是在充分吸收前八套广播体操优点的基础上创编的,继承了前八套广播体操的结构,具有“规范性、科学性、
普适性、健身性、针对性、时代性、前瞻性”等特点,易学易记,符合大众锻炼实际与需求;易练易普及,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是最为经济、实用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之一,较好地体现了
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人学习、生活特点。同第八套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跨步由纵向改为横向,共分为八节,从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到第八节的整理运动,包含了躯干、上下肢的动作,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继承了广播体操
全面性的风格。
第九套广播体操充分考虑锻炼时运动负荷的
适宜性,动作从上肢到全身,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在结构和动作设计上,突出了广播体操的功能。这套广播体操是国家在各单位、
企业推广的广播体操。
第1套(1998)
为了切实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相关内容,继承和发展广播操的成果,针对不同学制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发展需要,教育部于1998年5月组织创编
第一套广播体操,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这是党和国家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领域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第2套(2002)
2002年8月,为了落实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
学校体育要树立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及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丰富
课间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阳光工程建设”,提高青少年儿童徳、智、体、美多方面的素质,教育部创编推广
第二套广播体操。
第3套(2008)
2005年后,中央颁发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丰富学校大课间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手段,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于2008年9月正式推出。
小学
第一套:1、小学生广播体操1 2、小学生广播体操2
中学
第一套:1、中学生广播体操1 2、中学生广播体操2
特点介绍
大众广播体操为8节
徒手体操。每节体操对机体的主要关节、骨骼和大
肌肉群等部位都具有
合理性、
专一性的刺激,整套体操动作幅度大,可较全面地促进人体各个运动部位的合理运动,到达提高机体
运动系统机能的目的。实验表明,全套体操对人体产生的
运动负荷形成了由低缓高,中间调整的生理轨迹,满足机体生理要求和变化规律。每节操的即刻心率基本在100—130次/分之间,在普通人群的60—80%心率范围,为发展人的心脏、肺等器官的最佳负荷,对人体产生
中等强度运动刺激,具有较强的健身效果。同时,锻炼者可视自身情况通过调整
运动幅度,以适度降低运动负荷。整理运动后4分钟左右机体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伴奏音乐雄壮强劲,节律流畅,音动一致,优美形象化,口令清脆宏亮有力,起到指挥锻炼者练习,调整神情的目的。
本套广播体操强调普及推广的效应,动作简便易学、负荷适中、适用面广、音乐优美、节律适中。参与体操锻炼的人群定在以青年、中年人群为主,兼顾少年和老年人,男性女性均适用。锻炼地域适用广泛,因地制宜,适于机关、厂矿、学校、部队、社区、乡镇及家庭等户外、室内地点开展。全套体操仅为4分45秒,恢复时间段,适于工间(班前)、课间(课前)和
闲暇时间等进行锻炼,十分便于普及。
经对广播体操锻炼者专项的研究和实验表明,锻炼者长期进行本套广播体操的锻炼,可提高机体的主要关节的
灵敏性,促进骨骼发育,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改善
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及
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做操时精神舒畅、心旷神怡,乐在其中,广播体操可成为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
趣味性和时代性是本套广播体操的创编突出的特点,体操结构形式和动作风格做了创新的尝试。在动作中,引入和模仿
游泳、
武术、
保龄球、
射箭、
健美操、
踢毽等运动基本动作,赋予时代感,加入情形化,增加体操的活力,激发锻炼者的兴趣,提高和增强锻炼效果。
国家非常重视广播操的发展和普及推广,大约每隔五至十年都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变化更新一次,每套广播体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11年8月8日起通行的是
第九套广播体操。回顾9套广播体操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动作的
设计理念,还是到人们对广播体操的推广和接受程度,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优点
广播体操,同学们常称
课间操。从医学上讲,课间操是根据人体生理卫生保健角度考虑的。
广播体操是一种徒手操,不用器械,只要有限的场地就可以开展,通常跟随广播进行锻炼,也可以用口令指挥节奏。
每一节动作都有一定的作用,如
扩胸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胸部、背部和肩胛部的肌肉,对矫正姿势(轻度的驼背、窄胸等)也有好处。
因此,每做完一套广播体操,能使身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增加了氧气和养料的需求,加快了呼吸、脉搏和
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员工能从紧张的工作中抽出身来,调节自己的身心。
1.可以使大脑在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让肌肉得以放松。
2.可以提高
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氧气能充足地供应身体各部分,从而增强各器官的功能。
3.可以使身体
发热,有利于提高体内的排泄功能,降低疲惫的程度,减少
乳酸的积累,使人体精力旺盛。
4.可以培养人正确的
身体姿势,使肌肉发达、体格强健、形态优美。
5.可以有效消除一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紧张,有利于睡眠。
6.在进行
剧烈运动前,做广播体操可以避免肌肉的拉伤、
挫伤。
7.工作之余做广播体操,有助于缓解紧张工作出现的暂时性的大脑疲劳。
8.坚持下去,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9.在轻快、优美的旋律下做操,能增强人的
协调性和
节奏感。
10.在音乐伴奏下做广播体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
恢复广播体操
从2010年8月9日起,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广播(调频102.5兆赫)将在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恢复播出广播体操的音乐。到时候,
北京市总工会将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总共400万职工推行第8套广播体操,时
长为8分钟。为了广泛宣传这一活动,北京市总工会、市体育局、市
卫生局等单位,将会在8月9日到16日,共同开展“2010年首都职工示范推广工间操”的宣传活动。
同时,他们还推出了“工间做操三十分,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口号,专门设计了活动的形象标识。据介绍,已经敲定了
杨凌、
杨扬、
李素丽等人作为集体广播操的
形象大使,以后还将会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或者召集明星领操员来推广工间操。
此前,由于播放
奥运节目,广播体操音乐在2007年停播。但是,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确定将推进职工工间操项目,并明确规定要保证每名职工每天至少1次健身活动,每次不少于20分钟。所以,这一次北京市又恢复了广播操。推广工间操,可以说也是为了活跃
职工体育生活,维护职工健康权益。
而这一次除广播体操外,
北京市总工会还将根据不同行业、岗位特点,推广其他形式的工间操作为补充。已确定的有融合体操、舞蹈的“双环操”、瑜伽操、适合白领的
坐椅太极操等。今后,像
空竹、
花毽、花棍等民间传统
体育项目,也有望逐步纳入工间操。
社会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在它陪伴下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甚至更早时候,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响起,“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这种场面,已经深深埋入人们絮絮叨叨的怀念里。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
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锻炼身体是手段,目标是更好的投入工作。你加不加入群众性的
健身运动不是由你个人所选择的,这是革命的需要。对于许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是一种标志,它提醒着工作,
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把自己的身体激活。
有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又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从上到下都很乐于推行。由于广播体操在当时必须借助广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们纷纷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共同商讨,组织了“广播体操推行委员会”。一大批“广播体操骨干分子训练班”、“广播体操传授站”、“广播体操推行小组”一下子从各地冒了出来。
1952年9月,7岁的谢东在重庆的一家
兵工厂子弟小学上学了,第一堂体育课就是学习
第一套广播体操。当时学校的操场建在起伏的丘陵上,分三大块。高小(5、6年级)的学生在一块操场上做童子操,中小(3、4年级)的学生在“打莲枪”,而他们这些初小的学生,则在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
“童子操硬邦邦的,做起来很威武,动作也比较难;打莲枪就是把竹竿掏空了,里面放上铜钱,有一米多长,然后耍来耍去。”比谢东大四岁的哥哥上五年级,每天穿着学校统一配给的豆沙色
军装做童子操。可到了第二年,童子操和打莲枪都不见了,因为广播体操新鲜有趣,动作也很帅气,那些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开始跟着他们这些小不点学起了广播体操。
当时,全国各地已经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也加班加点,为满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够完善的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
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其中以各学校学生参加者最为踊跃,仅北京市统计就有23万学生参加,上海学生80%以上每天做广播体操。
当时,
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了时尚。曾有报道说,当时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且由原来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有关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
曾经做广播体操在中国的百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方式,百万人同做广播体操的景象令一代又一代人难忘。
2013年7月16日,一段广播体操视频走红
微博,主体是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英国
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做起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留学生们和着口号开始“
伸展运动”,做起了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如今的
80后还小时,推行的还是
第七套广播体操,每次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站起来刚够
凳子高的
小朋友们,懵懵懂懂地在大操场上伸手弯腰,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每天都要做一样的游戏。到
第九套广播体操诞生并推广时,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再那么庄严而神圣,在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搞笑版甚至恶搞版的视频,人们用“囧”、“恐怖”、“好玩”等各种字眼,表达了对传统的全面挑战。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增多,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内容的全面丰富,才可以颠覆以往的严肃谨慎,以轻松、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项原本也是平常而健康的体育运动。广播体操是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
工间操形式,一直是各企事业单位工间操的主要形式。在北京市政府2009年颁布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中,确定由市总工会、市体育局牵头,联合卫生局共同推进职工工间(前)操项目,并明确规定要保证每名职工每日一次健身活动,每次不少于20分钟。
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锻炼身体、继续革命的
历史使命。即便是在号称年轻
现代国际化的深圳,也深深刻上了它的烙印。每个工作日下午3点半,到
市民中心瞧瞧,那里保准会响起你最熟悉不过的音乐,还有不少人在走廊里摆手动脚,跟着节奏在做操呢。他们的认真劲,绝对不亚于我们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这也证明了广播体操的魅力所在。
评价
20世纪50年代来访的前
苏联诗人
吉洪诺夫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
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要想身体好,锻炼少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做广播体操来
强身健体,确实不错,我们应为广播体操的恢复鼓掌。众所周知,机关工作人员也好,写字楼白领也好,常年坐办公室的,身体处于
亚健康状态的相当多。相关调查显示,
北京市公务员中有四成体重超标;江苏
省直机关公务员有四成患有临床疾病;河北省直某机关公务员中“亚健康”比例高达77%;
浙江省
温州市三万名公务员中也有七成处在“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针对白领的调查,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就算是企业的
一线劳动者、农民工,看起来有劲有体力,但并非就完全是健康的,大家都知道,劳动和运动完全是两码事。
综合来看,恢复集体做广播体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好事需要好的执行,我相信400万人做一天操是可以实现的事,比如借一个8月8日全民健身节,借推行第8套广播体操的由头,下大力气组织一次。但此后能不能每天进行两次,或者,做操音乐可以响起,但职工却没有做操动作呢?恐怕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
事实上,北京市开展
工间操倡议早在2008年就已发出,不过积极响应的单位不多,而且主要是在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实行。而那些加班最多、工作强度最大的企业,却鲜有落实到位的。本则新闻中也“追访”,
东城区的一家国企相关人士表示,该单位刚刚成立工会组织,尚未听说单位要推行
第八套广播体操。
相关事件
杨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侨商家庭,
青年时代就东渡日本学习体操和体育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中断学业,辗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延安,杨烈充分发挥了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组织了大型
团体操等
丰富多彩的
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负责体育工作的中华全国民主
青年联合会总会主席廖承志亲自把杨烈接到北京,请她为新中国的
体育事业出谋划策。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代表团考察了前苏联的体育发展状况。当时,前苏联的全民
体操运动发展得很全面。他们的体操分成三类,一类是卫生操,一类是辅助性体操,一类是
器械体操。卫生操是在早上根据广播或独自进行的一种体操,一般称为“
早操”,由8节到12节组成,时间约10分钟到15分钟,分为妇女体操和老年体操两种。这种独特而且便于大范围推广的
运动形式让杨烈深受启发。
从
苏联回国后,体总筹委会确定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发展体育运动的方针,并且明确规定,在恢复经济时期,不搞大型运动会,着重抓普及。体育工作要由学校到工厂,由军队到地方,由城市到农村,把重点放在学校、工厂和部队。
此时,杨烈的报告提交到体总筹委会,建议创编一套
全民健身操,以此动员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全民族的
身体素质。她的这个建议,恰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把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放在首位的思路不谋而合,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早在上大学期间,刘以珍就开始做一种“
辣椒操”,还曾在全校做过推广。“体育系有一台
录音机,还有‘辣椒操’的唱片,每天早上起来,我把录音机拿到操场上做‘辣椒操’,就有同学跟着我做,慢慢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
刘以珍所说的“辣椒操”,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有音乐伴奏的
徒手操。
1928年,日本颁布了第一套全民健身操,这套操是通过广播电台播放的
音乐指挥大家一起做。因为广播电台
覆盖面非常大,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
一时间、不同地点收听
广播音乐做体操。日本人因此亲切地把这种体操叫做“广播体操”。
随着来华日本人的增多,“广播体操”被带到了中国。日语“广播”的发音,非常类似汉语的“辣椒”,因此中国人就把这种体操称作“辣椒操”。
“我在师大念书时,教我们体操的都是日本老师。”刘以珍还清楚地记得她的体操老师叫石津诚。“日本的广播体操有5套,厚生操,女子青年广播体操和男子青年广播体操各两套,这些资料
我都有。”正是因为成竹在胸,所以创编全民健身操这项任务并没有难住刘以珍。
“全民健身操运动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清晨起床之后,简单地活动一下身体,好神清气爽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当中去。对学生来说呢,上午上了两节课,中间需要休息一下。”本着这个宗旨,全民健身操的时间不能太长,动作不能太难,还得全身都活动到。
日本的广播体操动作,不外乎就是四肢、胸背、腰腹部的锻炼。
徒手体操的
基本动作很多,只要组合起来,能把这些部位都锻炼到,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刘以珍根据日本的广播体操,很快确定下了新中国
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基本框架:一共10个小节,总长5分钟左右。
头一节是“下肢运动”,内容其实就是先踏踏步;紧接着第二节叫“四肢运动”,其实就是弯弯腿、伸伸胳膊。这两节算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体活动开。从第三小节开始,运动的强度便逐渐加大。第三节“胸部运动”,要求
弓步扩胸,继续对四肢进行锻炼。接下来的三节“体侧运动”、“转体运动”、“腹背运动”把锻炼的重点部位转移到腰腹部,其中的“腹背运动”难度最大,动作要求身体前屈,
膝关节伸直,双手指尖触及地面。体育出身的刘以珍大概没想到,这个动作对普通人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第八节“
跳跃运动”过后,就是“整理运动”,让人体从剧烈的
运动状态逐渐平静下来。因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
呼吸运动作为结束的,所以刘以珍也在“整理运动”之后,加了一节“呼吸运动”,整套操就结束了。
刘以珍创编这套广播体操动作顺序的思路,成了以后编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则:先由离心脏较远、
负荷量较小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开始;中间由
胸部、体侧、体转和腹背运动组成,逐步加大动作的幅度和负荷量;然后转入较剧烈的、负荷量最大的
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最后以整理运动或
放松运动结束。
“下肢运动”的
文字说明看着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正当刘以珍为编完动作而欣喜的时候,她忽然意识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
编广播体操不是上
体育课,做做示范,口头讲解一下就行了,这是要通过出版发行以文字和挂图的形式与全国人民见面的,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文字说明。
当时,广大人民的体育素养很低,对于
体育名词更是毫无概念,
体育专业发展水平也很低。如何把这10节动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述出来呢?
“当时我掌握的
体操术语太少了,很多动作说明不知道该怎么说。身体部位的名称、动作的方向,
都讲不清楚。”刘以珍说。是叫脖子还是叫颈部?叫肚子还是腹部?叫
脚后跟还是踵?是斜着伸直了还是侧上举?是弯胳膊还是屈臂?……当时很混乱。向全国发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学统一的说明的话,将来做起操来,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动作都出来了。
刘以珍只好搬来了日本体操术语词典,做起翻译来。
“比如‘振’和‘举’就是不一样的。‘举’是一个很硬的动作,而‘振’呢,是一个摆动的过程,依次经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这在编操前我都不是很清楚。”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以珍总算为
第一套广播体操配上了文字说明。于是,我们在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图解上就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左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右臂向前、左臂向后自然摆动;而后右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左臂向前、右臂向后自然摆动。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第一节动作“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看着挺热闹,似乎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动作和文字说明完成之后,还要为这套体操动作配上音乐。有人向刘以珍推荐了著名作曲家
何士德,何士德曾经谱写过雄壮的《
新四军军歌》,请他来谱曲自然合适不过。
但是,让音乐和体操动作结合在一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操专家
陆奂奂老人这样解释:一首好的
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节奏,而且要非常连贯,但是广播体操动作是分节的,一节和一节之间要有停顿,从配乐的角度讲必须有区别,做操的人才能听得明白。给广播体操配乐的时候,编操的人要求动作做到几分几秒完成,音乐到了几分几秒也必须有一个停顿。
“我们音乐要表达的话还没说完呢,你不能让我们硬停啊!”作曲家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抗议,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迁就动作。所以,让体操动作和音乐完全合拍,始终是录制工作中最大的难题。
中央乐团的音乐家们在给
第五套广播体操录音时,愣是录了三四个通宵才完成。而第五套广播体操问世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时间倒回到50年代,技术设备条件更差,录音难度当然也更大。可惜,
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已经难觅踪影。
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来头也不小。据刘以珍回忆,她本来想自己做挂图模特,但又转念一想,还是应该找一位男模特,健壮的块头会显得更好看。于是她找到了当时
清华大学的老师
马约翰。马约翰是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有个儿子叫
马启伟,小伙子从小就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身体发育得很好,身材健美,做广播体操图解上的模特正合适。
广播体操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人均寿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岁,婴幼儿
死亡率高达20%。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个简单的入伍体检就把很多热血青年挡在了大门外。
上世纪70年代,广播体操一统天下
建国之初,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
全国体育总会还没有正式成立,只有一个筹委会在代行职责,由团中央
直接管理。筹委会就在王府井南口的一栋小楼里办公,和全国青联在一起,工作人员也只有几名。当时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没有任何基础可言,一无场地,二无器械,全北京只有一座正规的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还是1937年修建的。除此之外,连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强烈愿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改革开放前,一些地方虽然有了基本的
体育设施,但是很少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的
体育场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学,只要一吹风,漫天的灰尘,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不小心摔倒在球场上,煤炭渣把人扎得血糊糊的。下雨天在
泥地球场踢球,
深一脚浅一脚,天晴后泥巴干了,满球场的泥巴脚印。那个年代拥有完善的球场和绿绿的草坪在那个年代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