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1912-1987),别名椒山,笔名有林陵、什之、厚非、江水、叔懋、侯飞筠、蠢仿、绿波、常江、少农、江鸥、贺青等20多个。革命文化战士;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新中国、
文化教育、编辑
出版事业、外语
教育事业奠基者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之一和第一任总编辑;华东革命大学
附属上海俄文学校校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人物生平
姜椿芳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苏
常州武进县西横林(今常州市
钟楼区西林),父亲姜岳
安是个小店员,母亲张长生,无业。一家三口凭姜岳安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1928年,姜椿芳的大伯从
哈尔滨回到常州,说哈尔滨生计好,姜岳安可以找到工作,姜椿芳也可以在哈尔滨学
俄文,然后考入由中苏共同经营的、待遇优厚的
中东铁路工作。于是,姜家三口北上来到哈尔滨。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
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哈尔滨英吉利亚细亚通讯社俄文翻译。1936年到上海后,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总支部书记、《时代》周刊主编。1945年任时代出版社社长。
上海解放后,先后任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
文化局对外联络处处长。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创办上海俄文学校,任校长、党委书记。曾领导参加《马恩全集》《
列宁全集》《
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和中央文件俄文版的翻译编辑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入狱近七年。1975年出狱。1978年,出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顾问。倡导编译《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还被聘为《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顾问。
姜椿芳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文化组组长;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顾问;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此外长期以来,他还参加了大量的
社会活动,他是
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庆龄基金理事;全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顾问;
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苏联
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顾问;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等。
主要译作有:《
列宁在十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俄罗斯问题》《小市民》《
演员自我修养》等。
1987年因病逝世于北京。1988年1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姜椿芳逝世的消息:“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却与世长辞了。”
姜椿芳无愧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他被誉为中国的
狄德罗,他的这个地位是历史赋予的。
人物轶事
刻苦学习俄语
到达哈尔滨后,姜椿芳的父亲并没有找到工作,而是去了
松花江下游
富锦县一家工厂管理仓库。母亲和姜椿芳在哈尔滨道外北大道街一个
大杂院内住了下来。姜椿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第三中学初一六班。为了能在
中东铁路找到一份工作,在
课余时间,母亲帮他请了一位
白俄侨民格拉祖诺夫教俄语,而这位俄语教师不懂汉语,只能用生硬的英语来解释俄语。姜椿芳之前在常州的教会小学曾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靠经常翻看英语辞典,来弄懂这些解释,以此来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俄语,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学俄语一年多,姜椿芳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几次去
中东铁路应聘,考了几次都没
被录取,最后还是靠一位在中东铁路工作的常州老乡,把姜椿芳介绍进了
铁路工务段,他的工作是每天负责抄写俄文
帐单和日常事务记录,这个工作他干了仅仅4个月就失业了。
1930年初经几位朋友介绍,姜椿芳进了“英吉利亚细亚通讯”,担任俄文翻译和编辑。英吉利亚细亚通讯是专门发送哈尔滨当地新闻的,姜椿芳在通讯社的工作就是每天下午3点一拿到《俄文晚报》立刻浏览,找出适合中国读者的消息,并赶在傍晚七点截稿前,翻译出
新闻稿。然后经过编辑审阅修改、刻蜡版、
油印,至晚上九点分别送到各大报馆。当时的姜椿芳俄文水平并不高,要在4小时内译出新闻稿,只能靠翻译字典,查资料来“硬译”。为保住这份工作,姜椿芳见缝插针地阅读俄文报刊、背诵俄文字典、听俄语广播,想方设法和苏侨会话、翻阅资料了解
新闻背景……就这样干了近两年时间。高强度的翻译工作使姜椿芳的俄语水平明显提高了,为他将来成为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遭遇
1968年9月16日,一位为党、为人民曾经出生入死、隐姓埋名、与狼共舞的中共地下党员,一位为党的马列主义
理论宣传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老革命、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姜椿芳,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投入了
秦城监狱。年过半百的他单囚一室,四壁索然。他“坐看微光入铁窗”,思绪驰骋。他想的不是个人安危,不是家人团聚,他苦苦思索的是,为什么会产生“文化大革命”?他的最终结论是“愚昧”,愚昧是大乱之源,愚昧产生盲目迷信,使民主法制形同虚设。他想起了两百年前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开创的百科全书,揭开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序幕,把人类从封建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难道中国就不能以百科全书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来开启愚昧落后之门吗?中国需要科学,中国需要启蒙。从此,他在狱中独自一人在心中默默地构思着创办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计划和方案,决心一旦恢复自由,就为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而献身。
1975年,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关怀下,一大批老干部被解放,姜椿芳亦释放出狱。此时,姜椿芳已经63岁,7年的
牢狱生活,使他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满身疾病。回家后,编译局的领导来看望他,姜椿芳没有说别的,首先向他们讲的是在狱中的设想,他说:“编译局已经译出了《马恩全集》《
列宁全集》《
斯大林全集》,是否可以用现有的编译力量,配备一些有专业知识的编辑,编辑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填补我们国家这个空白。”出狱当天不谈狱中被摧残的精神和身体的治疗,只谈百科全书,这等胸怀和气度,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其时“四人帮”还在台上,姜椿芳虽然出狱了,却仍受到监督,但是,他出于对国家、对人民无限的爱,冒着再次被捕入狱的危险,到处奔走,为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而鼓与呼。
人物贡献
创办“上外”
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当时的亲密友邦苏联决定给我国提供150多个工农业援助项目,并派谴各行各业的专家、员工来华参与建设。国家急需一批俄语人才,以保证中苏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在
陈毅市长的倡议下,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事业、在
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便成了这所学校的不二人选。
不久,市委就正式任命姜椿芳为上海俄文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校长和党委书记。因为上海刚刚解放,群众对党的政策和任务有待进一步的认识,所以1949年11月23日的《
解放日报》上以姜椿芳校长的个人名义发布了一则“上海俄文学校”
招生广告,招生名额200名。当时的招生报名处就借在时代出版社,前来报名的学生大大超过招生限额。随后又借用
山海关路育才中学为考场。经过考试,最后录取了389名学员。
面对一无校舍、二无教师和工作人员、三无教材的环境,姜椿芳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但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做好开学的一切准备工作又谈何容易。白手起家、开创事业在姜椿芳的革命生涯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他都能做到使党满意、使人民满意。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多年来建立的人脉资源借到了办学的校舍,尽管学校的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显得破烂不堪,办学条件非常简陋,但姜椿芳深信,一切都会如同他翻译的《
列宁在十月》影片中的对白所预言的那样: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没有教师,姜椿芳聘请了当时在上海的具有较高学历的苏联侨民担任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同时又从外地聘请了国内俄语界前辈
夏仲毅教授来校担任俄语教研室主任,负责俄语教学工作。
没有教材,就采用现成的
国民政府中央大学俄文
专修科曾使用过的俄语启蒙教科书、署名为贺青的《俄文读本》,许多同学就靠这个读本掌握了俄语基础,直到后来才知道,教材编著者贺青其实是姜椿芳的笔名。
没有办公室,干部的寝室就是办公室和会议室;椅子不够,就坐在窗沿上开会。校园环境差,姜椿芳就领着学生一起动手,平整校园,师生一起挥汗修路。大礼堂里没有座椅,开大会和听报告只能席地而坐……
姜椿芳从奉命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到1950年1月学校迎来第一批学员,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奇迹。学校正式挂牌时的全称是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50年2月在上海宝山路原暨南大学的礼堂里举行了隆重的
开学典礼,当时的人们都已脱了西装、夹克等“
资产阶级衣衫”,穿上了蓝制服,但姜椿芳却仍然西装革履,登上台,和蔼的面孔上戴着一副白边眼镜,既文质彬彬,又气宇轩昂。38岁的姜校长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他精采的讲话。随后,学校俄语顾问、苏联侨民柯索夫斯基发表即兴演说,姜校长亲自为学生们翻译。年轻的校长,从容不迫、很好地掌握着节奏,
用词谴句流畅自然,在座的师生员工暗暗惊叹不已。
2009年12月17日,正值姜椿芳逝世20周年,为了表彰他对
上海外国语大学所作出的贡献,在
虹口校区的逸夫会堂外草坪上,姜椿芳的铜像揭幕并落成。
上海滩上的文化战士
1937年底,姜椿芳为
夏衍主编的《
译报》做俄文报纸的翻译工作。1938年,姜椿芳担任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后又任文化总支部书记,负责文学、戏剧、新文字三个支部,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在这个时期,地下党组织分配给姜椿芳的工作是搞戏剧运动,他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如
梅兰芳、
周信芳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翻译了苏联歌曲《
祖国进行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演员自我修养》《
我的艺术生活》、果戈理的《赌棍》、
屠格涅夫的《
贵族之家》等等,成为专门的戏剧翻译家。
1941年在上海
沦陷区几乎所有进步报刊均被封杀,根据党的指示,29岁的姜椿芳在上海开始创办时代出版社,先是以苏联人的名义创办中文版《时代》周刊,姜椿芳任主编。《时代》是当时整个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我党观点的中文刊物,是我党宣传工作突破封锁的一大成就。《时代》周刊出版后不仅使上海人民了解
苏德战争的真实情况,而且它对解放区和大后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增加
反法西斯战争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同时,姜椿芳又集中了数十位从事俄文翻译的同志,翻译出版了《苏联文艺》月刊、《苏联医学》等刊物。这批翻译人才虽然人数不多,但译出了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的许多文学作品,以及
俄罗斯古典文学、政治、经济等著作,锻炼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翻译人才,如
戈宝权、
陈冰夷、
草婴、
包文棣、
叶水夫等,这批翻译力量成为建国后俄罗斯苏联文学翻译界的一支
中坚力量。
1945年8月,
日本天皇宣布
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姜椿芳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党的指示,立即扩大出版范围,除原有的《时代》《苏联文艺》等刊物外,又创办了《
时代日报》,利用苏商的特殊身份,公开刊载新华社战讯、军事述评等,传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消息,声援
国统区内的人民民主运动,迎接新中国的降临。《时代日报》的宣传,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嫉恨,1948年6月3日,凇沪
警备司令部下令《时代日报》“暂行停刊”。1949年4月18日,国民党特务机关,阴谋策划暗杀姜椿芳的行动方案,决议制造一起车祸加害于姜椿芳,我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获悉这一情报后,迅速将情报送出,党组织立刻通知姜椿芳马上离开上海,转移至香港。姜椿芳和一批转移到香港的同志,只在香港停留了十几天,就听从党中央指令返回北京。在北京饭店,周恩来接见他们时说:“你们这些老上海,要协助陈毅同志去接管上海”。1949年5月27日姜椿芳同潘汉年、
夏衍、许涤新等人随同接收上海的工作组又回到了上海。
中国现代百科事业奠基人
1978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了,姜椿芳的信心更足了。他先后拜访了胡愈之、
于光远、
王子野等人,得到学术界、
出版界的一致赞同,很多被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是中国的“
百科全书派”。他找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商谈此事,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于是姜椿芳根据他多年思考探索百科全书的智慧,写就了一份洋洋近万字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
建议》。1978年1月和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先后在其
内部刊物上发表了这个《建议》,引起了学术界和出版界强烈反响。当时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看了《建议》之后,立即通知国家出版局,委托姜椿芳起草,由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署名向中央提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1978年4月2日姜椿芳连夜起草这份报告。5月下旬报告上报中央最高领导层,得到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的赞同,特别是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邓小平不仅同意出书,还批准成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来负责此项工作。6月初,姜椿芳接到中央已批准编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通知时,拿着电话筒,激动得热泪盈眶。1978年年底,姜椿芳被国务院总理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
人物交往
与杨靖宇
1929年
抗日英雄杨靖宇被党从河南派往中共满州省委工作。1931年底和1932年初,中共满州省委从
沈阳迁到
哈尔滨,杨靖宇担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和东北
反日总会会长,就住在姜椿芳家。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来东北后化名“张贯一”,姜家亲切称呼他“老张”。“老张”傍晚回来不是帮姜父担水,就是帮姜母洗菜做饭、打扫卫生。“老张”还经常与姜椿芳谈
国际形势和
苏区情况,使姜椿芳开阔了眼界,学了许多
地下工作的方法。
在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的杨靖宇指示下,姜椿芳组织一批
共青团员和
反帝大同盟会员,利用群众集会的机会,散发大量反日传单,鼓动民众抗日救国。
1933年5月,从武装抗日前线吉林磐石南满游击队回到哈尔滨来的杨靖宇,第二次住进姜家,参加在姜家召开的中共满州省委扩大会议。此次杨靖宇是以商人身份来的。这一次杨靖宇将军在姜家住了一个多月,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这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姜椿芳更加了解了这位忠诚的共产党人和他不平凡的斗争经历。在他面前,姜椿芳无话不谈,理想、眼前的处境、苏联的
红色政权……在姜椿芳的眼里,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杨靖宇,和杨靖宇在一起,他变得日益坚强,杨靖宇给他的精神上的滋养真是太大了。杨靖宇就要走了,姜椿芳一家恋恋不舍。两位老人反复叮嘱“老张”一回到哈尔滨就到家里来住,当时地下工作经费紧缺,杨靖宇临走时把他的一件大衫和一条
褥子送到
当铺,换些路费。
当票托姜母保管,当票一年到期时,姜家按时拿钱将衣服赎回,悉心保存。从1936年姜椿芳离哈赴沪,到1952年这16年中,姜父姜母每年夏天都要晾晒他们保存的
长衫和裤子,只等杨靖宇来取。两位老人哪里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壮烈牺牲。1952年,姜家把这两件杨靖宇的遗物交给了吉林
通化的杨靖宇将军烈士纪念馆陈列(现存哈尔滨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
与鲁迅
1936年8月初,姜椿芳到上海进入专门经营苏联
电影发行业务的亚洲影片公司,主要工作是翻译苏联影片的说明书、影片中的对白(字幕),因此有更多机会观看苏联、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影片,其视野也随之扩大到艺术领域,并发起成立中苏电影工作者协会。
1936年10月16日下午,
鲁迅带了全家抱病前往
上海大戏院看电影。上海大戏院位于
四川北路虬江路口,离鲁迅居住的
山阴路很近。自从上海大戏院上映苏联影片后,鲁迅改变了他不常看电影的习惯,对所放映的苏联影片每部必看。这天放映的是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杜布洛夫斯基》,
中文译名为《复仇艳遇》。开映前有人把姜椿芳介绍给鲁迅,姜椿芳向鲁迅介绍了配合
电影放映出版的《纪念普希金100周年纪念册》,是根据鲁迅主编的《
译文》月刊中的有关
资料整理辑成的,并告诉他这部影片的译名,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会一再挑剔改变,鲁迅带着愤慨的口气说,检查官就是要把作品题目改得人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作品。因为影片即将开映,姜椿芳送两张赠票给鲁迅,请他下次再来看电影就分手了。没想到,10月19日,鲁迅便与世长辞了,这部电影竟成为鲁迅生前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与季羡林
季羡林和姜椿芳相熟是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成立之后,并渐渐了解到姜不但为大百科呕心沥血,而且对其他
文化事业也很关心。
季羡林回忆说:“大百科出版社成立时,我参加了许多与大百科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术会议。他每会必到 ,每到必发言,每发言必很长。不管会议的内容如何,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他的眼睛不好,没法看
发言提纲,也根本没有什么提纲,讲话的内容似乎已经照相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中。”
姜椿芳是知识分子,了解知识分子,爱护团结知识分子,关心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心情。他曾多次对
季羡林谈到在中国出版学术著作困难的情况,以及出书难但买书也不易的情况。他也热心提倡中国的优秀剧种昆曲,多次给季羡林寄票,让他去欣赏昆曲演唱会。姜椿芳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也极感兴趣,一切都表明,他是一个有很高
文化修养的人。因此,季羡林与他合作编纂大百科全书,一直很愉快。季羡林直觉地感到,他还有不少
出版计划要拉自己共同去实现。季羡林默默地期待着,期待着,但是没料到,他竟遽尔归了
道山。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与沈钧儒
抗日战争后,姜椿芳曾接受了一项从未做过的工作:帮助沈钧儒化装“潜逃”。
池宁曾经在
上海剧艺社做过
舞台设计和化装工作,而此时就在姜椿芳领导的时代出版社里担任
美编。池宁是上海“孤岛”时期就入党的地下党员,找他来为沈钧儒化装是最可靠的人选。姜椿芳找到池宁,并和他一起研究化装方案。池宁认为,沈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胡子,但是剃掉又太可惜。他们商量到最后,觉得让他化装为道士,梳起道士头,即使留着胡子,也很自然。由于情况有变,没有用上这一招。最终利用一次机会,让沈钧儒搭乘了一艘去港的轮船,工作人员乘夜间将他偷偷送进轮船的
底舱,“潜离”了上海。
知道沈钧儒安然到达香港的消息,姜椿芳感到非常欣慰。沈既不用剃胡子,也不需要扮道士,就安全离开上海,到香港恢复了民盟的活动。这也是姜椿芳从接到“化装”任务起就开始期待的结果。
与赵朴初
姜椿芳与赵朴初有着五十余年的深厚友谊。抗日战争初期,从事
慈善事业和佛教研究的赵朴初一次到上海难民所开展工作,认识了在上海从事地下党文化工作的姜椿芳,从此他们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和战友。1937年上海“8·13”抗战后,赵朴初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当时赵朴初担任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
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千方百计救济和安置难民。上海沦陷后,他与中共地下党合作,冒着生命危险并克服重重困难,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送往
皖南新四军总部,送往
苏南、
苏北参加抗战。他有句名言:上马杀敌,下马念佛!
为了革命需要和安全,他经常帮助中共地下党在一些寺庙举行秘密会议。姜椿芳是当时上海地下党文学、戏剧、新文字三个支部在内的文化总支部书记,后又任党的文委书记,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参加此类会议自然较多,与赵朴初接触更多。许多年以后,姜椿芳对家人说:“那时在上海,地下党经常在赵朴初的帮助下到寺庙开会,所以现 在闭上眼都能走到一些寺庙哪个角落。”赵朴初也曾多次对姜椿芳的女婚纪恒俊说:“你岳父在上海,看上去文质彬彬,话不多,但因懂俄文和肚子里东西多,讲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和革命理论数他最好,搞文化工作很在行。”?......
“文革”中,赵朴初被扣上有严重问题的帽子在家接受审查,姜椿芳被莫须有的罪名关进北京
秦城监狱近七年。1975年4月19日,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关怀下,姜椿芳终于出狱,赵朴初赶往姜椿芳家看望,二老潸然泪下,紧紧拥抱……那时的姜椿芳家,在原抄家带走的许多珍贵字画中只有一部分被退还,且损坏严重,即使这一部分里其中四幅还得被有关部门强行收买,里面就有赵朴初送给姜椿芳的清代“
十八罗汉图”,理由是宣传迷信,每幅收买价格为二角,并强迫姜椿芳签字,他拒绝签字,更没要那八角钱,后那四幅字画均不知去向。赵朴初得知这一情况后不胜惋惜。
人物评价
1987年姜椿芳去世后,赵朴初亲笔为姜椿芳写的
挽联则是对他一生最中肯的评价:“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
传声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年表简编
1912到1930
1919年父母把他送进了私塾
1921年春,又转入一周姓先生执教的私塾,开始读《
孟子》和《
幼学琼林》等书籍。
1924年入东吴大学附属第12小学(基督教
教会学校,1927年改名恺乐小学)学习
1928年随家人迁居哈尔滨,同年哈尔滨各校学生掀起了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修筑
满蒙五路斗争,他被选为三中学生代表。
1930年1月,经地下党员刘天任介绍,到英吉利亚细亚通讯当俄文翻译
1931到1949
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
反帝大同盟,随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哈尔滨团市委和满州团委宣传部部长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调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在英亚社(苏联
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译,并经英亚社与共产国际联系
1936年春,与
金剑啸合编《大北画刊》。在东北遭日方逮捕,后经营救出狱。同年8月,到上海,在亚洲影片公司做苏联影片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并发起成立中苏电影工作者协会。
1937年冬,为
夏衍主编的《
译报》做俄文报纸的翻译工作
1938年任中共上海文化总支书记,担任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
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左翼
文艺工作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任江苏省委文化总支部书记1945年——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利用
苏商的特殊条件,刊载新华社战讯、军事述评,传播
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声援国民党统治区内民主运动。
1948年9月,《
时代日报》被国民党
淞沪警备司令部勒令停刊,去香港工作。
1949年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文化局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
1952到1987
195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
1953年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
1975年酝酿编辑《中国大百科书》,同年4月19日,姜椿芳出狱。
1982年由国务院总理颁发聘书,任命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
1985年9月10日,邓小平同志接见以吉布尼(右二)为首的不列颠
百科全书公司代表时,姜椿芳代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向邓小平赠送刚出版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1~3卷。
1986年改任大百科全书顾问
翻译事业
1931到1936
1931年主编《满洲青年》(后改为《东北青年报》)1931年——编辑《
满洲红旗》(后改为《东北人民报》)
1932年主编反蒋抗日的《青工报》
1941到1945
1941年创办《时代》中文周刊,任主编
1942年出版《
苏联文艺》。以《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的名义,翻译出版《列宁书信》《斯大林论中国革命》《斯大林卫国战争时期言论集》及一批苏联
文艺作品。
1945年5月1日,《时代周刊》改为《时代半月刊》出版。日战争胜利后,《时代半月刊》停刊,改出《
时代日报》,任主编。
1960到1986
1960年,开始领导《毛泽东选集》和中央文献的外文翻译工作
1982年,中国
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I、II)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II)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译著作品
1939到1945
1939年,人怎样变成巨人(
科普小说)苏联伊林著,读书
1939年,列宁在十月(
电影剧本)苏联卡普勒著,海燕
1941年,上海—罪恶的都市(特写)苏联韦尔霍格拉斯基著,读书
1941年,
演员自我修养(上册,
创作经验)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著,剧场艺术
1941年,贵族之家(剧本)剧场艺术
1945年,人民不死(中篇小说)苏联葛洛斯曼著,时代
1946到1949
1946年,战线(剧本)苏联柯尔纳楚克著,时代
1946年,苏联卫国战争诗选 苏联米哈柯夫等著,与知白等合译,时代
1946年,索莫夫及其他(剧本)苏联高尔基著,时代
1946年,俄罗斯人民的英勇史迹(
报告文学集)时代
1946年,列宁格勒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吉洪诺夫著,时代
1946年,鲍利斯·戈都诺夫(剧本)
俄国普希金著,时代
1947年,
俄罗斯问题(剧本)苏联西蒙诺夫著,时代
1947年,海滨渔妇(独幕剧集)苏联雅鲁纳尔等著,海燕
1949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剧本)俄国
奥斯特罗夫斯基著,时代
1950到1960
1950年,花园(剧本)苏联伊里英可夫著,时代
1950年,伊凡·苏达廖夫的故事(中篇小说)苏联
阿·托尔斯泰著,时代
1950年,侵略(剧本)苏联李翁诺夫著,时代
1958年,为了生命(短篇小说)苏联杰米尔昌等著,新文艺
1959年,高尔基剧作集(第2卷)与芳信等合译,戏剧
1960年,敌人(剧本)苏联高尔基著,戏剧
世界语者
姜椿芳(1912-1987)江苏常州人。笔名林陵、什之、蔡云、贺青等。1928年在哈尔滨专修俄文,早年曾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和满州团省委宣传部长,《满洲青年》主编,《满洲红旗》编辑,哈尔滨
光华通讯社、英业电讯社(
塔斯社的化名)俄文翻译。1936年到
上海,先后在亚洲影艺公司做苏联影艺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创办中文《时代》周刊,任主编;创办《
时代日报》,任总编辑和时代出版社社长。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剧艺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局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创办上海俄文学校,任校长和党委书记。1952年调北京,先后任中宣部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1978年主持创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总编辑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文化组组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会长、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译有时事、政治、经济、诗歌、小说、电影剧本等多种。主要有[俄]普希金的《
鲍利斯·戈都诺夫》、果戈里的《赌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干虑必有一失》、[苏]高尔基的《小市民》、阿·托尔斯泰的《伊凡·苏达疗夫的故事》、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卡普勒的《
列宁在十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
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等。还参与审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列宁全集》《
斯大林全集》的大量译文,参加《毛泽东选集》、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修养》及中央文件等中译俄的定稿工作。早年学习过
世界语,热心世界语事业,曾加入世界语之友会,支持在社会上宣传、推广世界语。
人物纪念
姜椿芳诞辰百年座谈会
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姜椿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纪念姜椿芳百年诞辰暨《
姜椿芳文集》出版座谈会28日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中国大百科全书原副总编辑、
中华慈善总会原会长阎明复向姜椿芳家属代表赠送《姜椿芳文集》,姜椿芳同志家属代表向
中央编译局赠送画作。
为纪念姜椿芳同志诞辰百年,中央编译局还组织编辑出版了10卷本《姜椿芳文集》,组织策划了“姜椿芳同志生平事迹展”等系列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