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家常以此讨论实体与概念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庄子・天道》:“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郭象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在古代兵家那里则作为指挥方式的专门术语。《孙子・势》:“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对形名的理解历代注家说法不一。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杜牧曰:“夫形者,陈(阵)形也;名者,旌旗也。”(《
十一家注孙子》)阵形即作战队形,旌旗即表示各种阵形的名号,形名即立营布阵,使“战百万之兵,如战一夫”(同前)。杜牧注似更合《孙子》本意。战国中期,各派思想家对形与名的关系展开激烈争论,兵家从军事角度对形名也作了更深入的阐述,银雀山汉墓兵书残简《奇正》篇:“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即认为凡是有形体的事物,都是可以被命名(认识)的;凡是能够认识的事物,都是可以制胜的;战争也是一种具体事物对另一种具体事物的斗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不可制胜的;以一种事物制胜另一种事物的原因在于能够利用万物的特性互相克制,而这种相互克制的现象无穷无尽,所以胜敌的方法也不可穷尽。而形名相胜理论,就是军事上奇正运用的哲学根据,“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银雀山汉墓兵书残简《奇正》)。由于形名更富于哲理性,所以后世兵学者更多的是从军事哲学角度认识其意义和价值。