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下属院校
四川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于2005年经学校批准成立,现有在职专兼职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人,双师型教师12人。在校学生2200人。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城乡规划系和工程管理系。开设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4个普通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教育、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环境工程教育3个职业技术教育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1个专科专业。设有农林遥感与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等4个专业实验室。2014年学校党委决定撤销城乡建设学院,新组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是四川第一所农业学府,1931年成为四川省立农学院,1935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川大农学院,1956年川大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金秋十月,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
百余年来,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出“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迄今,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他们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图书200余万册。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特色优势鲜明,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学校现设18个学院、8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中心。有74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含自设15个),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含自设15个),6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4个部省重点学科,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创新团队。
学院专业
城市规划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良好的城市规划理论素养,掌握城市规划专业技能,能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城市规划、建筑学。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城市详细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能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决策咨询和研究等单位以及在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交通和市政工程规划、景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策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木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实践,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从事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等工作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Ⅰ、结构力学Ⅱ、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房屋钢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道路勘测设计、路面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PKPM软件应用、土木工程CAD等课程;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在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教育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工程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筑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安装工程估价、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项目融资、道路与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公路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课程。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相关工作等。如建委、计委、银行等从事工程建设的审批、招投标的管理工作,工程咨询公司、投资公司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咨询等工作,工程建设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建设管理等工作,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建筑学
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实践和虚拟现实能力,了解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项目策划、管理和实务运作,能够在国内外建筑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咨询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五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建筑设计与历史、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管理。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阴影透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给排水、建筑初步、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S、SketchUp等)、工程测量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新农村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
◆就业去向:毕业后能在建筑设计单位、设计院、建筑设计事务所和企业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在建筑公司、房地产企业从事设计咨询、技术与管理工作;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建筑学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
工程造价
本专业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技术、现代投资及工程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造价编制、投资控制、审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工程造价、土木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力学、工程结构、工程经济学、道路工程、房屋建筑学、建设法规、工程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公路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在政府管理部门、投资管理部门及企业、造价咨询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公司、设计院(所)工程咨询等单位从事项目投资、项目评估、造价咨询、招标与投标、概预算编制与审计等相关工作,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
本专业培养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地图制图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地理科学、地图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测地理论与技术、影像与制图、数字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电子地图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科学、空间分析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在测绘相关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部门、地图设计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环境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乡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现代生物技术与资源化再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环境检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工程制图、环境质量评价、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与研究开发工作。
师资成绩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20余人,硕士、博士导师约5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高级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9人。教学研究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了5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领导关怀
江泽民同志1991年和2002年两次到校视察,对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1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高度评价“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和2007年温家宝同志先后两次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现四川农大正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懈奋斗。
三大校区
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
校本部校区
雅安的校本部校区与雅安市区共生,占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雅安市区。学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都在雅安校本部进行教学工作。
成都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占地面积850余亩。其前身是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1990年12月,水稻研究所从雅安迁到温江。2005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西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平台,学校决定以水稻研究所为基础,集中学校最具优势的学科,将位于都江堰市的小麦研究所、位于雅安校本部的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迁至温江,建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复的灾后重建规划,学校将都江堰分校灾后重建项目纳入温江实施异地重建。2010年7月,学校撤销成都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正式启用。
成都校区有4个学院、8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即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预防兽医研究所、生态林业研究所、果蔬研究所和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1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现有教职工58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0人。校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人。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本科专业3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作物学、畜牧学、兽医、林学),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部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距成都校区25分钟车程的崇州市桤泉镇,一个占地2300余亩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沐古风、创新业,古蜀新梦信可寻。从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川西诞生的那天起,学校就被赋予“兴中华之农事”之重任。一百多年后,历史的再次选择,让学校重新回到这片“江水至此始暖”的沃土续写新的篇章。作为学校“一校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校区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高端研究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为创建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被誉为“花园式学校”。
校区占地面积1661余亩,校园占地341余亩,教职工276人,专兼职教师170人,在校生5098人,研究生36人,现设城乡建设学院、旅游学院和商学院3个教学单位,9个党群行政管理部门和1个后勤服务公司和多个培训机构。校区现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重点本科专业,12个普通本科专业;8个职教师范本科专业,5个普通专科专业;教授、副教授55人,讲师101人,博导、硕导12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师资队伍中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校区教学科研成果丰硕,2001年以来校区教学科研人员参编专著22部,发表论文274篇,其中中文核心刊物150篇,被SCI、EI、ISTP收录17篇。校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强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43项,科研经费287万余元。同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校地合作项目114个,合作经费1435万元。
2008年5月19日下午,省委书记刘奇葆,时任省委常委、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都江堰市最大的灾民安置点——都江堰校区,慰问看望校区师生和受灾群众。
200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校区视察地震灾情,指导抗震救援工作,并慰问受灾群众。
校区灾后重建三年多以来,完成了6栋176套教职工住房,1栋学生普通公寓、1栋学生食堂、1栋综合大楼的重建,办学条件明显超越了震前水平。校区将继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川农大精神,不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努力为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现任领导为:
校党委书记:邓良基
党委副书记、校长:郑有良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秦自强
党委副书记:庄天慧(女)
副厅级调研员:张广博何临春(女)
专业设置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专业(2012年2月29日更新)
迁雅争议
五十年代,当局或出于发展边远地区考虑,把川大农学院迁往川藏交界区的雅安独立建院,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困难。但老一辈川农人克服困难,在雅安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地域局限矛盾越发显著,川农管理层也少有突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瓶颈凸显,开始有人提出要搬回成都,以获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该校先前在成都市建有水稻研究所,1989年左右曾经提出合并同在温江的温江农业学校(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不果,2005年在水稻研究所的基础上征地600余亩新建了研究生院和科学研究院,学校科研势力已经开始向成都转移,未来本科教育会否将全部从雅安迁往成都,还待学校领导认真考量。
学校已将部分学院迁移成都校区。2010年十月是成都校区的开园之日。首批搬入成都校区的学院有农学院和风景园林学院,2011年上半年,经济管理学院和农学院2010届学生迁往成都校区。2011年下半年,资源环境学院也入住成都校区。
2012年8月29日下午在成都校区召开的学校中层领导干部会上,后管处处长袁朝富介绍了成都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情况,1.5万平方米的林学楼,2万平方米的动科楼、460多套的教师电梯公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预计2014年8月底能竣工交付使用。下一批入驻成都校区的预计会是林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
学生组织
校学生会:设办公室、宣传部、学习部、纪检部、生活治保部、体育部、文娱部、女生部等部门,品牌活动包括:新生达人秀、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吉尼斯大会、校“3V3”篮球赛、寝室文化艺术节、学风知识竞赛。承担学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相关工作,协助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开展学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校团委学生委员会:设办公室、组织部、实践部、培训中心、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等部门,协助校团委开展团内常规工作,负责“挑战杯”、社会实践、“五四”评优、青春大讲堂等具体事宜。
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设办公室、活动部、监察部等部门,由校团委派出负责管理、协调各学生社团开展工作,定期开展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学校共有包括在全国优秀社团评比中获奖的学生爱心站、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协会、学生农业经济研讨协会、学生英语协会、学生争鸣社等50多个学生社团。)
校大学生艺术团:包括管乐分团、演唱分团、舞蹈分团、戏剧分团、民乐分团、电声乐分团、室内乐组等分团,协助校团委负责学校迎新晚会、教师节晚会、五四表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的相关工作,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文艺比赛。
校学生辩论队:开展校级辩论赛、新生辩论赛、校模拟联合国大会、争鸣论坛等活动。
校学生礼仪队:负责大型活动、会议的礼仪、礼宾工作,开展礼仪之星风采大赛、创意发布会等活动。
校团委青年信息中心:负责学生活动的新闻采编工作,《学校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简报》和《新生军训简报》的编辑工作。
此外还包括各校区相关学生组织、各学院相关学生组织。
科研单位
本部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都江堰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院
成都温江校区
其他教学单位
图书馆
网络中心(副处级)
教学实习农场(副处级)
川农文化
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校风:纯朴勤奋、孜孜以求
百年来,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
科技成果
“七五”共获奖82项(次),其中部省级以上奖励69项(次);“八五”共获奖87项(次),其中部省级以上奖励58项(次);“九五”共获奖67项(次),其中部省级以上奖励48项(次);“十五”共获奖55项(次),其中部省级以上奖励42项(次)。78年以来,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34项,获奖441项(次),国家和部省级奖励351项(次)。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部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6项(次)、二等奖71项(次)、三等奖152项(次)。经过32年努力,四川农业大学“育种攻关课题组”培育了一大批水稻、小麦、玉米和薯类等作物的创新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使四川省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平均产量比攻关课题开始前的1979年分别增产了98%、82%和55%。
2008年-2010年,四川农业大学与国内著名农业机械制造商山东临沂莒南奎田犁耙厂联合研制新型四行、五行多功能谷物播种机并申请专利,专利所有人为四川农业大学官方所有,制造商为山东临沂莒南奎田犁耙厂。四川农业大学在改造研制此新型机械的同时,将新型谷物播种机免费发送到成都、雅安、都江堰等各市、县区进行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并筹备申请国家级新型农业机械推广项目。
知名校友
领军人物
周开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专家
荣廷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
许为钢 国家级高级技术人才,小麦育种专家
任正隆 小麦遗传育种专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雷新根 美国康乃尔大学终身教授世界动物营养研究领军者
龙漫远 芝加哥大学教授,遗传方面的世界级领军人物
杨凤 著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
邱祥聘 家禽遗传育种学,中国家禽研究协会创始人
田大成 南京大学教授,世界生物研究界领军人物,对破解生物多样性起源有杰出贡献
林硕 UCLA 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兼职教授
孟江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国家杰青
凌宏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洪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
田世平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博士后
卢宝荣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任种质资源专家(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永胜 洛克菲勒大学、康乃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访问科学家,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仕贵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四川农业大学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杰青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兽医界的权威
知名校友
曾宪根 荷兰国家动物科学与保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
夏玉先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基因中心主任、英国BATH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张世熔 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后
李 莉 康奈尔大学教授,植物、土壤与营养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杨明耀 剑桥大学教授
周荣家 武汉大学
赵昌平 四川大学
蒋彦 四川大学
李廷佑 浙江大学
余广海 西南大学英国皇家会员
肖尊安 北京师范大学
李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王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乐国伟 江南大学
文心田 四川农大
沈高中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万勇 美国皮滋堡大学
孙根楼 加拿大玛里特大学
李莉 美国康乃尔大学
魏容 美国生命中心
李跃建 四川农科院院长
蒋宗勇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
向红 美国生命中心
姚军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冷向军 上海水产大学
曾礼华 四川大学
罗沙沙 四川大学MBA中心
张勇 沈阳农业大学
宋代军 西南大学
彭正松-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副校长 南充市科协副主席
畅志坚 山西农业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
龙乔明 美国康乃尔大学
史宪伟 昆明动物研究所
陶玲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张小梅 上海交通大学
张远彬 中科院生物研究
谭和平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冷向军 上海水产大学生科院副院张
杨宽菊 西南大学纺织学院
杨万江 浙江大学
姜勋平 华中农业大学
陈玉琼 华中农业大学
陈正铃 华中农业大学
倪德江 华中农业大学
兰剑 宁夏大学
刘小川 浙江理工大学
李国民 长沙理工大学
知名企业家
刘永刚 世界第三大维生素公司安迪苏亚太区技术经理(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鱼鳞 成都大地公司老总
刘永钢 ADISSEO公司
周悦 方正集团西南区总经理
郭黔龙 龙威房产集团
龙 波,成都市新都区普兰克猪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级技师(在全国第一家给猪注册了商标,并创建了猪业合作社,拥有商标猪23万多头,产值逾千万)
行政官员
李登菊 中共四川省第八届、九届、十届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
肖光成 四川省第八届、九届政协 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原省委办公厅主任,凉山州委书记
于伟 四川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原四川省农业厅 厅长,中共四川省乐山市委 书记
蒋先继 原 四川省委组织部 常务副部长,四川省劳动 厅长,四川省人事厅 厅长
杨冬生 中共四川省宜宾市委 书记,原四川省林业厅 厅长
侯晓春 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高先海 四川省充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 主任,原南充市 市长
刘永湘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罗治平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韩忠成 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吴成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周燕华-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熊文忠 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
唐宗长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
蒋宗勇 广东农科院党组书记
赵世勇 凉山州委 副书记、西昌市委书记
唐文金 南充市委 副书记
邓光志 广元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陈行祝 德阳市委常委 副市长
赵国基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王绵生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毛凯 雅安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雅安市委主委
李维远 宜宾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宜宾市委主委
周派国 广安市政协 副主席
蒋志明遂宁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 部长
张远见 达州市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
黄五一 重庆市万州区政府 副区长
刘启明 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易孔盛 彭州市副市长
高红梅 绵竹市 副市长
鲜奏章 巴中巴州区工商局局长
倪方平 四川省统计局能源处处长
历史沿革
■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成都厚载门内宝川局右侧旧仓库内成立,这是四川成立的第一所农业学堂,也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历史源头。学堂于1906年6月1日先行开学,9月12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学堂分设农业、蚕业、林业的预科和本科。1910年4月学堂迁往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农业试验场修建新校舍。
■1912年辛亥革命后,经四川省军政府批准改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设大专部和中专部。
■1914年改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增设农本科、蚕本科
■1927年8月,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公立国学专门学校等五所专门学校合并组成公立四川大学,公立农专成为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
■1931年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原公立四川大学的工科、农科改办独立学院,农科学院定名为四川省立农学院。
■1935年7月四川省立农学院和重庆大学农学院并入国立四川大学,组建农学院。此后学院有较大发展。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在部分系调出的同时,先后将西南农学院云南大学农学院、川北大学和西昌技艺专科学校的农艺、林业、畜牧、兽医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为学院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农学院从成都迁往雅安独立建校,命名为四川农学院。1956年9月5日四川农学院在雅安举行成立大会,在校学生1134 人,教职工515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人。
■1959年开始招收水稻栽培、兽医产科、玉米育种、家畜饲养和家禽育种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后因“文革”中断,至1978年恢复。
■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91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6年和1998年四川农业大学先后通过国家“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和立项审核,学校正式跨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
■2001年进入新世纪,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在雅安建设了学校新校区,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1年4月原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四川农业大学,成为川农大都江堰校区。
■2005年学校在成都温江区开始建设研究生院和科学研究院。至此,学校已有雅安、都江堰和温江三个校区。
■2010年10月08日,成都校区正式启用并举行了开学典礼。至此,四川农业大学“一校3区”办学格局形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2:48
目录
概述
办学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