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作“三果”,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
庵摩勒、毗梨勒、
诃梨勒。庵摩勒又名余甘子,毗醯勒又名鞞醯勒,诃梨勒亦作“
诃黎勒“。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木类》:“诃梨勒,树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饮。”
唐 韩鄂《四时纂要》:“造三勒浆:诃梨勒、毗梨勒、庵摩勒,以上并和核用,各三大两。捣如麻豆大,不用细。以白蜜一斗、新汲水二升,调熟,投干净五斗瓮中,即下三勒末,搅和匀。数重纸密封。三四日开,更搅。以干净帛拭去汗。候发定,即止。但密封。此月一日合,满三十日即成,味至甘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须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