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的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三大前身
1951年7月,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创建。
1952年9月,实验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栽培研究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遗传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窝迁入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与该所建立合作关系,人员分散到该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国科学院进行机构调整,遗传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调整到前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1956年5月,“遗传栽培研究室”更名为“遗传研究室”,仍归植物研究所领导。
1959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分别正式行文,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1979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始筹建。
1980年3月,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6月,中国科学院选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7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河北省双重领导。
重组合并
2001年,经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遗传研究所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整合,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又将原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003年,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包括华大基因)成建制分离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14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拥有创新研究组90余个,职工52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孙方臻、李家洋、薛勇彪、马润林、左建儒、陈明生、曹晓风、刘志勇、谢旗、李传友、杨维才、傅向东、张永清、戴建武、王秀杰、许执恒、张劲松、王永红、周奕华、陈凡、黄勋、刘佳佳、李云海、田志喜、鲁非、田烨、许操、杜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丁梅、田志喜、陈宇航、吕东平、李红菊、杜茁、钱文峰、张保才、王冰、王延鹏、余泓、吴昆、柏兆海、张婧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储成才、凌宏清、左建儒、马润林、薛勇彪、曹晓风、杨维才、陈明生、王道文、高彩霞
科研部门
据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拥有5个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依托单位、3个试验基地、3个网络台站、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所属研究中心: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
所属试验基地:昌平生物技术育种基地、海南南繁育种试验基地、东营分子设计育种试验基地
所属网络台站: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南皮生态试验站、太行山试验站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据2023年10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西楼新设施总面积3865平米,正压屏障设施1230平米,负压设施24平米。东楼动物设施总面积2434平方米,饲养多种实验动物,不仅有大鼠、小鼠的屏障设施,兔子、豚鼠的普通级设施,还具有水生动物斑马鱼、青鳉鱼、非洲爪蛙的饲养繁育设施。
合作交流
2006年8月12日,英国利兹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了签约仪式。
2015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3月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云南大学交流合作会议在遗传发育所举行。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率先在中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
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据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网数据,自2001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该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个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据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独立或合作完成的8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1、2002、2003、2010、2018、2021年)、5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9、2010、2013、2014、2018年)、4项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6、2019、2020、2021年)。李振声院士因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创性贡献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家洋院士领衔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202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和高彩霞团队找到了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两个“开关”,包括负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
学术期刊
《
遗传》杂志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农林牧渔、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物教师等。主要栏目有专稿、综述、研究报告、技术与方法、遗传学教学、科学新闻等。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遗传学报)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入围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行列。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和医学索引(MED)等中国国内外30余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原名《生态农业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年创刊,2019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报道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与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4个栏目。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并被SCOPUS、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0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1个硕士学位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学、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作物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生物与医药、农业
教学建设
据2023年10月中心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除可享奖助学金外,学业优秀者还可申报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各类奖学金和遗传发育所设立的奖学金(“振声奖学金”和“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益海嘉里奖”)。
截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有11位研究生获得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其中有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3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人获朱李月华奖学金、4人分别获地奥一等奖和二等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标识为左侧双螺旋代表遗传学,绿色叶片式螺旋构架寓意植物和农业研究。右侧苯环取自中国科学院院徽的一角,意为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成员之一;水晶钻石般的苯环也表现遗传发育所的坚强与团结。苯环内的圆形图案寓意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鸽子型总体图案寓意动物和人类研究并象征和平和安祥。仰观群鸽翱翔蓝天,遗传发育所科技事业正在展开双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潜心科研和协力创新的成果奉献和造福于人类。
文化活动
2023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遇见科学、预见未来——生命的传承与变革”为主题,举办了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