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汉语词语
展览(exhibition),读音zhǎn lǎn,在著作权法语境下,展览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展览会既是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也是唯一的在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五官感觉的营销媒介。20世纪尽管出现高速的电子通讯方式,展览会,作为临时的市场,仍然是最专业、有效的销售工具
基本释义
词目:展览中国展览的发源史,中国展览的官方定义。
拼音:zhǎn lǎn
基本解释
[exhibit] 展示实物、图片,以供观览、欣赏
展览中心
详细解释
1. 打开观看。
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李义山诗云:‘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 地有山河。’展览坤图,不禁且歆且妒,而且悚惶也。”
2. 陈列出来供人观看。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他招聚了小朋友来,他向他们展览,向他们夸耀,这种玩意只有他有而别人不能有。”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家山袁可立别业),……此后,山阜、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
展览(exhibitionexposition)在实际应用中,展览会名称相当繁杂。英语国家中,有general exhibition、industrial exhibition、agricultural exhibition、consumer exhibition、international exhibition、regional、exhibition、local exhibition、private exhibition、major exhibition、 minor exhibition、solo exhibition、exhibition、exposition等等。
3.展览(全球展览业协会):是一种市场活动,在特定时间内,众多厂商聚集于特定场地陈列产品,从而推销其最新产品或服务。
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展览会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国展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集市。
中国古代集市起源于宗教性的集会。早在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即有陕西岐山风雏山村的宗庙会,一年一次,会期3天。
元代(1271~1368)时,元大都(今北京)的集市多达30多个,今北京钟鼓楼一带是元大都繁荣的集市所在地。
明代(1368—1644)时,北京集市依然繁荣。城隍庙、隆福寺护国寺、白云观等地是定时庙会场所。明代还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交易的由国家控制的马市,即茶马市。
清代(1644—1911)时,北京的白塔寺、隆福寺和护国寺是著名的三大庙会所在地。清代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了具全国规模的一些专业集市,如无锡芜湖米市,最典型的是河北安国的药市,春秋两次。作为专业的药材集市,安国药会已初步具备近代专业博览会的形式和内容。
清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早期的博览会出现了。
1905年,清工商部在北京前门设“京师劝工陈列所”,展示各地工业品,同时附设劝业商场销售商品。这是中国博览会的雏形。
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在沪召开全省学堂成绩展览会,这是我国首次以展览会命名的展览。
1910年,清廷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掀开了中国近代展览史的第一页。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具现代展览概念的第一个商业博览会。大会分设各省、纺织、茶叶、工艺、武备等馆,会期3个月,观众达二十多万。
1912年,北京政府改清廷在前门的劝工陈列所为商品陈列所,以后又改为劝业场,使得这一中国最早的展馆逐步变成商场。
1921年8月,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馆建立,每年6、7月征集展品,每年秋季举办一次展览会。
1922年10月,上海总商会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中国蚕茧丝绸博览会。
1925年,举办了武汉展览会。
1928年,举办了四川国货展览会。
1929年,举办了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展览盛会(2000年起,西湖博览会继续在杭州举办,每年一届)。
1935年,举办了西南各省物品展览会。
1936年,举办了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
1944年,东北伪满洲政府举办了哈尔滨博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展览会主要是由政府承办。80年代后期,中国的展览业逐步发展,特别是经过近20年来的迅猛发展,展览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新兴产业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展览会的组织手段和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近几年网上展览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成为实物展览会的有效补充,在2003年SARS期间更是受到了众多参展商和贸易人士的青睐。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
展览规定
(1)有关展台的规定。高度限制:展览会对展架及展品都有限制规定,尤其对双层展台、楼梯、展台顶部向外延伸的结构等限制更严,限高往往不是禁止超高,如果办理有关手续并达到技术标准,有可能获准超高建展台、布置展品。开面限制:很多展览会禁止全封闭展台,如果展台封闭,展览会就失去展示作用,参观者就会有抱怨,但是展出者需要封闭办公室、谈判室、仓库等,因此,协调的办法一般是规定一定比例的面积朝外敞开。这个比例一般是70%,允许30%以下的面积封闭。
(2)有关展览用具的规定。展架展具材料的限制:在很多国家,展览会规定必须使用经防火处理的材料,限制使用塑料,限制危险化学品。电器的规定:绝大部分国家的展览会对电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所用电器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当地规定和要求。
(3)有关人流的规定。走道限制:主要是对走道宽度的规定和限制,为保证人流的畅通,展览会规定走道宽度,禁止展出者的展台、道具、作品占用走道;电视、零售商品往往造成堵塞,因此也有相应的要求,比如电视不得面向走道,柜台必须离走道一定距离等。
(4)有关消防的规定。消防环境的规定:如果是大面积的展台,必须按展馆面积和预计的观众人数按比例设紧急通道或出口并设标志。消防器材的规定:必须配备消防器材。人员的规定:有些展览会要求展台指定消防负责人,并要求全体展台人员知道消防规定和紧急出口等。
(5)有关展品的规定和限制。主要是对异常展品包括超高、超重展品的规定。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一般都可以解决。比如限高,只要展馆高度足够,就可以与展馆商量解决;超重展品可以使用地托,分散单位负荷。比较常见、难解决的问题是展馆卸货大门的尺寸,这是自然限制。超高超重展品一般需要先于其他展出者的展品进馆。如果遇有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尽早与展览会组织者或展馆所有者商量。这类展品对展览会通常有宣传价值,因此,组织者会愿意积极协助。有些展览会考虑安全,会限制操作机器。对于武器,一般都有专门的规定,且手续都很麻烦。
(6)有关环境的规定。音量限制:背景音乐由展览会组织者安排,展出者的声像设备的音量必须控制在不影响周围展出者的范围内。色彩限制:若展览会组织者想取得协调效果,往往会提出色彩要求。要求展出者使用某种基本色调或标题色调。展览会还可能会提出标题字型、大小,这方面的规定大多比较宽松。展出者只要遵守规定,并不干扰周围展台(比如噪音太大),展出者一般可以任意设计展台形状、摆置展品、使用颜色。
(7)有关劳工的规定。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规定,展场劳工必须是工会注册工人。不允许展出者自己动手。比如在美国纽约,如果展出者拿起锤子想钉根钉子,当地工人就会夺下锤子阻止你干活。美国人剥夺你的“劳动权”,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却是事实,还必须遵守。
(8)有关手续的规定。展览会大多要求展出者将设计送审,并要求展出者施工前办理手续。
简要分类
在中文里,展览会名称有博览会、展览会、展览、展销会、博览展销会、看样定货会、展览交流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示会、展评会、样品陈列、庙会、集市、墟、场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展览会使用非专业名词。加上这些非专业的名称,展览会名称将更多。
展览会名称虽然繁多,其基本词是有限的,比如英文里的fair exhibition exposition show 中文里的集市、庙会、展览会、博览会。其他名称都是这些基本词派生出来的,下面说明一下展览会基本词的含义。
展览会
展览会是指由单位和组织指导主办,另一些单位和组织承担整个展览期间的运行,通过宣传或广告的形式邀请或提供给特定人群和广大市民来参观欣赏交流的一个聚会,比较常见的如:画展、车展、房展等。
展览必须具备场地、参展方、展品、主办方、承办方、观众 6个基本条件。在通常情况下,举办展览都是参展的单位或个人对外展示自己在某一阶段时间内取得的成果和成就,并通过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场地与观众分享成就的一个过程。基本上画家、书法家等艺术家选择对外展览的场地首选是美术馆,然后是画廊,世界著名的艺术展览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梵高博物馆在国内艺术展览相对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中国美术馆、莫干山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故宫、广东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
集市
在固定的地点,定期或临时集中做买卖的市场。集市是由农民(包括渔民、牧民等)以 及其他小生产者为交换产品而自然形成的市场。集市有多种称法,比如集、墟、场等。在中国古代,常被称做草市。在中国北方,一般称作集。在两广、福建等地称作墟。在川、黔等地称作场 ,在江西称作圩。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称谓,一般统称作集市。集市可以认为是展览会的传统形式。在中国,集市在周朝就有记载。目前 在中国农村。集市仍然普遍存在,集市是农村商品交换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农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市上买卖的主要商品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日用品等。
庙会
在寺庙或祭祀场所内或附近做买卖的场所,所以称作庙会。常常在祭祀日或规定的时间举办。庙会也是传统的展览形式。因为村落不大可能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所以庙会主要出现在城镇。在中国,庙会在唐代已很流行。庙会的内容比集市要丰富,除商品交流外,还有宗教、文化、娱乐活动。庙会也称作庙市、香会。广义的庙会还包括灯会、灯市、花会等。目前,庙会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是城镇物资交流、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是促进地方旅游及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展览会。从字面上理解,展览会也就是陈列、观看的聚会。字在只表示了形式,而未体现内容。展览会是在集市、庙会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层次更高的展览形式。在内容上,展览会不再局限于集市的贸易或庙会的贸易和娱乐,而扩大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形式上,展览会具有正规的展览场地、现代的管理组织等特点。在现代展览业中,展览会是使用最多、含义最广 的展览名称,从广义上讲,它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展览会;从狭义上讲,展览会右以指贸易和宣传性质的展览,包括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销会、看样定货会、成就展览等。展览会的内容一般限一个或几个相邻的行业,主要目的是宣传、进出口、批发等。
博览会
中文的博览会指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的展览会。一般认为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能起 促进作用的展览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博览会”有被滥用的现象。不时可以在街上看到由商店举办的“某某博览会”。展览会和博览会在汉语中是名词,《辞源》和一些古汉语词典中无记载。
其他分类
按性质分,可将展览分为贸易展览和消费展览。
按内容分,可将展览分为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
按规模分,可将展览分为国际、国家、地区、地方展览、单个公司独家展览。
按时间分,可将展览分为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
按展览场地分,可将展览分为室内展览、室外展览、巡回展览、流动展览
展览的基本要素
一是参展主体,即参展商;
二是经营部门或机构,即组织者;
三是展示场所,即展览馆或展览中心;
四是展览服务商,如搭建商;
五是参观展览的观众,观众的组织可以分为组团参观,即VIP观众和普通观众两种。
展览性质
展览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在古代,它曾在经济交流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它仍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社会作用和微观方面的企业市场营销作用。展览是经济交换(流通)的一种形式,展览曾是人类经济交换的主渠道现在仍是重要渠道之一,展览会介入中国经济活动,在流通和信息领域充当重要角色,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引进市场。
展览权
展览权,也称“公开展览权”,是指著作权人享有公开陈列展出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元件或复制件的权利。作品原件,是指作品首次表现于其上的载体,比如美术作品原件或文学艺术大师的手稿等。有些情况下,作品复制件也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展览价值。比如1982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卢浮宫收藏的法国250年美术作品展,其中有一些作品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就是复制件。所以,作品原件或复制件都可以成为展览的对象。
各国著作权法多有关于展览权方面的规定,但是哪些作品可以成为展览权的对象却是有区别的。《法国著作权法》规定,展览权是将未发表的造型艺术作品的原件或复制物或未发表的摄影作品的原件或复制物公开展示的权利;《日本著作权法》则规定展览权仅限于美术作品或尚未发表的摄影作品;《美国版权法》则把适用展览权的作品范围列得很宽泛,只要是有著作权的作品,包括文字、音乐、戏剧、舞蹈、哑剧、绘画、刻印、雕塑以及电影或者其他音像作品中的个别图像,都可以用于展览。此外,按美国对著作权法的解释,展览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按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解释,展览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但对作品是否发表未作限制。不过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中相关政策的出台,已经有很多单位和组织已经推崇原创、尊重创作者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2012年8月底在墨干山美术馆专门举办了“反对行画 原创艺术展”的展览,受到了广大创作者和参观者的支持和好评。
覆盖领域
中国现有展览覆盖各个领域,每年同一专业展览举办多次,为行业交易提供了重要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展览业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展览会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览产品、推销产品、购买商进货的场所,现代展览会已发展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参加展览会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列入市场整体计划之中。
展览,著作权法术语,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
展览展馆
北京展览馆建立于1954年,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展馆位于北京西直门繁华商业区,西邻动物园交通枢纽,东侧为西直门地铁站、城铁总站和北京火车站北站,北靠中关村科技园区,南临金融街与各大部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馆占地二十万平方米,内设展览大厅、北展剧场莫斯科餐厅、北展宾馆、首都广告艺术公司和莫斯科餐厅食品厂
北京展览馆致力于展览业务的专业化发展,建馆以来,接待了国内外大型展览千余个,来馆参观人数上亿人次,展览内容涉及国际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及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北京展览馆具备“举办境内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主办单位资格”,2000年,北京展览馆完成了场馆改造与设备升级,达到了接待国际性、现代化专业展览的硬件标准,2002年,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2003年与德国美沙展览集团合资成立美沙北展展览公司,专业从事国际性展览的组织与实施。目前,北京展览馆已发展成为以展览、会议业务为核心,餐饮、娱乐、旅游、酒店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会展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主建筑建成于1955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四十多年来,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数百个国内外展览会。现已成为全市主要的会议中心和著名的展览场馆,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 2001年,上海展览中心主建筑进行全面的大修改造。改造之后,建筑风貌更迷人、环境更优美、展厅面积更大、功能更完善、设备设施更安全可靠。
上海展览中心南部以序馆、中央大厅、东一馆、西一馆和西二馆组成展览区,北部以友谊会堂和改建后的东二馆组成会议区,两个区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南展北会、能分能合的功能格局。
上海展览中心坐落在繁华的静安区中心地段,北倚南京西路,南临延安中路和延安路高架,具有上海少有的地理条件优势。
鸟瞰上海展览中心犹如一架展翅翱翔的飞机,占地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有42个多功能展厅,100多间会议用房,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以及影剧院、宴会厅咖啡厅等。院内有一条环形道路将6片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广场、1.5万平方米的花园绿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灯光音乐喷泉和7幢建筑串联在一起,浑然一体。大院南北有9个大门分别通向延安中路和南京西路,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为各方宾客营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活动环境。
墨干山美术馆位于上海文化产业积聚中心的莫干山路97号,著名的M50文化园就在旁边50米左右,
周遍工有各类艺术画廊300多家。地处上海市中心的苏州河畔,离上海火车站约步行15分钟。墨干山美术馆是一家综合性美术馆,不仅从事包括艺术品销售和展览、艺术品、艺术家的甄选、定位、包装、推广及风格树立、强化、组合、营销,甚至学术研究、学术水平提高、艺术品精髓提炼、艺术家精神境界深化等,扮演着通过艺术品表达艺术家思想和社会大众沟通交流的身份,致力于提高普通大众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
该馆面积为450平方米,展线为:140米,可展览四尺斗方的画作110幅。本馆一楼层高4.8米,展览轨道离地2.8米。全部采用自动画轨无限定点专业画展轨道;并拥有100盏360度旋转、180度水平调节的专业冷光LED射灯。馆内有高90厘米、长宽各35厘米的展台40个,可展览各类高档收藏品。馆外正立面,有长3.07米,高1.7米,5平方米的彩色LED高清显示屏,可播放各类电视、电影版本的艺术家宣传短片
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正式落成后,举办了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建国十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览,开创了京城近40年的展览历史。从此,全国农业展览馆名震京华,令世人瞩目。
展馆位于北京东三环龙眼交通管制北京国际机场,只需20分钟。展览馆地处首都繁华的国际商贸区,与外交使馆一路之隔。农展馆周围2公里内坐落长城饭店昆仑饭店燕莎友谊商城星级饭店商务写字楼和健身中心就达200多家,是北京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带,食宿十分方便。独特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社会声誉,使在农展馆举办的各种展览经常是中外客商聚集,热闹非凡,效益极为显著。如八十年代全国服装展览,每天接待达观众10万人,其观众流量创历史记录
建馆以来,全国农业展览馆结识了许多办展客户,有一大批热心支持展览事业的老朋友。全国农业展览馆不忘老朋友,更渴望结识新朋友。由该馆牵头的自成体系的展览协会,有两千多个会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构织了全国最大的展览网络。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整建制划归农展馆,为其举办大型国际展览的招展招商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农业展览馆积极发展与世界展览界的交流和合作,先后筹办和组织了近两百个出国展览,足迹遍及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馆与意大利维罗纳博览会、德国绿色周食品博览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上其他著名展览中心、展览公司也建立有广泛的联系,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农业、工业、科教、商贸、文化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展技巧
根据展会调查中心报道:39℅的参观者在展览会上逗留不足8小时,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有效信息,决定着参观展览的效果。而以下一些技巧也许能助您更有效地参观展览。
1、弄清楚参观的目的。
2、携带好足够的名片,节省填表的时间。
3、直接告诉参展商你的行程紧张,不希望浪费时间闲聊,希望可以单刀直入正题。
4、寻找建立商业网络的机会。
5、避开太拥挤的摊位,先参观人数不多的摊位,在展会结束前,参观人数不多的时候再折回拜访。
6、带上笔和便条随时记下重要的信息,甚至可以用小型录音机作记录。
7、列出准备参观的厂商清单。
8、明确你需要从参展商那里了解的信息,区别各个卖主的不同之处,然后准备好到时提问的问题。
9、设计一个产品/服务信息收集表,以便准确地比较不同参展商之间的异同。
1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11、跟进在展会上要求邮寄的印刷品和样品。
12、预约想要约见的参展商。
13、尽快取得参展商的分布图,设定参观路线。
13、每一站都做好行程记录。
14、想办法取得参展商不想回答之问题的答案。
这些参观展会的准备和计划虽然简单,但却是事实证明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办法。只要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便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展趋势
2004年下半年,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与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经过大半年的努力, 通过所有各省市商务部门组织了全国首次展览业普查, 获得了“2001-2003年中国展览业现状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2005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派出“中国展览业现状调查组”赴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四川、陕西六个省市及苏州郑州哈尔滨开展调研,商务部有关司局及商务部研究院、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贸促会等单位也派员参加了这次调查。各省市根据调查组要求对本省市近几年展览业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统计。
现根据以上调查统计资料,对中国展览业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中国展览业现状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展览业现状具有五大特点: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展览业可谓“起步晚,发展快”,这可以从近五年来展览项目数增长情况得到验证。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①,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见表1)。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见表2),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前几年建设展馆多从发展会展经济着眼,现在许多城市已不完全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而是从城市举办各种会展活动的公益角度考虑,把展览场馆作为城市的必要基础设施,纷纷规划建设展览场馆,例如包括西藏拉萨也在积极争取建设一个会展中心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见表3)
(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在我国,展览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因此,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这也是有别于全世界其他展览大国的一个显著特色。
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看,在我国,主办机构是办展的主体和主要民事责任单位,但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部分另有承办单位。从承办单位来看,企业承办的比重正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项目数世界第一。许多大型活动特别是中央和省级以上政府机构或全国性商协会主办的展览,其主办方往往由数个不同机构共同组成,承办者往往是主办单位的下级政府机构。
目前我国对展览主办企业并没有特别规定任何入行“门槛”,近年来各地新注册的与展览相关的企业数以千计、万计,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有主办展览的资格,但是,目前真正能独立主办或与其他机构联名主办的民营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四)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目前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展览业。但是,中国的展览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三者可进入世界展览中心城市百强;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五位。这也反映了我国展览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见表4)
(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②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不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见表5)。这说明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
从展览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比之美国、德国等展览大国,我国展览业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以2003年为例,我国当年的参展企业多达44万家,其中境外参展比重约10%,参会观众达到6000万人次,境外观众约300万人次(见表6)。这说明我国展会对观众的组织水平较高,观众观展的积极性也很高。尽管专业观众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展览的直接效果比展览发达国家要差一些,但展览已是我国企业推介产品、结识客户、达成订货交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此外参展企业数、观众总数居世界第二(见表6),展览会参加者范围广泛,加之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伴以中国大陆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展会具有明显的启迪大众、增长知识的宣传教育作用,从而起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中国展览业未来六大发展趋势
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展览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市场总量快速增长;产业化进程加快;专业化比重增加;项目数增速放缓;展馆面积继续扩大。
(一)市场总量快速增长
展览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市场和产业两大因素,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富有潜力的市场,同时也是门类齐全的产业大国。巨大的市场购买力,丰富的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促使我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和加工中心,同时也为我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会展中心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十五期间,我国展览收入以平均每年约20%速度递增,展览市场总量迅速增加(见表7),其原因主要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的拉动;国家进一步启动内需的拉动;地方政府重视展览业;展览业国际化程度提高,等等。
我国展览收入占GDP比重2005年仅为0.09%,发达国家该比例为0.1%-0.2%,显然我国展览市场在十一五期间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全国服务业的增长值只占GDP的3.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远远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因此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属于服务业的展览业也必将更快发展。
中国会展经济方兴未艾,目前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还很大。200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7%,但目前中国展览业的年产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展览业年产值的0.3%。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以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今后中国会展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十一五期间中国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展览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可望高于“十五”平均水平(见表8)。可以预言,2010年以上海世博会为标志,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展览大国。
(二)产业化趋于加快
随着中国会展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对会展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会展越来越被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看待。为了促进会展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从政府、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服务,进一步确立会展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大力发展会展产业
我国将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逐步建立健全展览业的行业管理体制。中国商务部将在内外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展览业的统一管理体制。对展览业的管理将从项目审批转向行业管理和政策调控,加快促进展览业的市场化。在管理方法上,商务部将建立与展览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与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制定发展政策。正确引导展览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很多地方政府设立会展统一管理机构,根据展览行业发展所需的环境和配套设施要求,对交通、通讯、旅游、商检、海关等展览业务所涉部门进行协调,使展览业与这些部门、行业在互动中协调共进。
商务部计划未来若干年内将重点支持100个品牌展览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航母”,并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单独或联合办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展览企业数继续增长,企业主办展会数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主导型展会加快市场化改革,展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展览策划展览广告展览设计、展览运输、展览工程、展览旅游等相关产业链快速拓展。
(三)专业化比重增加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展会主题正由综合化趋于专业化,办展主体和办展方式也趋于专业化。
1.展会主题由综合化趋于专业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会展追求的都是综合化,强调小而全,结果造成展会特色不鲜明、规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强。未来的行业性专业展会将会更有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展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专业性展览会数量不断攀升,协会、企业办展以专业展为主,政府主导型展会也向专业化发展。在十五期间新增展览会项目中,专业性展览会占比重逐年走高(见表9)。
2.展览分工专业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展览从业人员没有明确分工,多种职能集于一身,同一批人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展览业缺乏科学的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必然效率低下。未来展览业必须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局面,会展配套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将进一步专业分工细化,展览评估、展览咨询、展览设计装潢都是颇有前途的行业。
3.展览从业人员专业化。我国目前展览从业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未来会展从业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会展教育培训,整体素质大大提高,特别是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业务素质,需要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最好的服务精神、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外语,熟悉现代国际展览业务,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业人员的总体知识水平就是展览业管理水平的体现。
4.观众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观众工作将变得更加重要,高质量的观众对一个展览会的成功与否将起到关键作用。未来大多数专业展会观众为专业界的决策人士、贸易人员及科技人员等。
(四)展会项目数增速放缓
1.新创展览项目逐年减少
经过十五期间展会数量的急剧膨胀,各行各业的展览会题材已经得到很大程度挖掘,新创展览项目越来越难,必然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展会的总数量作为基数不断增加,很显然,展览项目总量的增长速度必然逐年下降(见表10),十一五期间该增速还将进一步减缓。
2.展览项目竞争整合
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未来我国展览项目竞争整合在所难免,劣次展览项目加快淘汰,展览并购将现高潮。
国际展览业看待展览会并非局限于展销产品的概念,更多考虑的是树立产品形象或企业形象,追求一种长远、持久的品牌效果。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都重视会展的品牌效应,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中国会展业实现品牌化经营也是必由之路。未来中国的展会将重新整合,有的展会在竞争中壮大发展,有的在竞争中消失,有的在竞争中合并,从而涌现更多的品牌。
(五)展馆面积继续扩大
我国展览业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硬件优先发展。近年来,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展览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展览场馆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尽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合理规划展馆布局,防止展馆建设过热,但是一些尚未建有展馆的城市仍然会想法设法建设展馆,如拉萨市、芜湖市不久将会兴建新的会展中心;一些城市已有展馆供不应求,需要对原有展馆进行改建、扩建,也会增加展馆面积,如合肥市正在建设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展馆计划。
“十五”及“十一五”全国展览馆建设情况与可供展览面积预测参见表11:
(六)竞争更加剧烈的趋势
中国展览市场目前竞争激烈,表现在展览城市之间、展览企业之间、展览项目之间、展览人才之间的全方位竞争“白热化”。
1.展览城市间的竞争
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定位在“会展中心城市”或“会展名城”上,这些城市纷纷在城市基础设施、会展软环境建设、品牌展会培植方面加大投入,展览城市之间剧烈的竞争不可避免,通过竞争将逐步形成合理的展览区域布局。
2.展览企业的竞争
展览“蛋糕”毕竟有限,展览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展馆总量过剩,布局失调。一方面北京、上海展馆供不应求,展馆租金不断上涨,令会展组织公司压力大增;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展馆门可罗雀,产生巨额亏损,难以为继。近年来,外资展览公司进入中国设点,必然加剧国内展览业的竞争,进而提高我国展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展览项目的竞争
“十五”期间中国展览项目数量急剧增加,相同主题展览会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展览会项目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参展商,竞争采购商和观众,竞争各种办展资源。今后多数展览项目将重新整合,总体上将朝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国展览会展位价格水平总体仍然偏低,但由于企业参展将更加理性,展览市场竞争的结果,劣次展会和“形象展会”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品牌展会不断涌现。由于展位价格充分反映展会质量水平和供求关系,品牌展会的展位供不应求,其价格可数倍于平均水平,同时拉动全国展会价格的总体水平上扬(见表13)。
4.展览人才的竞争
未来中国展览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展览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制定鼓励展览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展览人才采取优惠的引进措施,有成功展览工作经验的高层展览专才是各地展览企业猎头的目标。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会展专业,培养本地展览人才。展览企业重视员工在职培训,提高员工展览专业素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8 08:31
目录
概述
基本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