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语
佛经中的唱词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金刚偈语
金刚经四句偈语——鸠摩罗什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诠释:这就是金刚经的核心四句偈语。一切有为的法(即一切存在),如同梦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闪电很快就消逝,应该保持这样的正确观念。
金刚经偈诠释
诵佛一声法立断,念经一句法即亡,寺庙造像皆非佛,一心不二是金刚(一心工作为本)。——译者 雷恩
序 一心—雷恩
金刚一心 即非非心
传持偈语 福德永昌
诠释:金刚的本名是一心,即不是二心;只需传持四句偈语,福德永昌。这本是轩辕黄帝所说的立四面,惟传一心。
第一品 法会
如是我闻 世尊千众
食讫洗足 敷座而坐
诠释:这是我见到的,世尊与千余众乞食后,洗干净了脚,铺好了席子坐好,开始法会(原是丐帮大会)。
第二品 善现
应如是住 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诠释:应该像这样安静停下来,降伏自己的心,保持清净;世尊只是这样说的,愿意喜爱听慢慢听我说来,真善立即体现出来。
第三品 大乘
如是我闻 降伏其心
菩萨有相 即非菩萨
诠释:这是我听到的,降伏安顿自己的心;大乘法菩萨没有相,如果见到菩萨有了相,那不是菩萨。(安心清净,不造假相,可见的相都是假的。)
第四品 妙行
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福德如是 不可思量
诠释:如果是布施,不要给画像、雕像的布施;福德就是这样的,这样福德不可思量,这是好的行为。
第五品 如理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非相 即见如来
诠释:凡是所有的雕画相都是虚妄的,如果能认识到雕画像不是菩萨,等同立即见到了如来世尊,这是如来真理。
第六品 正信
无复我相 无非法相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诠释:不要给我画像或者塑像,那都是人相、众生相、寿命者相;没有法像即是不着相,真法应舍弃一切,何况假法?这是正信。
第七品 无得
无有定法 法不取说
一切贤圣 无为法别(一心)
诠释:没有定法,真法难于形容;一切圣贤都是无为法(即金刚一心法),不要逆心、逆势而为,这是无得。
第八品 依法
受持四偈 其福胜彼
所谓佛法 即非佛法
诠释:受持四句偈语,福德远胜一切;
一切诸佛都不是佛,一切佛法都不是佛法,这是要依的真法。
第九品 一相
须无所入 斯无往来
阿无不来 无诤三昧
诠释: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所以,不要诤讼而能专于一境是人中最为第一,这就是一相。
第十品 庄严
是名庄严 生清净心
身为大不 是名大身
诠释:以庄严自居的不是庄严,应生的是清净的心;不要以身为大,名才大于身,真是名的庄严。
第十一品 无为
恒河沙 以用布施
受持四偈 胜前福德
诠释:用恒河的沙那么多的布施,不如受持传讲四句偈语的福德多,惟一心而无它为,这是真一无为。
第十二品 尊重
闻说是经 乃四句偈
皆应供养 如佛塔庙
诠释:听到传诵的经是四句偈语,其他一切经都不是经;人人供养四句偈语,尽能受持读诵,四句偈语即是寺庙;人人当知如果有成就必是受持四句偈语这个最上第一希有的法;如果有四句偈语在的地方即为有菩萨,这是尊重四句偈语。
第十三品 如法
是名般若 是名微尘
恒沙布施 不如四偈
诠释:金刚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名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不是微尘,只是名微尘;善男、善女做恒河沙那么多的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语的福多,受持四句偈语是如来真法。
第十四品 离相
离相名佛 得闻是经
受持偈语 则如如来
诠释:离开一切诸相(像)是真佛,听到离相是真经(经书皆为假,佛像皆为假,菩萨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向众生索取,而是向人布施。);能于受持读诵四句偈语,你就如同如来,同时告诉别人都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不向一切塑画相布施即是离相。
第十五品 持经
恒沙布施 千万亿劫
受持四偈 则为是塔
诠释:若有善男、善女连续三日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必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四句偈,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如同拥有了宝塔。这是持此经的功德。
第十六品 能净
受持读诵 世罪消灭
经义果报 不可思议
诠释:能受持读诵四句偈语,世代的罪业即可消灭;四句偈语的意义和果报都是不可思议的。这里说的是四句偈语可以消除业障。
第十七品 究竟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通达无我 真是菩萨
诠释:庄严的寺庙本不是庄严,只是它的名字庄严;真的菩萨是通达无我无相的。这里讲的是究竟根本菩萨是无我的,菩萨住的不是庄严的寺庙而是心灵(菩萨又名明心)。
第十八品 一体
诸心非心 过去之心
现在之心 未来之心
诠释:一切心都不是心,只是名字为心;过去的心是空的,早已不存在了,不可得;现在的心是空的,空不可得,实也不可得;未来的心没有来是空虚的,不可得。这里说心本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与身体同为一体,是用来思考的。
第十九品 法界
大千七宝 以用布施
因缘福多 得福德多
诠释: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是因缘在于福多,得福多是因为德多的缘故。这里说的是法界之中在于德多通化,不在于布施。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如来不应 具足色身
如来不应 具足诸相
注释:如来不应允各色来装饰身体,因为具足色只是名;如来不应允见到各种相(相),因为诸相具足只是名。这里说要离开色和相(即远离一切画像和一切雕像)。
第二十一品
非说
说法无法 是名说法
彼非众生 是名众生
诠释:说法者无法可说,那是托说法的名;他不是众生,只是借众生之名罢了。这里讲非说,说法者不是正真的说法,只是借说法和众生之名另有企图。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三藐菩提 为无所得
无有少法 是名菩提
诠释:我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那里没得到什么,乃至一点点法都没得到,只是一个名罢了。这里讲,本来无法可得(注:只有一心)。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是法平等 修诸善法
所言善法 即非善法
诠释:是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最高觉悟;如果他说自己的是善法,即不是善法,只是借善法之名。这里讲的是清净内心,心存善意,一心让自己的方法技术更好。
第二十四品
七宝布施 受持偈语
于前福德 百不及一
诠释:用七宝布施和受持讲说四句偈语相比,福德百不及其一,布施万千亿不及受持四句偈语一句的福德多,这里讲福智无比的是受持四句偈语。
第二十五品
化无
不度众生 无我如来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诠释:如来不度众生,也没有我如来;众生没有如来的相,没有人相、众生相、以及寿终者的相,便是自己度自己。这里讲的是如来化无时不要为如来造像,也不要为别人众生造像,不要为寿终者造像。
第二十六品
以色见我 以声求我
人行邪道 不见如来
诠释:不要以造拜如来的色相见我,不要以念经求如来,这是人行的邪道,是见不到如来的。这里说的是如来的法身不是各种造相。
第二十七品
无断
汝若作念 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 不说断相
诠释:你不要念我如来,不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所有的法就断灭了;不要做的是嘴里老叨念我如来,嘴中不说我便是断了相。这里讲的是要法不断不灭就不要嘴里不停的念阿弥陀佛。
第二十八品
不受
恒沙七宝 知法无我
胜前福德 不受功德
诠释:知道一切法无我(不为己利)其功德胜过布施所有的恒沙和七宝,不要贪著,不接受功德。这里讲的是不要贪受功德,一切不自私自利。
第二十九品
威仪
人言如来 若来若去
若坐若卧 此名如来
诠释:有人说如来似来似去,似坐似卧,这是邪恶的说法,只是借如来的名另有所图罢了。这是讲的是如果谈论如来的威仪一定是另有所图罢了。
第三十品
一合
一合相者 即不可说
凡夫之人 贪著其事
诠释:有人说世界是众多微尘组合的相,实不可以这样说;凡俗的人是为了贪图某事来借微尘众、一合相的名。这里讲的是凡俗的人借一合相的名来欺诈而已。
第三十一品
知见
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
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诠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名罢了;不要产生法相,没有法相,人所说的法相不是法相,是借法相的名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里讲的是要知道法相的背后目的。
第三十二品
应化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诠释:这就是金刚经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的法(直指传念经书、造拜画像、造拜雕像、烧香拜佛等布施之为),如同梦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闪电很快就消逝,应该保持这样的正确观念。
有为法是指违背自然规律、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一切方法,所以要无为。
六祖偈
行由第一
【自觉】
即见自性,直了成佛;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诠释:世间万物皆有本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本心就直接成佛,只要追求自己的本性,不追求任何外物(包括念经、造拜神佛之像等祈福行为)。自觉的人,只做内求,其智慧由心生,不离本性(指自明心是所爱)。
【开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诠释:本来就没有菩提树(菩提即是觉悟),明镜也不是台,凡尘所拜本来是空无一物,何必去招惹外物的尘埃呢?开悟的人,识得人心,法归真元,虚空自觉,逍遥自在。何必去念经、造经呢?何必去造像、拜像?何必去愚人弄人而粘得一身尘埃呢?
【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诠释:自性的人本是自我清净(指专一务本),自性的人专一务本而不扰外物,自性的专一务本而知足常乐,自性的人专一务本而不动摇自己的志向,自性的人能以一应万(一通则百通)。自性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即不求于佛经、不求于佛像等一切外物,智慧由心而生。
【丈夫】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诠释: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心所爱,学习任何法都没有益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志向,就见到本性,成了丈夫,成了天人师,成了佛。大丈夫,心又名佛即是天人师,即是丈夫,这里教导人有一颗丈夫之心,立志行一。
【用心】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诠释:有菩提之心人的能够自性,一心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自然就清净了;只要用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直向前就成了佛。用心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用心听、用心说、用心看、用心学、用心思考、坚持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有了菩提之心。
【受衣】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诠释:有了目标志向和热爱就去努力实现,付出了是否能收获还要看是符合实际;没有目标志向和热爱就如同种地没有种子,没有真爱就没有生长力。传衣说,慧能的种种在历史之中,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这个果还会生出来,大丈夫不传读经书,不造拜雕像,只求立志行果。
受衣是指弘忍见慧能明心见性把衣(袈裟)传给慧能,弘忍说达摩刚来中土,人们不相信他,于是用衣作为信物;法是心传,都要自悟,自古佛门惟传本心。然后告诉慧能不要再传衣。附原文,五祖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般若第二
【顿教】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诠释:
如果说通明顿教即是心能通,
如同太阳照射在天空之中啊;
只传播见本性的法门,
见性之法一出世就破除了邪恶的宗教;
见性之法没有渐渐领悟的,
解开迷茫而开悟只有快慢之分;
要开悟只有见性的门,
愚钝的人是不可以悉晓的;
说见性虽然有许多种方法,
最合理的只归于一心;
在黑暗的房中很烦恼,
需要的是用心思考的那一天;
有了偏离本的想法烦恼就来了,
专一务本就清除了烦恼;
菩提本就是自我见性,
起了不关本的它心就是妄念;
清净本心不妄想,
身心正而务本就没有报障、业障、烦恼障
世人如果修道(道指专一务本),
一切都没有了妨碍;
常找自己的过错,
这就符合了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事物,
各自不互相妨碍打扰;
离开了本质事物就不用寻找道了,这
样的人一生也看不见道;
随波逐流的度过一生,
到头来还是自我懊恼;
想要见到真道,
行的正就是正道;
眼里没有一颗专一务本的道心,
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看不见道;
如果是真的懂得修道的人,
看不到世间他人的是非;
如果你看见别人的是非,
自己的过错却是见人之是非;
别人有过错我不去论其是非,
我被人议论是非是我有过错;
只要自己不去议论人非而不离本心,
就打破消除了烦恼和业障;
内心不要起无端的憎爱,
不如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想要感化他人,
需要寻找方便的时机(他人自觉);
不要使他有反感和疑心,
这是用心自性的体现;
佛法(心法)就在世间,
不离世间人的自觉;
离开世间人的自觉寻找觉悟,
恰如同寻求兔子的角;
能见性自觉叫做出世超俗,
不能见性自觉是世间的俗人;
区分邪恶的宗教遵从自性自觉,
觉悟的性就清晰可见;
这是人们颂扬的顿教,
名字也叫大法船;
迷茫的听会经历许多劫难,
开悟就在刹那之间。
疑问第三
【修行】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诠释:
心平气和何必去持戒,
行的端正、正直何必修禅?
报恩需要赡养孝顺父母,
行义则是对兄弟姐妹的帮助;
谦让则是对上下尊卑老幼和睦,
忍耐则是不当众宣泄众恶、不喧宾夺主;
能钻木取火,
必能出淤泥而不染、开出红莲;
苦口的劝导必是良药,
逆耳的话必是忠言;
在改过中产生智慧,
有护短之心的人不是圣贤;
平时在生活日用上帮助别人,
成仙得道不是由于施舍金钱;
觉悟只向自己的心寻觅,
何必劳神向外面求玄迷不可靠的东西;
听我说的按照我的这些方法修行,
西方的美好世界就在你的眼前。
(此善知识,真修行。)
定慧第四
定慧
定慧为本,定慧一体;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心中不善,空有定慧;
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诠释:
定是找到志向不再改变,
慧是纠正自己的错误方向,
通过定慧确定自己的本,
定慧是一体的;
定(志向不变)是智慧的体,
慧(纠正错误)是定的用;
心中是恶的人,
空有大志、空有定慧;
只有内外言行一致的行为,
定慧才能顺利实现。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执一行三昧。
诠释:
直心真诚、一心务本才是道场,
直心真诚、一心务本才是快乐净土;
心中不要起谄媚的念头,
专一务本就是三昧(三昧指专于一境)。
【无差别】
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诠释:
迷幻的人是渐渐修道的
自悟自解的人是顿悟立即履行的;
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愿
自己见到自己所爱、所善长。
【无相无念】
念念不断,名为系缚。
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外离一切,名为无相。
能离于相,法体清净。
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见闻觉知。不染万境。
诠释:
不停顿的去念经,
这叫做落入束缚;
停下念经去做事,
这叫做没有了经得的束缚;
原来外界一切虚相(本来虚拟的造像图画),
这叫做无相(相:诸如一切不实际的造像);
能够认清相并脱离相,
法体才能够清净;
不崇拜木偶泥像为本体,
不去无休止的念经为宗;
听见我说的立即自觉明了,
不沾染一切虚幻境地。
坐禅第五
【无著】
元不着心,亦不着净。
心元是妄,知心如幻。
人性本净,性自清净。
障自本性。自性不动。
诠释:
本就是不着心(心无所念、无所思),
也是不着净(心无想,无所沾);
心本来是妄(心无所妄),
知道心就是幻觉(心无所幻);
人性本来是清净的,
其性自净;
障碍都来自本性不能自净,
自性即是无所动。
【真定】
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相即乱,离相不乱。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自净自定,本性清净。
诠释:
心念不起名为坐,
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
离相为禅、不乱为定;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我本元自性清净
自见本性清净。
忏悔第六
【奉行】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诠释:
痴迷的人修福不修道,
只说修福就是修道;
只说布施供养有享受不尽的福,
他们心中的三恶罪是本来有的;
如果用布施供养来灭除自身所造的罪,
后世即是能得到福罪还是在;
只要斩除心中的罪恶想法,
在自我真心的追求中忏悔;
忽然悟解大乘真正地忏悔,
斩除邪恶的行为就没有了罪;
学习道法通常观自性,
诸道与诸佛都是同样;
我们的祖传只有这个顿悟的方法,
愿天下见性都是一体;
如果看到的是法身法像,
要离开各种法相在心中清除它们;
努力自悟自己的本性不要迟疑,
坚持实现自己的本愿一切都解决了;
如果顿悟大乘找到了自己的志向,
就虔诚恭敬的用心去追求。
机缘第七
【定心】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诠释:
心的名又叫做慧(慧由心生),
佛即是心,其心不变(一心);
坚持自己的目标方向不断修正错误,
勿有其他的意念保持清净;
悟得这个方法,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只是无念是不可的,
需要无念无相双修一心务本。
(无念指不为经所转,无相指不为相所迷。)
【空诵】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礼无比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诠释:
礼(鞠躬)本是用来折服骄傲的身躯,
你为什么不头顶到地呢?
傲慢不谦恭(有我)罪就产生了,
忘掉自己的功劳是最好的礼;
你现在的名字叫法达,
时时刻刻诵经而没有休息;
循环往复的空诵经文,
明心的名号叫菩萨;
你今天这样有缘故,
我今天为你说端详;
只要相信有心人(佛)是不说话的(不乱讲话),
口中说出的都是赞美称颂的莲花。
【经转】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诠释:
心迷的人是被法华经所转,
心开悟的人转动法华经;
诵经时间久了就变得不明智,
不明智到了不仁义了;
无念你的心念就正了,
有念您的心念就成了邪恶;
有念无念都不需要计较,
一心务实不断前行才是关键。
【念经僧】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诠释:
你诵经三千部,
曹溪禅宗诵一句便不是曹溪了;
你没有明白出世开悟的旨意,
休息下来不要没有目的的劳累发狂;
羊鹿牛三权中白牛(务实)才是根本,
三乘之法中大乘(顿悟)才是善的宣扬;
谁知道三界的火炉之中,
本元(一心)才是法中之王。
【三身】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诠释:
自性本来有法身(真心、本心、觉悟心)、报身、化身,
自性如同蜡烛燃烧发出了光就成了四智;
不离即今见闻之缘,
即就超然登佛地了;
我今天和你讲解,
相信真谛就永远不迷茫了;
不要学那些渐渐吾道的人,
一天到晚谈论菩提而不知道觉悟。
【四智】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诠释:
大圆镜智是指真心者自清净,
平等性智是指谦恭则心无病;
妙观察智是指细心观察,
成所作智是指不变初衷保持真心;
五八六七果因转(眼耳鼻舍身五识为成所作智,意识六识为妙观察智,意志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心八识为大圆镜智。)
四智果因只是给他们起了名称没有实用性;
如果在自悟中勇于改过,
繁荣兴盛是因为永远不失定力(持之以恒)。
【性智】(智通偈)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诠释:
三身本来是我的体,
四智本来是心明;
本心能明就不会有障碍,
应物要根据物的形状选择不同的方法;
修三身四智都是妄想,
固执三身四智不是真知识;
妙就在于因为老师指导才知晓,
我到死也不污染老师的名。
【虚空】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诠释:
不见一心之法即是什么也看不见,
就如同万里浮云遮住了太阳的脸;
不知道一心之法如同守着空洞的知识,
还如虚缈的空中一道闪电瞬间就消失;
一心的真知灼见马上就兴盛起来,
错认一心就不能解开万法归一;
你当一心一念自己找自己的过错,
自己的灵光就会经常显现出来。
【着相】常智偈
无端起知见 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诠释:
毫无缘故的产生自己的想法,
着于外相就求自觉自悟;
情存一念一意我要解悟,
怎么能超越过去的迷惑呢?
自性自觉源于本体,
观照本体白白让时光迁移和流逝;
如果不进到祖师的门室就不知道一心,
自身茫然,兴趣还在有无、空与不空的二相两头。
形名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诠释:
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叫大涅槃,
思想如一轮圆月照在寂空中又称为圆寂;
平常的百姓把涅槃称为死,
外道称为折断;
再看二乘法的人,
视以为无作解脱;
无作属于情识放不下生死,
以上都是敦教以外的六十二种邪说;
只是妄立虚假名目,
何曾具有真实的意义呢?
唯有超越常人的人,
通达本心不取不舍;
知道运用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
以及五蕴中的假我;
假我只是外现种种色像,
假我只是各种不同的音声
一切平等是真我,假我如同梦幻,
没有凡人和圣人之分;
也不必对涅槃进行理解,
断绝两边内外中间的论断(二、三相之说);
经常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来用,
不要去想妄想六根的念头;
分别应用一切方法,
但不要去妄想这些方法(如五蕴、六根);
人说劫难的大火烧干海底,
说灾风鼓动大山相击;
是真常寂灭的法乐,
是大般涅槃实相
今在此一定要我说,
你要舍弃这些邪恶的见闻;
你不要去随言辩解,
定能领悟知少握多的方法(一心之法)。
【明心】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诠释:
慧能没有欺骗人的能力,
只是不断的用心思索;
面对现在的邪恶宗教情景心一反复疑问,
没有树的菩提为什么那么长?
(慧能这种觉悟,这种忧国忧民之心,千百年来有几人能知心于他呢?慧能顿悟道:心又名佛,觉悟又名菩提,明心号菩萨,一心又名非心心,其号金刚。故慧能旨在明心觉悟,旨在一心务本。)
顿渐第八
【拘身】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诠释:
生来只坐不卧(长坐拘身),
死后只卧不坐;
只是一具臭骨头,
什么是做功课(务本做实事)?
【戒定】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诠释:
内心没有其他无关的想法是自性的要求,
内心没有痴心妄想及时改错是自性智慧;
内心不乱,坚持务本称为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己的本愿自己就无比刚坚。(一心号金刚)
【一法】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诠释: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虚幻之身,
究竟虚幻在什么地方呢?
回味真如一心之法,
五蕴之法还不够纯净。
【真常】行昌偈
因守无常心 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 我亦无所得
诠释:
因为守着一颗变换无常的心(见异思迁),
而佛说有真常不能改变初愿;
不知道那些说万千法门(方便之门)的人,
好比在一池春水中拾取瓦砾;
如果我今天不努力做事,
自性自觉怎么会出现在眼前呢?
如果不是老师相授与我(一心),
我也是什么也得不到。
宣诏第九
【邪道】
道由心悟,岂在其坐?
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诠释:
真正的道是由心顿悟所得,
怎么会在坐禅之中呢?
如果即像坐又像卧,
那就是走的邪道。
【清净】
烦恼菩提,无二无别;
清净心体,湛然常寂
诠释:
烦恼与菩提(这个菩提是指祈福行为)
二者没有两样也没有差别;
清净你的内心本体(只留自性本愿),
保持内心明澈见底(惟有一心)。
【不二】薛简偈
妙用恒沙,简蒙指教;
豁然大悟,不二之法
诠释:
妙在于如恒沙一般真心做功,
薛简承蒙老师指教;
我豁然大彻大悟,
原来是一心不二之法。
咐嘱第十
【真假动静】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诠释:
你见到的一切都没有真的(指现在的宗教现象),
你不要以看到的为真;
如果在见到之中你认为是真的话,
你所见到的也都不是真的;
假设在你自性里你知道它是真的,
离开世间上一切的假形假相就是心真;
如果你自心不离开假相,
那么就没有真的,什么地方会有真的呢?
有情能够了解什么是动与不动,
无情自然是不能动;
如果修这个木石不动,
就如同无情物不动一样;
如果你要找到真正如如不动的本性,
在有情的动上有真正不动的本性(真正专一务实的人);
不动的无情物是不动的(木石之物,虽然有人给它添加了眼睛还是无情物。),
无情的物是没有心的(特指佛像);
能够善于区分什么是相,
首先相是不动的;
只要能作好相的区别(一个是不动的木石之相,一个是总在变换的动相。),
即是真如大用的修道人;
告诉所有学道的人,
努力学道需要用心意;
不要在大乘门庭里,
还在执着生死和智慧(只要一心足矣);
如果说下法是着相
即是共同辩论佛的大义(万千佛经);
如果是能够不着相,
各位合掌都欢喜;
我们的宗派是没有争论的,
如果争论立即失去了道的意义;
保持不争的法门,
只要自性(一心务实),生与死都有了意义。
【衣不再传】达摩偈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诠释:
我本来自龟兹(据说是今新疆库车),
传播大乘法救助邪道宗教迷情(着念、着相);
一花(心传)传了五个门派,
等到结果自然成熟(惟传一心)。
【妙果】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诠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种子(本愿),
天上普降甘雨每个种子都萌发了,
只是突然之间顿悟而已,
觉悟一心,自己就成就了自己。
【自性真佛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诠释:
不因外境而变的真如自性是真心,
邪恶的贪嗔痴三毒是心魔;
邪迷产生的时候魔在心里,
自性不乱的时候心还在心里;
性体邪迷产生贪嗔痴,
即是心魔住在你的心中;
自性不乱自己消除了贪嗔痴的心,
心魔变成了佛(本心)是真不是假;
三身是法身、报身、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体的身;
如果向本性中寻能自己见到,
是你自性觉悟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的你(化身)能够务本即产生清净的性,
净性常在现实之中;
自性使现实中的你行走正道,
这样你必然得到圆满成功且前景光明;
淫乱本是性不清净的原因,
消除淫乱就是清净自性的身;
自性之中五欲(财、色、名、食、睡)各自离去,
见性的一刹那间就是真如;
今生如果有幸遇到了敦教,
忽然顿悟自性等同见到了世尊如来
如果想在修行中见到世尊,
不知道你在何处才能找到真;
如果能心中自性自然见到真,
心中的自性之真才是达到圆满的原因;
不见自性之外找到佛(圆满),
妄思妄想(不本分的人)是大痴的人;
顿教的法门如今已经留在这里,
救世度人需要自己修;
告诉你们来学道的人,
不作这样的见解是荒谬的大忽悠。
【咐嘱】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诠释:
只要用心勤勤恳恳的做事,不去做所谓的布施修善(指布施放生、印经建寺庙、念经供养塑像等启福行为。),
拥有旺盛的精力不去做恶事;
保持寂静的心(一心)断绝所见所闻,
坦坦荡荡的生活,心不要有其他的着落。
结语:慧能再三嘱托,不立文字,不会吾意,恐诸君心迷。吾作诗一首以表真意:
缘起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
如水少鱼,斯有何乐?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
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
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
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施舍得道偈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菩萨行偈
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不妄言绮语,
心不贪邪欲,无恚不毒想,
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目连说方便偈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
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
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
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祖开示婆罗门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药师佛谈粥偈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恶,皆由宿行法,
终不畏死经,如船截流渡。
世亲止欲偈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莫贪淫欲偈
勇者入定观,身心所与尘,
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
水中捞月偈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禅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悟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论禅不在坐偈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释迦牟尼说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缨络
倒惑心亦尔,谓从已身出。
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已有。
庞蕴举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苏轼地狱变相偈
我闻吴道子,初作丰都变;
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
此画实无相,笔墨假和成;
譬如说食饱,何处生怖汗?
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苏辙呈顺禅师偈
中年悟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
搐鼻经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锥。
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
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黄庭坚自赞偈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梦中梦,见身外身
宋濂赞永明延寿偈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
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
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张拙随顺世缘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爱欲缠绵偈
火盖干薪,增长火炽然;
如是受乐者,爱火转增长。
薪火虽炽然,人皆能舍弃;
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少林寺往生偈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到世间走一回。
不如不走这一回,也无欢喜也无悲。
六祖
<<坛经>>中说顿悟法门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勿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彼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悟 亦名不法门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宁执有如须弥山,莫执空如芥子草。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记载
偈语 不是预言的话
新华字典释意
偈:jì
偈陀: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简作“偈”。
佛偈:是佛歌颂的词,这个词条也误导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颂。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叔微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 楼陈间许 。殿上呼卢,喝六得五。’” 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绝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 靓云 ]问道:‘《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没有说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
偈语.汉典网.
佛家偈语.佛家偈语_佛门吧_百度贴吧.2011\u5e7411\u670826\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16:22
目录
概述
金刚偈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