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创立者
世亲(梵:Vasubandhu),又音译为婆薮槃豆,是公元4世纪末的印度佛教论师,与其兄无著同为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创立者。
生平
根据南陈真谛法师著的《婆薮槃豆法师传》,世亲尊者早年“于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他为了学习取舍说一切有部的理论,曾匿名化装,到当时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学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回到地布色羯罗伐底(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为大众宣说讲解,并用经量部的教义,部分修正批判有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学说。并将每天讲说的内容,编写著成《阿毗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有能破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怜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感到其法深妙,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与其兄共同创立唯识宗。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花。他的这两部论颂,集唯识思想之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
学说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他把宇宙万有分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是说以心(精神现象)为主体,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识的对境十一种现象;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现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种无为: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灭无为(通过神秘的直观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虑,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境界),真如无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总括来说,就是心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则是前四位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无为法也以识为根本,但它是最真实、最圆满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论》中,他驳斥了五性各别说,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
PS:五性各别说,即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得到上面三果。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
著作
世亲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能从其它经典中略知片断。
后继
世亲学说的后继人,说法不一。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世亲同时)、难陀、净月、火辨(世亲同时)、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家;据西藏的记载,则为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等四大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5 22:50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